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配制度范文4篇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分配制度范文4篇,欢迎大家阅读。

分配制度范文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另一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这种所有制在分配制度的表现,就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的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所要建立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又能保障公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即使是国有企业,它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其所有的要素也属于不同的主体。因此,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要素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释放发展经济的潜力。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多种分配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四大在明确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明确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六大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此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创新,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践充分证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一项好的制度,是一项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应当不断坚持、不断完善。

坚持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相统一

为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关键在于它能够有效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和公平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同实现的关系。社会主义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因而不存在谁为先的问题,更不能以牺牲一个目标来实现另一个目标。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要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公平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主义效率提高的目的也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公平为保障,效率的提高也是难以持久的。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有效地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从坚持按劳分配开始的。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公有制企业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分配,随着包含非公有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多种分配方式也迅速产生。在此背景下,就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样,按劳分配也必须为主体。党的历次大会的报告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都做了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保护各种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生活中的贡献如何决定?主要根据市场来决定,市场对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评价作为要素报酬的客观依据,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明显的效果。比如,对企业来说,用多少资本,用多少劳动,用多少土地,这些要素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替代,这就有一个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问题。由于生产要素有不同的质量,有不同的供求,要素报酬也不一样。例如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具有更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企业家更为稀缺,其报酬必然更高。企业依据不同质量的要素支付报酬,对稀缺的优质的要素给予高的报酬,这不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动员起来,还能促进优质稀缺资源的供给。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方面,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活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要鼓励劳动、鼓励创造,鼓励多劳多得;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多种分配方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背景下,一方面通过教育等途径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直接劳动者的收入随着拥有更多的非直接劳动的生产要素而提高。

分配制度范文2

刚刚,国防部放出了一条新闻。

解放军报报北京6月21日电 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今天在京召开。

会议审议了《关于改革生长军官学员毕业分配制度的意见建议》、《关于调整优化生长军官来源结构的意见建议》、《关于加快推动国防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意见》、《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军队建设项目立项备案审查暂行办法》等。

我们看到,生长军官学员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已经提上了议程。

毕业分配,对于选择军校的学员来说,一直是一个萦绕在心头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次分配定终身,分配的地点,决定了就业、婚姻、子女教育等诸多人生大事的格局,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半生的命运。

分配到“好地方”,意味着父母养老有人管、婚姻质量有希望、子女教育有保障,在限购背景下,还能拥有买房置业的机会,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殖。分配到“差地方”,人的境遇则会落后许多。夫妻分居、父母老无所依、小孩准“单亲”,失去买房资格等等都是人生无法回避的痛点。

在2016年之前,毕业分配主要以部队上报需求,总部拟制计划,院校实施分配等环节组成。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介入,整个分配体系充满了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包分配“制度的特色,其中免不了会出现”打招呼、递条子、拉备注“等现象。

为了克服毕业分配制度的一些先天缺陷,总政在2015年初研究生毕业分配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有关单位有益经验,经反复研究和广泛听取各级机关、部队、院校意见,起草了《军队生长干部学员毕业分配规定》,以下简称《16规定》。

《16规定》明确了生长干部分配应重点满足军事斗争准备一线作战部队、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和新型作战力量部队的需求。其中,本科以下学员主要补充师以下作战部队,研究生学员兼顾其素质和特长,主要补充技术密集型部队。

《16规定》同时还明确了不得分配的单位类型,主要包括:师以上机关、省军区系统的军分区武装部、老干部服务管理机构、非编单位和临时服务机构、以及按其他规定不得分配生长干部的单位。

《16规定》最大的亮点在于采取学员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分配,赋予了学员一定的自主权,有效减少了寻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平。

然而,《16规定》虽然取得了进步,但在操作过程中,其本身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公平和效率有时是一对矛盾,公平的提升往往会带来效率的下滑。

比如,由于采取百分制评定,造成了优秀人才补充艰苦边远地区机制的减弱,高分学员不愿意选择分配至艰苦边远和作战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单位的建设水平。

又比如,百分制评定导致学员之间恶性竞争,”战友情“面临消耗殆尽的危险。有的同学、战友为了争一两分,完全不顾情分和面子。学员队的政治和道德生态面临挑战。

又比如,由于军队改革的影响,一些技术密集型单位的岗位已经开始转向招录文职人员,一些本来接受研究生、博士的单位停止接收生长军官。这使得研究生、博士的分配质量下滑明显,存在人才浪费的风险。

这一切,不仅仅是分配制度的问题,也是生长军官来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结果。我们培养了很多人,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同时着手来解决。

今天,我们在同一条新闻了同时看到了这两份文件,应当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

我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是生长军官向基层一线加大分配力度的趋势不会变。这一点,是由军队”打仗“本质决定的。生长干部向基层一线分配,天经地义、雷打不动。

二是改革一定会基于《16规定》进行调整优化。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针对不同时期的需求,这二者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是减少寻租空间。军队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来自条件艰苦和缺乏奉献精神,而是来自”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加强监管,最大程度的减少寻租空间,有利于长期服役精神的加强,有利于军队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是国防生制度会以某种方式”重生“。一直以来,我们在招募生长干部的时候,往往以利益和待遇为诱饵进行宣讲,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确实有利于招募,但从长期来看,却是以损害军队长远建设为代价的。打着利益的旗号,很容易找到投机分子,却把真正有志于献身国防的人挡在军队的大门之外。这属于结构性的问题,需要严肃论证。

总得来说,今天这条消息,信息量很大,值得挖掘的点也非常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毕业分配制度和生长军官的来源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分配制度范文3

顾客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顾客分配,可以说顾客分配构成顾客管理的主体框架,涵盖了顾客销售、消耗、到店率、疗程规划、行动计划、薪资制度、组织结构设计等一系列的机制,对相关的机制建立有重大影响。可以说,一家没有合理科学的顾客分配机制的美容机构,根本谈不上具备顾客管理,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有一名从业不久的经营者问我:田老师,我对顾客分配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顾客分配给个人?一名顾客到店不应该大家都来维护管理吗?如果你分配给甲管理,甲没管理到位,乙又觉得不是我的顾客,那这名顾客不就没人管理了吗?而且为了能让自己的顾客更多,员工们也很容易产生内耗啊,大家不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拆台,这样我们店不就越来越完了吗?顾客不应该分配,应该大家一起管理,她帮助我,我也帮助她,大家都为顾客好,大家都一起努力销售,这样业绩才会越来越高啊。

问题果真如该经营者所说吗?

顾客分配机制不是简单地将顾客划分给某员工管理,而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如果经营者对完整体系缺少认识和了解,会被个别人员影响,最终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

顾客分配

可以确认,没有顾客分配机制管理,权责界定模糊,员工的行为就会混乱,服务无法跟踪到位,良性销售更无从谈起。

顾客分配的升级就是部门划分。但很可笑的是,有些机构连基本的部门划分都不清楚是为了什么,更有甚者,为了所谓个人利益和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还拼命地否定部门划分,不希望顾客分配执行,希望重回大锅饭,自己成为总头头,满足自己虚荣心,也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一些不懂行的经营者,对于部门管理一点概念都没有,耳朵里听风就是雨,拿着个别顾客当典型。一家美容机构的顾客是否真正被管理起来,一定要看绝大部分的顾客是否被管理到位,客流是否增加,消耗是否增加,员工们是否有主动积极的管理意愿,能不能在没有领导的督促下自主自动地完成高质量的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才能确定自己店里的顾客管理

分配制度范文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这既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化发展,又表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目标和方向。

凸显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指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基本经济制度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与分配中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了基本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部分。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将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囊括进来,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更加全面和完整,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分析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就对象而言,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成果;而就分配的形式而言,劳动者参与分配的形式是由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分配表现为产品分配,也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因而分配也表现出先于生产且决定生产的一面。但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中,服从特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的结构。可见,生产与分配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能被割裂开来进行讨论。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二者相辅相成。在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之下,效率和公平是有机统一的,只有提高生产效率将蛋糕不断做大才能在分配环节有更多蛋糕可分,而只有合理的分配才能保障再生产更高效地进行,不发生两极分化和生产过剩危机。

将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概括更加完整全面,同时也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辩证统一,强调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坚持和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在新时代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涵更加明确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对这一制度内涵的阐述是清晰明确的。通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国有经济在保证一定量的基础上的质的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途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列起来,使得分配制度的内涵和实现机制都更加明确。

从分配关系上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表明,当前我国的分配关系中既有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也有通过按要素分配实现的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应的分配关系。按劳分配是起主导作用的分配关系,体现着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对劳动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保护。

从分配制度上看,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公有制成分。公有制经济中应建立起平等的劳动关系,设计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公有资本占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应当是劳动者获得收入的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凭借劳动要素所有权参与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应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需通过要素市场进行评价,按照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报酬。

从实现机制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需要通过市场实现,按劳分配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市场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还具有商品货币形式,用于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企业在市场上销售产品获得的收益,劳动者以货币形式获得工资,再到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按要素分配同样要通过各类要素市场来匹配要素供求,衡量要素价格。这就使得按劳分配的劳动所得和按要素分配的劳动要素所得,取得了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比较并相互影响的机会。因为,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与劳动力的结合,不同企业提供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将成为劳动者选择企业的主要参考,工资和福利待遇高的企业更容易吸引优秀劳动者,占据竞争优势。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全新概括,为我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明确了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公平,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并不断提升,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达到富裕的水平,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不会产生过大的收入差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不同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都得到相似程度的提高。共同富裕既要求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又要求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是生产和分配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统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制度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关系的矛盾,使生产关系能够更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并且保障社会生产向着更好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数量充足、品类结构协调的物质基础。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避免了两极分化的出现,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劳动报酬的规模,全体劳动者都能够从经济发展中获益,富裕程度不断提高。

将分配制度列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使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更加清晰。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联系生产关系,以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调整分配关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避免初次分配过程中出现资本和劳动间的过大收入差距,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占比,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收入合理化,不断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使我国的收入结构逐渐趋向橄榄形。我国的共同富裕道路必须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道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