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根本原因分析法

在分析历史根本原因时,如果我们首先能正确认识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性质,就可以用所学过的相同性质的历史根本原因去推断。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根本原因分析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根本原因分析法

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抓住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许多历史现象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迎刃而解了。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代替原始人群、父系氏族公社代替母系氏族公社、 定居生活代替游牧生活、家庭的形成、私有财产的出现、阶级的逐渐产生等的历史根源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末期井田制的瓦解、明朝中后期“机户”的出现、世界近代史上包买商的产生、工场代替作坊、工厂代替工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等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地体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一切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如16世纪尼德兰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法国大革命等中外近代史上的一切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者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诸如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奴隶制度、分裂割据、封建主义与殖民主义双重压迫等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的阻碍,双方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入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建立,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为经济基础服务,保护和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它们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自然应当从与这一制度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入手。如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建立、发展都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经济基础包括封建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小农经济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或再生产。再如我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大国主义思想在对外政策上的反映。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虽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但都无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上层建筑还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历史、艺术、哲学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分析这它们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从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存在入手。

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一切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因而只要能正确的透视当时的社会存在就一定能找到各种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如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社会根源是什么?答: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再如韩非子“集权”、“法治”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残余势力的存在;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产生了黄宗羲的反封建、民主的思想;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已成为束缚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这样西欧各国展开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产生了法国的启蒙思想;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产生了中国的维新思想。

四、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入手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领导人提不出科学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纲领。也不能正确解决革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形成团结有力的领导核心。同样,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领导这一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频繁,每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政治上统治腐朽、专制、残暴,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沉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五、从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入手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有属性。从性质入手,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如秦桧为什么主和而不主战?蒋介石为什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法国九月四日革命后国防政府为什么主张投降而不抵抗?分析它们的政权性质,我们就不难得出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其它阶级利益对立的结果。再如“明朝后期存在着土地兼并、宦官专权、农民负担沉重等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试分析这些社会问题的阶级根源和时代根源”。明朝是封建社会,因此阶级根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强占、兼并农民土地并残酷剥削农民;其时代根源是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渐趋衰落,封建制度更加腐朽;商品经济的活跃刺激了地主阶级的贪欲。

高二历史学习记忆法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高二历史知识要点记忆法

一、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春秋时期;吴国;军事家孙武所著;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二、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四、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五、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开始;进一步;大大加深;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战争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六、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高二历史根本原因分析法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