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医附属医院实习已经一周了,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就是在实习生中口口相传的好科室之一的呼吸内科。在这一周的实习时间里,在这个大科室里,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
首先,我要庆幸的是被分配给一个非常优秀的带教老师林老师,他是个很有耐心和责任心的老师,同时也很关心同学,无论我问出多么让人无语的各种问题,他都会非常耐心地给我解答,在查房的时候,有时碰到比较特殊的病例或者问题,他甚至会主动给我们讲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会给我们动手实践的机会,这在实习带教的过程中实属难得呀!所以我真应该偷着乐呵乐呵,跟了这样好的带教老师,真是太给力了!
由于在呼吸内科实习的同学比较多,所以林老师一个人带五个同学,其中有一个全科医生、两个临床专业的学生、一个影像专业的学生外加我一个预防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是比我大xx届或几届的学长学姐,于是论资排辈儿起来,我就是最小的那个,理所当然我成了我们这个实习小组的小跟班。
小跟班就得手脚麻利点,态度积极点,开个化验单、整理个病历首页就都成了我的工作,偶尔还要被他们指使着去跑跑腿儿,说实话,心里有时候挺不服气,凭什么总是指使我做这些,还要摆出一副盛气凌人耍酷的样子,可是想想还是无所谓了,自己多干一些还可以多熟悉一下新的工作环境,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进入在附院的实习状态何乐而不为呢。有时我真的发现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好了。
在呼吸内科,大多数的病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患有肺部疾病的老年人,当然也包括一些肺部感染的病人。由于海南的天气渐渐地转凉了,所以很多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者哮喘的老人就会急性发作,导致原有的病情加重而住院治疗,很多老人的诊断都是COPD,雾化治疗,解痉平喘,控制肺部感染等就成了主要的治疗途径,但是老年人的体质较弱,一般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期。在呼吸内科,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相对于其他科室来说用量较大,主要是为了抗菌抗感染的治疗而不得不使用,可是由于药物监督的使用规定对抗生素的使用加以限制,所以每加用一种药时,都需要上级医生给予批准。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我还听了一节由广州中山医附属医院的老师讲授的课程学术研讨会,其中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我们应该遵循3R、2D、3M的原则。在最后的病例讨论环节,关于如何提高美平的药效,老师强调了两点,一是可以加大用药剂量,二是延长滴注的时间,对于前者可能需要很大经济投入,要依据病人的情况来看,而后者则可在一定的药物用量基础上提高药效,更切实际。
实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自身不足而不断进步的过程。在呼吸内每周一次的英语角讲座中,我真是见识到了我们呼吸科大主任的厉害,那么大的年龄,思维还如此敏捷,重要的是那一口流利的英语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于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很重要!不仅如此,主任给我的实习建议是,着眼于病人,将病人放在首位,同时将曾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巩固,再将理论付诸于临床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触临床,得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这就是我这一周来在呼吸内科的小小心得,做一个快乐的呼吸内科实习小跟班还不错哦!
四年的学生时光就此结束了,迎来了八个月的实习工作,平时在听一些学姐们谈实习时,总有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实习太累了!
但是我怀着对白衣天使的的崇敬和梦想来到了医院,开始了我的第一周实习工作!
我实习地点是自己找的——省立儿童医院,这是安徽省很好的三甲医院,听字就可以知道,里面住的都是一些儿童,儿童是我们民族的花朵,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所以护理好他们不但是我工作的本分,更是用我用自己渺小的价值来回报祖国!从而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
我先被分到的是重症监护室:“护士是个累活,重症监护室的更累”这里不仅是技术上的顶尖人才,更需要有爱心,耐心。ICU实行的是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住进ICU的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以及喂饭生活照料全是由护士完成。这里发生的故事常常不动声色地体现着“以病人为中心”。
这周星期一我来到了医院,早上我们到医院报到,下午我就开始上班,星期二是白班(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星期三星期四上了两天的夜班(晚上八点到早上八点),上班时我们还考了两次试,整天都是在忙碌中度过,对我这样没熬过夜的人来说,更是折磨!
在ICU工作的护士,都有一个愿望,要把我护理的病人管理的干干净净,病情逐渐好转,身体逐渐恢复!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是那些脏乱,爱哭爱叫,夜间还在嗷嗷叫的小孩!像这样的事在ICU里是再普通不过的,尽管我们也有过牢骚,也有过怨言,但是我们面对那在痛苦中煎熬的哭声,无望哀伤的眼神,又怎能不感伤,我们只知道我们有护理病人的责任,没有一点自私隐秘动机,我知道今天所做的,明天就会被遗忘,但我们还是会做!无私的去做!是什么让我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是自信我有帮助病人的能力,既然穿上了这身洁白的衣服,我就会勇敢的走下去。
在采访中,一定要把尽可能多的方面都采到,有很多方面看似好象不重要,但是仔细思考之后,如果缺失了这些,其实是非常不完整的。比如,我和张春健去采访学校路楼,学生因为怕被狗咬不敢上学。这条狗以前是不咬人的,但是前几天生下小狗后就继续伤人。我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但是我根本没想到我应该给宠物医院的医生打电话,问一下狗突然咬人与它生小狗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后来问了一以后,才知道这是有必然联系的。这样稿子也就完整了。然后就是在求证中,一定要把所有的要素记清楚,比如给网通客服打电话咨询,就应该记住是多少号接线员回答的问题。这样的事情看似好象很小,但很多时候应该会避免纠纷吧。
所以,我感觉采访中很多事情看似很小,似乎无关紧要,但是绝对不能疏忽,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必须认真而细心地去对待。
这个星期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向芳一起的采访,事情是200多个民工去讨住处27人被打伤住进医院。当时我们就去了现场和医院,但是回来后发现事情的起因与四个方面都有关,可是我们仅仅采访到了两方。当时是晚上十点,我给其中的一方就是韩国公司的律师打电话,他让我们马上去他的律师事务所他给我们提供全部的资料。可是等我们去了以后,他们一直给我们谈到了十二点,此时已经过了截稿时间,这样第二天我们的稿子就没能发出来。第二天,我们又采访了第四方就是中建四局后才写稿报道。这样我们的报道就比〈新京报〉和〈信报〉晚了一天。可是,根据后来这四方的反映,他们都觉得我们的报道是所有的报道中最客观,是最接近事实的,有两方的人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说,他们认为《-新-京-报-》的报道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这样我就有了疑问,在实效和客观实在不能同时保证的时候,我们应该舍谁取谁?在这个事件中,第一天我们的确没有时间采访完成,也没有办法联系到中建四局的人,所以我们放弃了实效,保证了客观。但影响力在第二天却被大大弱化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怎么办?
实习第二周,适应很快,有了第一周基础,不再惊慌失措,就是感觉节奏变慢了,有点拖拉,一点都不像我的风格,什么时候养成这坏习惯,哎。
其实和同学交流下,在内科都差不多,每天除干各种杂活:问病史,写病例,病程,出院小结,量血压,测血糖,描心电图,扎血气,上心电监护,插胃管及跑腿等外,就是看看书。
每一样都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锻炼平台,机会总是自己去争取。
渐渐的,不再排斥值班,相反觉得值班时间是收获,大家都回家了,这时候动手机会就多了,也不用碍于上级医师,可单独处理些问题,大不了挨批。同时可收集一系列问题向老师请教,会发现一个晚上飞快地过去了。
一个大内科观念至今还无法形成,都无法把整个大内科知识融合,我想我至少也应该把大内科都轮完,大致了解,我才有可能办到。
每个科室我想都有它的精髓,我想不能把东西全学也应该学习它的精髓,就像内分泌胰岛素应用应该算一个精髓(个人觉得),假如一个糖尿病人给你,不知道要如何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上何种胰岛素,那么内分泌就白来了。
两周的内分泌实习很快,出科时林纬老师说有空或者值班常回来坐坐,至今仍感动。
下周轮综合内又是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