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发散思维”学习高三地理

  近几年高考试题不断翻新,对学生的地理技能、分析综合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如采用过去“死”方法、“死”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何用“发散思维”学习高三地理,供大家参考!

  如何用“发散思维”学习高三地理

  一、 以“果”带“因”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四重”,即“重过程教学”、“重学法指导”、“重技能培养”、“重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河流与湖泊”一节时,书中讲到“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而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这一结论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记住它,也并非难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这就要让学生知道“大”不单单是指其长度,而且还要从其径流量、流域面积等多角度来分析,因为珠江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流经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而黄河则位于我国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珠江的流量是黄河的6-7倍,故黄河只能被称为第二长河,而不能称第二大河。尔后再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而不能称之为第一大河?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问题的迁移和分析能力。

  二、 以“线”带“点”

  通过对《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分析:高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不太紧密。如果让学生单纯地去识记,学生会感到既枯燥又无味,同时遗忘率又高。即使学生记住了,也很难应付灵活性、综合性强的高考模拟试题,从而给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感觉:我下了功夫,却考不出好成绩。使学生对地理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进而产生一种恐惧感,真可谓:见“地”而无理,有“理”讲不清。为此,本人在复习时,设置了多条 “线”,如:经线、纬线、交通线等,用这些“线”把一些“素不相识”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在复习《世界地理》知识时,本人以赤道为“红线”,要求学生回答:

  ① 自西向东,赤道所经过的大洲、大洋的名称?

  ② 赤道所经过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成因?特点?

  ③ 赤道所经过大洲的主要地形区?成因?特点?

  ④ 赤道所经过的国家?首都?经济?特有的农产品、矿产品?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民族?文化?宗教?

  通过以上复习,学生不但了解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看图、识图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三、 以“点”带“面”

  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我们可以把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看成一个“点”,以“点”为中心,向外画“圆”,辐射其它地理知识,形成一个“面”。例如:讲“北京” 时,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引出北京的气候类型、成因、特点?进而引出北京的“沙尘”天气:爆发的时间?源地?原因?解决的措施?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几月份举办可避免“沙尘”的袭击?等一些问题)、历史的变革、城市职能(引出城市职能的种类?以及我国主要城市的职能?)、人口(引出今后北京的人口政策?)、经济的发展(引出目前主要的工业部门?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北京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课后让学生再了解一下伦敦、巴黎、纽约、旧金山等世界重要的城市,以及一些“热点”城市。这样,不但使学生识记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四、 以“图”带“文”

  古人云:学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左书右图”,由此可以看出地图对于地理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这种强调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再把图像信息储存备用的作法,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多样而丰富的地理表象。由于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直接记忆和再现,所以通过图像建立起来的地理表象,在记忆心里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再说有些地理知识用文字表述比较抽象,而用图表表示则比较直观形象。更何况高考要求考生对“图”的能力不断提高:不但要求学生学会识图、读图、分析图,还要求学生能绘制图表。因此,在复习时,就要重视“图”。如:在复习“世界气候”时,本人采用了以“图”带“文”的复习方法,先出示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① 判断该图是何种气候类型示意图?判断的依据?该气候主要分布的位置?该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植被及其特点?

  ② 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找出该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有该气候存在?

  ③ 假如该地是南非的开普敦,此图中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如不符合,该图应如何改动?(多媒体演示该气候类型的其它图表)

  ④ 假如把图中的“气温和降水”改成:“高温多雨,低温少雨”,那么,该图表示的又将是何种气候类型?

  由此引出另一种气候类型的复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图”的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最有效的十种思维方法

  1、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5、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相关文章

1.地理思学导思的思维导图学学习方法

2.发散思维的运用与训练方法

3.发散思维的经典例子典型案例

4.思维导图中的发散思维运用

5.发散思维有什么作用和特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