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自查报告(精选6篇)
一、问题的提出。
我每次在餐馆用餐时,发现浪费粮食的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人们用餐后的表现是怎样的?
二、任务的分配。
1.查阅有关资料、图片及现代格言。
2.阅读有关“节约粮食”的书籍及网页,并了解有关粮食的情况。
3.采访家人。
4.亲自去餐馆儿调查采访。
三、调查情况及资料的整理。
1.采访家人:请问您对“节粮”有什么看法?
长辈口述:
(1)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孩子对“节约粮食”做得不够好,因为他们没有受过苦、挨过饿,更不知道劳动人民的艰辛!认为粮食多得很,且不知我国的粮食每年都需要从外国进口。此外,由于气候原因,天灾会使粮食减产;严重时,可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年轻人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2)有一些有钱人很爱面子,才会浪费粮食。
(3)还有一些人因为家庭富足没有节约意识,根本不会考虑节约的问题。
(4)另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
2.采访“大世界”食堂:
请问您对节约粮食有什么看法?
(1)抄桌的阿姨:“有的人点了好多的饭菜,可只吃了一点就倒掉了;有的大人点了菜后,孩子不愿意吃,所以原来的都倒掉了,再点新的,看了就让人心疼。”阿姨描述时,眼睛已经湿润了。
请问您每次用餐时,都能做到“光盘”吗?为什么?
(1)一位用餐阿姨:“我每次都能。因为不能浪费,要提倡节约。”
(2)一位用餐叔叔:“我肯定都能。现在生活很好,节约是中华人民的美德。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它。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我们现在要用四分之一的粮食去养四分之三的人。低碳生活,节约粮食,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四、小结。
浪费粮食的现象确实严重,可也有的人知道节约粮食,还有的人知道为什么要节约粮食。我们要向周围的人发出呼吁,一定要节约粮食!特别是“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用餐就要做到“光盘”,因为,节约粮食是美德!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储粮总公司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主动肩负起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服务于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20xx年以来,中储粮总公司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功能性央企的作用,成为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
一、多措并举腾仓压库,解决国家燃眉之急,解决农民卖粮难题。
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种粮农民连年丰收,为了避免谷贱伤农,国家从20xx年以来连续启动针对主粮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储备收购。大规模、持续性的政策性收储保护了农民利益,但也使粮食库存逐渐达到历史新高位,全国粮食仓容总体紧张,部分主产区严重不足,解决新粮收储仓容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此,20xx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做好粮食收储和加强仓储设施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了工作重点和要求,并从促销压库、加强调运、增加地方储备、加大建仓力度、挖掘社会仓容潜力等方面做了具体安排部署。
粮食颗粒归仓。
二、严格严格再严格,为国家管好天下粮仓,为大众管好饭碗粮。
三、充分发挥储备功能,成为市场的稳定器,成为应急的保险器。
中储粮总公司坚持政策性业务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与企业微观运作有机结合,完善体系运作,发挥储备稳市、恤农、备荒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就建立起“常平仓制度”,通过“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操作,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在吞吐稳定市场、应急救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进入新世纪,国家决定对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20xx年国务院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政企分开、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从那时起,国家有了一支能够有效发挥粮食储备功能的宏观调控主力军。中储粮垂直体系成立 4年来,通过实施有力的储备吞吐调节,高抛低吸、削峰填谷,发挥保供稳价的作用,保证国内粮食基本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市场粮价不大涨、不大落,维护了国内粮食大局和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近年来国际粮价大起大落、频繁波动形成鲜明对比,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保持稳定运行态势,使中国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的“安全岛”。与此同时,粮食价格的稳定上升,也保证了农民种粮收益的稳步提高。
四、推进绿色科技储粮,科技引领企业发展,创新驱动行业进步。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用创新驱动代替要素投入。粮食仓储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储粮总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力量优势、实践平台优势,每年投资2亿元以上,引领绿色科技储粮创新,打造粮食仓储管理升级版,成为粮食仓储行业技术变革和未来发展的“定盘星”。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 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xx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xx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 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 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 今年, 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一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认真开展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总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就和经验,加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二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稳步推进。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继续推进职能转变,加快实行政企分开;不断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经济合作支部,加强对粮食经纪人的培训和引导,加快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到粮食市场调控、监管和行业指导、服务上来。
三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各级粮食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着力找准当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企业布局和结构。到20__年11月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18989个,其中购销企业13562个,分别比上年减少%和%;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万人,其中购销企业职工万人。全年安置分流职工再就业万人,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万人。企业扭亏增盈保持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20__年全行业国有粮食企业统算赢利亿元,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等1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统算盈利。河北、广西、海南等省(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统算盈利。
四是多元粮食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放开粮食市场后,各地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加工和销售,拓宽农民售粮渠道,搞活了粮食流通。目前全国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各类粮食市场主体达到77498家,其中70%以上是多元主体。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粮食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抓紧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做好20__年新增10亿元中央补助投资项目审查工作,安排建设食用油和油料储存设施以及东北地区粮食烘干设施,总投资约25亿元。国家安排亿元中央补助投资,重点安排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南、山西、广西等21个省(区、市)仓房维修改造和粮食仓储、烘干设施及物流体系建设。在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认真调研论证,提出“仓储物流工程配套”建设投资方案。各地通过政策扶持和投资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主要物流通道和节点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散粮运输装卸新技术新设备,湖北宜昌、广东东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陕西西安等地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二是粮食市场体系、统计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
落实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设,发展区域性、专业性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目前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达到18个,全国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达到553家。积极推进粮食联网竞价交易,实现全国联网的批发市场达到23家,成功完成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性粮食交易任务,为应对国际市场粮价大起大落、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修订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食用油和粮油加工业统计指标体系。认真开展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做好粮食购销存月报、旬报和食用油、大米日报工作,完成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努力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三是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
各地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11977家,其中国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324家。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将粮食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对粮油精深加工和产业化项目予以贴息。积极争取对重点粮食产业化企业的贷款支持,截至20__年11月底,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684家,在粮食收购、技术改造、基地建设等方面获得贷款亿元。
四是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和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各地积极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山西、云南、安徽等地推行“示范库”建设,北京实行“千分制”考核办法,浙江等地实行“星级库”考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实行规范化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支部实施新的小麦国家标准,在小麦主产省推广使用小麦硬度仪,以仪器检验代替感官判定,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成都储藏研究所等9个单位建立了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数量动态检测、快速品质检测仪器、植物源杀虫剂新剂型、低温准低温储粮示范等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继续成功举办粮食科技活动周,积极倡导科学膳食,推动主食工业化,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食品。
五是农户安全储粮、“放心粮油”工程扎实推进。辽宁、山东、四川3省全面完成农户安全储粮试点专项,通过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的方式,为试点地区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起到明显减损效果和示范作用。四川省在地震灾后克服困难,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新疆、安徽等省(区)自筹资金,积极开展农户储粮减损工程。继续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加强粮油质量监管和城乡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支部全国150多家粮油骨干企业,共同签署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确保粮油食品安全承诺书,促进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
粮食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工作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和80%以上的市、70%的县级粮食部门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经过培训获得执法资格的人员万人。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为重点,支部开展专项检查活动9万多次,及时受理举报、核
查涉粮案件,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制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考核办法,修订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文书,完善配套制度,建立了行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各地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部分地区开展了粮食流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粮食企业分级监管。北京等奥运举办城市加强对奥运供应粮油的监管,四川、甘肃等地震灾区在粮食供应中,实行了从原粮出库、加工、检验、包装、运输、分发的全程监管,确保了粮油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
根据《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开展20xx年全省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云粮法规发〔20xx〕3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粮食库存监管,切实掌握粮食库存情况,摸清家底,××县粮食局成立了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制定了清查粮食库存的实施方案,于20xx年4月1日~10日对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及县级储备粮等进行了自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清查粮食库存的文件精神,为做好20xx年度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县粮食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制定了《××县开展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清仓查库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组,即:测量、称重工作小组、绘图、计算、报表填报工作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明确了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为确保我县清仓查库工作按质按量完成提供了组织保障。4月1日召开了粮食库存检查工作会议,并采取以会代训对粮食库存检查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使其掌握文件精神及具体业务操作规程等。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起来,形成高度统一、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自查的范围和内容
根据20xx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重点检查的范围是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控股企业)储存的商品粮及县级储备粮;
三、自查方式
自查主要采取人工丈量对静态仓的粮堆尺寸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画出了粮堆形状立体图,仔细标明检测数据,认真计算粮堆体积,制作了粮堆体积测算明细表,对静态仓稻谷利用特制大容器进行了单位体积质量测量,对小麦、玉米扦样进行了容重测定,通过测量计算,差率均在±3%范围之内,并根据各相关检测数据和计算结果,认真填写粮食实物检查工作底稿。根据检查的范围和内容,做到了“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帐必核、查必彻底”。
四、自查的基本情况
于4月6日~10日由粮食局清仓查库领导小组组长杨文彪局长亲自率领清仓查库小组和业务操作员分别对城区、大同、彩云、葵山、龙庆、五龙等粮油经营部进行了自查检查工作。
检查以20xx年3月31日的粮食库存数及统计报表为检查时点,具体检查结果如下:
(一)库存粮食数量情况
经认真梳理核对会计帐、统计帐、保管帐,帐帐相符率100%,做到了帐实相符,帐帐相符。
(二)库存粮食质量情况
我县县级储备粮的管理和轮换,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严格遵守上级及国家相关质量管理要求,严把入库质量关,做到“事前调查、事中抽查,事后复查”,确保库存及轮入粮质量、品质符合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三)储备粮轮换情况
经检查该粮食的质量合格率和品质宜存率均达100%,各项卫生安全指标均为合格,无转圈、轮换和超轮空期轮换等现象。
(四)粮食库贷挂钩情况
(五)粮食仓储管理情况
实行了专仓、专帐、专人管理,仓储管理制度健全,帐实相符、粮温变化正常,无结露霉变及事故,测温系统运行稳定,检测数据准确、可靠、能满足安全储粮需求。
(六)政策性粮食资金管理及收支情况
内部控制流程齐全有效,做到农发行专户储存,业务按月核对,财务专人管理、明细核算、记录清晰、计算准确,无虚报数据套取补贴资金的情况,保证了政策性粮食补贴资金专项用于政策性粮食经营管理支出,无挤占、挪用资金现象。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自查,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据检查,我县粮食购销企业部分仓储设施陈旧、破损、给粮食储存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建议给予资金支持,确保粮食安全。
2、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步升高,湿度逐步增大,储粮害虫开始活动,给仓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承储企业对储粮进行杀虫熏蒸处理,确保储粮安全。
3、由于我县粮食企业经营不景气,经济效益差,配套设施及消防、办公用品及科学储粮设备不齐全无力补充,给粮食安全生产和粮食储存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一、全年粮食生产形势
今年全市粮食面积927.1万亩,总产达68.5亿斤,超计划目标5.5亿斤,增长8.7。其中夏粮18.3亿斤,创历史新高;秋粮因灾减产,但仍超过50亿斤,属于历史上第五个丰收年。
1、夏粮。全市夏粮收获面积314.4万亩、单产291.6公斤、总产18.3亿斤,较上年分别扩大37.6万亩、增加8.7公斤和2.68亿斤。其中小麦301.38万亩、单产291.8公斤、总产17.59亿斤,分别较上年扩大38.2万亩、增加8公斤和2.65亿斤。
2、秋粮。全市秋粮面积612.7万亩,总产50.2亿斤,较去年减产6.12亿斤。其中水稻面积498万亩,比上年的485万亩增加2.7%;预计平均亩产453.9公斤,比上年的518.7公斤减产12.5%;总产45.25亿斤,比上年50.37亿斤减产11%。全市玉米面积51万亩,比上年的50万亩增加1万亩,预计平均亩产276公斤,比上年的361公斤减产85公斤,总产2.83亿斤,比上年3.6亿斤减产0.77亿斤。全市山芋面积18.2亩,比上年的19.2万亩减少1万亩,平均亩产355公斤,比上年395公斤减产40公斤,总产1.3亿斤,比上年1.5亿斤减产0.2公斤。全市大豆面积38万亩,比上年30.5万亩增加7.5万亩,平均亩产97.8公斤,比上年139公斤减产41.2公斤,总产0.75亿斤,比上年0.85亿斤减产0.1亿斤。
3、分析增减原因。一是受旱灾影响。今年从5月份开始的持续高温干旱,使全市大部分小水库、塘坝基本干涸。截至7月3日,受旱38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46万亩,尤其是春玉米正处在抽雄扬花期受旱,减产幅度较大。二是低温多雨影响。水稻后期普遍遭受长期阴雨、寡照和低温,株高、穗粒数、穗长均有降低,平均结实率只有77.2%,比上年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三是迟栽水稻面积大。7月4-7日,全市普降大雨,趁雨栽插水稻77万亩,这部分水稻由于生长量不足,产量只有600-700斤。四是受13、15、16号台风影响,后期水稻倒伏面积20%左右,造成结实率降低5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
1、抓良种补贴。一是完成全市498万亩水稻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登记、核查、公示、造册和统计上报工作,发放农民补贴资金7470万元。二是完成全市80万亩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招投标、统一供种和技术服务等工作,补贴小麦良种800万公斤、落实补贴资金800万元。三是完成全市25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建设工作,采用“五统一”模式操作,每亩补贴8元,落实补贴资金200万元。
2、抓品种调优。通过粮食优质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示范、推介等活动,推动了我市水稻、小麦品种的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优质麦面积由去年的100万亩发展到126万亩,扩大26.6%;优质水稻面积由去年的305.8万亩发展到339万亩,扩大33.1%。小麦、水稻作物的优质率分别达到42和68,分别较上年提高4个和5个百分点。
3、抓产销衔接。今年我委亲自抓了3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化示范基地和400亩优新品种展示园,基地内由龙头企业在市场价的基础上,加价4分钱/斤订单收购,农技部门负责保优栽培技术指导。今年我委抓的3万亩基地内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周边地区水稻平均增产23.2%,实现了增产增收,深受农民欢迎。据调查统计,今年全市水稻、小麦订单面积明显增加,落实稻谷订单330万亩、小麦订单78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33.4。
4、抓大户建设。为了充分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提高种粮大户的科技种田水平,我们采取:一是对全市种粮大户进行调查登记,加强电话联系,全市有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654户,其中100亩以上的有233户、500亩以上的有7户、1000亩以上的有3户。二是邀请部分种粮大户参加全市组织的水稻优新品种观摩推介会,同时准备吸收部分种粮大户作为会员加入稻米协会。三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种粮大户家中,开展调查研究和技术帮扶活动,深受种粮大户的欢迎。
5、抓科技服务。为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技术优势,帮助和指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重点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使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适用技术应用面积1365万亩次,比上年增加86万亩次,其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808万亩次、水稻旱育稀植215万亩、小麦精少量机条播6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62万亩次,分别较上年增加28万亩次、19万亩、37万亩次。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培训。举办各类科技培训660场(次)、印发明白纸152万份、开展科技赶集320场次、培训农民68万人。
6、抓高产攻关。全市共建立各类示范片1227个、60万亩,比较上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