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误区与技巧

  化学题基本理论在高考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属高考试卷中稳定、成熟的题型。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误区

  1关于元素周期律(表)的6大误区

常见误区

出错原因

误认为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绝对值相等的元素只有第A族的元素

忽视了第A族的H的最高正价为+1,最低负价为-1

误认为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定等于其族序数

忽视了氧元素无最高正价,氟元素无正价

误认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忽视了关键词最高价

误认为失电子难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忽视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失电子难,得电子也难

误认为同周期相邻两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都等于1

忽视了长周期也有相差1125的情况

误认为得()电子数的数目越多,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越强

忽视了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与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双原子分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2)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3)三氯化硼分子中,B原子最外层满足了8电子结构(×)

  (4)第ⅠA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第ⅡA族的强(√)

  (5)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F>O>N,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氟气能置换水中的氧,氧气也能置换出氨中的氮(√)

  (6)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7)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8)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非金属元素最多有23种(√)

  2热化学中的5个易错点

致误原因

特别提醒

忽视反应热的意义

ΔH表示反应进行到底时的能量变化。对于可逆反应,改变条件、平衡可能发生移动,但ΔH不变

忽视反应热和平衡常数的计算的不同

A(g)+1/2B(g)C(g)ΔH1

平衡常数为K1

C(g)1/2B(g)D(g)ΔH2

平衡常数为K2

则反应A(g)B(g)D(g)

ΔHΔH1ΔH2,平衡常数KK1·K2

忽视用键能或用能量计算反应热时公式的不同

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忽视催化剂对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影响不同

催化剂能改变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忽视反应热的符号

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需带上正、负号进行比较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2C(s)+2O2(g)===2CO2(g)ΔH=a

  2C(s)+O2(g)===2CO(g)ΔH=b,则a>b(×)

  (2)甲烷的标准燃烧热ΔH=-890 kJ·mol-1,

  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 kJ·mol-1(×)

  (3)已知S(s)+O2(g)===SO2(g)ΔH1=-Q1 kJ·mol-1,

  S(g)+O2(g)===SO2(g)ΔH2=-Q2 kJ·mol-1,则Q1

  (4)500 ℃、30 MPa下,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

  将1.5 mol H2和过量的N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19.3 kJ(×)

  (5)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 kJ·mol-1,则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小于57.3 kJ的热量(√)

  3规避速率平衡的失分点与误区

致误原因

应对策略

解释或举例

混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不能认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v一定增大,v一定减小

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vv都增大

混淆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关系

不能认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2HI(g)=H2(g)I2(g),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再充入一定量的HI(g),平衡正向移动,但HI(g)的转化率不变

混淆减弱消除的概念

不能认为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浓度一定减小。要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原理中的减弱二字

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后增大SO2(g)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时,SO2(g)的浓度比原平衡时要大

混淆化学平衡移动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不能认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 移动,则平衡常数一定变大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加入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同一反应,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和意义都不一定相同(×)

  (5)5 mol·L-1·s-1的反应速率一定比 1 mol·L-1·s-1的反应速率大(×)

  (6)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变大(×)

  (8)由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4规避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失分点

  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3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增大。

  如向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CH3COOH的电离程度减小。

  (2)误认为当对酸、碱溶液稀释时,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减小。

  如对于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当加水稀释时,由于Kw是定值,

  故c(H+)减小,c(OH-)增大;当对碱溶液稀释时,c(OH-)减小,c(H+)增大。

  (3)误认为电离平衡右移,电离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对于同一反应,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只有因为温度升高而导致平衡右移时,电离平衡常数才会增大。

  2.有关溶液酸碱性的4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由水电离出的c(H+)=10-13 mol·L-1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如25 ℃,0.1 mol·L-1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H+)都为10-13 mol·L-1。

  (2)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pH。

  如pH=7的溶液在温度不同时,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还可能显中性。

  (3)误认为酸碱恰好中和时溶液一定显中性。

  如强酸和弱碱恰好中和时溶液显酸性,强碱和弱酸恰好中和时溶液显碱性,

  强酸和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才显中性。

  (4)不能正确理解酸、碱的无限稀释规律。

  常温下任何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都不可能大于7(小于7),只能无限接近7。

  3.盐类水解的5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酸式盐一定呈酸性。

  如NaHSO4、NaHSO3、NaH2PO4溶液均呈酸性,

  但NaHCO3、NaHS溶液均呈碱性。

  (2)误认为能够发生水解的盐溶液一定呈酸性或碱性,

  但其实是与弱离子的水解程度有关。

  如CH3COONH4为弱酸弱碱盐,发生水解,但溶液呈中性。

  (3)误认为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离子的水解程度一定增大。

  如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固体,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但Fe3+的水解程度减小。

  (4)误认为弱酸强碱盐都因水解而显碱性。

  但NaHSO3因HSO3的电离能力大于其水解能力,

  所以NaHSO3溶液显酸性。

  (5)由于加热可促进盐类水解,错误地认为可水解的盐溶液在蒸干后都得不到原溶质。

  对于水解程度不是很大、水解产物不能脱离平衡体系的情况

  [如Al2(SO4)3、Na2CO3溶液]来说,溶液蒸干仍得原溶质。

  4.沉淀溶解平衡的4个易失分点

  (1)误认为沉淀溶解平衡右移,Ksp一定增大。

  Ksp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无关。

  (2)误认为沉淀溶解平衡右移,溶解度一定变大。

  溶解度表示的是100 g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和同离子效应的影响,若是加水使沉淀溶解平衡右移,溶解度不变。

  (3)误认为只要K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Ksp还与难溶电解质类型有关,只有同类型的难溶物的Ksp大小可用于比较其溶解度大小。

  (4)误认为Ksp小的难溶电解质不能转化为Ksp大的难溶电解质,

  只能实现Ksp大的难溶电解质向Ksp小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实际上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sp相差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实现由Ksp小的难溶电解质向Ksp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温度下,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都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2倍后,溶液的pH=b,则a>b(×)

  (3)pH=4的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

  (4)无论在酸溶液中还是在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c(OH-)(√)

  (5)某盐溶液呈酸性,一定是由水解引起的(×)

  (6)沉淀转化只能是Ksp大的沉淀转化为Ksp小的沉淀(×)

  (8)中和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醋酸消耗的NaOH的量相同(×)

  (9)用湿润的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3.4(×)

  (10)在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不会影响离子的种类(√)

  (13)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到终点时,c(Na+)=c(CH3COO-)(×)

  (14)室温时,向等体积pH=a的盐酸和pH=b的CH3COOH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a>b(×)

  (15)常温下,等体积的盐酸和CH3COOH的pH相同,由水电离出的c(H+)相同(√)

  (16)溶液均为0.1 mol·L-1的①CH3COOH

  ②NH4Cl③H2SO4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②>①>③(√)

  5突破电化学中的易错点

致误原因

应对策略

 

混淆电解池和原电池原理

根据电池反应,充电时为电解池,放电时为原电池;与电源连接的为电解池,提供电流的为原电池

 

电解时忽视惰性电极和非惰性电极的区别

惰性电极为石墨、PtAu等,CuFe等金属都是非惰性电极

 

不清楚电池正、负极所带电荷情况,错误判断离子迁移方向

原电池中,负极附近溶液带正电,阴离子向负极迁移,正极附近溶液带负电,阳离子向正极迁移;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阳极迁移,阳离子向阴极迁移

 

不理解电解反应,错误判断加入复原物质

需根据电解反应方程式判断

 

  现场检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u+2H+===Cu2++H2↑既可在原电池中完成,也可在电解池中完成(×)

  (2)蓄电池充电时,标志着“-”的电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3)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5)用惰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时,阴极可能得到固体镁(×)

  (6)用惰性电极电解KOH溶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7)以Pt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两极只有H2和O2析出,则溶液的浓度一定改变(×)

  (8)铜与稀硫酸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4e-+4H+=2H2O(√)

  3大技巧让你高考化学选择题

  选择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

  1、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经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

  2、选择题考查的主要内容

  (1)化学用语,物质的分类,胶体,能量,化学与社会、生活、高科技等;

  (2)阿伏加德罗常数;

  (3)离子方程式与化学事实的对应关系,离子共存;

  (4)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化学;

  (5)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

  (6)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7)弱电解质的判定,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

  (8)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物质分离和检验)、化学实验安全;

  (9)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0)小计算。

  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和策略

  1、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

  (1)直选法

  对考查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淘汰排除法

  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此法多用于单项选择题,更适合于基础较弱的考生。

  (3)比较筛选法

  选择题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提供的备选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进而作出判断。

  (4)特例反驳法

  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反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选择技巧。列举特例或反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其中构造反例更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

  (5)综合分析法

  对于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需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推理判断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此法更适合于基础较强的学生。

  2、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稳、细、活、准”

  “稳”就是不要慌张,不要急躁,心态要稳,避免忙中出错。

  “细”就是要“细致”,审题要细,切勿漏看条件,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

  “活”就是解题时方法要灵活,面对四个选项,要扬长避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准”就是要准确。在选择题中涉及到“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很普遍,要看准题目要求,切勿答非所问,选准正确选项。

  选项中的错误分为“知识错误”和“逻辑错误”、“表述错误”,其中“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应肯定是错误的选项;“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本身的叙述虽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应是错误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