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学习计划(通用17篇)
教学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埃及金子塔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 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去埃及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2、凭借语言文字、数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利用搜索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金子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教材分析: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第十册第14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法与学法:
本文是说明文,学生兴趣不浓。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借助百度搜索和多媒体,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与网络课堂的讲读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1、创设情境,个性阅读。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金字塔的图片,在美妙绝伦的图片面前,学生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悟金字塔结构的精巧,水到渠成,个性阅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巧妙利用,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也能解决课文的难点,如学生对于金字塔垒石头的方法不能够理解,我让电脑通过画图演示垒石的方法,(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向同学解说过程,自然就解决了这点。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直观了。
3、课外延升,促进发展。
了解完金字塔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并说说作者运用的方法。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后的理解加工的能力以及向别人表述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去埃及旅行,大家说好不好?埃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字塔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叫金字塔啊?
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过渡:是啊,埃及金字塔凭什么傲对碧空。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近它,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1、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4、小结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为辅助,学生能看到直观的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加深印象,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程序让学生演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垒石的情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解决理解上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词语,理解其含义。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投影片
2、标有不同颜色的六匹马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古代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
2、板书:15、田忌赛马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教学重点
1、出示课题
思考:围绕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生讨论
3、师综合;综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出示投影片1)
a、田忌和和谁赛马?
b、一共赛了几次马?
c、赛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4、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赛了几次马?
2、生答
3、指名读第一次赛马的部分。
4、思考:
①田忌和齐威王在比赛前做了些什么?
②第一次比赛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5、生讨论,指名上台用图片演示,板书。
6、提问:
a、这次比赛齐威王为什么能赢?(出示投影片2)
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个“强”字指什么?
c、第一次比赛齐威王赢了,田忌表现怎样?
d、“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田忌,你会怎样想?
e、田忌失败后,想了吗?从他身上,我们想到失败了应该怎样办?
7、指名答
8、师过渡:田忌垂头丧气,准备离开赛马场,这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
9、指名读孙膑的话。(出示投影片3)
10、齐读孙膑的话,提问:从孙膑的话中,能看出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后作答。
11、师过渡:面对田忌的再次挑战,齐威王说了什么?指名读句子,从齐威王的话中能看出他的表现怎样?从齐威王身上我们想到,面对胜利应该怎么办?
12、指名读第二次比赛的经过和结果。
13、思考:
a、第二次比赛,孙膑想了个什么办法让田忌转败为胜?学生用图演示比赛过程。
b、理解词语:目瞪口呆
c、齐威王为什么目瞪口呆?
14、师过渡:同样三匹马,比赛结果为什么完全改变了呢?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出示投影片4)
四、体会中心,明白道理。
1、思考:
a、为什么这个办法田忌想不出来,孙膑能想出来?
b、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呢?
2、生讨论(出示投影片5,结论)
五、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1、数学游戏导入新课。
(5)<(6) ( ) ? (6)
(7)<(8) ( ) ? (8)
(9)<(10) ( ) ? (10)
(转败为胜?)
六、以“转败为胜”为切入口,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田忌第一次赛马为何败?
2、田忌第二次赛马为何胜?
3、孙膑凭什么断定田忌第二次比赛一定能胜?
数学游戏提示:
(7)>(6)
(9)>(8)
(5)<(10)
七、小组讨论会,认识人物。
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八、悬念作文。
(1)田忌赢了赛马,非常高兴,正想与孙膑回家畅饮一番,忽听齐威王在背后大喊:“孙膑,慢着!”……
田忌将如何应付?孙膑还能帮得上忙吗?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课文。
(2)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什么办法帮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仍然获胜吗?请同学们拿笔将第二次比赛改写一下。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田忌(输) 第一次 齐威王(赢)
上 上
中 中
下 下
田忌(赢) 第二次 齐威王(输)
下 上
上 中
中 下
《田忌赛马》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这节课分四个部分进行了教学。
一、学生质疑,理清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围绕田忌赛马这一课题质疑,提出自己想弄清的问题,教师经过归纳整理,引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主学习,明理育心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分成四个步骤:
1、学生观看录像,养成仔细观看的习惯,教师通过让学生揣度田忌失败的心情,谈自己的看法,明白怎样正确对待失败。
2、学生细读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应该怎样对待胜利”这一问题。
3、学生自己动手摆马,思考取胜的办法,教师再演示孙膑的做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讨论“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办法而田忌却不能”这一问题,明白“做事要注意方法,讲究策略”这一道理。
以上几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明白了道理,又受到了良好的心理熏陶,在有效地进行了学科心理教育,从而体现“协同教学”的基本思想。
三、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通过“摘李子”这一游戏,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懂得课文所包含的道理。
四、改写故事,培养思维
齐威王必须调换出场顺序,才能赢田忌,可怎么调方法不止一种,让学生想办法,大大培养了创造思维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自主学习、讨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教学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 ?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八、重点探讨: (布置课前预习)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九、总结文本: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十、写作实践:(可安排在课前完成)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一、班级基本情况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学生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
1、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这些学生都是我从上学期带过来的,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班级整体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开篇安排了有关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复习等内容的图片,这样安排,意在让教师按规范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复习等良好习惯。
本册课本结构简明,类型不多,主要为“课文”、“习作”“练习”三大部分;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课文短小精练,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练习样式多,数量适中。
本册课本所选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注重展示时代风貌。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插图构思精当,绘制精美,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22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默写14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在学习习惯方面,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继续接着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3、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4、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抓好良好习惯培养的同时,还要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默读、查字典、听讲、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的习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不懈地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2、重视识字教学。在认真教好本册课文中的生字的同时,注意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运用,增加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3、重视对学生认真读书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广泛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基础。在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能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摹仿。注重日记教学,把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作为日记教学的重点,多练笔,多修改。
5、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周
第二单元
3 第5--6周
第三单元
第7--8周
第四单元
第9--10周
期中复习及检测
第11--12周 第13--14周 第15--16周 第17--18周 第19--20周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期终复习及检测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1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潜力、口语交际、写作潜力、预习新课文的潜力和必须的自学潜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潜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资料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必须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潜力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透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潜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理解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我的习作中。
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完美,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透过比较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我的童年生活。
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透过对不一样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一样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潜力。
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述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资料,了解不一样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我学习的潜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潜力。
四、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
2、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一样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好处,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一样的场合、针对不一样的对象,围绕不一样的目的,采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二是思考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一样对象,礼貌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资料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要从资料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资料。“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透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潜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四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一、基础知识
以必考点为核心,寻求思维和方法的突破。基础知识必考点为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解决这三个点一是靠积累,一是靠思维。其中,成语以积累为要,一般而言,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是使用场合、范围,或是感情色彩,或是一个关键词,或是一个易混点等,抓住一点就可事半功倍。病句辨析的积累要从概念句和易错句做起,从而强化意识。语句衔接,主要是靠合理的思维,培养这种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
以阅读训练为基,全面提高推断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基础,其难点常在生僻字词和长句上,而新课程卷又以人物传记为主,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用词特点,所以,不妨按朝代组织阅读材料,熟悉传记类文章的一般结构特点以及各个朝代的用词特点,并同时积累关键实词,体会疑难句的分析方法。
三、诗歌鉴赏
以准确定位为前提,以联想想象为手段,全面提高鉴赏水平。诗歌鉴赏中考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因而答案常常会南辕北辙,第二轮复习中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而影响考生得分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整首诗的理解不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训练时必须要全面提升诗歌的理解能力,要训练自己抓住意象联想画面的能力,能够摆脱语序和用词对于诗歌理解的干扰。
四、现代文阅读
以读为本,合理抉择,全面提升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上是读的问题--- 或是文本阅读不到位,或是选项阅读不清楚。所以现代文阅读当以阅读训练为第一要务。在这一阶段,应进一步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
五、写作
以思维训练为本,狠抓审题立意,打造写作亮点。写作中的最大问题,其实是思维问题,而这一问题集中反映在审题立意和思路结构上。事实证明,凡在写作上出问题者,也都是在这两个方面出的问题,而一篇高分作文,不仅这两方面没有问题,并且还有自身的亮点。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精彩短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猴子、水手、船长几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同时告诉人们做事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因此,我把这两部分作重点教学,学会从文字表面读出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明白文章要表明的中心:船长的冷静沉着,机智果断,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生词,明白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2、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4、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船长的性格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只要求查找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提前预习就没有了跟随着事情一步步发展的激动紧张的感受,因此不要求孩子提前看课文。)
二、激趣导入:
1、孩子们,都看过福尔摩斯的故事吧,他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能从结果推断出故事的所有过程。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出示故事结局即课文最后一段)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
3、你也做一回福尔摩斯,对于这段文字你有哪些疑问?又推断出文字背后怎样的故事?
预设:学生读出——①孩子遇到了危险,或者是从海中的轮船上掉下水的。
②四十秒都觉得长,可见当时情况一定非常危险,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由此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学生疑问——孩子怎么会从船上掉进海里呢?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联系文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4、到底是怎么遇险的呢?请大家看这一段。(发放印有第5段的纸张)
5、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说说你从文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写上批注)
预设:学生读出——
①从“瞄准儿子”看出一定是情况非常紧急,要不船长是不会用枪对准自己的孩子的。
②从两次“喊”看出一定是离孩子很远,这个孩子一定在很高的地方,不喊是听不到的。同时也能看出船长当时也为孩子捏着一把汗。
③从船长两次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连着用了几个感叹号而且还在“喊”着“一!二!”
④从“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看出当时孩子已经非常危险了,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掉下来。
6、请你“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把关键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7、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当时孩子所处的位置,直观了解情况的紧急。
8、读了这样的文字后,你的感觉怎样?(学生谈读后感受)
9、我也和你们一样,就感觉像是有一根绳子在牢牢地牵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故事当中。下面我们就来全面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跳水》。(板书课题)
10、能写出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板书作者)
11、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请跟大家说一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前面我们还学过他写的《穷人》一文。)
12、请打开书,读一读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读故事,概括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危险境地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一问题分析一下,然后派代表联系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上一问题。
3、交流上一问题。
预设:主要是猴子故意挑逗孩子的原因,还有水手拿孩子和猴子开玩笑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子,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原因。
4、让我们先来看看猴子的挑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5、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语句。(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6、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预设: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很是尴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7、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也是抓住猴子和孩子两个方面来谈。问题同第二自然段:①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②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读书方法,能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此也是训练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根据语句联想的能力。)
8、回过头,我们再看船长,在那种时候,难道就只有用枪逼着孩子跳海这一条路吗?
9、学生就此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创新思维,去想更多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也能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做出进一步肯定。)
10、请看黑板(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请你把他们的关系用一个字或词连接起来,简单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化本文表现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
1、学习写作手法:
当我们一步步跟随作者走进故事时,已经被一个个精彩的环节吸引。你觉得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部分?(预设:文章的最后两段)可见一篇故事,最关键的是高潮部分,作者在这部分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落笔的呢?(预设:语言、动作、神态等)
回忆《穷人》一课,作者又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展开记事的呢?(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还有环境的渲染等)为了让人物更适合故事的情节,运用的描写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章也要选择更适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同时在高潮处着重下笔吸引住读者,用细致入微的贴切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2、总结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你说一说。(预设: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做事时要考虑后果,不能武断,不假思索;从水手和猴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开玩笑要注意火候,不要过分,不要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从船长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在危急关头要沉着冷静、果断的处理问题。)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为做好下一步的复习整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复习目标,加强复习效果,提高测试成绩,现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以课本、学习乐园为复习材料,强化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检测复习效果,查漏补缺。以单元过关测试为手段,培养解题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四、综合练习阶段。多方面的练习题型,出题形式多样化,既要锻炼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也要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解题习惯。从书写、思考到解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做好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辅导工作。优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加大练习力度;优生与差生结对帮助,教师辅导,让差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题量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独立阅读知识方面掌握得不太好,一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拓展性的练习更是无从下手。本班的优生有盛忻怡、陈燕、杨抒含、江雨虹等10名同学,占全班学生的20%。
们平时勤快、学好,遇到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早着手,对拓展练习的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审题认真,答案准确。中间生占28名,占全班学生的55%。这部分学生男同学较多,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所在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差生有6人,占全班学生的16%。
二、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字;
(4)选字填空;
(5)改正错别字;
(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
(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辨析近义词、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各种词语训练。
4、句子。
(1)懂得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由两个部分组成,能运用常用词和关键词造句。
(2)背诵指定和自己喜欢的内容;
(3)按要求摘录词句(或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4)按课文内容或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填空;
(5)默写;
(6)补足词语;
(7)词语搭配;
(8)会修改病句;
(9)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
5、语言感悟: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
(5)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7)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6、标点符号。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
7、口语交际。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8、习作。复习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
三、复习目标
1、主动复习巩固本册要求学会的22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57个词语,做到书写公整、规范,不写错别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主动复习本册课文和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对阅读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掌握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3、能主动积极地与别人进行交际,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讨论交流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4、主动参与习作训练,弥补平时习作的不足,能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内外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五、复习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及新闻报道。
3、综合运用,补缺补漏。
六、复习措施
1、突出三个特色:一是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是新内容,即依据大修订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为纬,组织复习内容;
3、三是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个网络交流社区“资料室”栏目下的《村晚》
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打开相关网页浏览)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
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感
想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文。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5.画出《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严监生的表现
严监生的心理
大侄子
两个亲人
把头摇了两三摇
着急
二侄子
两笔银子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焦急、生气
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气极
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安心
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三、感悟写法,尝试描写。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记。
2.交流讨论: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表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了解到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描写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定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描写方法,从而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是由三个各自独立的选段构成的一篇课文,学生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在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言,说出各自的想法。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看过《骆驼祥子》和《儒林外史》的原著,《小兵张嘎》有部分同学看过影视作品,在没有充分了解原著的基础上,单单只看选段,难免会对人物形象有些误解。所以,教师需要加以指导,必要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原著中遨游,正确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古代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言简意赅。
二、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几遍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现在开始。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三、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精妙?精妙在哪里?你从他们的对答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3、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把巨子补充完整。
5、师生配合表演。
6、指名表演。
7、回忆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课文的?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在第十两册教材中。本册教材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第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阅读、听说、习作训练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在确定了各单元的训练目标以后,根据单元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每单元有1次习作训练,每单元还有1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这样,本册课本共有必学课文26篇,自读课文1篇,习作训练7次,单元练习7个。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有两项:一是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安排材料的方法有两大类: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二是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此外,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句子训练,领会句子含义,以及背诵训练,列提纲背诵课文。习作训练与阅读训练配合紧密,前两次是训练安排材料的方法,重点内容是写好记人的文章。本册教材加强了观察训练,有看图训练,也有实地观察。观察要有顺序、重点,还要抓事物特点。听说训练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听后抓主要内容,能分辨话中的正误。讨论问题时发表意见,说时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本册教材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2)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3)热爱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教育学生爱惜时间、艰苦奋斗。(5)教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21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49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能写条理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具体的简单记叙文。初步学会写复信。写记叙文和应用文要求语句通顺,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形成珍惜时间、艰苦奋斗的品德。
三、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四、教学时间安排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习作内容
2
1 2.23-2.26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1-2课
6 2 2.29-3.4 3、4、5课
6 3 3.7-3.11 习作1 练习1 6课
6 写一种自然现象
4 3.14-3.18 7、8课 习作2 6 自主修改作文
5 3.21-3.25 练习2 9课
4 6 3.28-4.1 10、11、12课
6 7 4.4-4.8 13课 阅读活动
4 8 4.11-4.15 习作3 练习3 14课 6 写一次体育比赛
9 4.18-4.22 15、16课 习作4
3
6 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10 4.25-4.29 练习4 期中考试 6 11 5.4-5.13 17、18、19课 6 12 5.16-5.20 20课习作5 练习5 6 根据启事,写一篇征文 13 5.23-5.27 21、22、23课 6 15 5.30-6.3 习作6 练习6 24课 6 我最敬佩的英雄人物 16 6.6-6.10 25、26、27课 6 17 6.13-6.17 习作7 练习7 综合想学习 6 美好的月夜 18 6.20-6.24 期末考试 6 4 5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
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
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诗人立在船头观望。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设】
(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
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师: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设】
生: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4.师: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晴明风日雨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