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分析报告【精彩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职业是通过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职业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通过在大学中的刻苦学习并最终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是大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科学、成功,直接关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如自身的优点、缺点、爱好、性格等,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缺失
(一)大学生对自我定位及认知方面的缺失
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与内容随着人生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改变。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初级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只有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于自身的能力与天赋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铺垫。可是,目前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过高,不能正确看待自身,导致其在择业时眼睛一味地朝着大的(大机关、大企业)、强的(百强企业)、高的(高薪水、福利)看,对小的(小地方)、弱的(弱基础)、低的(低保障)不予理睬。这无疑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与压力。因此,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目标、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唯一途径。
(二)大学生无法正确看待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些人认为时代发展的步伐太快,很多事情都无法事先预料,所以提前规划也是徒劳无功。事实恰好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处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才需要未雨绸缪,把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规划好,以有备而来应万变之势。
目前,部分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认定为就是找工作,所以等到临毕业之时再进行规划也来得及。毋庸置疑,这些人误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定义为就业前的短暂培训,颇有临时抱佛脚的意味。殊不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并且随着人生发展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由此可知,职业生涯规划并非随心制定,而是具有科学性和动态性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临时抱佛脚,需根据自身的情况、社会的需求与人生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地制定。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和滞后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在西方出现,直至20世纪末期才传入我国。如今,虽然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但呈现更多的是问题。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滞后,对于国外的一些最新理论,如职业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等难以很快地消化和吸收。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性不够。目前,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仅仅停滞在口头上,实际指导的工作力度不够,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几近摆设,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最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单一,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专业性不强。
(四)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氛围不够
因为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所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不充分。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日趋严重,所以基本不会考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国家、企业和学校三者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所以即便是一些想要进行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在考虑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得到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后,也逐渐打消了这一念头。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职业生涯规划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科学规划,不要让光阴虚度。
1、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的全方面发展有密切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是在确立人生职业目标的基础上,挖掘人的潜能,实现职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人生成功的。
2、职业生涯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生的需求。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满足,只有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多为社会创造财富,多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够受到他人的尊敬,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国家教育体系所存缺陷需要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补充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渐实施与深入,高等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就目前情势看,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其教育制度依然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只注重做事教育,而忽视做人教育。无疑,这种教育观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的人才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截止到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欲改善和解决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当代大学生绝对不能认为事不关己,相反,我们更应从以上弊端中进行反思,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教育方式单一、枯燥,基本上是只重视知识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练习,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
再次,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智力。通常,这种教育方式是只注重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般只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割性教学,忽视知识的整体化教学。科学证明,这种学科教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模式
后半句是为了强调,但句中并未出现表示强调的词语,须加上就是意义才能完整。
二、就是偏误的形成原因
(一)就是本身的复杂性。根据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就是可作为为副词、连词和助词,其中光副词的用法就分为三大类、十小类,而且就是有时候并不是词,而是一个就+是的短语。这对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二)其他用法相似词语的干扰。通过对语料库中偏误类型的分析我们也发现,就是与而是、只是、就、是等词语误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不是而是不是就是句式的偏误率更高,因此留学生只有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方能避免偏误的发生。
(三)学习者母语背景的影响。101条语料分别是来自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奥地利等13个国家的留学生HSK 的作文,受其母语的影响,在使用汉语时出现偏误是无法避免的。
三、教学策略
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就是的学习难度和教学难度。偏误类型的复杂,在教学方面更需要有所针对。
(一)注重就是的功能教学。强化就是在充当不同的词性或短语时的不同功能的教学,并加强与其配合使用的一些词语的应用和练习,如就是也不是就是等。
(二)注重就是与其相似词语的对比教学。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可知就是与而是只是误代的偏误率较高,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地加入与它相似词语的比较,并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
(三)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样,应是一个连续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基础知识教学多集中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强化知识的关联性,将就是的用法贯穿到汉语学习的各个阶段也十分必要。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留学生作文语料库的检索,归纳出留学生在作文中使用就是时产生偏误的3种类型:误代、误加和误漏。同时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就是时,因误代而产生的偏误率最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注重对就是功能的讲解的同时,也应加强与就是功能相似词语的分析练习,并注意教学的连续性,以提高留学生使用就是的准确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留学生使用就是的偏误,找到产生偏误的原因,以期能对症下药并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就是的教与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问题: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式,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计划? 解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遭受着“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给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可以说,开展系统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迫在眉睫。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就业的市场的变化,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这个市场经济竞争尤为激烈,就业形势颇为严峻的今天,让大学生认识、了解、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强的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早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在西方职业指导中的常见方法,于近期被应用到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了很多问题。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强地现实意义。不但可以提高就业力,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个人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一些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就业时“饥不择食”;另一些依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就业时“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不管承认与否,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从广义上讲就是择业的结果,但这种择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职业兴趣、职业锚、职业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相符。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由于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改革,传统的计划分配已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变化与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好找工作,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大学生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自信,只考虑自身的需要脱离实际,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这与所提倡的科学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
2、有利于降低不断就业的时间。如前所述,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由于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盲
目就业和择业,直接的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一个人总是处在不断的就业状态中。
3、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从而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大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就业指导的理论教育,在实践方面给与了更多的科学性和可用性的意见。高校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
战,积极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进一步科学化发展的标志。
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功用。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择业就业不再那么盲目,而是根据自己理想的职业有计划科学的进行适合的选择,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在社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最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国家的就业情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理解上的误区
第一,众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和重要意义尚不明晰。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任何概念。通过对襄樊学院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29.2%;有设计的占60.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9.9%。 即使对职业规划有设计,也未免又过于理想化。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大学生职业规划还停留在理想层面,目标远大但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比较薄弱。有些人认为如今的社会发展太快,尤其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许多的事情的是未知和无法预料的,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打算得再多到时候也许什么都用不上。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社会发展的快,我们才应该未雨绸缪,为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有备而来应万变之势。
机遇是什么?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给那些只抓住机遇的人的,更多的青睐于既能抓住机遇又可以制造机遇的人,这一切都是要讲求技巧和策略的,正确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并坚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将期望值过大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从理想变为现实。
第三,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现象,同时对自己职业发展期望值过大。主要表现为择业过程中就高不就低,只注重“钱”而忽略“前”,只看好东部而鄙弃西部,只想着城市而忘记乡镇,只期待进大企业而不考虑小厂家,总之眼睛只向着大的(大机关、企业、公司),高的(高薪水、福利),强的(强的发展劲头)瞄,而根本不睬小的(小地方),低的(低保障),弱的(弱基础)。这无疑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无比的压力。
第四,就是对学历和能力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区分,误将现在所学的专业等同于职业。现在社会上学历高能力低的大学生多如牛毛,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都说学历只是作为参考,关键是看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学历从某种角度讲就是表现为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所接收的知识量,而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得通过实践的考察才能见得分晓。能力牵扯的方面就太多了,他不单单是学习能力,还有诸如社交,运动,协调,组织等的能力。
一、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据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资助的调查显示,美国49个州的百来所大学机构中,几乎所有都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涯课程,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已成体系,且非常成熟。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也都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进入新世纪,内地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开始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目前,内地高校因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也陆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课程,并部分计入学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2、职业就业指导较多沿袭传统,还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就业指导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职业)辅导课程和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各自成一体,并未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规范。
3、专业人员配备和相应软环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辅导员兼任。相应的软环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无法满足。
4、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对这项工作具有饱满的热情,但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完全,不知该从何做起,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导老师自身的职业经验不多,自我的职业规划都不够清晰,因此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说服力并不强。
2、指导教师中专业人员少,大多数是从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岗位转岗或身兼二职,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开展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多数担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仍停留在“单向式”的教育形式,没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开设的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课程产生不信任,长此以往将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数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大,但待遇未体现出相应较高水平,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且在职业生涯教育岗位上提升较难,主要在于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岗位职务上的提拔较难。较多人“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三)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
2、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仅作为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受众存在,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3、由于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不够信任,很多时候仅仅是应付学分而修读,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四)社会支持等其他方面
1、社会考评有倾向。政府和社会在对学校的就业进行考评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率的数据,而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校中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对该专业的招生指标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社会对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却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相背离,间接导致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
2、社会支持不够,且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有诸多顾虑。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对高校的专业指导起到支持和帮助作用。通常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校没能起到实质作用,且高校以培养教育为目标,校外机构以盈利为目标,二者的最终目标不一,使得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顾虑较多。
3、高校的“准入”门槛较高,校外有经验人士有意愿也“难以”全职进入学校事业编制。这就极大影响了部分校外专业人士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对策思考
(一)高校管理方面
1、应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软硬件配置的投入。建议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能包含职业辅导与咨询,职业信息收集发布,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等,功能替代之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提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之切实做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就业服务的同步提高。
2、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并计入学分。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制定“自我认识、树立目标”及“增强素质、制定计划”,而高年级着重“树立信心、抓住机会”和“知己知彼、人才匹配”的分类教育目标。除理论课程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计划,全方位、分级开展各类校内活动。
3、改善从业教师所需的工作环境和软硬件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对超负荷,超时间部分工作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从业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对有志于长期服务的老师和仅仅是有兴趣的参与者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机会;设计从业教师发展空间,开设适当的发展通道,鼓励长期的指导教师往纵深专业化方向发展。
4、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优势,考虑合理的高校和社会的资源置换,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通道。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多参加相应专业培训。经过系统训练并获得资格证书,有助于支撑指导教师的从业信心。可以通过筛选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外地专业发达地区的培训,更多数人员可以在当地寻求相关机构就地培训。
2、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尽量以小团体教学为主。摒除“单向式”教学,课前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教学效果,将学生纳入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中来,帮助学生树立在校期间就是“准职业人”的概念。
3、在进行个人咨询时,要充分引导学生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告知设计的方法,以学生的决定为中心,帮助分析和澄清错误,坚决避免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超越式等咨询方式。对于不明晰的结论,不能轻易给出。
(三)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自发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专业社团,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促进”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为辅。鼓励高年级学生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传帮带”。
2、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利用闲时、寒暑假接触岗位,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坚定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增强竞争意识。有意识开设“第三学期”,实际参与社会岗位锻炼,更可作为选择职业方向的参考依据。
3、条件允许的,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校外专业机构的相关活动,例如就业训练营、校友职业沙龙、机构的职业工作坊等。可考虑选择一些资质合格,属公益性质或费用较低的专业机构活动参加,强化个人职业生涯教育效果。
(四)社会支持及其他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相关机构或相关人士的责任不可推卸。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建议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对社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形成高校、学生及家长、社会相关合格机构共同构建的服务网络。
2、社会相关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应主动邀请吸引高校的指导教师参加,并参与实践活动。
3、倡议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调整资源,主导建立“职业生涯中心”,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按照“不以当前盈利”,重在“建立长期的品牌”为思路,待学生成为职业人后再挖掘相应的商业价值。
4、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多给予指导,并联络各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各种社会性实践多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