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lt;”“gt;”,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四、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餐厅里的数学问题8课时
第二单元: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14课时
第三单元:市场里的数9课时
第四单元:商店里的计算12课时
第五单元:教室里的测量5课时
第六单元:总复习6课时
课时数共54课时
二、学生情况简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三、本册教材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1~4的30句乘法口诀。
2、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熟练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
6、用划正的方法整理数据,将数据填入表格中,通过涂色等活动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熟记1~4的30句乘法口诀。
2、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熟练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研读教材,抓住重难点,设计的活动要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3、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4、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多与后进生谈话,关注他们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辅导和表扬,树立他们学习兴趣的愿望。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7、作好组内教研,交流教学心得。
六、课时安排
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授课内容课时
12.9—2.13餐厅里的数学问题、20以内退位减法(一)5课时
22.16—2.20xx以内退位减法(二)、练一练一、练一练二5课时
32.23—2.27加法和减法、练一练三、整理与应用一、智慧乐园5课时
43.2—3.6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认识乘法、2的乘法口诀、练一练四5课时
53.9—3.13100以内的数(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一练五、3的乘法口诀5课时
63.16—3.203.16—3.205课时
73.23—3.27练一练八、整理与应用二、智慧乐园二认识、100与整十数5课时
83.30—4.3100以内的数(二)、找规律填数、比较数的大小、练一练九5课时
94.6—4.10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练一练十、整理与应用三5课时
104.13—4.17商店里的计算、认识人民币、几元几角、进位加法(一)5课时
114.20—4.24练一练十一、练一练十二、退位减法(一)、练一练十三5课时
124.27—5.1练一练十四、乘减、练一练十五5课时
135.4—5.8整理与应用四、智慧乐园三、教室里的测量5课时
145.11—5.15认识厘米、量长度、认识米、练一练十六5课时
155.18—5.22智慧乐园四、总复习5课时
165.25—5.29总复习5课时
176.1—6.5总复习5课时
186.8—6.12期末复习5课时
196.15—6.19期末复习5课时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数学课。这些学生天真可爱,活泼调皮。但是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14人,总共37人。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四.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有综合练习,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的数学。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形成,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以内的加法和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本期主要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66名(休学1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具体分析:
A、从家庭方面来看,本班学生移民较多,有的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不够强,导致孩子学习习惯差,更为突出的是思想教育。因此老师要上好课的同时更应该做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好孩子。
B、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纪律性不强,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少数不能按时完成。上课的氛围好,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发言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合作意识不强。
C、从社会环境看,附近有网吧,游戏厅,家中有电脑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诱惑与危害,作为老师应该正面引导,加强管理,时时为学生敲响警钟,为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D、从学习成绩看:
上学期的成绩:平均分:97.6及格率:100%(与平时表现有出入,成绩有虚高的假像),有几名学生学习速度很慢,一学期结束连2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计算能力发展较慢,对学习数学比较困难。
总之,学生基本情况有利因素居多,不利因素较少,关键在于老师如何灵活,正确地利用各种因素,变不利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我的孩子能快乐而积极地参于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全册总目标及重难点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一)、位置(4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三)、图形的拼组(2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5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找规律(4课时)
(九)、统计(3课时)
(十)、总复习(12课时)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数与代数
A、经历数物体个数的活动,认识20以内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数0,知道一个物体也没有要用0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点是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找出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略)
我校一年级小学生进入一年级学习之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幼儿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一、全册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空间与图形: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统计与概率: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愉快的周末。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减一位数;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的相应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并能正确识别;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
(3)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
2、数学思想方面
(1)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况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
(2)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民展空间观念;
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况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总是的过程与结果。
(2)能对简单的几休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况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学会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
(3)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学生概况
一(1)本班现共有学生46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的、操作的学习内容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少数孩子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们已经基本形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安排7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
安排五个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三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六单元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这两个单元里还要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是常见的量,一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本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与原教材相比在内容编排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把原一年级上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放到本册作为第一单元,把原二年级上册教学的两位数的加、减笔算提到本册,把原一年级下册教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两个单元推到二年级上册。这次调整是在对实验区实验状况进行认真调查、广泛听取实验教师意见并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宜同步进行。两种算法的思路不同,加、减交叉安排不利于学生掌握加法思路和减法思路,在加法不熟练的情况下,也难以利用加减的互逆关系进行想加算减的思考。所以把原来一年级上册安排的20以内加减法的一个单元分为两个单元。又考虑到许多学前教学薄弱的地区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任务太重,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推迟教学。二是两位数的加减笔算与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口算时对算理产生的感悟可以顺利地迁移到笔算中去,所以把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编排在一个单元里,把进位和退位的有关口算和笔算编排在另一个单元里,这是一种合适的整合。三是虽然用口诀计算乘法比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容易,但一年级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确有困难,所以推迟教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
安排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遵照儿童观察物体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后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是恰当的。
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认识计数单位,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二)数学思考方面
在认识100以内数的含义、探索100以内数的组成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以及用100以内的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等活动中,培养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
在探索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重要性;通过相应的口算和笔算的练习,提高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
在借助相关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在摆图形、围图形、折图形、画图形以及拼图形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一年级(2)班有xx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为使今后更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使学生的身体、思想、文化、智力等同步发展,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特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10以内数的认识、分类与比较、10以内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图形与位置、共八项内容。在教每项内容时,首先结合情境图展开你说我讲的活动,加强练习、训练好、巩固好所学内容,单元结束进行回顾整理让学生谈一谈本单元的收获,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扎实学牢固,系统地掌握好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达到学而实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地认读写20内的数,用数表示物体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会用〈 、〉、=、了解含义。
(2)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通过事物辩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上面、正面、侧面。
(4)学会简单的按给定的标准对物体比较和分类、加深对分类、比较、的理解。
2、数学思想:
(1)用20内数描述身边的事物,理解数学的意义,形成数的观念,在比较数的大小中建立学生的符号感。
(2)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多样化计算。
(3)认识几何形体,确立位置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1)能用20内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能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20内数的加法的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问题中,培养合作意识。
4、感情与态度:
(1)在他人的帮助下,对身边的事和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越来越喜欢数学。
(2)在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
学生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运算,及多样化计算,用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法的含义。
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达到熟练计算的能力。
四、学生分析:
所教的一年级有学生38人,面对刚刚入的小学生,真好比是一张白纸,什么不知道,但有部分学生常常只会哭鼻子,家长常常送不下,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这需要教师做大量工作,应采取一系列的相应的措施,把学生待入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愿学的舒适环境中,调节好积极上进情绪。
五、采取的措施:
1、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
2、教学中要体现开放性教学,采取多样化教学,解决问题也要采取多样化教学。
3、对后进生要耐心教育、认真辅导、热心关切。
4、注意评价的改革,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的发展。
六、课时安排
起止时间 周次 学习内容(页数)
9.1 一 新生入学前的德育教育
9.4-9.8 二 6-12
9.11-9.15 三 12-18
9.18-9.22 四 18-24
9.25-9.29 五 巩固
10.2-10.6 六 国庆节放假
10.9-10.13 七 24-28
10.16-10.20 八 28-36
10.23-10.27 九 36-48
10.30-11.3 十 48-54
11.6-11.10 十一 54-60
11.13-11.17 十二 60-66
11.20-11.24 十三 66-72
11.27-12.1 十四 72-78
12.4-12.8 十五 78-84
12.11-12.15 十六 84-90
12.18-12.22 十七 90-96
12.25-12.29 十八 96-102
1.2—1.5 十九 102-108
1.8—1.12 二十 108--114
1.15-1.19 二十一 114--120
1.22—1.26 二十二 迎接期末考试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x)班xx人、一(x)班xx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依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一年级教材、教师用书、教辅资料等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原则,确实把本班教育教学工作搞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3)数学和本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一(3)班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3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进位加法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一 、教学内容。
1. 认识图形一。
2. 分类与比较。
3. 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4. 11~20各数的认识。
5. 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B、在分与合的活动中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联系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和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C、结合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会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时间大约是几时。
(2)空间与图形
A、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B、在堆、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
C、初步认识并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A、经历把物体按种类、形状、颜色、用途或其他特征分类的过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统计数据的重要方法。
B、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表示分类的结果,会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关的表格,会利用象形统计图和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发展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含义;在操作学具活动中,感受并概括出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和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通过对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发展计算策略,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宜自己的算法;在计算练习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在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在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物体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是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和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的组织下,应用20以内的书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
(2)在教师的组织下,从实际生活和显示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特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具体要求,精选了与学生的发展、与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有密切关系的数学知识为教学内容。除了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外,适当选择常见的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内容教学。
2、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
本册教材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
教材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
3、教学内容的编写方面
教材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教材引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一、学生情况分析
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点。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的情况老师已经基本了解,第一梯次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动手能力也较强;第二梯次的学生学习也比较积极,思维也基本能够跟上,需要老师及第一梯次学生的带动;而第三梯次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磨磨蹭蹭,听讲不认真,语言表达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需要老师及第一、二梯次学生的帮助。在这一学期中应继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第三梯次学生的转化。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第二册共有10个单元:
第一单元:下雨了——认识钟表;
第二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牧童――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
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七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第九单元:我换牙了——统计;
第十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
另外还包括两个数学广场和两个实践活动。
在数与代数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看钟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人民币的认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安排了:趣味拼摆、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我们的鞋码——统计。
三、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3、统计与概率
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
四、教材重难点:
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扩充练习内容和形式,重视渗透性的练习。
2、加强练习,切实提高口算能力,鼓励学生使用“我会算”、“我会看”、“我发现”等自信的信息。
难点:
1、用活情景图,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重实际操作,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真正体验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五、教学措施: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六、教学进度安排:
略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3)班有学生55人,通过师生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部分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上课纪律松懈,精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经常拖拉作业,以致学习成绩较差,还需要在新学期里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图形、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难点
1、20以内退位减法。
2、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二)知识与技能: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4、加强口算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5、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6、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7、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做到及时复习,及时考核,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差补漏。
8、从作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不但书写工整,且准确率高。对每天的作业老师要及时批改,并让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9、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10、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提高数学及格率,力争使及格率达95%。
六、学困生辅导和转化措施
1、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他们的转化。
2、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3、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4、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5、多一份关心、帮助,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其体验成功、努力学习。
6、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7、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8、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
七、教学进度表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预期的要求,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还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关注更多的是让他们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下去,并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想象、体验所获得的成功给予的喜悦。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共有9个单元,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统计;第九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另外还包括两个数学广场和两个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小小信息员。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6、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7、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
9、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
四、教学措施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标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将教学的眼光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标上。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学时,就同一问题情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自主练习时要为学生提供难易、数量不同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5、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本教材已构建成以教科书为核心,以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和教辅读物为辅助的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教师还需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加强评价的改革,探索多元化的评价。即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3)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购物,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及时进行学习水平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7、课堂主要是提高学生能力
8、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9、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10、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本情况
一年级学生由于只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还在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我觉得在教学时,应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再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二、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分析
x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域:
1、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以内数的过程,认识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以内的加、减法。
2、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解决问题领域:
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意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领域。
5、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6、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7、学生可以用以内的数和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9、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加减法。
2、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
1、以内数的组成。
2、凑法。这是学生学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六、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操作、观察、实践等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以内的家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5、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6、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空间与图形。
通过事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
3、统计与概率。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像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了解用简单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促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的好奇和兴趣,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一年级的学生的,对于学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却充满了向往,所以,利用一切时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今后的学习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我会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 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会适时地表扬。如,“x同学听讲多认真呀,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同学们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会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我觉得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会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电脑课件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会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得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误。
一、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的操作,需要合作怕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其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认识图形(二),认识100以内的数(一),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元、角、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二、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为了适应新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第一周 9.7—9.13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约2课时
1.2 有理数 约4课时
第二周 9.14—9.20
1.3 有理数的加减 约4课时
第三周 9.21—9.27
1.4 有理数的乘除 约4课时
第四周 9.28—10.11
1.5 有理数的乘方 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五周 10.12—10.18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约2课时
2.2 整式的加减 约2课时
第六周 10.19 —10.25
2.2 整式的加减 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七周 10.26—11.1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约4课时
第八周 11.2—11.8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约4课时
第九周 11.9—11.15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约4课时
第十周 11.16—11.22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约4课时
第十一周11.23—11.29
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30—12.6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约4课时
第十三周12.7—12.13
4.2直线、射线、线段 约2课时
第十四周12.14—12.20
4.3角的度量 约3课时
第十五周12.21—12.27
4.4角的比较与运算 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十六周12.28—1.3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约 2课时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 调查举例 约3课时
第十七周1.4—1.10 4.3课题学习 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1课时
第十八、十九、二十周1.11—2.1
复习本学期内容第二十一周 2.2—2.6
期末考
一、学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共有 110名学生,其中一(1)班共54人,一(2)班56人。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具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1)班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极个别学生学习惰性稍强,本学期会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与其家长配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育。一(2)班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 本学期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教学计划对于整个学期教学的进行有指导作用,通过我们提供的数学一年级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使教学有序的进行!
为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所教学一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工作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积极采取课内外培优补差措施,制定培优补差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一、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平时表现和课堂状况,进一步了解到班上学生的基本情况,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理解能力不够,与优等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培优补差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情况分析,充分掌握他们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再根据这些分析制订培优补差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对于优秀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放在能力培养和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方面
二、培优补差目标: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数学思维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数学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成绩。
三、培优补差措施:
1、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2、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3、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4、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5、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6、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7、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8、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及时评价,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一、学情分析
这个学期担任一(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孩子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能有序思考,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总体来说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也还比较理想。只是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控能力比较差,好说好动,倾听习惯还有待培养。大部分孩子能主动学习,部分后进生需要特别关注。因此本学期一方面要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争取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本学期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
二、指导思想:
面对新的社会要求,教师与学生应首先走了社会的前边,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标要求为指挥棒,采用所有可行的措施,尽量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内容与思想的衔接,内容要在学生上学期的水平之上发展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思想上注意新思维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结合。
三、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其中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空间与图形:
(1)经历观察常见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3.分类与整理:
(1)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4.情感与态度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五、具体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关注两头。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6.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32人。男生24人,女生8人。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活泼好动 ,天真烂漫,大多小学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爱好。通过入学测试全部达到了入学要求。
虽然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 ,学生们不懂得怎样去学习 ,也不会学习;有些同学学习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得进行引导,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们养成爱好学习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学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小学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小学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小学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小学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小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小学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小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措施
〔一〕、培养学生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首先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老师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小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小学数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小学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小学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小学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小学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小学数学问题,了解小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小学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