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中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 以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种类的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变化趋势和新的规律特征,一些天气气候事件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时空分布和涉及范围均会呈现明显的不利变化,极端性、危险性增强,从而增加气象灾害风险,人们能够感觉到近年气象灾害越来越频发。
应对频发的气象灾害,需要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一方面,全国气象部门在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努力提高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突发灾害预警能力和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努力做到重大灾害天气过程不漏报、重大灾害天气服务无失误,最大程度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也是至关重要。目前已经进入气象灾害多发时期,正值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和高温的防灾减灾知识。
暴雨洪涝
根据GB/T 28592-2012《降水量等级》国家标准,日降水量50.0~99.9毫米为暴雨,100.0~249.9毫米为大暴雨,大于等于250.0毫米为特大暴雨。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按水量多少可分为洪水、涝害和湿害。历史上严重的洪涝灾害,都是暴雨强度特别大、持续时间特别长,加上防洪、防涝措施不当,如泄洪、农田排水不良,而引起的。
高温
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 ℃的时候,这样的天气称为高温,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不仅取决于气温,还和空气湿度、风速、太阳热辐射等因素有关。根据气象条件的不同,高温可分为干热型和闷热型两种。干热型高温表现为天气晴热,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而且空气湿度小,在我国北方地区经常出现,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闷热型高温俗称“桑拿天”,气温高同时湿度比较大,阳光照射并不很强,多出现在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有时也会出现。
512防灾减灾日简介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512防灾减灾日由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512防灾减灾日设立目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了解正确的防灾常识,才能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逃过一劫。下面,就请大家学习一些防灾自救知识,请务必牢记!
1. 在室内时发生地震:
当地震发生时,从人感觉到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在这段时间内可千万不要惊慌。如果当时置身于平房内,那么可迅速跑出门外;如置身于楼房中,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屈身于桌子、床铺下。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 在室外时发生地震: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该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危险区(如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地震时,正在行驶的汽车要立即停车。
洪涝时该怎样应对?
1. 洪涝发生时:
当洪涝发生时,应向高处转移。切记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被困时,利用通讯设施联系救援,或使用哨子、色彩鲜艳的衣服、镜子等发出求救信号。
2. 暴雨驾车时:
暴雨发生时,如果你正在行驶中,切记要远离路灯、高压线、围墙以及广告牌等危险处。绕开涵洞、桥下等地势低洼处。减速缓行并打开前照灯、雾灯和汽车轮廓灯,以提醒其他车辆注意。
遇到火灾时该怎么办?
1.室内发生火灾时:
遇到火灾时,尽量向下而不是向上逃生。不要乘坐电梯,应利用室内步行楼梯或消防电梯,切勿盲目跳楼。在容易被发现的地方等待救援人员的救援。
2.汽车发生火灾时:
汽车失火威胁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损毁车辆及严重影响交通。如汽车发生火灾,驾乘人员应将车停靠路边,可用衣物蒙住头部,立即开启车门逃生。随即尽快报警,再及时利用车载灭火器做初期扑救。且时刻要注意用掩蔽物保护自己,防止因燃油箱爆炸而受伤。
救人原则有哪些?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
(1)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
(2)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
(3)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
(4)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救人的方法有哪些?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的情况,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身体被压后应该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所以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怎样救助被埋压人员?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救助被压埋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4)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被压者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其口鼻内的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5)对于埋压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6)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7)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其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8)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怎样延长生存时间?
(1)树立坚定的生存信念;
(2)不要大哭大叫,减少体力消耗;
(3)尽量注意休息,保存体力;
(4)寻找一切可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
(5)设法包扎伤口,等待救援,并设法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
无法脱险时怎样求救?
当听到废墟外面有声音时,要不间断地敲击身边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金属管道等,向外界求援。想尽一切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联系。
地震中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1)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如何正确解决饮水问题?
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城乡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供水极为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能否解决群众供水问题是关系震后能否控制大疫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供水问题首先要找到水源,其次是进行水质检验,确定能否饮用,第三是对不适饮用的水进行洁治,第四是采用合适的供水方式。
如何寻找水源?
根据震前了解的当地水源分布,并通过现场调查,寻找水量充分、水质良好、便于保护的水源。震后一切水源都可能受污染,因此对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检验,确定可否饮用。选定的水源要加强防护,清除周围50米以内的厕所、粪坑、垃圾堆以及尸体等污染源,建立水源保护制度,设岗哨看管,防止坏人投毒。
如何对饮用水进行净化和消毒?
(1)混水澄清法: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铝作混凝剂,适量加入混水中,用棍棒搅动,待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沉淀,水即澄清。没有上述混凝剂时,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量天尺、木芙蓉、锦葵、马齿苋、刺蓬、榆树、木棉树皮捣烂加入混水中,也有助凝作用。
(2)饮水消毒法:煮沸消毒效果可靠,方法简便易行。也可用漂***等卤素制剂消毒饮用水。按水的污染程度,每升水加l~3毫克氯,15~30分钟后即可饮用。为验证氯素消毒效果,加氯30分钟后应做水中剩余氯测定,一般每升水中还剩有0.3毫克氯时,才能认为消毒效果可靠。个人饮水每升加净水锭两片或2%碘酒5滴,振摇两分钟,放置10分钟即可饮用。
如何保护水源?
水井要建井台、挖排水沟,由当地、居民中的骨干分子管理周围清洁卫生。取水要用公用水桶。禁止在井旁洗脏物和喂饮牲畜。由防疫人员定时消毒。同时,积极修复自来水系统和水井,必要时打临时浅水井。
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1)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贮存、运输和分发进行卫生监督。救灾食品不得与汽油、杀虫剂、毒鼠剂以及其他毒物一起贮存,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食品仓库和堆放食品的地点要干燥、通风、清洁。发放食品时要派卫生防疫人员把关,对生霉、腐败、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胀、漏气与严重锈蚀的罐头,禁止发放食用。
(2)对挖掘出的食品进行检验和质量鉴定。对从冷冻库内挖出的肉类食品要经卫生检验队检验,明显腐败变质者深埋,轻度腐败者炼工业油;未腐败者经高温处理可供食用。对砸死的牲畜除经兽医人员检验确定可食者外,一律作深埋处理。
(3)恢复工作的食堂、饭店要有防蝇设备,要保证供应的食品清洁卫生,要创造条件对食具做到用后洗净、消毒。饭菜要烧熟、煮透,现做现吃。严禁出售腐败变质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饮食服务人员身体要健康,至少无传染病。
(4)加强饮食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求人人不喝未经消毒的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不洁食物。
震后恢复要注意哪些事项?
(1)当发现有毒、易燃气体泄漏或房屋倒塌时,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2)不要随意使用明火,确认安全后,才能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用电、生火;
(3)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4)及时收听广播,收看政府公告;
(5)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6)积极和乐观地面对灾后生活。
地震谚语
小的闹,大的到,地震一多要报告。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电气异常,不能不防。
鸡也飞,狗也叫,老鼠机灵先跑掉。
灯影一跑,大事不好。
房倒树不倒,有树不用跑。
地光闪,八成险。
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房子)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慢慢晃,慢慢摇,九十里外等着瞧。
地震后,雨中行,抬头要看泥石流。
破坏往哪找,抬头看房角。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_防灾减灾从我做起相关文章:
1.512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优秀5篇
2.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范文5篇
3.2020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4.512防灾减灾日讲话稿
5.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精选5篇
6.开展512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工作总结精选最新5篇
7.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8.关于2020全国防灾减灾日标语大全
9.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演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