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培训总结(精选3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深深地懂得家庭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对学校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在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一、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
自x年以来,学校在全校家长中选出四十名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自荐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推选出家委会常委,分别担任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务,讨论研究家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在工作期间,家委会成员能够积极配合学校日常工作,办好家长论坛,从学校周边交通安全、学生习惯养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建言献策,为学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打造和谐、愉悦的育人环境。
二、家庭教育讲座形成家校共管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整合学校及家庭的教育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每一次讲座都让家长们受益匪浅。一些家校合作成功案例,让家长们更加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一些可操作的策略,更让家长们易学易懂易实践。
三、评优树先活动推出家庭教育的榜样
为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各项优秀家长评选活动,例如,“书香家庭”奖、“优秀家庭”奖等,引领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家庭教育的受益者。
四、家教文摘、论坛引领教育理念的学习
为了开拓家校沟通的新渠道,学校推出《教育,从家庭开始》文摘小报。小报内容以名家的家教文章摘录为主,每学期办3-4期,免费发放给全校所有学生。家长阅读后可以反馈意见,学校将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回收。这一举措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家长身先垂范,潜移默化,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
此外,校报《银杏树》专门开辟了“家长论坛”栏目,家长主动投稿,将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班级QQ、微信群搭建家校互动新平台
每个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引领下,建立了班级QQ群。促进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起家校互动的新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问题的归纳和梳理,有针对性地引领家长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同时,家长能够从群相册和群文件中及时了解到学校、班级和孩子的最新动态,有的教师还定期组织QQ群论坛,引领家长针对近期关注的问题参与讨论,共同学习和提高。
总之,学校全方位、多渠道建立家校联系,实现最大程度的家校互动,让家长和学校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发挥家长主动性,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培训已近尾声,心中的“家庭指导师”渐渐立体起来。它是什么?是一种职业吗?是一种方法吗?是一种能力吗?不!当聆听了众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之后,特别是近距离的和曹萍老师两天的接触之后,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感受!领导让对培训的情况做个总结,我却不知道从何下笔。因为这次的培训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用曹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做的是意义深远又责任重大的工作!这样想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涌上心头!非常感谢丛台区委教研室的领导为我们开展的这次培训,真是心灵的一次洗涤。那么我就从最后两天最精彩的曹萍老师的讲座具体来谈谈体会吧:
初见她,其貌不扬。
矮矮的微胖的身材,一袭套裙,风尘仆仆的步入会场。走上主席台,抬了抬眼镜,微微一笑,对我们说:“真的很对不起,因为火车晚点让大家久等了!这样好不好,缺的时间我们用晚上或中午的时间来补上,大家意见如何?”我们被这坦诚和认真的态度所打动,掌声响起。我心里暗暗思量,很有修养的她会有怎样的讲授呢?却不知是看透了我的心思怎么的,曹老师马上接口说:“可能大家已经听过前面几位教授的讲解,对于家庭指导师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彻底改变你的.观念,帮助你打通思路,也许你学完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惊异之中,我的好奇心更重了。带着一丝疑虑和一些好奇还有满怀的求知欲,我们开始了。
关键词一:专业
主题的展开是从平等讨论的谈话开始的。她走下讲台,不用讲话稿,随机讲故事,随机交流,我们也积极参与。从具体的实例中我们了解到“专业”就是先进的理念、可行的方法、实践的愿望、平和的心理,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家庭教育指导师必须拥有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方法做指引,再加上不断学习的欲求,才能将这一事业达到实效。而有效果远远比有道理重要的多。你懂的再多,结果不好,不能帮到人,也不算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效果如何体现呢?第一层是“我知道了”、第二层是“我明白了”、第三层是“我感悟了”、第四层是“我能做了”。要达成这样的效果,远非一朝一夕可以促成,而是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形成能力。但是这里曹老师又谈到了实践和反思都是“后知后觉”,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不能等到问题出现了再去协助,而应着力于问题发生前的预防工作,也就是觉察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工作中我们要培养自身的觉察力,这就是专业的一个体现。
关键词二:严谨
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极其特殊的工作,往小处说是帮家长出谋划策,往大处说影响社会国家。所以一言一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家庭指导师很重要的一条沟通渠道就是语言。但使用语言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动机是什么?是真的想帮人?还是想证明个人能力?是从家庭教育教育角度出发?还是为赢得某种利益和荣誉?这很重要,将直接影响着工作中的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做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定要明白工作的对象和意义,保证严谨负责的态度,才能胜任这份工作。但是不是有了态度就能做好呢?不是的。因为你就算是好心,也不一定办的是好事。当你在对待个案时,和被指导者产生“共情”,感同身受的来看待事情,那么做出的分析一定不客观,不理智了。所以要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心态平和,再加上言语的谨慎,才能理智客观的做出适当的分析和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三:有效
曹老师谈的有效是在“沟通”的主题下的,而这不是对于讲话者,重点在于倾听者。当你要表达自己的讯息时,难点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听到了什么。听到的不同就是沟通有效性的不同体现。那么怎么看出有效呢?就是对方的回应。但有人就会说,他什么反应也没有,其实反馈的回应不一定来自语言,更直接真实的表达是来肢体。也有人说,对方不想与我沟通,不想沟通其实也表达了一种沟通态度,只不过这种沟通的效果不好。而沟通具有互动性和不可撤销性。所以曹老师提出“话不能抢着说,而是要想着说”就是这个道理。
但往往我们的沟通并不有效。甚至还遇到了很多障碍。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版图是不同的,看问题的标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这三种不同就告诉了我们想要沟通有效,必须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灵活性,对待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对策。教育孩子的落脚点不是行为上,而是信念、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上。从小让孩子树立“我是一个好孩子”的理念;到小学了,上升到“我是能做好的”;中学了,提升到“我是可以帮助别人的”;等到上大学了,就要形成“我是可以为社会做事情的”的历史使命感。这就是教育的灵活性,我们要比的不是当下,而是眼光。其次是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生命密码”,尊重每个人真实的想法,尊重你我不同的见解,尊重会产生的不同反应,尊重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尽管我们希望完美,追求卓越,但卓越是我们的目标,而完美却很难达到。
最后,曹老师用生动的体验让我们亲历了作为沟通者不同的角色定位,真正的体验了一把“心理诊断和治疗”,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内心。
细细算来,培训不知不觉七天了,获益匪浅。这里面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有心态上的改变,特别是看到曹老师,更是感受到作为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默默奉献和认真负责的高尚人格。这种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如同细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为纯净,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为透彻,为今后的发展寻找到了方向和动力。路漫漫其修远,我也只刚刚踏出了一小步,若我有幸能成为一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定会尽其所能,像曹老师那样做一个高尚而真诚的指导者,为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送上及时细雨,默默挥洒我们的家教园地。
再次参加家庭教育培训,尤其是专家对教育孩子的几个误区的解释,作为教师感受颇多,也深受启发。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比如说,口头说教多,多渠道教育少,表扬的多,批评的少,总是找孩子的缺点而不是找孩子的优点等等。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父母口中获得的表扬越来越少,反而得到的指责越来越多,所以造成很多学生逆反自卑厌倦的心理。咱们作为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何况是孩子,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为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严教、深教、境教”,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做到有理有例有力有节,但表扬不能过度,不能盲目,无论表扬与批评都要讲道理,不能纸上谈兵。
我们家长经常愿意横向比较,如你看邻家的某某就比你好,比你优秀等。为此学生很反感,久而久之,学生就麻木了,在教育学生时应遵循“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据调查97%的三好学生出自氛围好的家庭,质朴大方适合孩子发展,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应多让学生参加劳动,尤其是不能以劳动的名义给学生钱,也不能让劳动简单化。
另外还有一些误区值得反思,比如家长在教育时以成人的角度衡量学生,忽视孩子的特点,在教育孩子时父与母,父母与长辈,祖辈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给孩子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教育中的四重四轻也应注意: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重成才,轻成人。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既对家庭教育有了很多了解,同时也让我类比了自己在作为教师这一方面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时的许多误区方面,在教育学生也时有存在,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应注意这些误区,以求更好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正基于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还要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正直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自私、落后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不懂规矩、不求上进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幼小心灵上播下种子往往是成人。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求孩子做到的,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首先要做到,我想这是教育好孩子的首要前提。
与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家长与老师讨论的问题95%以上都是关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没有涉及孩子品德修养的问题。
钱志亮教授的讲座,给我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智”教育观念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其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品德教育”。一个没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好的发展。这就是国家一直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因,也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认识和行为误区。总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也有的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而然就会知道怎样做人了;其实,家长们都忽视了基础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品德教育时时、事事都不能放松。
回想自己的每次家长会,我都会把一个公式重复解释一次:
评价孩子的标准和管理理念:标准:优秀的品德+学习努力=优秀的孩子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慢慢的使我们的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使我们的家长明白“树人,先树德”的道理。进而改变王宝祥教授所列举的那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使我们的学生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成长。
作为班主任,我会继续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孩子成长的成败。
另外,我会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智”教育观念,同时利用班级博客、短信平台等沟通、交流的资源,为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导向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实现王宝祥教授所倡导的教育目标:成才与成人同步发展。
听了专家关于家庭教育几大误区的报告,颇受启发,教育孩子既不能借口工作忙放手不管,更不能惜口孩子管得太多,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变得懦弱,应该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有学生父母抱怨“不知道是孩子在学习呢还是我在学习”,自己比孩子还着急。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信任是从小慢慢构建的,这是双方面的力量,不是家长一个人的力量。比如说孩子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体现他的自觉性、计划性和责任心,始终没有给家长足够的信息,家长就不敢撒手,觉得如果撒手的话,孩子就考不上大学了,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就慢慢形成了。其实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信任他,让他有一个空间自己管理好自己。他自己摸索着学会了自我管理,之后他会主动学习,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一直支持他,夸奖他,赞扬他,认可孩子在学习上的快速进步,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揠苗助长,替代性的剥夺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就不太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反而永远都会是一颗柔弱的小树,永远需要父母的荫庇和滋养。
如果孩子在困惑时向你求助,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我想,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平等的方法指导。记得,曾有一位家长谈到他的困惑:孩子因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心情烦躁,家长与之沟通,但孩子却觉得父母不理解他,最终不仅问题没解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却在增大,不知该如何解决。我询问了他们沟通的内容,了解到家长在沟通过程中更多的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听到此,不由得让我回到了那个年纪,想到了我那时的心理,仿佛能够理解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想。其实,想想孩子遇到的问题,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职场上也曾遇到过,因而不如多向孩子谈谈我们是如何解决的。于是,我向家长建议换个沟通的方式,谈话可以从“你难过的心情,妈妈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妈妈也曾遇到相同的问题,……”开始,让孩子感觉到理解、平等,那么那些指导便不是说教,而是贴心的方法。事后,也充分证明了这样的沟通更易于走进孩子的内心。我想作为老师的我们在与学生沟通时,更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如专家的讲座不仅仅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对为人师者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