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精选3篇)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精选3篇)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工作目标、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管理”为宗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二)积极开展“城乡联体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按统一课程表安排,与相关学校开展美术、音乐、英语等学科的“城乡联体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前由我校教师对两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在与结对学校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后,再设计出详尽的教学流程设计,最后付诸教学实际。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的难题,确保农村学校开齐、上好课程,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优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管理

1.优化网络环境,加大网络防毒力度,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杜绝向外部扩散病毒,以保证网络畅通。

2.强化网络管理,杜绝教师于工作时间在网上聊天、打扑克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3.继续加强对学校站建设,各个栏目管理责任到人,进一步丰富网站资源,构建网上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全面提升网站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助推教学质量的提升。

4.积极推进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上传优秀课件、教案、教材分析、试题等,不断充实学校的教育资源库,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工作。

(四)加强功能室管理,提升应用水平

完善各功能室的教育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规范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科技等器材的管理,建好仪器、设备的账簿,做到账、卡、物相符,并认真填写好各类仪器的使(借)用记录;督促科学教师上好每一堂实验课,做到演示实验和学生开设率均达100%,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水平。

(五)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应用能力。

把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培训纳入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并以此为抓手,推进学校的信息化校本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制作各类教学课件,设计优秀教学课例,踊跃参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技术应用的观摩、竞赛、评比、培训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新课程理念对实验方式、教学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装备室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工作中“争优创先”,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确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转变观念,强化职能,发挥优势,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1、做好信息技术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教育信息化日常维护工作分工到人,责任明确。在开学初组织力量对全校各班多媒体平台进行维护,在学期中针对各班的报修情况,及时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进行维修,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2、优化电教设备运用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有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教学研讨活动,做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规范班级多媒体使用要求,明确使用规定,落实到位。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和备课,做到有计划、有记录。对每天多媒体课进行登记,作为期末在教师信息化岗位考核之一。

3、搭建平台

学校网站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对外交流、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更是现代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平台。本学期重点做好学校站的改版,为实施校务公开,搭建oA办公平台,进行信息共享,进一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化。

4、重视培训。

要将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发展需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相关培训,指导各类教学设备设施的操作规范和使用方法,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展未来教室、智慧教育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培训工作,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使用技能。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协作组”建设,通过培养骨干,以点带面,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三、实验室工作方面

1、规范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登记摆放,期初装备室加强检查,严格要求做到做到了帐目清楚,帐、簿、册、卡、物相符一致。

实验器材、设备等资源存放合理规范,整齐划一,做好“六防”(“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磁、防震”),做到“四无”(无灰尘,无锈蚀,无丢失,无损坏);严格实验药品管理,确保设备、设施资源实体安全和实验药品安全;实验耗材、设备分发、准备坚持节约,注意安全,做到无耗材浪费和安全事故发生。

2、重视应用

理化生实验室管理人员期初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编写各册教材的演示、分组实验的汇总表,制定实验教学计划,保证本学期演示实验开出率100%,分组实验开出率100%。装备室定期对理化生实验的开出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跟进。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 篇3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对照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配备的二类标准,坚持一次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构建我校教育技术装备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教学水平,逐步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为当前“五严”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师能、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

一、思想重视、领会精神。

思想上足够重视,领会上级精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理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要意义,这是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我校教育技术装备设施,设备不足问题的难得机遇。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硬件教学设施的难得机遇。

二、健全组织,明确责任,明确分工,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

我校成立以曹兆仁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各室的基础设施的目标责任迅速分解到相关成员,让每位责任人明确在实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自己的职责。做到标准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在本校营造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的浓烈氛围。

三、以装备标准化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严格按照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类标准,在配置教育技术装备时,要注重实用性、前瞻性、总体性,要坚持一次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促使我校实验室、功能室建设达到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的基本要求,图书室建设达到江苏省示范图书馆标准,从而加快我校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

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二)积极开展“城乡联体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按统一课程表安排,与相关学校开展美术、音乐、英语等学科的“城乡联体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前由我校教师对两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在与结对学校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后,再设计出详尽的教学流程设计,最后付诸教学实际。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的难题,确保农村学校开齐、上好课程,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优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管理

1.优化网络环境,加大网络防毒力度,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杜绝向外部扩散病毒,以保证网络畅通。

2.强化网络管理,杜绝教师于工作时间在网上聊天、打扑克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3.继续加强对学校站建设,各个栏目管理责任到人,进一步丰富网站资源,构建网上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全面提升网站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助推教学质量的提升。

4.积极推进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上传优秀课件、教案、教材分析、试题等,不断充实学校的教育资源库,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工作。

(四)加强功能室管理,提升应用水平

完善各功能室的教育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规范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科技等器材的'管理,建好仪器、设备的账簿,做到账、卡、物相符,并认真填写好各类仪器的使(借)用记录;督促科学教师上好每一堂实验课,做到演示实验和学生开设率均达100%,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水平。

(五)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应用能力。

把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培训纳入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并以此为抓手,推进学校的信息化校本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制作各类教学课件,设计优秀教学课例,踊跃参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技术应用的观摩、竞赛、评比、培训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新课程理念对实验方式、教学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