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职业兴趣的因素有哪些【精选3篇】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今天小编就讲讲职业兴趣的影响因素,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职业兴趣的分类

常规型

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有秩序的、安稳的生活。惯于按照计划和指导做事,按部就班,细心有条理。不习惯自己对事情作判断和决策,较少发挥想象力。没有强烈的野心,不喜欢冒险。

艺术型

热爱艺术,富于想象力、拥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个性,展现自己。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擅于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和表现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时,不喜欢受约束和限制。

实践型

喜欢使用工具或机械从事操作等动手性质的工作,动手能力强,通常喜欢亲自体验或实践理论和方法甚于与其他人讨论,一般不具有出众的交际能力,喜欢从事户外工作。

社会型

乐于助人和与人打交道,乐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从事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愿意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别人。通常他们有社会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善良、耐心,重视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研究型

喜欢理论研究,潜心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喜欢探索未知领域,擅长使用逻辑分析和推理解决难题。不喜欢官僚式的管理行为过多地影响研究工作。

管理型

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喜欢影响别人、敢于挑战,自信、有胆略、有抱负,沟通能力出色,擅长说服他人,追求声望、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

根据这六种职业兴趣对每一个职业的重要性的不同,知遇网为每一个职业制作了职业兴趣雷达图,如下页上图。每一种职业兴趣旁边标注的数字代表了该职业兴趣对于职业的重要性程度,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一般,2-不太重要,1-很不重要。

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是个人对其环境中的人、事、物所产生的喜爱程度,是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个人对某事物有兴趣时,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该事物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浓厚、意志坚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人的职业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人喜欢具体工作,例如,室内装饰、园林、美容、机械维修等;有人喜欢抽象和创造性的工作,例如,经济分析、新产品开发、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等。职业兴趣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兴趣的发展一般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阶段。对于职业活动,往往从有趣的选择,逐渐产生工作乐趣.进而与奋斗目标和工作志向相结合,发展成为志趣,表现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特点,使人坚定地追求某种职业,并为之尽心尽力。

企业型

企业型的人是不是思考者,是实干家。他们喜欢与人和理念打交道,而不是实际执行。他们有很好的言语能力,和S型喜欢支持和帮助他人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语言技巧说服和影响他人,他们看重自己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积累,关注利润、社会的名声和地位。他们喜欢开启项目,执行下去,尤其当这个项目是一场商业上的冒险——冒着风险,赢回利润。这些目标导向的人们喜欢领导他人,做出决策。

企业型的人喜欢包含销售、营销或领导的活动。他们喜欢竞争,渴望开启新的事情。他们不喜欢那些需要追求细节,持续记录,细致的科学性观测,或分析东西的工作,遇到例行公事或条条框框的工作,他们也会不耐烦。这类型的人往往会在大大小小的组织和公司里,从事和销售、管理、政治或其他管理、领导相关的职位。他们喜欢通过金钱、权力或影响力来获得回报。

职业兴趣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对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个人职业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大多数人从幼年起就在家庭的环境中感受其父母的职业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形成自己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使得个在选择职业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家庭教育的印迹。家庭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择业趋同性与协商性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个人对于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职业比较熟悉,在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上产生一定的趋同性影响,同时受家庭群体职业活动的影响,个人的生涯决策或多或少产生于家庭成员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兴趣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2、个人认识和情感

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同样,如果一个人缺乏某种职业知识,或者根本不了解这种职业,那么他就不可能对这种职业感兴趣,在职业规划时想不到。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

例如,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并有可能成为他的职业生涯。

3、个人需要和个性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不断追求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

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高,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会受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优劣的影响。例如,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雅,会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反之,一个人个性的低级,会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

4、受教育程度

个人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其职业兴趣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社会职业从客观上对从业人员都有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个人本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意义上,个人学历层次越高,接受职业培训范围越广,其职业取向领域就越宽。

5、社会因素

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导向、传统文化、社会时尚等方面。政府就业政策的宣传是主导的影响因素,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也往往制约个人的职业选择,而社会时尚职业则始终是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追求的目标。如当前计算机技术和旅游事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对这两个职业有兴趣的人也增加得很快。

另一方面,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

6、职业需求

职业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可提供的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总需求量,它是影响个人职业兴趣的客观因素。职业需求越多、类别越广,个人选择职业的余地就越大。职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兴趣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一定条件下,它可强化个人的职业选择,或抑制个人不切实际的职业取向,也可引导个人产生新的职业取向。

最后,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一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期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土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兴趣的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职业兴趣应用案例

2002年3月,Charlie所在的公司召开部门经理会议,再次讨论困扰公司已久的顾客对一线员工的投诉问题。总经理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也介入调查,并在一个月内找出答案———是员工的素质问题?还是领导方法问题?或者是管理制度的问题?

这个让部门经理们束手无策的问题,对刚上任不到3个月的Charlie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Charlie经过初步调查,有一个奇怪的感觉:公司销售部、售后服务部、咨询部共300多名一线员工中,得到上级主管好评的,大部分的顾客评分都较低;相反,顾客评分较高的一线员工,大部分的上级主管评分都较低。为什么上司喜爱的员工却受到客户的抱怨呢?

Charlie的公司原来实行的是主管考评的绩效管理制度。对直接服务顾客的一线员工,公司同时也一直在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跟踪调查:针对每个员工,公司每个月联系25位顾客,请他们就所接受服务的质量打分,调查持续了12个月,每个员工得到了300位顾客的评分。

通过认真分析这些数据,人力资源部门发现,上级主管考评与顾客评分之间实际上并无明显联系。

正当Charlie感到茫然无措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他接触到了“职业性向理论”。这个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每个人的性格和天赋决定了其职业性向。霍兰德把人的职业性向和所有职业都归为六种类型:实际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创业型和常规型。劳动者找到了适宜的职业,其才能与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

以往,该理论主要应用于招聘,人们在选择工作时,经常做职业性向测试来帮助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Charlie尝试着把这种理论应用到绩效管理中。在咨询公司帮助下,采用职业性向测试工具(直觉测试)和性格测试工具对每个员工进行测试,再一对一地面谈,以掌握每个人的“霍兰德密码”和性格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得到顾客较高评分的121位员工中,社会型的员工占96%,创业型的员工占89%;而得到上级主管较高评分的130位员工中,常规型的员工占98%。

这个结果说明:社会型的员工和创业型的员工容易受到顾客的好评,而常规型的员工则容易受到上级主管的好评。按照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不难理解:社会型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和特长,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创业型的人善交际、口才好,能影响他人。而常规型的人尊重权威、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工作踏实、忠诚可靠,上级主管当然喜欢。

同时,Charlie还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这300多名员工分别是由两个经理招聘录用的:李经理挑选的员工中,探索型占99%,常规型占82%、社会型占56%;张经理挑选的员工中,社会型占93%,常规型占68%,探索型占16%。而李经理本人是探索型的,张经理本人是社会型的。

很明显,负责招聘的主管人员倾向于聘用与自己同类型的人。

Charlie这回胸有成竹了。他提出了建议调整招聘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的报告:

1.决定摈弃主管考评制度,代之以比较客观的业绩评估———顾客满意度评分的绩效管理制度。

2.把职业性向为社会型或创业型作为招聘服务顾客的一线员工的标准。

3.同时,将招聘程序改为:首先通过人力资源中心测试,挑选出社会型或创业型的候选人。人力资源部将这些候选人推荐给部门经理,再由部门经理确定最后的人选。

进行了以上改革后,2002年下半年,该公司社会型和创业型的一线员工的比例增加了26%,平均顾客评分大大提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