想要在考试中获得一个好的成绩,多做试题是少不了的。那么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江南的春天真是一个美妙的季节。江南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妙龄女子,轻盈娇柔楚楚动人神彩飞扬;江南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xù( )的杨柳风拂过,人们欣欣然、如痴如醉。江南的水晶莹明彻,没有沾染一点尘埃;江南的山秀丽妩媚,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着各种草木、花朵的气息,你不禁会吟唱着风月无边的清词丽句。你看着姹紫嫣红的花朵、青翠欲滴的新绿,会感到赏心悦目。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2)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分)
(3)请你仿照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再续写一句。(2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国家禁止在面粉中添加“面粉增白剂”,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C.对浪费水的现象,我们不能轻而易举地放过。
D.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酬唱,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禁地战栗起来。
3.在文段中的“□”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在观看3D电影时,观众通常会经历两件事情 一是本来很普通的故事情节,却显得很壮观 二就是需要戴一副专业眼镜,令人生厌。而近日科研人员发明的一项新技术 则可以帮助观众解决第二个问题 无需戴眼镜即可享受3D电影。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不少城市的道路不断地扩修,然而却没有真正改变道路拥堵的现状。(在“交通拥堵”后面加上“的问题”)
B.随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把“提高”改为“改进”)
C.在每年暑假来临之际,省美术馆都会精心策划开展生动多样、精彩有趣的“暑假,我们做客美术馆”系列活动。(去掉“在”)
D.春节期间应注意将大功率的电器错开时间使用,避免不集中用电导致电线超负荷引发火灾。(去掉“不”)
5.默写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
(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________________,凹者为壑,神游其中,____________。(沈复《幼时记趣》)
(5)《〈论语〉十二章》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6分)
(1)歌颂母爱、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2)《海的女儿》中,小人鱼用________________做交易换来了双腿。
(3)《小王子》中小王子觉得点灯人的工作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宣传科技发展的成就,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5月18日,“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在重庆科技馆隆重开幕。作为此次活动的宣传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7分)
材料一:本次科技活动周新命名了35家重庆市科普基地,包括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酉阳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重庆三峡中药科技馆、汽车碰撞安全及人员安全体验中心、三峡库区现代柑橘园等。至此,全市共有72家市级卡片基地。这些市级卡片基地中有56家都免费开放。
材料二:重庆市教委近日提出“中小学生科技素质提升计划”。要求各学校开齐科学课程。除了科学、物理、化学这些我们熟知的学科之外,还要善于从其他与科技教育相关的课程中发现科技教育因素,比如数学、生物,甚至语文、政治、历史等课程。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科技教育活动,比如科技创新小论文、小制作、小创意作品竞赛等活动。
(1)请你从材料一提供的五个科普基地中选择一个,为这个科普基地写一条能体现其特色的宣传语。(要求:有感召力,20字以内)(3分)
科普基地名称:______________
宣传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我市推进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两条措施。(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2分)
9.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略无阙处( )
(2)属引凄异( )
(3)水尤清洌( )
(4)乃记之而去(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清澈的语句。(2分)
13.【甲】【乙】两文在内容及情感上有什么异同?(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醉太阳
丁立梅
①天阴了好些日子,下了好几场雨,甚至还罕见地飘了一点雪。春天,姗姗来迟。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况且,婆婆纳算花么?十有八 九的人,都要愣一愣。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②雨止。阳光哗啦啦来了。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阳光,浑身像装上了铃铛,一路走,一路摇着,活泼的,又是俏皮的。于是,沉睡的草醒了;沉睡的河流醒了;沉睡的'树木醒了……昨天看着还光秃秃的柳枝上,今日相见,那上面已爬满嫩绿的芽。水泡泡似的,仿佛吹弹即破。
③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
④天气暖起来。有趣的是路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爱美的女孩子,早已迫不及待换上了裙装。老人们见着了,是要杞人忧天一番的,他们会唠叨:“春要捂,春要捂。”这是老经验,春天最让人麻痹大意,以为暖和着呢,却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寒。
⑤一个老妇人,站在一堵院墙外,仰着头,不动,全身呈倾听姿势。院墙内,一排的玉兰树,上面的花苞苞,撑得快破了,像雏鸡就要拱出蛋壳。分别了一冬的鸟儿们,重逢了,从四面八方。它们在那排玉兰树上,快乐地跳来跳去,翅膀上驮着阳光,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积蓄了一冬的话,有的说呢。
⑥老妇人见有人在打量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先自说开了:“听鸟叫呢,叫得真好听。”说完,也不管我答不答话,继续走她的路。我也继续走我的路。却因这春天的偶遇,独自微笑了很久。
⑦一个年轻的母亲,带了小女儿,沿着河边的草坪,一路走一路在寻找。阳光在她们的衣上、发上跳着舞。我好奇了,问:“找什么呢?”
⑧“我们在找小虫子呢。”小女孩抢先答。她的母亲在一边,微笑着认可了她的话。“小虫子?”我有些惊讶了。“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们寻找春天的小虫子!”小女孩见我一脸迷惑,她有些得意了,响亮地告诉我。
⑨哦,这真有意思。我心动了,忍不住也在草丛里寻开了。小蜜蜂出来了没?小瓢虫出来了没?甲壳虫出来了没?小蚂蚁算不算呢?
⑩想那个老师真有颗美好的心,我替这个孩子感到幸运和幸福。
B11在河边摆地摊的男人,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些银饰,摆了一地。阳光照在那些银饰上,流影飞溅。他蹲坐着,头稍稍向前倾着,不时地啄上一啄——他在打盹。听到动静,他睁开眼,坐直了身子。我拿起一只银镯问他:“这个,可是真的?”他答:“当然是真的。”言之凿凿。
B12我笑笑,放下。走不远,回头,见他泡在一方暖阳里,头渐渐弯下去,弯下去,不时地啄上一啄,像喝醉了酒似的。他继续在打他的盹。春天的太阳,惹人醉。
14.文章重点写了阳光下的所见所闻,请根据内容,将下列小标题补充完整。(3分)
爱美的女孩→________的老太太→________的母女→________的男人
15.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6.阅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我”为什么会“独自微笑了很久”?(2分)
17.请任选角度,说说下面这句话好在哪里。(3分)
院墙内,一排的玉兰树,上面的花苞苞,撑得快破了,像雏鸡就要拱出蛋壳。
18.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文题中的“醉”。(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夜归人
包利民
①无边无际的夜,心里却暖暖的,连脚步声都同心跳一样急促,因为前方有一所亮灯的房子。在夜里回家,有着一种特别的感受。也许是暗夜与家灯的对比,便将心底久泊无依的思绪与那一窗的温暖相融,仿佛一直黯淡的际遇,此刻全被回家的心绪点亮。
②遥远的少年时光里,有一次深夜回家的经历。那时还在县里住校读高中,很少回家。一个周末的晚上,忽然有一种强烈的回家冲动。于是便走出校门,此时已是夜里九点多,早没有了通往乡下的车,便步行走上四十里的路。正是盛夏,星光满天,出了县城,便是土路,两旁是茂盛的庄稼。空气中流动着清香的气息,便一直向前走。离家乡的村子很近的时候,要穿过一大片荒甸,阴森无比,还有乱坟无数。走到纵深处,恐惧便紧紧围绕在身前身后。向前望去,看见村里的点点灯火,便觉心中一暖,周围的荒凉也似乎充满了情趣。
③当村子近在眼前,看着家里的草房,那在黑暗中的影子,就如山一般给我无尽的安全感。推门进屋,扑面而来的灯光,还有父母惊喜中带着担忧的脸,却深刻在那一瞬的心底,在无数个未来的日子,那个情景都会在无眠的夜里重现脑海。
④后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一个房子里,等待自己的父母到来。也是一个夜里,却是自己成了屋里的守候者,父母成了夜归人。那时,父母只是之前打了个电话,说这一天要到,并告诉不要接,来过好几次,能找到。通讯的不便,使得我竟不知他们坐什么车,几点到。只好守在家里等,直到夜幕长垂。此刻,终于知道那一种滋味,想想以前的多次回家,父母该是等得怎样辛苦,交织着盼望与担心。
⑤曾有个同学,少年时,有一次和父母负气离家出走。在外游荡了几日,终于还是回来。他特意选在一个夜晚向家里走去,怕看见那些熟悉的人。也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他一路心情忐忑,不知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情景。他和我说:“我一到家门口,听见院子里的狗叫声,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而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打骂,有的只是一种欣喜和心疼。原来,不管我们犯了怎样的错,那个叫家的房子永远敞开着温暖的门,等着我们的归来。
⑥在晚上回家,就像从长长的夜里走向光明和温暖,家永远是等着我们憩息的巢。就像有人所说,因为喜欢回家,所以才要常离家在外。喜欢在夜里归来,踏着一地的思念,任这条路风雨起落,可在路的尽头,却有着一所房子,亮着一盏灯,和灯下牵念着我们也被我们牵念着的白头人。
19.本文写了与“我”有关的两次“夜归”,请分别加以概括。(2分)
20.文章在②③④三段已经写了两种“夜归人”,第⑤段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21.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1)离家乡的村子很近的时候,要穿过一大片荒甸,阴森无比,还有乱坟无数。(环境描写在这里具有什么作用?)
(2)在晚上回家,就像从长长的夜里走向光明和温暖,家永远是等着我们憩息的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22.本文结尾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23.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家的感受。(2分)
三、作文(50分)
24.没有牵挂的人生是残缺的。在七彩的人生中,牵挂是最美的一色;在人生的五味里,牵挂是最芬芳的一味。牵挂是一份缠绵,是一份思念,是一份心灵的维系,是一份情感的交织。
请以“我牵挂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要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1)煦 yùn niàng (2)彩—采 彻—澈 (3)一位白衣飘飘的才子诗人 沐浴残月迎着晓风挥扇沉思
2.C(解析:“轻而易举”是形容事情很容易做,用在此处表意不明)
3.: ; , ——
4.B(解析:B项应该去掉“不断”或“进一步”。)
5.(1)念天地之悠悠 (2)月有阴晴圆缺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以土砾凸者为邱 怡然自得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6.(1)童真 大自然 (2)自己的声音(舌头) (3)点灯人的工作是不为自己的,而是为别人付出
7.(1)示例一:名称: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宣传语:亲历水文奇观 感受先人智慧 示例二:名称:汽车碰撞安全及人员安全体验中心 宣传语:体验行车安全 感受科技创新 示例三:名称:三峡库区现代柑橘园 宣传语:相约现代橘园 共享绿色科技 (2)示例:建设青少年科普基地;制定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计划。
8.地白(白) 凄清(清冷、寂静、凄凉)
9.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10.(1)同“缺”,缺口 (2)连续不断 (3)特别 (4)离开
11.(1)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甲】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3.内容:【甲】【乙】两文都是在描写景物。写作手法:【甲】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美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乙】文:借凄清之景抒发悲凉孤单愤懑之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
沿着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现出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块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14.听鸟叫 寻找小虫 摆地摊
15.概括前面的写景内容,同时引出下文。
16.为老妇人的童心及其对春天的喜爱而感动。
17.示例:一个“撑”字,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玉兰花饱满的样子。而“像雏鸡就要拱出蛋壳”的比喻,则将玉兰花含苞待放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
18.既写阳光下的人们陶醉于春天,也写“我”内心为这些人们、这片春光而陶醉。
19.第一次写“我”读高中时,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步行四十里的路回家;第二次写“我”在一个陌生城市的房子里,作为守候者,在夜里等待父母的到来。
20.不多余。第⑤段写的是一个少年负气离家后,选择在一个夜里回家的事,从父母对犯错孩子宽容的角度表现家的温暖,使读者对家的感受更加丰富。
21.(1)用一大片阴森无比的荒草甸和令人恐惧的无数乱坟,衬托村庄的灯火让人感到温暖,突出了家的安全感。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家光明、温暖和安全的特点。
22.结尾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夜归人”回家的感受,点明了题意,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3.示例:家给我的感受是温暖、轻松和愉快的,当我拖着沉重的脚步,疲惫地回到家中,面对可口的饭菜和父母亲切的关怀时,感受到家的温馨,浑身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24.作文略。
初一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范围为第一至三单元,另加一篇名著导读和四首课外古诗词。本次复习计划,根据语文试卷的出题方式来看,不是按照课本来一点一点复习,而是按照题型依次或混搭着复习下去。具体复习方式如下:
第一,选择题方面。第一题和第二题一般是字音题,所以按照进度来看,可以每天检查三课或两课的生字,包括课后的读读写写,和课下注释里的生字,另外还要要求学生记忆重点生字词的意思,课上以听写或提问的'方式检查,不单独留课上时间。第三第四题一般为病句题和语序题或者是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后两项较简单,首先说一说病句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病句修改是一项难点,上周我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专项练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复习周还应对学生进行专练,注重总结和练习。在语序题方面,正确率很高,但是还是有会出错的同学,这方面还是不能大意,在讲题过程中还是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要点。
第二,选择题后一般为综合性试题,类型有新闻,仿写,活动等,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要有分析能力还要有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一般学生都能作答,但是都不是很规范,存在审题不清,语言不通等情况,在做题和讲题的过程中还应多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和语言表达,先理顺好思路再在卷子上书写。
第三,诗歌和文言文阅读方面,考试范围内重点有两篇,《孙权劝学》和《木兰诗》。主要复习其中的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全文背诵,和重点字词的识记,还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的理解。除了课内,还包括课外文言文阅读,从以往做的题中总结的重点词语。除重点字词外,还应指导学生总结文言断句方法和句子翻译注意点。
第四,阅读题,从平时练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情节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情感分析能力较差,还应多加练习和总结。
第五,写作方面,从学生作文来看,大多数学生出现字迹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准确和病句错字较多的情况,还应多加练习,这三单元的写作方向是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和抓住细节,虽然课堂中已经讲过,练过但是还应该再抽出时间讲解和练习。
总的来说,语文成绩的提高绝对不是靠复习周一口吃个胖子,最重要的就是平时的积累和总结,复习周只是理顺和回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