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

  整体设计:

  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

  第四步,沿情寻志

  第五步,译释及作业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二、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三、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慎重其是地进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范读——自读——诵读。

  第二课时

  第三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其次,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讲析诗选——

  (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7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鉴赏品味。

  (2)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师:一般情况下,古人都喜欢说自己的出身高贵,屈原也不例外,用《离骚》中的话来说是:

  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说自己喜欢自己的血统,血管里流着帝王的血。

  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

  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师: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母亲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母亲的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还有吗?

  生:对自己的名字也看重,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师:看来的确如此。人生易老,面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不再,当时屈原已六十出头了,一般在他的年龄段的人会怎样生活?

  生: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锻炼自己吧。

  师:我们可以此理解为修身养性,提升自己。毕竟身体是革命之本。到此,我们眼前似乎站着这样一个男人,对衣服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包装自己,但我总觉得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就不怕背上玩物丧志的恶名吗?屈原的志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师:确实如此,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生: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生: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

  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美人指楚怀王。

  生: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二

  《离骚》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部分 教材分析:

  《离骚》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这一时期产生了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经典的伟大作品,作者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为唐代诗歌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

  《离骚》属于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汲取民族智慧”,“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同时,《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学习时,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注意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体节奏。

  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生,经过多半年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了解,加上本单元学习之初,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高一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还是处于低水平,特别是面对像《离骚》这种年代久远,字形难辨,字音难读,意义难懂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相信通过学生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主动思考,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鉴赏重要语句,把握诗文形象、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五)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直观展示端午节的风俗图片以及屈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一代忠臣的风骨。

  2、诵读法

  通过播放示范朗读、学生自读、全体学生朗读,扫除学生生字词障碍,为体会离骚的情感打下基础。

  3、讲读法

  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扫除学生个别句子的理解障碍。

  4、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解读。

  6、分组法

  让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学法指导: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生平、离骚的相关内容等。做到“知其人,知其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2、课前布置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大致掌握课文内容。

  3、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体会屈原的情感。 课时:2时 课堂系统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端午节习俗的画面,感受热烈气氛,进而导出在这个热闹节日背后一代忠臣——屈原的故事!

  (二)走进作家作品

  屈原生平及《离骚》简介。

  让学生来介绍屈原及《离骚》,展示收集成果。

  教师多媒体播放,对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多媒体课件内容如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屈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并且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编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播放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

  ②找同学朗读,检查预习情况,并给其他同学矫正字音(多媒体展示生字词)

  ③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在句中,表语音延长;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并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找几名同学们展示预习成果,其他同学做补充,教师做必要点拨。

  利用多媒体针对重点的实词、虚词、重点句式进行归纳,具体内容如下:

  通假字:

  错:通“措”,措施

  圜:通“圆”

  章:通“彰”,彰显

  古今异义 :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三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范文

2.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经典教案范文

3.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精选教案范文3篇

4.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精选教案范文

5.高一语文《声声慢》的教案及原文

6.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范文三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