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论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必须首先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要通过学生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论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论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把握实践操作的时机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要比抽象思维发达很多,因此在接受新知识时,他们需要先观察,接着动手操作,建立事物的表象,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是小学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自己规定一个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此之前,不允许学生动用数学学具,实际上,这个行为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意愿,阻碍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主动性,把握好实践操作的时机。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往往不习惯教学氛围,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创设相关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退位减法”时,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为小组,扮演商城售货员与顾客的角色,利用学具进行售卖,在计算货品数量与交易金额时,进行减法教学,这样既引导了学生思考探索,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研究表明: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引导与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渡,形成条理性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顺序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应该首先理清思路,安排一个有序的步骤,帮助学生清晰有序地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明晰的思路,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成功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理念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情"让学生自己抒,"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这里的老师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疏导与诱导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教师的帮助不但能使学生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且本身就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能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感受更加深刻并更加努力,成功并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 。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讲述数学故事,培养兴趣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实践表明,学生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尤其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可以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具体的印象。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解极限时讲一下刘徽的割圆术;在讲解数列求和时,讲一下高斯小时候的故事等等。通过这些小故事,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学习中借鉴。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数学开放题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型。围绕数学开放题组织实施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该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数学开放题组织实施教学,以探索为核心,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特别注意创设利于学生探索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其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开放式问题→自主探索(引导) →讨论→总结深化。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积极性。

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产生了必须排除某一困难或要了解某一个问题的需要时,思维活动就活跃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存在问题的情境,使他们面临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情境素材。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特点,编制一些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操作性、疑问性、挑战性等特点的问题。新奇多变、异于常规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以新鲜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催生思维活力。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手、脑并用,带着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3、注重探究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出发,努力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手段,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亲自实践、体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发挥创新个性。

论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相关文章

1.如何写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

2.如何提升数学教学的几种方法

3.如何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

4.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教师看)

5.数学优秀教案《面积的认识》教学方法

6.高中数学如何教学设计

7.数学教学经验心得体会

8.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9.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构想有哪几点

10.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