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为指导, 以课本为依据, 充分研究高考, 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探索高三教学模式, 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 工作目标
1, 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 充分研读考纲, 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 让学生加工教材, 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 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 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 改变教学观念, 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 归纳, 分析, 综合, 比较, 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 加强教研, 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精选习题.
5, 进行有效知识落实, 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 及时进行" 章结"," 单元过关" 和" 月清".
6, 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 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 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高三教学, 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 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 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 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 这种计划的盲目性, 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 教师没有对大纲, 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 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 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效率低下, 对于新的教学方法, 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 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 教师累, 学生睡, 效果差, 成绩低.
4, 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 高三复习课, 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 缺乏深层分析, 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 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 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 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 历史基本线索,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 无序的.
5, 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 以大纲, 考纲为指导, 以课本为本, 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还习惯于只讲知识, 不讲方法, 学生不会主动学习, 结果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 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 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 让学生自己去做, 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效果也不是很好.
8, 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 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 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 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 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 采取措施
1, 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 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 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 评价, 时间安排, 内容安排等内容.
2, 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 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山东卷第29题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xx年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xx年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xx年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0xx年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xx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xx年5月 三轮复习。
二、复习进程——三轮要求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7月21日-20xx年2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3.第三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5月
(2)第三轮重点放在热点复习,安排四次模拟训练。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名导学师》的知识梳理。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的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1、学生获得知识情况
(1)学生所获得知识并不多,许多知识点出现遗忘,学以致用的能力没有达到。
(2)优生的成绩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吴,叶、向。等同学的成绩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这些优生得分主要在选择题,对非选择题学生对问题,思路把握不准,有时会出现离题的现象。
(3)中等生成绩都没有办法突破,其实许多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可能是复习是没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只是被动的接受。
(4)差生成绩一样持平,基本上非选择题是空白卷。只是乱填选择题。许多知识点讲过几次都没有办法作对。
三、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6、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屯中教师的复习交流,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料,屯中教师刚好是我刚毕业时的师傅,没有和她的交流学习是今年复习的一大失误。但与海口一中教师黄选英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稍多些。
四、今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追求有效性。教学追求有效性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具体做法
(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高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高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6、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加强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自己史学横向、纵向体系。
7、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高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高考试题。
8、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第几周复习到哪一课。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2、针对高一三历史的教学特点及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成绩,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3、认真的进行会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
4、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又是一轮高三,回顾总结前几年高三教学的经历,其实教学工作就是高考备考工作。一轮轮的复习,一次次的测试,一次次的评讲,只为增长学生知识的厚度、强化学生能力的成长、成熟学生考试的心理,为了6月的厚积薄发。但是,本学期两线作战,既有高三高考的备考,又有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考试时间相近,而要求大相径庭,所以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一、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高三 (1)是纯艺术班、高三(2)班是我校文科本科普通班、高二(5)、(6)是理科班,不管高三还是高二,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二卷答题不规范,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对于高三的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对于高二的学生,及时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把握方向,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是关键。
二、教学任务
1.高三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2.高二完成历史必修三的教学任务,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三、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定在周一上午。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进行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高考题,广东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20xx年的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备课组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一, 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为指导, 以课本为依据, 充分研究高考, 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探索高三教学模式, 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 工作目标
1, 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 充分研读考纲, 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 让学生加工教材, 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 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 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 改变教学观念, 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 归纳, 分析, 综合, 比较, 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 加强教研, 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精选习题.
5, 进行有效知识落实, 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 及时进行" 章结"," 单元过关" 和" 月清".
6, 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 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 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高三教学, 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 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 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 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 这种计划的盲目性, 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 教师没有对大纲, 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 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 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效率低下, 对于新的教学方法, 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 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 教师累, 学生睡, 效果差, 成绩低.
4, 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 高三复习课, 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 缺乏深层分析, 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 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 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 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 历史基本线索,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 无序的.
5, 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 以大纲, 考纲为指导, 以课本为本, 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还习惯于只讲知识, 不讲方法, 学生不会主动学习, 结果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 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 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 让学生自己去做, 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效果也不是很好.
8, 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 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 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 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 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 采取措施
1, 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 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 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 评价, 时间安排, 内容安排等内容.
2, 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 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山东卷第29题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xx年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xx年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xx年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0xx年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xx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xx年5月 三轮复习。
二、复习进程——三轮要求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7月21日-20xx年2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3.第三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xx年5月
(2)第三轮重点放在热点复习,安排四次模拟训练。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我市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历史复习,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特制定运城市高中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1) 必修课教本的处理,依据合理有利的原则、单元组织的原则、集体备课的原则、改革创新的原则,按时完成。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条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培养好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发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按照课程标准,做好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抓好常规教学。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习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 时间: 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 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语言知识及运用:对这部分知识的讲授要本着简明、实用、高效的原则,要结合实例讲解。耍根据“考纲”内容要求,将每点内容分解为若干测试点,将每个测试点配上5个左右的题目,强化训练,直到过关为止。语文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语文水平的根本,所以这一知识板块的复习,必须重在挖掘以往知识库存并伴随着持续的大量的课外积累即“功夫在课外”的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 时间: 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 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专题复习及 时间:4.1—4.30
第四次调研测试:
综合训练 时间: 5.1—5.30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