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试动员讲话稿(精选4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全国“两会”和全省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年全市社会建设工作,部署安排今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刚才,张科同志总结了20--年 全市社会建设工作,部署了今年任务,姚康同志就进一步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工作作了部署,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社工委的支持指导下,我市深化在社会复杂多元基础上实现和谐崛起的思路,扎实推进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在省市共建、系统谋划、理论研究、体制改革、基层治理、平安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明显,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制度和工作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市社会建设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社会建设职能履行还不到位,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还有待创新,领导干部推进社会建设的能力水平还相对薄弱,等等。
党的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最近召开的全省社会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民生社会、平安社会、公平社会、活力社会、法治社会“五个社会”的要求。根据中央、省的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市委提出了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目标,明确了社会建设工作的更高要求。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与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工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工作成果的巩固提升。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社会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来谋划,放在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多作贡献的使命责任中来考量,着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完善社会服务为基础,以促进公平正义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体系,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广东特色、东莞特点的社会建设新路子,努力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
一、要夯实物质基础
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将变成“空中楼阁”。没有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也将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改革开放30 多 年,东莞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奇迹”。与此同时,我们享受到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福利,促进了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但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我市发展速度连续低位徘徊,在全省处于垫底位置,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必须看到,如果经济增长长期“失速”,不能尽快迎来转型升级的“拐点”,不仅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难以解决,而且社会建设也难以有效推进。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同步提升,再创转型发展的新“东莞奇迹”,即既有增长速度又有发展质量的奇迹,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全力以赴推进“三重”建设,着力打造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三个增长极,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大力扶持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现代产业带动,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地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进一步“做大蛋糕”、“做优蛋糕”, 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要强化服务职能
政府的管理能够调节市场失灵、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政府的服务能够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建设职能缺位,管理模式滞后,该管的事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事管得太多,既不利于提供服务,也不利于强化管理。下来,要着力于强化政府社会建设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重大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主动向社会让渡空间,解决好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切实抓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协同监管的有效举措,力争使东莞成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程序最简、效率最高、监管最到位的城市之一。健全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制度,落实向社会组织放权和购买服务目录,确保政府职能“放得下、转得出”,社会组织“接得住、管得活”。要在履行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突出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以平安东莞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四化五警”建设,实施“平安细胞工程”,加大治安防控打击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坚决消除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群众信访作为一个地方社会和谐稳定“晴雨表”的作用,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接访和包案,突出化解信访积案,依法规范信访工作,建立信访联合接处机制,探索“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信访工作模式,提高信访办理效率,推进信访矛盾调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突出改革创新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继承和借鉴过去好的经验做法,但更关键的是要创新。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总结经验规律、加强实践探索,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结合东莞实际,要突出抓好两方面的改革创新。一方面,要深化社会组织改革。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抓好市80
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简化注册程序,引导社会力量成立更多的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枢纽功能,推动同类型、同性质、同行业、同领域的社会组织建立枢纽联合型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联合监管、优胜劣汰和评估考核机制,提高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以我市作为全省基层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快形成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基层自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村级体制改革,推动政务、村自治事务和村集体经济“三分离”。合理规划建设社区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
四、要坚持民生优先
一个社会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将导致贫富日益悬殊、社会不满增加,甚至社会动荡、经济滞胀。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一些群众有时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取向和价值追求,逐步构建和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体系、制度安排,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 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温饱无忧、体面尊严、更有品质地生活。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资源投放到基本民生项目上,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把经济发展的实惠装进群众的腰包。实施新一轮“双到”扶贫,完善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帮扶质量。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贫有所济、困有所帮、残有所助、孤有所托、灾有所救的社会救助制度,推动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员人口管理体系,完善积分制、居住证制度,有效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让在东莞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
五、要注重道德教化
加强社会建设,既需要法治的强制力量,也需要德治的教化作用。 一方面,要以 法治东莞为载体,强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执法机关,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规范执法行为,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真正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探索建立决策评估和纠错制度,加大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结合普法教育,强化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群众理性参与社会管理,理性监督政府,理性表达诉求,依法解决纠纷 。 另一方面,要以推进文明创建为抓手,着力解决当前社会领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实施公民心理健康工程,做好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引导社会成员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大力推进诚信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营造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要推动多元共治
社会建设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目标要求,健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完善部门工作考核和督促检查机制,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工青妇“枢纽型”组织和各类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的积极协同功能,大力抓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行“社工+ 志愿者”模式,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进一步 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基础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继续加强与省社工委的共建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工作指导,继续落实和完善社会建设“1+7”政策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府补贴项目等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对基层欠发达镇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要加强政策学习、理论研究、专业培训、实践锻炼,着力提升各级党政干部领导、组织、推动社会建设的能力水平,建设一支既懂经济建设又懂社会建设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强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构筑坚实的社会支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项目伙伴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福州一心社工黄晓玲,目前是福州市仓山第六中心小学的驻校社工,能作为"兴未来"项目的社工代表在此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我要代表社工机构及项目社工感谢项目资助方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提供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相聚在这里,共同为流动儿童学校社工服务努力;其次,我要代表社工们感谢各个学校对我们的信任,选择了我们,给我们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入驻学校近一个月,从参加教职工大会、教职工团队训练、德育沙龙,到进班级、跟课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这是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的细心考虑以及老师们对我们的信任。记得陈校长跟我们说过:我尽力提供机会协助你们融入学校的教师、学生群体,但也希望你们不要脱离原来机构的团队,要跟机构保持联系。很温馨、很细心的提醒,让我们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流动儿童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城市融入、校园融入问题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环境的不适应不仅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影响,也呈现出一些的行为问题,我看过一段话,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孩子是愿意成长愿意改变的,只要有人留意他、相信他、鼓励他!
作为项目社工,我们愿意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陪行者,我们将秉持专业的社工理念,从尊重孩子的特殊需求出发,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整合家、校、社区的资源,为学生开展服务,协助流动儿童解决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小烦恼。社工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我们也是年轻的从业者,从人生经历、教学经验、对孩子和家长的了解还需要多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请教。希望社工能够与老师们互为补充,将学校社工服务项目与学校原有的学生服务有效得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的服务共同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可复制的学校社工服务模式,并通过政策倡导,推动学校社工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促进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对 20--年全市社会建设工作情况和 20--年主要任务进行汇报。
一、去年我市社会建设的基本情况
20--年,我们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和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的奋斗目标,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南方日报》发布的《珠三角竞争力20--年度报告》中,我市在社会治理方面名列第一。
一坚持立足现实、统筹推进,系统谋划社会建设全局
市委市政府把 社会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市区域位置、行政架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 , 系统谋划,强力推进社会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建华书记、宝成市长、姚康副书记等市领导多次率队赴省社工委,积极争取省的指导和支持。去年6月,我市与省签订共建协议,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与省社工委全面共建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的城市。为推动共建工作的落实,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建华书记和宝成市长率领市四套领导班子到各镇街开展点评和检查督促工作。
二是建立组织机构。我们及时组建市社工委,调整充实 45 个市直单位成为市社工委委员单位,加大了工作的统筹力度。各镇街于去年 6月底前全部成立了社工委,配齐配强工作队伍,推动村和社区设立社会建设工作指导员,搭建起纵向到底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市社会工作咨询委员会,组建了民情志愿服务队伍,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明确了全市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制定了有关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部门分工,确保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出台了农村综合改革“1+5”、商事登记制度改革“1+-+Y ”、社会组织“1+N ”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四是主动先行先试。 探索以社会组织形式成立了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重点抓好作为全省第一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的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孵化基地于去年 11月成为省社会创新试点项目。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合作,扎实推进省第二、第三批共 7 个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同时,我市也启动实施了 49个市级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共同推进社会创新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真抓实干、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我们按照建设“大社会、小政府”和“好社会、强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以被确定为全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截至今年2 月底,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0904家,同比增长42.05% ,成为全省发证最快、同期发证最多的地区。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转移政府事 项296 项,减幅达41.3%。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等相关系列政策文件,确保政府职能“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发布首批市级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向社会组织购买266项服务,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市级部门向13 个中心镇和3 个市属园区下放500多项事权,增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村级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厚街、黄江等镇的试点工作,稳步推 动政务、村自治事务和村集体经济“三分离”,全市已建成36 个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和45 个市级社区综合 服务中心示范点。
三是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取消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前置审批83 项,率先实行异地商会直接登记制度。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去年还投入1000万元开展首届公益创投活动,全力支持社会组织发展,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全年新登记社会组织252家,社会组织总数达到2200 多家。同时, 建立 社会组织联合监管机制,去年依法注销和撤销社会组织72家。引 入第三方社会组织评 估机构,对首批82家社会组织进行评估,评出 3A 等级以上社会组织42 家。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90.3% 的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
三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为先,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我们突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一是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去年市财政投入205亿元用于民生事业。在全国率先推行“社保卡诊疗一卡通”,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户籍人口、就业人群向非户籍、非就业常住人口拓展。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安排1000万元设立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60.9 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占需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外来人口子女总数的100%,其中,14.2 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46.7 万人在民办学校就读。免费为市民提供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9 项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欠发达镇村和困难群体倾斜,去年市财政实现均衡性转移支付7 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促成1万多名失业人员就业,帮扶7000多名家庭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加大对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帮扶力度,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组织实施首届“南粤幸福活动周”,满足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服务和自我娱乐的需要。
三是切实提升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与积分制相协调的配套政策,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畴。首次将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医保范围,异地务工人员参保人数达到2500多万人次。继续实施“圆梦工程”,去年资助20__名新生代产业工人接受高等教育。坚持多途径吸收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目前,异地务工人员中已分别有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省党代表和省人大代表,17 人当选市党代表,5 人担任市政协委员。
四坚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将建设平安东莞作为“六个东莞”行动之首,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三打两建”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三类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严查大案要案、斩断利益链、深挖保护伞,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全市立案查处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案件3万多宗。我市 被评为20--年度全省“三打”专项行动优秀市。
二是全面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全市27项重大事项进行了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决策听证和社会公示等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全市22个诉前联调工作室调解成功各类案件8814 宗。建成“东莞市网上信访大厅”,在全省率先实现视频信访系统覆盖到镇街。
三是大力推进平安创建活动。 继续将治安工作列为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首, 深化 “平安公交”、“平安社区”、“平安校园”等 专项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四化五警”试点,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 全市“两抢一盗”案件立案同比下降9.6% , 营造了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社会建设工作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群众期待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例如个别部门对社会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改革创新精神欠缺、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区域间存在差距,等等。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年我市社会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关键之年,也是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工作的推进之年。今年全市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全国“两会”和视察广东、胡-华书记东莞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和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为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作出东莞应有的贡献。
一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扩充一批公益性教育资源,新建若干所公办幼儿园,做好东莞启智学校的异地扩建工作。适时提高镇街公办初中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市直属学校的水平,促进我市教育均衡稳定发展。加强民办学校规范化建设,争取年内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比例达65%,总数达160所。稳步推进免费中职教育,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调整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推动办学方向与我市产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水平。
二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全面打造“就业援助月”、“就业服务日”、“村民车间”等就业服务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大学毕业生、困难家庭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实现东莞生源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确保对城乡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服务率达100%。抓紧落实就业技能培训资助制度,做好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推广个人自主参训提升技能,推动实现就业及稳定就业。加大对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创业成功奖励,加快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创业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和谐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完善保障有力的社保体系。加大新社保卡的发行力度,完善“社保卡诊疗一卡通”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平台上的社保应用、医疗应用、金融应用的服务功能。继续调整医保政策,出台重大疾病及意外伤害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抓紧出台《东莞市民办福利机构资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福利机构。扩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将居家养老服务扩大至120个社区。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标准,切实保障和改善“底线民生”。
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成立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争取在医药分开、破除“以药养医”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推进市人民医院分院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为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以国家卫生镇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有效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重大传染病流行蔓延。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最严厉的执法、监管、准入、处罚、问责措施,不断提高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水平 。
五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和大部门体制改革,巩固和扩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协同监管的有效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工作,分批出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录,逐步建立健全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认真落实农村综合改革“1+5”系列政策文件,继续扩大村级体制改革试点,科学规划建设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深化社会组织改革,遵照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改革民生事业体制,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方向,探索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社区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向全体常住人口覆盖。
六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全面启动“平安东莞”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以基层平安建设活动为载体的“平安细胞工程”建设,加快推动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深化“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公交”等行业系统平安建设,壮大“平安东莞”志愿者队伍,把“平安东莞”建设工作延伸到每一个社区和单位、家庭,形成“积小安为大安,以基层平安保全市平安”的良好局面。按照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扎实推进“四化五警”建设,统筹管理村社区治安联防组织,进一步健全基础防范网、情报信息网、视频监控网、网络管控网、打击整治网、区域协防网等“六张网”,努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巩固深化“三打”成果,继续着力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加强虚拟社会管理,重视网络信息,推进网络问政,引导网络舆论,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发展。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联合监管执法机制。
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总结石龙镇和信贷行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府诚信建设,以此带动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广东信用建设的先行区。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信用信息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快编制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尽快建立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依托现有政务网络,加快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搭建政府内部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公众查询平台。建立健全部门和行业内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实现部门和行业间的联合奖惩,建立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制的信用监管新格局。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公民的诚信守法教育,积极营造重信誉、守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切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营造民主法治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推进我市第二、第三批省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的实施,加强对49个市级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的检查指导和评估,力争一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能顺利上升为省、市社会创新试点项目。要加强社工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社工队伍规模,逐步拓宽社工服务领域。加强社会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社工委统筹、协调、决策的能力,要成为加强社会建设的统筹者、推动者和探索者;加强社工委与委员单位间的联系和沟通,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镇街社工委要加强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工作队伍,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争创更多亮点。
同志们,加强社会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张科副市长对 20--年 全市社会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部署了今年我市的社会建设工作。等一下,建华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围绕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工作, 我讲几点意见。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的目标,去年6月,省社工委与我市签订共建协议,共同推进引领区创建工作。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社工委的有力指导下,我们认真履行协议,积极改革创新、争先进位,在枢纽型组织建设、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开展村级体制改革、创新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开展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去年省社工委在东莞召开首届广东省社会建设创新年会,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社会工作会议,我市都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行政架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特殊的独特市情,面对创新社会管理的艰巨任务,面对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更高要求,我们的创建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下来,各级各部门要把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作为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以赴、扎实推进,不断以创建工作的新成效来奠定我市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坚实基础。具体来说,要围绕共建协议,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 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
按照“经济统筹职能上移、社会管理重心下沉”的思路,进一步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筑牢社会管理的根基。一要理顺基层管理体制。以争创国家和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目标,全面铺开农村综合改革。把握我市作为全省基层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建立村组利益平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空间转型”的调研成果,学习借鉴新加坡社区服务管理经验, 在总结黄江、厚街等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选择虎门等6个镇街,深入推进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推动政务、村自治事务和村集体经济“三分离”。根据服务地域半径或服务人口,科学规划建设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使之成为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设置在村社区的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村社区工作服务制度,兜底落实政府部门在村社区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务。二要还原基层自治本原。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基础平台作用,充分调动业主委员会和其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将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形成社区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三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完善“以奖代拨”资助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志愿服务轮候制度,最大限度地使群众服务需求在社区范围内得到有效满足。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设置社区服务项目, 实现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二、着力创新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
不断完善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制度设计,努力把“流动的东莞”建设成为“稳定的东莞”、“和谐的东莞”。一要提供更周全的服务。健全完善与积分制相协调的配套政策,逐步将在莞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畴。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工、志愿者力量,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更加直接到位的社会服务,使我市异地务工人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二要实施更到位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推广企业欠薪逃匿风险预警机制,着力 打造工资基本无拖欠市,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加强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完善居住证“一证通”配套制度建设,继续推行“以证管人、以屋管人、以业管人”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异地商会加快建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利用异地商会的资源和优势,协助党委政府更好地服务管理异地务工人员。三要推动更有效的融入。加大对异地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定期组织开展关爱行动。进一步提高异地务工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比例,加大从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中录用公务员和选聘领导干部的力度。选取3 —5 个社区开展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区治理试点,在法律法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异地务工人员与户籍居民民主权利和参与机会的平等化。
三、着力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
一要探索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为枢纽型组织发挥枢纽作用提供必要支持。尽快制定枢纽型组织的认定标准,争取年底前启动认定工作。二要充分发挥工青妇枢纽性作用。不断完善工青妇服务功能,积极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专业化、岗位化和常态化机制,做实做精“心灵驿站”、“莞香花”、“白玉兰”等服务品牌,联系带动更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三要着力培育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精心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加强引导扶持,着力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四 、着力培育规范社会组织
按照党的提出的关于“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规范管理力度,使我市社会组织在数量上有增加,在质量上有提高。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根据省社会建设“1+7”政策 文件“每万人拥有 5个以上社会组织”的要求,着眼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引导成立更多的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去垄断化”,鼓励更多行业协会商会实现“一业多会”。二要进一步强化培育扶持。认真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制度,为社会组织发展让渡空间、扩宽舞台。加快作为省社会创新试点项目的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继续开展公益创投活动,管好用好市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三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社会组织联合监管机制,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以省社工委在我市开展社会组织监管工作试点为契机,探索建立格式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社会组织行为指引,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市社会组织评估中心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力争在年底前完成对全市登记满两年的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和已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全覆盖,确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五、着力办好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
坚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创新,推动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加快发展。一要完善组织架构。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治理结构要求,充分激发社会组织体制活力,尽快完善研究院组织架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研究院建设。二要健全运行机制。尽快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的运作机制,积极探索以项目招标、人员培训、项目合作和有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运营模式,引导支持研究院朝“自筹经费、专业研究、开放运作、成果转化”的办院方向发展。三要建立研究联盟。主动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早日形成东莞社会建设研究联盟。四要抓好课题研究。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实现东莞生产总值与人均收入“两个翻番”等三个社会建设重点课题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统筹和指导各镇街和有关部门开展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总之,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这一工作目标,统筹兼顾,凝聚合力,以目标引领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以考评检验成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市社工委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作用。各部门、各镇街要主动作为、大胆实践,努力增创更多亮点。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协同推进,为我市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