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9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精选9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4)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不过,老师还有个本领:只说一个数对,就可能让一排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要不咱试试?

示(4,某)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某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某某)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某、某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某=1、2、3、4、5时,看来(某某)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的位置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师引导: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五、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 左一右

横排一行 前一后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O)。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猴山(2,2)、大门(3,O)、熊猫馆(3,5)、海洋馆(6,4)。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O,3)、狮虎山(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1列第1行,猩猩馆是(1,3)在第1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4列第3行。

3.拓展延伸。

(l)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并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某,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盘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五、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山(2,2) 大象馆(1,4) 大门(3,O)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倍数与因数,分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图形的面积,可能性的大小。

1、数与代数:本期数的概念知识较多并且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倍数与因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概念,在单项练习中都能正确完成,一旦综合运用就比较困难。计算方面主要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及其混合运算。总的来说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都掌握较好,正确率也较高,但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错误较多,一部分同学简算的能力不强,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能把整数中的简便算法灵活的迁移到分数中。还有部分学生没有自觉约分的习惯,在混合运算中由于加减的分数多了通分出现的错误也较多。

2、空间与图形:本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推导,学生能有不同的转化方法进行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能计算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但是对图形面积以及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统计与概率:本期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发生的大小,学生掌握比较好,但是自己设计方案比较困难。

另外,学生对“鸡兔同笼”、“相遇问题”、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二、复习内容:

倍数与因数

(一)数与代数 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加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复习重难点:

1、复习重点:概念知识的灵活应用。

2、复习难点:

(1)提高异分母分数加减及混合运算的正确率,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2)灵活计算图形面积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

(3)利用“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区别数的概念中易混淆的问题以及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复习措施:

1、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渗透必要的复习方法、数学思想,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2、精心设计练习题,注重练习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做到练习适量、适度。

3、加强口算基础题目的练习和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减少计算的错误,增加练习的次数。

4、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习试卷,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习,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注重复习的反馈验收。

5、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分层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做基本练习,优异的学生尝试拔高练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6、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4

一、复习目的:

通过把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和其他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全面到达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二、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与交通”、“尝试与猜测”:“数学与生活”三个综合应用内容,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能进一步认识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三、复习时间:

1月5日——1月20日

四、复习措施:

1、本册教材中章节较多,因此必须注意要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复习方式。

2、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整理总结,给他们一些稍难的习题做,使他们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程度稍差的学生,则要帮助他们把主要的内容掌握好,使他们都能到达基本的要求。

3、精选习题,给学生练习的习题必须有针对性,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五、复习安排:

1月5日—1月10日:以书本总复习为基础,进行知识梳理。

1月11日—1月15日:组织学生复习竞赛,穿插测验考试。

1月16日—1月20日:重点对差生和疑难题目进行查漏补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参考书为指导,以第九册教材内容为依据,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习。

二、复习目的

1、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相关知识点及目标达成策略

1、能用相应的计算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规律,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一一对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2、突出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与整数相应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提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1)复习小数四则计算的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3)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关键。

(4)加强口算、估算与计算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估算的意识。

(5)加强学生运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的能力。

(6)注意小数计算与计算的联系,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计算的意义。

3、加强平面图形的复习,提高学生看图解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复习好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公式、公式推倒及有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加强辨别数量关系,进一步知道能用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相关的题目。

(3)注意解法的区别与联系,灵活地选用解法。

四、采取措施

进一步改进复习练习的设计,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

(1)练习设计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并注意加强思维的训练。

(2)练习设计要精当,选典型题,以点带面,辐射复习,不搞题海战,争取以少胜多,减轻学生的负担。

(3)加强对新旧知识理解的变式练习,明确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

(4)练习设计要明确重点,突出关键,具有针对性。

五、复习方法:

先按单元复习(结合分类复习)然后进行综合测试。

六、复习时间:12月29日----1月17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剪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

1、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能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相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2、从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中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生自由说)。 提出问题:你确定哪一个面积大吗?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算呢? (生可能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试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揭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联想、猜测。(用数格子的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请大家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 1:底和高,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 2:相邻两边的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归纳意见,提出验证。(用剪、拼的方法) 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桌交流,并动手用学具试一试。

⑴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⑵演示操作过程。(课件演示) 同学们真聪明,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都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⑶观察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沿高剪开? 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只有沿高剪开,拼时才能出现直角。

⑷讨论: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你发现了什么?以下面的讨论题进行思考交流。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⑸讨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演示过程,强化结果。

大家刚才在操作中沿平行四边形任意几条高剪开、平移、拼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再观察一遍(多媒体演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沿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拼都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个长方形的宽等于这个平行 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刚才有同学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邻边的积,是不是这样呢?这里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请你拉一拉,发现了什么?邻边长度没变,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不等于两邻边的积) 从而也验证了大家前面猜想的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正确的,在学习中我们采用了先猜想,再转化,最后验证等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

4、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 S 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a 表示它的底,h 表示它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字母什么表示?字母中间乘号可以省略。S=ah 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下面让我们走进阳光小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利用公式解决例 1。

例 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 6 米,高是 4 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S=ah=64=24(m 2), 64=24(m 2)

〔评析:根据刚才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感知,先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然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验证了学生的猜测是正确的。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了猜测—转化—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做了充分准备。〕

三、反馈练习,发展思维。

课件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S = ah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7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马上进入复习阶段,本册书知识点多,需要学生掌握、理解、识记的也不把这些系统化地进行复习,为使有所成效,特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38名学生,学生上课能主动回答问题,课后能积极完成作业,开始动脑想问题了,但是后进生还较多,大约有十五、六个左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也改变不了我的上进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为了学生……

二、复习内容: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解简易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这三个知识点的训练做到人人过关。循环小数及写法,多边形面积公式,方程及解,中位数求法,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等号码的含义,这些基本概念要加强识记,灵活做题。

2、注重在做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解决问题时的“进一法”“去尾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等可能性事件及数的组合问题,这四方面的题型,应有所侧重,变换不同的题型,使班内中等以上的同学都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细小知识点的题也不能放过。

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体现书中小知识点的题,给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出类似的题进行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

4、书上的练习题需重做加深理解。

用配套试卷进行考试练习,为此在复习时,仍要坚持做作业,记知识点,做典型题,写考后反思。

三、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

侧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转换”、“用字母表示公式、运算定律、常见数量关系、数量。”(继续每天一练。)

2.应用题训练:

内容:三步应用题、少量两步应用题、图形面积综合题、用方程解应用题。

3.简算训练:

内容:小数乘除法一些常见的简算方法。

四、复习课时安排

小数乘除法:7课时

简易方程:6课时

多边形面积:4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2课时

数学广角:1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8

一、复习内容:

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

二、复习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4、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画出看到的图形,能用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图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四、复习措施:

1、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类,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

识。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负担。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五、复习课时安排:

1、观察物体————1课时

2、因数和倍数——-—1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1课时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六、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建立一个优生与一个学困生结对的互帮小组,对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9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47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位置,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7、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七、课时安排

1、小数乘法———————————————(12课时)

2、位置—————————————————(4课时)

3、小数除法————————————————(18课时)

4、观察物体————————————————(5课时)

5、简易方程————————————————(14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6课时)

(2)解简易方程——————————————(18课时)

量一量找规律————————————————(4课时)

6、多边形的面积——————————————(14课时)

量一量——————————————————(4课时)

7、统计与可能性——————————————(6课时)

铺一铺——————————————————(4课时)

8、数学广角————————————————(8课时)

9、测验课————————————————(12课时)

10、总复习————————————————(14课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