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职业暴露培训总结最新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方法:通过对职业暴露危害影响因素的探讨及原因分析,总结其防护对策。结果: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并完善培训教育可以降低职业风险。结论:加强对护理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由于医院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临床护理在进行各项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遭受职业性损伤的机会相应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掌握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做好自身职业防护。
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生物因素:对护理人员易造成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在工作中经常直接接触的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体液、排泄物等,特别是外科护士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分泌物等,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1]。
意外损伤:职业性质和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容易被锐器损伤,如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抽药后回套针帽时刺伤手指,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注射时被针头刺伤,输液结束后拔针时被针头刺伤;不及时拆卸针头,徒手分离针头、处理破碎的安瓿等;注射操作过程中将用过的针头与棉签、针帽、液管混放导致的分类处理时被锐器划伤。
化学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医院使用的消毒剂:甲醛、含氯消毒剂等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可引起鼻炎、哮喘,重度可造成中毒或致癌;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2]。
物理因素:护士工作中频繁接触紫外线,易引起皮肤瘙痒、过敏、角膜炎,甚至可诱发皮肤癌;电离辐射,如X射线及其他放射性治疗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影响生育,长时间接触可能致畸致癌。
职业暴露的原因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意识到锐器损伤的危害性,在工作中未能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一些年轻的护士认为即使被损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缺乏正规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及自身防护理念,对某些传染病的传播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
工作烦忙,全神贯注地投入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防护。
医院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医院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要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工作中开展普及性预防,即假定所有患者血液、体液都有潜在感染性而采取的防护措施[3]。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具有慎独精神,防范意识须落实到每项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隔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全员进行锐器伤后的伤口处理培训,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严禁双手带针帽,及时送入锐器盒进行处理,操作后要及时清理用物,以免他人清理用物时被刺伤。
建立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照规程进行局部处理,到感染管理部门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到专科治疗。
建立预防体系:全院职工定期进行体检同时进行免疫接种,全体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特殊科室如放射、急诊、手术室每半年一次。并全体注射甲、乙肝疫苗,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甲、乙肝的感染。
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是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物质保障。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之,在医学领域,伴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使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隐匿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医护人员的潜在危害也不断增加。因此要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健康保健,完善职业防护培训教育,建立锐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熟练掌握刺伤后常规处理流程,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自身健康,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尔之,主编。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4-185.
【关键词】急救护理,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传染病是最有可能成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之一[1],院前护理人员在急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1981年Mcl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来口J,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因此减少职业暴露,提高职业暴露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日显突出重要。
1 造成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
1.1 院前急救是易发生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岗位院前急救的传染源可以是患者或病原携带者,院前急救可能以接触和空气传播为主,在院前护理工作中传染病意外暴露的方式有多种,如被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被污染的针头及锐器刺破皮肤,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等,空气传播最难预计和防护,在SARS流行期,急救中心负责院前转运患者,使我们开始重视个人职业防护,在日常急救工作中血液传播可能是最重要的防范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泉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外伤6586人,占总体急救患者的60%。
1.2 易发生院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操作院前急救常见的有在救护车上为注射或输液的病人拔针时被针尖刺伤,在为开放性外伤病人清理或包扎过程中被血液污染,这与接触到的血量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血液和皮肤的完整程度有关。有研究证明,暴露危险性取决于暴露的频率与性质,有无可见血和量,是否含有病毒及病毒的滴度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因素?。接触到的血量大,受损伤口深,病人正处于感染早期或晚期都是院前护理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移动的救护车上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被针尖刺伤,因掰安瓶所致的玻璃伤或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被针尖刺伤。有报道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国外为52%,国内为63.4%~64.5%。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的致伤因子,经常接触者其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23倍。
1.3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近年来,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艾滋病,作为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其传播趋势已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转变,因其传染方式和后果的特殊性,普通人群和医务人员对其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而很难从患家口中得到相关信息。人们对其防护知识了解不多,造成防范措施不到位,更易发生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职业暴露。现院前急救多没有制定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或是有制度而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造成,这与护理人员缺乏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自我防护的知识,院前护理人力不足,操作过程不严格或不熟练操作规程等有关。总之,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和防护的教育问题不容乐观,应尽快进行相关培训教育,促使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逐步提高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2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 加强急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推广普遍性防护原则对院前急救不同工作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中之重,要掌握具体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树立正确的防护态度,既不能过于恐惧,也不能防卫过度而影响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院前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坚持制度流程的学习和贯彻,合理的休息,劳逸结合也是重要的方面。
2.2 落实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随着对院前急救护理职业安全的逐步重视,院前护理管理也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护理安全操作的管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落实规范操作,杜绝一些不良的净惯,如为了抢救患者生命在移动的救护车上进行处置操作,争取抢救时间,虽本意是无私的奉献,但在整个操作中存在着太多的风险,我们称其危险操作,必须时刻小心,例如为患者肌注时,移动的救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就容易伤到患者或正在处置的护士本人,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因而,院前急救
护理要合理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推广利于防护的护理技术和废弃物消毒处理的技术,如为院前护理人员购置和更新防渗隔离衣,手套,眼镜,自毁式注射器和安全静脉留置针,利器收集盒等。
2.3 主动防护,善于沟通,建立严格的登记报告制度针对传染源的防护措施,目的在于防止传染源的扩散。日常院前急救时要戴口罩出诊,在遇到呼吸道病患者或怀疑为目前流行的甲型HlNl流感时,应给予患者也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染。院前急救时来不及对患者作检测,仔细地询问病史,善于与患家交流,也是及时发现和避免职业暴露的良好方式。院前急救出诊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做详细记录,及时汇报情况,以便及时评估。一方面要追踪患者的发病源,和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实验室报告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职业暴露防护经验。
目前,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由于防范意识淡薄及预防措施不力,院前护理职业暴露是护理工作中极易发生也不可完全避免的。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及其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按照预防规章制度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是当务之急。从护理部和科室层面制定相关的制度流程,设立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护理人员自身树立职业防护意识,严格遵循有关指导原则和规定,一旦职业暴露,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预防用药。事实证明,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职业培训和正确的防护措施是减少院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极其有效的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唐俊,刘保池.急诊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及其防护[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9):856-857.
要风险点,确定实物培训教室培训模块的数量和内容。为保证实物培训教室调研阶段,技术人员能科学的
搜集企业的风险信息和正确的确定实物培训教室的模块内容和数量。结合实物培训教室的特点,针对性开
发了一种作业风险计算公式,准确地统计分析现场作业风险值,确定培训模块的内容和数量。
关键词:实物培训教室;风险;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实物培训教室是中海油首创的以“风险”为主题的体验式安全教育模式,采用实物、3D、动画等方式
渲染模拟现场的作业场景,将学员置身于高风险作业或事故发生现场,通过学员操作、体验、反思等一系
列流程找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或解决方案,以达到提高员工对风险和安全技能的认知水平[1]。此种培训模式
有效地把“听、看、做”思维与行动结合一起,改变了传统培训模式下的只是听的模式,使学员迅速建立
感性认识和掌握安全操作要点,从而减少生产现场的安全事故。
1111
方法介绍
风险计算的方法很多,如事故树、事件树、概率评价法、道化学、ICIPond法等。而实物培训教室主
要针对企业生产中局部作业的风险值计算,如高处作业、动火作业等。结合实物培训教室的特点,在此介
绍使用R=LS公式计算作业的风险值[2]。在此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
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
结合实物培训教室特点,对此方法进一步展开:石油企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投资、事故影响大等特
点,企业对员工、设备、管理等有严格的控制措施。将R=LS公式进一步细化,将控制措施的状态P、暴
露的频繁程度F(F1或F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
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P、F、S的值,
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1)控制措施的状态P
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
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P的赋值见表1-1。
表1-1控制措施的状态P
分数值控制措施
5无控制措施
3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
1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保证有效
(2)暴露的频繁程度F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
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F的赋值见表1-2。
表1-2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F
分数值F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F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10连续暴露常态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
2每月一次暴露每月一次出现
1每年几次暴露每年几次出现
0.5更少的暴露更少的出现
说明:1.8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
2.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
时间出现”。
3)事故的可能后果S
表1-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
表1-3事故的可能后果S
分数值事故的可能后果
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元)环境影响
10有多人死亡>1千万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不可控
排放
8有一人死亡或
多人永久失能
职业病(多人)100万―1000
万
有中等环境影响的不可控
排放
4永久失能(一人)职业病(一人)10万―100万有较轻环境影响的不可控
排放
2需医院治疗,缺
工
职业性多发病1万―10万有局部环境影响的可控排
放
1轻微,仅需急救职业因素引起
的身体不适
<1万无环境影响
表中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4)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程度R
R=L・S=PFS。风险程度的分级见表1-4。
表1-险程度的分级
R=PFS风险程度(等级)程度
>180
90-150
50-80
20-48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非常大
比较大
一般
基本安全
≤18五级安全
2)评价分值的确定
风险评价是评价特定危害导致特定事故的风险程度,由于分值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保证风险
值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在此对各部分分值的确定分进行细致的说明。
(1)S分值的确定
凭经验知道特定危害多数情况下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时,就取这个后果的严重程度;没有把握确定后果
的严重程度,可按“就重不就轻”的原则确定严重程度。
P是用来确定可能性的,在确定后果的严重程度时,不要考虑控制措施的状态P的大小――不要因为
有了控制措施就将后果S的分值取低,有控制措施或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只是减少了后果S发生的可能
性。
(2)P分值的确定
P指对特定危害导致特定事故而言,有无控制措施或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
例如,员工在粉尘浓度超标的作业环境下工作,对于导致尘肺病而言,如果无通风设施或操作者不配
戴防尘口罩,P取5;通风设施有效或戴防尘口罩且有效,P取1;通风设施或防尘口罩只有一定效果,P
取3。
(3)F分值的确定
“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率或时间”F1包含以下两个因素:危险状态持续存在或在一段时间内持
续存在,则只考虑人员暴露于危险状态的时间,F1直接按表1-2取值。危险状态偶尔出现,此时要分别
不同情况处理: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了物的不安全状态或作业环境的缺陷,本人或其他人在工作时间内暴
露于危险状态,则同时考虑不安全行为出现的频次和暴露的频次,分别按表5-2取值,然后F1取中间值;
人的不安全行为不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或作业环境的缺陷,一般持续时间很短,本人或其他人暴露于危险
状态,此时只考虑不安全行动出现的频次,即为F1的值[3]。
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是与特定危险状态相关的,F2表示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与人员暴露的情况不
同。
2222
案例说明
某大型工程施工场地,属于国家三类五种高危企业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劳动密集、特殊工种多、
交叉作业多及高风险作业多等特点。以高处作业威力进行计算分析:经过调研了解,该公司按照国家和企
业要求为高处作业员工配备安全带、安全帽等基本的安全防护用品,但由于工件结构庞大、且作业空间狭
小,无法安装安全网等安全防护设备,若发生人员坠落后果较为严重。同时,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较多且空
间狭小,现场存在交叉作业等情况;员工不按照规定放置材料和废弃物,造成现场作业环境杂乱,易发生
险情事故。查询企业的事故记录,发现企业之前曾发生数起高处作业的伤害事故,事故后果一般较为严重,
大多为人员重伤或死亡,对企业的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员工工作方式为8小时工作制,中间不离开工作
岗位。运用R=PFS公式对高处作业的风险值进行计算:
1)控制状态P值确定:企业为高处作业员工配备安全带、安全帽等基本的劳动防护用品,这些只能
员工发生险情事故时,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不能算作预防措施。因此,P值取3。
2)暴露频发程度F值确定:根据对作业现场描述,现场作业条件苛刻,且员工安全素质不高,易发
生险情事故;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不离开工作岗位。综合,F值取10。
3)事故后果S值确定:此企业高处作业的常见的伤害方式为:机械伤害、电气伤害等,一般的事故
后果为死亡或重伤。因此,S值取8。
综上,R=PFS=3*10*8=240,属于一级风险程度,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应作为重点内容对员工进行安
全教育。以此类推,利用R=PFS公式可对企业内常见的作业一一进行风险值计算,将风险值处于一、二
等级的作为实物培训教室的调研成果,为后期方案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3333
结论
通过对实物培训教室调研阶段风险值量化公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参数P、F、S的取值进行了严格
的界定,并通过案例证明此公式在实物培训教室调研阶段中的可行性。该公式为实物培训教室提供了更加
严谨的理论支持,帮助调研人员准确的确定企业的风险模块,针对性的提高企业的安全薄弱环节,帮助实
物培训教室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瑞.体验仿真实物安全培训[J].现代职业安全,2013(7):28-30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预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3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152-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80
在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类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问题,将存在极大的感染可能性,从而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1-3]。因此,医院一定要加强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问题的监管力度。为了对笔者所在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问题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寻找有效地预防措施,笔者所在医院在各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出现的88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出现的88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所有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造成职业暴露的原因、相关操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且对这些医务人员预防用药的情况进行追踪。
1.2 监测方法
首先,医院相关部门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设计相应的登记表格,在这个表格中需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暴露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如姓名、年龄、职业等;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经过、原因、程度以及暴露源的疾病种类等;暴露人员的预防用药情况以及相关的血清检查指标等,通过这个表格就可以对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其次,医院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对暴露医务人员的监测和随访表格,对患者的后续的情况进行持续的追踪。最后,医院需要建立健全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保证做好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造成的危害性。
2 结果
2.1 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及科室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的88例暴露者中,护士占据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5.00%,其次为医生,占据了17.05%,并且外科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科室,达到了56.82%,见表1。
2.2 致锐器伤的主要类型与操作环节
致锐器伤的主要类型为针头损伤,共出现66例,占所有锐器伤的75.00%,而出现这种暴露的环节主要为拔针环节和回套环节,分别有29例和23例,两者在所有损伤原因中占比59.1%。
2.3 病种类型及用药
主要的血源性暴露病种包括乙肝、梅毒、艾滋病等,其中乙肝是职业暴露最多的一种,共有35例,占总暴露病种的39.8%。在35例乙型肝炎暴露者中,有9例医务人员以前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在24 h内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完成疫苗的全程注射。有10例职业暴露人员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是没有产生表面抗体,需要注射一次高效的乙肝疫苗。对于16例梅毒暴露的人员,需要连续三周注射长效青霉素,每周注射一次。对于9例艾滋病暴露的人员,采用了基本的用药方案。
2.4 随访和监测
通过对88例职业暴露人员的定期随访发现,无一例人员发生感染。
3 讨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最常发生的一种职业暴露类型,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医院的正常运行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医院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概率,保证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4-5]。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88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中,发生职业暴露概率最高的为护理人员,达到了75.00%,占第二位的为医生,达到了17.05%;造成这些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锐器伤,而其中占首位的锐器为输液针头,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流程引起的。在88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中有4例为HIV职业暴露,技术给予了相应的预防用药,最后无一例发生感染。
通过上文研究结果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点预防对策:(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首先医院一定要提高对职业暴露问题的重视程度,建立职业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制度,并将安全培训纳入到基础的培训内容当中,使其成为岗前培训的必要课程,这样可以使医务人员认识到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从而提高安全防护的意识,并在工作中进行贯彻执行。其次,医院还要注重对医务人员的继续安全教育,防止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放松警惕。最后,医院的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编制出健全的安全防护手册,给医务人员安全操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另外,还需要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进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素质[6]。(2)严格落实基础防御措施是防范职业暴露发生的重要手段。首先,对有可能需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的诊断和护理工作,医务人员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戴上医用防护手套,在诊断完毕之后立即洗手。其次,医务人员一定要妥善处置使用过的锐器,将其放在不被穿刺的利器盒内进行安全处置,严格禁止医务人员直接用手去接触使用过的一切工具,如针头、刀片等。(3)加强对医务人员标准操作规范的管理,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首先,医院一定要加强对医务人员标准化护理操作规范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按照相关的操作标准进行操作,还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发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一定要严肃处理。其次,医院还应该建立逐级上报制度,对于出现职业暴露后的上报时间、需要采用的处置方式、预防药物、血清检测追踪等上报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形成完善的流程,以提高职业防护的水平。
综上所述,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规范相关操作标准,建立完善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体系非常有必要,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证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豪,刘丁,陈萍,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J].重庆医学,2010,39(24):3329-3330.
[2]吴晓英,汪道琼。64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31):3191-3193.
[3]陈,郭晶。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887-888.
[4]马春华,赵跃,李艳萍,等。某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基线调查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0):1139-1141,1145.
[5]周家梅,江智霞,袁晓丽,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9):142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