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吗?理论加实践才是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社会上实践所学,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社会实践活动论文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作为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新形势下,探索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路径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坚实的思想理论平台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建设。课堂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沿阵地,不仅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还要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建设。首先,高校教师要着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去灌输式、教条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注重把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其次,高校教师要着力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如可以采用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建设,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首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次,高校要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让广大青年教师出去学习、进修,同时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的硕士、博士人才,以不断充实和壮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此外,还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唯有如此,才能造就一批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专家和学者;才能造就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名师,从而为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二、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良好的环境制度平台
1 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如教学大楼、实验实训中心、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学生宿舍、食堂、体育馆、学术活动中心以及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怎样,不仅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会制约着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最终就会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此外,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设施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高尚情操;有助于塑造校园人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激发校园人的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美观的、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大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它代表着校园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对校园其他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历史传统、校训、校风。师德、师风、学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不断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校风、学风和文风建设。与此同时,高校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体师生的头脑,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人的影响力、吸引力并具体地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例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校史、校训教育时,可以把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渗透于其中,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时,可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以提高全体师生明荣辨辱、扬荣抑辱的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时,可以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其中,以提高他们应对人生各种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3 加强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就必须首先建立一整套规范、高效、透明的规章管理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严格、规范而又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高校的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诸多方面。高校要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加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人才培养现代化、校园生活民主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稳固的社会现实平台
1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真正做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若干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以及“三下乡”、“四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 后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011-03
实践性教学是西方在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我国,实践性教学是寓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于实践中的教学方式,它在大学生与工农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实践教学的功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甚至逐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为此,必须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特色,结合教学大纲和各高等院校的专业特点,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种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但课堂教学并不是指纯理论讲授,它应该包含很大的实践活动成分。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方面一定要丰富多样,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演讲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互相分工配合、酝酿教学选题、搜集资料、写作小论文、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在2—3周的课外教学准备活动的基础上,具体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这个过程可以由学生分别担任主持、评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内外教学活动为载体的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新颖,挑战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实践教学气氛热烈、场面感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通过此种人人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也可以利用教学实践载体如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推进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这些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充分发挥了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直观地、形象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科学价值,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2.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提高综合素质,因而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类似的形式可以请英模人物做报告,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开展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还可以成立理论研究小组、组织党团活动、进行黑板报评比、精心布置橱窗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形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师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具有快速便捷、受众多、容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形式。
3.基地教学实践
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它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可以使实践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内容相对确定,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练就能力,造就职业素质和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为此,可以参照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的模式,在校外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基地,定期安排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践。
利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走出去,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带领学生奔赴基地、深入农村、走访企业。利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4.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暑假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服务“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专业挂钩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形式。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学生带着思想上的疑问到现实中去寻找答案,带着理论学习的成果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另一方面,对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这样,学校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两个课堂相互配合,就能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走向
1.应理清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
很多人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人在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实施实践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校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见习或实习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基于这种理解,不少人在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大量削减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要钱要车要“基地”,带着学生到处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有些人强调“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经费紧张,很难组织和安排实践教学而停留在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出发,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简言之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实践教学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这样看来,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包括专业课实习等,也不一定就是安排了“实践教学”,关键是要看教学是否具有实践性内容。校外的教学活动如果不是课堂“实践教学”合乎逻辑的延伸或补充,则就很可能只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并没有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活动教育’,而是强调要把实践教学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活动教育’结合起来。这种区分和联系的意义在于反映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本质要求,理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学理性范畴,对于理解和把握实践教学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2.应拓展校际间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新视野
首先,建立校际间实践教学经验交流机制。在教学上,各个学校有着一致点,即“一纲一本”,实践教学要求也相同,都有自己好的经验。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打破原有的以校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的封闭模式,建立校际间经验交流机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展协作,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开放发展。其次,建立校际间实践教学活动互补制。要通过校际间的友好协作和协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正做到各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互补和互动。最后,建立校际间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制。“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各个学校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要全面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应采取必要的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协作,通过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
3.应建立若干稳定持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首先要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基地布局要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水平。既要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富裕起来的农村,让学生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又要在落后地区建立基地,让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锻炼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与斗志,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解,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还要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历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教育。再次,要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大社区的作用,争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通过与地方签署基地建设协议来保持联系,开展对地方有益的活动,从而保证基地的稳定性和实践教学的持久性。
4.应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应该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这四项核心要素。多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由指导教师先拟出几个调研课题,学生围绕既定课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因为社会调查的时间只有几天,而且提交论文时间较紧,因此,调查是肤浅的、表面的,其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大多有抄袭或模仿之嫌,质量不高,起不到社会实践的应有效果。在新的时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必须进行改革,应摒弃原有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采取由学生申请课题的方式进行。当学生研究课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负责落实各课题小组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严格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强调集体合作、集体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确保每组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的质量。
三、积极探索并构建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后期评价方式
1.应建立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监管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学生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无关;教师工作量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没有合理地计算相应的工作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上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首先,高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部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要定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重点、经费保障等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持续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拉入日常教学管理的范畴,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占有一定的学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工作纳人教学工作管理系统,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补贴。同时,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交流、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优秀成果给予适当奖励。”
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后期评价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应当在后期工作上再做足文章,以达到巩固实践教学成果的目的。一是要定期召开实践教学总结检查和评估会议。通过各种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总结报告会等形式,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测定和评估,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其次应建立实践教学效果检测制度。要改变重计划、轻落实的普遍现状,在效果检验方式上建立新的分析测评制度,这是对整个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如运用实践教学考查考试、典型报告会和利用网络进行检测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效果检查,激发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撰写出更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使教学实践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实践性教学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编号:201044)
参考文献:
[1]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路径与对策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当前,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共同主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教学路径选择上,应将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途径、多方式的实践教学系列模式。
(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通过举办适应课程内容要求的课堂讨论、观看录像、即兴演讲、模拟法庭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录像、课堂演讲等。
1.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讨论课上既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自始至终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积极发言,并对课堂讨论进行画龙点睛、切中要害的总结分析,及时修正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效的课堂讨论,既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能起到明辨事理、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活跃气氛的作用。
2.观看录像。录像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直观素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每门课安排2-4学时的录像课并纳入授课计划。观看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就片中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要求学生在每次录像课后写出观后感。
3.课堂演讲。教师给出演讲素材,要求学生到讲台前围绕所给素材进行讲演,每次仅限2人,每人不超过3分钟。课堂演讲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而且便于他们加深对教材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校园实践教学模式
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是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校园实践教学包括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
1.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展开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部门通过加强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各院系的通力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征文比赛、网络主页大赛等,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协作、锻炼能力,加速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形成,而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距离拉近,在大学生心中鲜活、生动起来,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2.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渗透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提倡并帮助学生办好社团内部刊物,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把社团办得有声有色。社团每次主题活动都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住时政热点精心设计,使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与学生自觉自主的活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社团逐渐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园。
3.举办专家讲座。为扩大学生校园实践的信息量,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作理论和形势政策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当地发展规划及当地的现状、发展前景,让学生进一步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使学生增强对家乡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向学生介绍当前重大理论前沿问题、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系统掌握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社会为课堂,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社会实践既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志愿服务等。
1.参观访问。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访问活动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所谓参观访问,是指大学生在任课教师的直接带领下,去革命老区、工厂、农村、部队、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地方参观学习,以获取知识或信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参观访问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当前参观访问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升华理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假期时间,围绕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开展调查活动,从社会现实中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调研成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实践教学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社会调查活动。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保、企业管理、财政税收、交通、市场、诚信、农村改革、留守儿童、扶贫、农村社会保障等进行社会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不但全面真切地了解了国情民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
3.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各种公益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勤工助学等;在学雷锋日等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开展道德宣传、文艺宣传、普法宣传、环保宣传等;开展扶贫助弱、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卫生服务、便民服务及文明共建、文化共建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实践教学活动能有效开展和顺利推进,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创建实践教学基地
创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战略依托,有了这个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经常性、持久性和规范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建设要坚持教育性、典型性、多样性的原则严把质量关。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的革命胜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图书馆、文化公园、歌剧院、美术馆、心理协会、琴棋书画中心等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与落后地区建立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与残疾人联合会、捐赠站、救助站、福利院等建立社会服务基地;同时也可以把学生的实习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使学生的专业实习不仅成为他们了解国情和社会的窗口,更成为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最深的社会实践。
(二)确保经费投入
经费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参与的学生多,范围广,工作量大,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交通费、通讯费、食宿费、场地费、门票费、资料费和外聘人员讲课费等费用。没有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的投入,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1]各高校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和方案,按照学分和学生人数确定经费投入比例,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监督环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可以有效检验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督促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成果、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这三个因素给出实践环节的成绩。在评判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研究论文或调研报告成绩时,把学生自评、学生学习小组互评、教师评分结合起来,按学生对该成果贡献的大小进行评定;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跟踪记录、实践接待单位的证明及反馈评价等进行评定;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如口试面谈、演讲辩论、分组讨论与小论文、调查报告相结合等方式。这种综合考核能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更全面的了解,使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更全面、客观、公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可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时间确定性、参与全员性和管理规范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高校应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来,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等,使其享有和理论课同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时间、场地、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保障,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切实把实践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理论阐释
[作者简介]焦勇(1976-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59-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解读,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内容、路径、方法,才能增强实效。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这些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大都是哲学理论,并不直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通过辨析这些理论,探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从而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学说最早由胡塞尔提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概括来讲,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
特殊生活世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为了生活所构成的自我世界。特殊生活世界针对个体而存在,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行为习俗不同,体现的价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世界都不同。科学世界也属于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理论思想中有两种不同的科学世界:第一种是绝对化和理念化的纯粹科学世界,第二种是可以被感知的主观科学世界,是科学技术改造和影响的生活世界,这两种世界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绝对化、理念化。胡塞尔赞同可以被感知的科学世界,反对丧失生活意义的理性化科学世界。他总结历史发展经验,认为任何科学成果都要体现在生活世界本身上,都要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因此科学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符合人类发展,可感知的生活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是面向我们的唯一实在的直观对象的总体,是能够通过知觉被感知的、被经验到的世界。胡塞尔对此进行了如下论述:“难道我们不能转向生活世界――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作为我们大家的世界意识到,但并没有以某种方式将它变成普遍的主题,而始终只是被呈现给我们日常的、眼前的,我们的个别的或普遍的职业目的和职业兴趣的生活世界吗?”①胡塞尔认为我们应该用毫不加饰的态度去认识人们纯粹的普遍生活世界,并按照它的存在方式,按照它原有的相对性与变动性去认知了解,抛去任何所谓普遍理论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包含普通的日常生活世界,但这种生活世界不是科学追求的普遍理论,不是理念的逻辑构成物,是客观存在的生活世界。原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最终要回到的生活世界,是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是最初的起源世界。综上来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既是先验的,又是主体性的,还是原发建构性的,从而是超越历史恒久性的结构。
(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虽然有先验性特点,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对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的理解,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是回到原生活世界,即回到人类的本性、人类社会的本质中去,这是真正的生活世界观。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都要体现出原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体现出生活世界的真正价值,必须祛除本源生活世界外的遮蔽,从而回到或把握真正的生活世界。对照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祛除形式化、工具化的遮蔽,摆脱简单的说教,摆脱毫无创造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而言,是要帮助人们在学习知识、适应社会的同时,帮助他们思考和认识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对意义生活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祛除理念化的观点,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满足人的充分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是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的高度统一。
由此可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要求个人通过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最终回到原生活世界,即有意义、有价值的本源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恰恰就在于帮助个人实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本性和价值,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样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树立了目标。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秉承了实践理性传统,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吸收了维特根斯坦、米德等人的思想而形成的。他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根基,认为人类日常生活是从符号互动中产生,必须从社会理论和行动理论来理解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包括三大结构部分:文化、社会和个人。他说:“我把文化称之为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者相互关于一个世界上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释。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节为社会集团,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己的同一性。”②深入理解,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三大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沟通的作用,促进人类生活世界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二是社会组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的整合和统一;三是个体社会化作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他批判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所追求的纯粹境域是一种先验的乌托邦,只有刨除其虚幻,才能使生活世界成为充满前见的原发境域,才能把先验主体变成交互主体,才能把生活世界概念从认识论转变为本体论和方法论,才能整合理论与实践,使生活世界理性化成为可能。哈贝马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把实践的内涵纳入到生活世界,并把理论的功能放置于现实环境中,为生活世界注入实践和文化的内涵,唤起人们对日常交往的深层意识,脱离先验的框架,获得与先验理念一致的精神生活。另外,他还把先验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日常生活语境下的生活世界,将“生活世界”的构成境域由先验主体移至人的日常交往实践。哈贝马斯不仅强调“生活世界”是由个体的能力以及直观的知识所构成,而且更为强调“生活世界”是由社会实践和直观知识构成的。因而,“生活世界”不应仅仅理解为先验的主体所构造出来的视域的总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③至此,生活世界学说,经过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改造,敞开了融入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大门。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综上,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哲学基础。第一,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为统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理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应该以人的生活世界为落脚点,也不是单纯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摆脱教条化的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人学性相统一,真正有效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国家或社会为维护其利益、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教育、灌输、引导国家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认知、情感、评价、意愿的总和。在这一点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灌木丛理论天然地耦合在一起。第三,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三个结构――文化、社会和个人,通过语言、劳动和实践,建立一个交互主体性世界。群体和个体的生活融合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中,并共同影响着生活世界的总体化。当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时,恰恰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由此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内容、过程、作用等方面也趋于一致。同时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主要以马克思实践论为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各种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生活是人们对各类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发生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而且还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变换的过程,因为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人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实践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又构成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以高度集中的形式概况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这三大领域正是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而形成的。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基础,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中,物质生产实践的方式制约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自然,改造了自我,更是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也正是通过社会的实践改造,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生活的创造本性、实践本质,也揭示了生活的全面、系统内容;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认识生活的根本方法,并且从存在论层面揭示了哲学与生活的深层关联。⑤
(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全面生活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因此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实践决定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核心内容是调整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尤其是思想社会关系。这为我们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容、价值、功能等实践表现,从而为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存在,其哲学根基在于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完善的需要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人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泛指所有的人类活动,从狭义看是指日常生活中人的种种行为表现,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生活具有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离开的真实根基。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不仅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理论依据。
通过剖析胡塞尔、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三位哲学家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有许多不同,但是就人与社会、人与生活来看观点还是一致的,生活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生活世界是人类现实世界与抽象世界(目标世界)的总和。从哲学角度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立足于生活世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实现现实生活与意义生活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突破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这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本质要求。
[注释]
①(德)埃德蒙多・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60.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89.
③傅永军,张志平。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评与改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1.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