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一年级教学计划(精选3篇)
8、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9、结合具体实例,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方案。
10、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11、了解数据的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x班,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全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教材由众多数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学科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及一线骨干教师编写,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教学总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通分的方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正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简单的统筹法和优选法。
6、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7、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一、教材体例
第四卷共有16个单元,其中3个集中识字单元(3、7、11单元)和1个开放单元(体育世界9单元)。共有28篇主题课文,6首古诗,15篇自读课文,3篇听故事。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认字422个,写字310个。
2、基本学会独立识字,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效的独立识字方法。
3、学习音序查字法,根据发音逐步找到所需的汉字。
4、养成揣摩汉字形状、书写整洁、工整、美观的习惯。
(二)阅读:
1、继续练习默读,提高默读速度。
2、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能在阅读中联想。
3、在阅读中积累单词,学习不同的句型,同时感受阅读的乐趣。
4、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愿意和书交朋友。
(3)表达:
1、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并能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2、敢于在课堂上发言,意思清晰。
3、继续学习写日记,愿意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养成习惯。
(四)综合活动:
1、关心周围事物,积极参与综合活动,热情创造。
2、能与同龄人沟通,学会在讨论中与他人合作。
3、在生活中树立语文意识。
4、树立搜索数据的意识。
5、在课堂上至少参加4次综合活动。
二、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一)识字
1、分类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简单的生词由学生自己写,困难的生词或关键容易出错的.生词由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和指导。
2、查字典:
在独立阅读中不断巩固和运用部首查字法。
音序查字法主要解决写字时不会写的问题,是本期需要掌握的查字法。
应达到水平:
①速度:每个字小于或等于半分钟;
②能熟练选择在特定环境下查字法。
措施:
☆鼓励学生查字典。
☆大写字母要非常熟悉,熟悉大写字母的顺序,大小写字母可以熟练对应。
☆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带动大家学习。
☆设计查字典比赛,提高学生兴趣。
3、写作:写两个新单词,第一个是对的,第二个是好的,然后组成两个单词。
4、积极应对错别字(认识-纠正-预防)
提前多想想,写完后多检查,及时纠正错误(使用纠错书)。
通过查字典校正,使用各种识字方法进行识字。
(2)阅读教学:强调积累、整体感受、个性化学习
常规:每周积累4个成语,每天选择一个成语,在弄清楚意思的基础上造句。
循环日记每周由四人组轮流完成。
学生每周抽一个午会交流所读书籍,学生、家长或老师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目。继续书漂流活动。
(三)写作教学:
1、结合阅读。
仿写-续写-创写-创写
2、开始锻炼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