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内迁的各族:从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的匈奴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建业、建邺、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获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2、表现:

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⑶江南种植水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⑷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开发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开发后:《宋书》中这样记载:江南地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常用知识点大全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洛阳:

⑴原因:①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粮食缺乏。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⑵目的:为了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⑶影响: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促进了洛阳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拓跋——元,贺赖——贺,丘穆——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④鼓励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⑵影响:促进鲜卑族的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朝

1、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

2、北魏和四个王朝(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统称为北朝。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