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知识点1

1.隋唐时,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时,雕版印刷术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很快得以推广,不久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400多年后,欧洲才有活字印刷。

3.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4.唐朝时,炼丹家们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明了-。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各种火器。13世纪——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6.隋炀帝时,在天然河道和前人开凿的运河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元朝统一全国后,又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缩短了运河的距离。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8.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千米,是历代规模、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9.故宫又叫宫城,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10.《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图文并茂,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的药物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还流传到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11.《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宋应星的代表著。全书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技艺,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这本书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2.《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13.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小说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14.《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操和刘备的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走向统一的理想。

15.《水浒传》是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他细致而生动的描写了农民起义曲折发展的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

16.《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17.清朝时,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秀的古典小说。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广泛深入的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18.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至今保存着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近500个洞窟,其中大部分是唐朝时期开凿的。洞中有大量精美生动的彩色塑像和壁画,是世界上现存的石窟之一。

19.云冈石窟屹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麓,石窟开凿于北魏中后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修建的,其中的窟龛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石窟。

20.唐朝时的张旭和怀素草书中代表,他们并称为“癫张醉素”;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讲究形式,严格规范,形成颜体和柳体。宋代书法家有苏轼和黄庭坚。元朝书法家赵孟综合历代书法特征,创造出“赵体”。

21.人物画在唐朝时进入黄金时期,的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的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风俗画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22.北宋苏轼拓宽了词的意境,描写广阔的社会人生,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初一历史知识点2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领土四至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在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陆上邻国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海上邻国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濒临海洋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

疆域优势

P4海陆兼备。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国土辽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个省23个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x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6图5-6、P7表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东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亿(世界最多)143人/k㎡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西(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民族56个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布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91%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55个9%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的特点地势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平均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1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渤海(山东省)东海(上海市)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青海、x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2个)

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主要景观“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灌溉、发电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树木、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分洪蓄洪等措施

历史地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8、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c(<00c)高于00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9、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口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沈阳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业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发达、方便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发达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较为丰富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南水北调工程东西部交流与互补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0、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

京九线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京哈线北京—沈阳—哈尔滨

京广线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陇海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京沪线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初一历史知识点3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