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推荐4篇】

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精选4篇)

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 篇1

(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9月14日,是个什么节日吗?(中秋节)对呀,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要到了。今天,我们一年级组的小朋友,就来给大家讲讲中秋节的故事

徐峥城:大家好!我是一(2)班的徐峥城。

厉祎昀:大家好!我是一(2)班的厉祎昀。今天的就由我们俩来为大家讲中秋节的故事。

徐峥城:那就先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吧。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厉祎昀:这时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为“团圆节”。

(音乐)

徐峥城:接着是不是应该讲讲中秋节的习俗啦?

厉祎昀:是的。在我国的古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徐峥城:我还知道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厉祎昀:其实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在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还是赏月和吃月饼。

(音乐)

徐峥城:那你知道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吗?

厉祎昀:那当然!你听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徐峥城:哦,那是大诗人李白的写的《静夜思》。我也有一首李商隐的《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音乐)

厉祎昀:在这中秋佳节到来的日子里,我们代表所有一年级的小朋友,祝所有的老师们、大哥哥大姐姐们

合:中秋节快乐!

徐峥城:我们的故事讲完了,今天的广播到此结束。

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 篇2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希望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 篇3

甲:留住一丝清风,播撒希望的明天。

乙:付出一份真诚,打造爱的世界。

甲:绽放最美的笑容,让经典永远与我们同行。

乙:在这金秋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在这收获的季节《佳作欣赏》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甲:我是芷欣老师。

乙:我是小毕。

甲:小毕,老师考考你,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

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甲:对,今年的9月12日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可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呢!

乙:老师,这个节日为什么叫中秋节呢?

甲:是这样的。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作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在今天的“佳作欣赏”里,我们来欣赏一首和中秋有关的千古流传的词作。

乙:老师,我知道是您说的哪一篇!要说和中秋有关的千古流传的词作那一定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写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对吧?

甲:你真聪明,的确是这一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这首词真美,请同学们一起和我读一读吧!

甲:这词作于苏轼41岁那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与他的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心中很是想念。这首词正是表现这种兄弟之间的手足相念之情。

这首词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这明媚的月色。“婵娟”在这里指的就是“月亮”

这首词流传很广也很久,千古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这首词写得真美呀,请同学们再和我朗读一下其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甲:这首词还被谱了曲,成了一首流行歌曲。今天为大家安排的就是这首根据《水调歌头》改编的通俗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播放歌曲)

乙:同学们,你们喜欢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吗?别忘了在中秋节的晚上朗诵这首词给你的亲人听呀!今天的《佳作欣赏》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 篇4

甲:留住一丝清风,播撒希望的明天。

乙:付出一份真诚,打造爱的世界。

甲:绽放最美的笑容,让经典永远与我们同行。

乙:在这金秋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在这收获的季节《佳作欣赏》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甲:我是芷欣老师。

乙:我是小毕。

甲:小毕,老师考考你,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

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甲:对,今年的9月12日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可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呢!

乙:老师,这个节日为什么叫中秋节呢?

甲:是这样的。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作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在今天的“佳作欣赏”里,我们来欣赏一首和中秋有关的千古流传的词作。

乙:老师,我知道是您说的哪一篇!要说和中秋有关的千古流传的词作那一定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写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对吧?

甲:你真聪明,的确是这一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这首词真美,请同学们一起和我读一读吧!

甲:这词作于苏轼41岁那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与他的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心中很是想念。这首词正是表现这种兄弟之间的手足相念之情。

这首词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这明媚的月色。“婵娟”在这里指的就是“月亮”

这首词流传很广也很久,千古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这首词写得真美呀,请同学们再和我朗读一下其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甲:这首词还被谱了曲,成了一首流行歌曲。今天为大家安排的就是这首根据《水调歌头》改编的通俗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播放歌曲)

乙:同学们,你们喜欢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吗?别忘了在中秋节的晚上朗诵这首词给你的亲人听呀!今天的《佳作欣赏》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