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次为您整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谈谈切身感受。
一、衣着方面的变迁:
五、六十年代,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衣衫破烂不堪,春夏秋冬就一身衣服,根本无法更换。记得七三年上师范,全家都为我高兴,可是上学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妈妈非常为难,只好与嫂嫂子商量,把她的结婚的衣服让给我穿上。当时我特别激动,对嫂子倍感谢意。体面的来到师范学校,同学们都很羡慕。冬季学校举行越野赛,我也报了名。可是自己连秋裤都没有,怎么能轻松完成任务呢?当时我只能舍脸和最好的同学借了一条补丁摞补丁的破秋裤参加比赛。回想起来十分寒酸,而现在,自己的内衣也有十几套,外衣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上到千元,下到几百元不等,皮衣、羊绒大衣、高档流行时装任意穿着。真是冬有棉,夏有单,穿着舒适,美观大方。
二、饮食方面
以前我们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饿得哇哇哭。到了晚上肚子饿得咕咕噜噜直叫,根本睡不着觉。白天饿得双眼冒金星,一片漆黑。整天盼望着过春节,因为到春节才能吃上顿饺子,吃上顿保饱饭。而现在,天天大米、白面,顿顿有肉、鸡、鸭、鱼不断。天天像过年一样,吃喝不愁,餐桌食物丰富多样。随着季节,吃着时令的新鲜疏菜、水果,就连做饭都发愁不知道吃什么啦。因为过年都不觉新鲜啦。
三、住房方面的变化
记得我和爱人恋恋爱时,他家四口人,只住一间半小平房,还是职工宿舍。公婆住一间、爱人和小叔子住一间,二上下床,偶尔我去一次,都没地方住,爱人只好到哥嫂家挤住一夜。我们结婚时,公爹从服装厂争取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子。家具也很简单,一个大衣柜、一个小衣柜,一个三屉桌,两把椅子,一张床,这就是全部家当。1980年公爹单位分一套三居室,全家人喜气洋洋搬进了楼房。1990年我爱人单位也分到一套三居室,我们把房子进行装修,帖上了壁纸,买了全套家具,什么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连作梦也没有想到,1990年爱人单位为了改变职工住房条件,又在良乡西潞园购买了楼房,我们又分到近九十平米的三居室。再次装修,上了档次,居室宽敞明亮,更换全套家具家电,一家四世同堂,幸福美满,齐乐融融,生活无忧无虑,我感到非常称心如意,同时我还给儿子在市里购买了一居的楼房,这都托共产党的福,子女工作顺心,安居乐业,我们老俩尽享天伦之乐。
四、出行方面的变迁
过去人们出行全靠两条腿,无论多远都是步行。记得上小学时,离家五十多里地,每天同学们都三一群两一伙结伴步行回家吃午饭。当时乘坐公交车只需伍角钱,但是都舍不得花,因为根本就没有钱。而现存我们出行非常方便,各种各样的公交车四通八达,而且车费打折,百姓得到了实惠,出行的人们越来越多。上街购物还需打的,三轮人力车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家家有汽车,无论大街大小巷到处都看行驶的私家车,我家也先后购买了两辆汽车,有事一踩油门,想到哪就到哪!出行特别便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家的巨大变化,是党政策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望我们祖国更加强大。我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深感骄傲和自豪。使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家的巨大变迁。
3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3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3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3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30年。3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30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我无法确切知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具体是什么样子,只能凭着长辈的回忆和书中的描述去尽力体悟,但这阻碍不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和幸福生活。巨龙腾飞的过程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一毛钱一根的冰棍,看不到装订死板的连环画,看不到笨重的黑白电视占据一隅。我们赶跑了霸据香港、澳门几百年的欧洲列强,在霸权主义的重重阻挠下我们挤进了世贸组织,我们也用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回击了反华势力。中国近几年来出口贸易逐年加大,GDP稳居世界第二,无不体现出来改革开放的巨大魅力。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30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超过了1010万,录取新生逾570万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学习,提升素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前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党校组织的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课上我认真听取了教授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式的分析讲解,使我受益非浅。通过切身体会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更加充满了信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但是,弊端渐渐显露,保障缺失已成众矢之的。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近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实行了30年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要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变革,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样板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构经济和社会秩序,同步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巨大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探索从拨乱反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起步,紧紧围绕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视野和战略,总结、观察和俯瞰30年的改革开放。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实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突显了改革开放的划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对普通民众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虽然与我们渐进式改革的推进策略有一定联系,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一些关键性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到位所致。因此,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政府自身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化解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问题的惟一途径。用这样的视野、高度来分析认识改革开放,不仅可以清晰地分析大势,研判大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会由于过多地纠缠一些具体的细微末节,影响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评价。这正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30年改革开放最好的概括。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倒退没有出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走我们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路子。我相信我们的党有能力让中国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有能力让中国的各类社会福利保障与世界接轨,让最广大同根同源的老百姓们也能共同分享改革收获的成果!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很多,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途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得出的基本经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跟上时代,必须站在时代前列,而改革创新是跟上时代、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主动自觉进行的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国家繁荣,因而得到全体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了全世界广泛好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民族凝聚力尤为重要。中国改革的兴起,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其实,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清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清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且把创新列在首位。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理论既是行动的先导,又是实践的指南。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就越是需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的精神状态。
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始终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国上。中国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中心展开的。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动员起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之初,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当时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思路,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下而上,由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向前推进。这里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首先要选好改革的突破口。初战告捷,就可以鼓舞改革斗志,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拓展。中国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农村,从解决农业问题入手,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要把农村作为突破口呢?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的特殊重要性,使农业特别是粮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二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要尽快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脱贫致富就成为改革的起点。三是农村生产关系简单,广大农民要求变革现存生产关系的愿望由来已久,改革的难度和风险比城市小。这就决定了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必须也只能选择在农村。农村改革的初战告捷,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这样,再因势利导,把改革引向城市。中国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改革方略,得到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赞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渐进过程中,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比较,并经过多年的思考试验后才逐步形成的。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条基本经验。
要把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在开放中推进改革。中国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革和开放并举。中国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因为在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历史一再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因此,必须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与开放,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实现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上的历史性转折,结束了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国的开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的开放。中国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吸取其他国家一切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而开放的实行,特别是对外开放又势必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因此,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列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经济特区考察,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中,郑重宣示新时代开启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新画卷的坚定信念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中国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大业,要想速战速决,是不现实的。必须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三个方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难以顺利推进。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才是目的,是根本。稳定和改革都是为了发展。离开了发展什么也谈不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富裕繁荣,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发展。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动力。在当前条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改革开放向更深的层面和更广阔的领域拓展,革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中国改革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于中国改革的领导核心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并准确把握住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事物、新创造,都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中央把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加以概括提升,形成政策加以推广,才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农村改革是这样,城市改革也是如此。以往的改革开放靠的是人民群众,今天的改革开放更要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依然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和动力。这是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其实,尊重群众就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实践就是尊重历史。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和动力,应当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挺进的局面,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大胆探索,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的一条真理。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审慎地、逐渐地变革社会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领导层主动自觉地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造,因而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分步骤地推进,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把握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关键是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在新时代,全党同志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中华大地一片欣欣向荣,莺歌燕语鸟语花香,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生命的轮回也永不停止,但我们心中对三十个春天的追忆永远也不会淡忘。
四十年前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改革开放,从此打开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从那一刻开始,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样变化。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新时期的最鲜明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到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但是,改革开发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需要的是中华民族思想上的真正解放和各方面的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代中国大学生以成为最活跃的闪光点,不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轻松愉快,自由浪漫,更时刻思考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年龄,知识,创新等优势及这个群体对自身弱点的认识和克服,使这个群体能够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在当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民族前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大学生群体接受最高层次的教育,因而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创新精神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应水平,在这会使各个群体的特殊重要地位显现出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进,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
大学生们拥有了理想,更承当了民族发展命运的责任。这就不仅要求大学生们要从根本上解放思想,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大胆的尝试各方面的创新,还应该懂得爱国的方式――理智,实质。
我感觉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和父母比我们没有经历战争,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也没有经历“”,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就能有机会上大学,而父母也很注重给我们营造这样的好的环境,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活力,人们的行为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现在每个人都更加渴望成功,渴望与众不同,这一切反应出来的也许就是我们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这正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永动力。从个人层面上来讲,我的感觉就是,改革开放,引入新的体制,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增加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从而推进了整个社会以更快的脚步在前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更加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改革开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觉得,我们80后的大学生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中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优越的。从小到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年都在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也在感受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当然也有挑战,作为80后的大学生我们更应抓住机遇,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们80后的大学生应抓住历史提供给我们的这样好的机遇,提高自身能力,在改革开放前进的浪潮中能够有所作为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当前,国家在喜迎“百年奥运”这一欢庆时刻,也面临着“台独”,“藏独”,破坏祖国统一,“雪灾”,“地震”,“洪灾”,天灾不断的艰难深刻,想让中国在世界上继续发展,大学生们不再需要沉默,担负起历史责任,放飞理想,实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以其牵涉面广、错综复杂,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难点。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企改革提出新要求。立足新时代,实现国企改革既定目标,需要在回顾国企改革历史、总结取得的主要经验基础上,将国企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国企改革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国企改革40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到1988年,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的时期,国企改革主要包括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等内容;从1988年到1998年,是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时期,国企改革主要包括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重组等内容;从1998年到2012年,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时期,国企改革主要包括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设立国资委、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垄断行业改革等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是深化国企改革时期,国企改革主要以分类改革为前提,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相关各项改革继续推进。
40年来,从国有国营形式下国家和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转变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革和多样化,从企业自身的改革转变到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一直围绕三条线索展开:一是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改革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安排,三是完善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这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4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企改革取★WWW.BAIHUAWEN.★得辉煌成就。首先,国企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发展空间,国企和民企都获得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同步创新发展态势。比如,2018年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15年增长,达到120家,其中国企83家、民企37家,稳居第二,已经非常接近美国(126家),远超第三位的日本(52家)。榜单排名跃升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有8家来自中国内地,而其中4家是民营企业。2018年中国500强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1.17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11.20%,237家民营企业上榜,较上年增加了11家,国有与民营企业入围数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其次,国企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为其他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且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经济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发展。再次,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高铁、特高压、载人航天、绕月探测、深海钻井平台、深潜探测等领域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典范。
国企改革的基本逻辑与经验
40年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渐进式改革过程,改革的思路是逐渐清晰的,改革的实践是逐渐深入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改革之路。回过头来看,国企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形成了以下基本逻辑与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76%,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24%,呈现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1982年,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私营经济给予了明确定位,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随后,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在宪法中首次得到确认,1988年《宪法修正案》指出:“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有益补充”的传统定位,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修订)和《中国共产党章程》(2002)。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重申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获得巨大发展,国有企业数量和所占比重虽然大幅下降,国有资产规模却大幅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
二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进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建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逐渐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制经济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国有独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扩展到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公司等。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建设首先是解决所有者代表和所有者权益保障问题,其次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此,改革开放40年来,国企改革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逐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设立国资委等。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变革的延续和创新。国有企业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基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对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最早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文件中出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是探索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之路,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化改革得以继续向前推进。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化改革方向也随之确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引入市场机制,核心是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微观市场主体,其中的难点和关键是使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是国有企业改革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但这一过程异常艰难。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大量国有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市场而陷入困境。1997年党和政府提出帮助国有企业脱困的任务,在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的同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努力使国有企业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新国企。
总之,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走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之路,是我国国企改革40年的基本逻辑和最重要经验。市场化并非私有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绝不是私有化。但二者必须建立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国企都推向市场,也不能把所有国企都进行一刀切式混改。一定要基于不同行业和类型,一企一策,在市场配置资源和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保障作用。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有机融合。离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所提供的巨大空间和支持,民营企业不会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反之,没有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和经济整体发展,国有企业及其改革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效。“国进”不等于“民退”,“民进”也不等于“国退”。
新时代国企改革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与党的十九大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国有企业应该担负起的使命责任相比,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国企改革和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新发展理念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着眼于国企、民企和国资、民资公平竞争、协同发展,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新时代国企国资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此,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国企改革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进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
1、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但是近代以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0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党带领人民战胜了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产生并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髓和最终目标就是人民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和伟大使命,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一方面,依靠人民去创造历史伟业;另一方面,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一方面,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防止和坚决克服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另一方面,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广泛动员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高效廉洁政府。一方面,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制度程序、方法手段,提高对人民负责的能力水平,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效率效能。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大课题,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和具体方式。
坚持依法治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世上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完善和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立法体制,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其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律既成为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民守法中推进政治文明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在此基础上,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程。
内容提要:民主是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与特定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历史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加注重民主的实质性,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因而,它既能激发社会活力,又能凝聚社会共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民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政治概念,唯有历史地、辩证地把握这个概念,才能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民主具有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民主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样的民主形式在不同国家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更有意义的课题是研究哪一种民主对自己的国家更有效。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出现过很多其他类型的民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之相比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它在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发挥民主的优势,克服民主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更加科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立足中国国情、适应中国需要的民主
考察人类文明史,民主不是思想家头脑的凭空创造,而是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它与特定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历史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并从当时的社会土壤中生发出来。
在古希腊城邦产生了直接民主形式。当时少数人的统治被称为贵族制,多数公民的直接统治被称为民主制。古希腊城邦较小的规模降低了民主运行的组织和制度成本,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而存在于奴隶主、平民、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既是城邦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动力,也为政治冲突埋下了伏笔。当时的政治观察家就指出,这种民主制往往无法长期稳定地维持,具有向贵族制演变的倾向。
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后,产生了代议制民主。资产阶级把中世纪封建贵族用来和国王斗争的议会制拿来为己所用,并试图借此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这时选举制和代议制才和民主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资产阶级把选举、程序等形式因素作为民主的主要内涵。在这种形式民主的框架下,资本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资产阶级在赢得政治权利之后,就通过设置竞选保证金、文化水平等选举资格限制,运用政党预选等手段,排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因此,资本主义民主实际上是资本的民主,并不是人民的民主。它并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治理困境等实质问题作出有效回应,也不能在政治上真正代表、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高举起民主的旗帜,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给予劳动人民不受限制的选举资格,要求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公正。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在我们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长期奋斗中逐步形成的。经过新中国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适应保障人民权利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有生命力的、真正的民主制度。
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
各种形式的民主都注重建立一套政治参与程序。资本主义民主就将自己包装在复杂的制度和程序之中,但对实际结果并不关注,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弱。事实上,只要不解决资本的统治问题,任何程序设计都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民主,无法真正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与片面强调程序的资本主义民主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强调民主的实质性,即致力于保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成了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压力,不得不在扩大选举权、节制资本等方面作出一些妥协。但应看到,资本主义民主是为资本统治服务的,它无法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基本制度,也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国内国际实践都表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根本上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领导力量,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因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非民主力量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前提。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扬民主。从人民代表选举到基层社会治理以及执政党内部的政治生活,我们党都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和谐有序的民主
资本主义民主的制度设计服务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西方的政党和政客大都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他们而言,只要能在竞选中胜出就达到了目的,是否提出并执行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主张并不重要。政客为了胜选,必须迎合支持自己的选民群体,因而会不同程度地忽视其他选民群体的利益。这自然会产生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性政治,两党制或多党制是其必然结果。
一些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催生了官职分赃、选举舞弊、恶斗攻讦、权钱交易、政商勾结等资本主义民主的“规定动作”,直到今天这一幕幕仍在上演,整个社会并没有在民主中团结起来,而是日益撕裂。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在这些方面也是大同小异,有的国家已经陷入既选不出好的领导人、又出现不了强有力的执政党、更出台不了应对国家发展难题的合理政策的治理困境。与之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坚实执政基础、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政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能实现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协调统一,除了缘于执政党的政治属性,还因为我们党不仅重视选举民主,而且重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资本主义民主在实践中将民主的主要内涵限定为多数决定,也就是一部分人的意志统治另一部分人的意志。实际上,多数决定有时并不是一种好的民主办法。比如,如果两种意见人数基本相当,以微弱多数来压倒对方显然就容易埋下社会冲突的隐患,更无法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将民主协商作为一种贯彻始终的工作方法和政治原则,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既能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政治活力;又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如果说资本主义民主是在塑造对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则通过协商的办法塑造亲密合作的朋友关系。通过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将协商的精神渗透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行各业的群众都参与到民主协商中来,日常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就会深入推进。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迅猛、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并没有像一些西方人所预测的那样走向崩溃,而是在有效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实现了和谐有序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