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总结(精选30篇)
课改六年以来,回顾走过的路子,审视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新课标鼓励探究,倡导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想象力。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是道理。我们真切地看到: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带给了课堂教学全新的气息与面貌。现就课改以来总结如下:
1、备课方式出现了新变革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容量大、开放性强、文学底蕴厚等等特点,不仅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教师的文学文化积淀等自身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新要求绝大部分学校采用集体备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独立钻研又有共同商讨。在备一篇课文前,首先是教师的个体活动,这时教师是一个自主的学习者: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设想记录下来,设计好教案。然后看有关资料,修改教案。接着便是合作过程。备课组成员集中一起,相互研讨各自的教案,博采众长,然后修改教案,再把设计好的教案做成课件。这样备课的好处是,在自主备课中,教师有过自己的思索、探讨,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自觉寻找解决学生的疑惑的策略。我们也尽可能的一人上课,其他教师听课,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教案,然后再上课,上课后再写反思,把自己这堂课的感受、体验、不足和亮点记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也作为下一位上课教师修改教案的参考。就这样大家且学且教,且教且学,为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欢欣,为教学中不足之处而懊恼,犹如开荒者品尝着开拓的艰辛和充实,新课程确实让教学者对教学燃起一股新的激情,焕发新的活力。
2、课堂教学呈现了新气象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课堂教学方法。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注重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①品味感悟式。以朗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与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②质疑探究式。质疑探究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过程。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以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教学的过程也通常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以准确获取信息、探求正确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和成果的表达、交流为结束。一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③求真研究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引入语文教学的对话中,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它以发现知识为目的,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思考、探究,概括出一般意义的概念知识,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由此获得的知识理解深,用得活,极大发展主体的归纳思维能力。它的流程是: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提出问题,确立课题——自主合作,研究发现——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总结评价,鼓励探讨——课后延伸。
六年来,我的语文新课堂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基本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教室中少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多了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常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了它应有的活力。教学方式的变化,给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的学习意识也越来越强,因为面对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无数次质疑和辩论,随时都有可能将教师挂在黑板上。在这样的状况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始重视积累原始资料,反思、心得比过去大大增加,坚持写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
3、作业内容、方式多样化
在新课程理念中,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4、学习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每个教师都致力于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5、评价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
新课程的学习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在我的课堂中,“请教”、“对不起”、“谢谢”、“商量商量”、“你同意吗”等用语常挂在嘴上,允许说错话、做错题,允许提出与教材、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犯上”。面对学生灵机一动或出乎意料甚至钻牛角尖的想法,不轻易否定,更不冷嘲热讽,而是肯定其思维的活跃、想法的新颖,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别具一格的想法,经常由衷地称赞:“你能想到这一点,真不简单!”“你的答案多新颖,真了不起!”“我欣赏你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你的想法比老师高明多了,祝贺你!”一句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莫大的快乐和成功感。
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过程是诗意的旅行,是生命的成长的过程,重在精神家园的构建;语文教师是智者、思想者和学者,在思想上要超越、引领学生,给学生以精神的愉悦;要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随时提取各种资料。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使再忙,也要在百忙之中抽取时间学习,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更要阅读文学、文化、哲学、科技等各方面的书籍,综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重塑自身形象。进修、培训、学习,已不再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语文教师自我心理的渴望。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但步子不是很大,今年市教育局加大课改力度,全面推行课改。我校在市局教育精神的指引下,也加大了课改的力度,人人参与课改,人人实施课改。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校确立了“导学探讲练”五字教学模式,全体教师都努力践行这一模式。下头就实施这一模式时的感想作以总结。在全面实施课改的今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胜任今日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边教边学,利用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外出听课的机会,向其他学校的教师学习,吸取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组织教学。同时利用网络观看名师的课例。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导学探讲练”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主角,我把本班42名同学重新分组,并给他们讲清每堂课的具体思路使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遗憾的是,我们班还有个别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上有掉队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地改变策略,以便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校本教研中主动献课,得到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及时反思自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并寻求好的解决思路,不断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课改中早日脱颖而出。回顾一学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还存在必须问题,比如,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存在一种惰性思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工作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数学课改实践,使我真正理解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只有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下面结合自身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第四册在《折纸》一节的教学中,有这样的教学活动: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个图形来动手操作。(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交流反馈。
我把新授课的讲解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但不出意料,探索中出现了学生常见的错误。然后,我也不急于进行拨乱反正,又请学生自己开展争论,是谁对谁错?而争论的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我仍不出面澄又一次组织学生用所折纸的图像去进行验证。对这个重要环节的处理,则引出了学生最后的发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每一项新的事物,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好奇心,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动力。而我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还给学生,就让他们进行尝试,从学生的内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满足。
二、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如教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又要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究竟摸到哪些石头?摸得怎样?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下面对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二)成功与挫折
课改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的确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明……”,有的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课改引发我们深思,课改促使我们蜕变,课改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课改也引领了我们走进新的天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经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一、教师进行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进取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并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进取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本事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进取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经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理解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构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理解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构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本事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我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资料却被教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我的深思熟虑构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教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创造性,为学生供给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主角定位的转移,是自我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南县的“六步、四疑、五悟”教育模式的日趋完善,南县的教育课改工作取得了更大地发展,我有幸成为了课改中的一员。我也有些许的感受。 一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习,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从而树立起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创设出符合自己班情的教学设计。还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能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班内学生普遍反应喜欢上语文课。一节课40分钟,往往觉得太短了,下课后还围着我讨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现在学生在新课前都能认真预习,特别是能积极查找资料,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常常高潮迭起。
总之,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思想观念, 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更新,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使语文的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老问题仍未改观。
一、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
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
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唯考试是重,而无暇顾及其它。
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语文教学即文学教学
具体表现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忽视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因学生的文学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显得肤浅甚至可笑,课堂上的笑声往往虚假而空洞),但课后却觉得不真实,抓不住什么实质的东西。
因而语文改革进行得很热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以我们现在高一的学生为例,他们的作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别说议论文写得不成样子,就是记叙文也写得四不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职。
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应被弱化,而是应该与审美和探究方面协调发展,不能强化一方,偏废一方。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全国就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有人提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在于科学主义泛滥,人文主义消遁。福建师大的孙绍振认为:语文课上科学理性的解剖越深入就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次大讨论之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全面启动时期。
在改革过程中针对以前过度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的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四、语文教法就是课堂热闹
现在的语文课堂很热闹。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以改变语文课枯燥难上的现象。但这种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肤浅,形体上的热闹决不等于思维上的活跃。这是把课改的要求庸俗化。
例如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些地方就把桌椅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围一个圈,讨论几句,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的语文课堂就规定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纠正;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能够想起的只是这堂课有歌声、有美术欣赏、有音乐欣赏、有电影片段,而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分析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却在语文课堂严重缺失了。课堂的热闹是有了,而语文却没了,这就导致了语文课堂内容没有深度,知识性、科学性不够,语文教学收效甚微。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才能在课内外衔接阅读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努力做到:
1、教师观念的转变。变课堂的管理者为组织者,改过去独霸课堂的占有者为参与者。新课改使教师真正地觉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师们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学生学法的钻研。一改过去上课“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只注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做”的老套路,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进课堂中来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学习的主人,表现在: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围,教师们又有“教研”的动力,尤其是我校与重庆巴蜀中学捆绑发展后,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语文老师到巴蜀中学学习,借鉴巴蜀中学初中语文组对新课改的做法,学习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先进方法,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体先备课,再上课.这样使得教师资源共享,形成了师资的优势,教学备课时思维的优势,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集体的大讨论和切磋.教师教研的气氛浓烈,教学方式的交流热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再次被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
3、新课改下,激励教师对教材正确的解读。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视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在课改中,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了处理三个方面与教材的关系:①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②文本的阅读和课外延伸的关系。③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
学过课改方面的许多知识,听过不少课改之后的公开课。但是,课改在学校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所欠缺的。下面我总结这一学期在课改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归结如下:
一、课改的收获
1.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理念,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于是,曾在课堂中比较强势的我,努力改变在课堂中的主角身份。在生字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死记硬读,让孩子们在小黑板上书写难写或易错的字,在交流、汇报中记住字音,字形,且鼓励他们用自编的巧记方法来识字;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增添了如下环节:“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呢?”“令你最感动的部分在哪?”“你从中明白了什么?”等等;在练习题讲解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来当小老师讲解较为容易的题;此外,我采用多种奖励方法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写作业,背书,成绩进步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确高了不少,课堂变得活跃,热闹起来;孩子们背书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业也注意工整了;个别孩子的成绩有大幅度地提高了。
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一阶段的阅读数量作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学校为孩子们成立了小图书角。还选出了图书管理员,制定了管理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增长了一些课外见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鼓励摘抄优美词句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初涉课改的我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课改中凸显的问题
有让学生彻底适应自己的主体地位
有一部分孩子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固定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因而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趋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
语文素养还不够
我十分明白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懂得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却往往有心无力。反复思量,我的问题主要在于不能真正“放手”,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即老师说得太多,过于啰嗦。此外,在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过程中,我有时过于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只要学生开口说了,我都会给予鼓励。所以导致有的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来理解,提出的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耽误了教学时间。从而便会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情况。凡此种种说明,我的语文素养还不够,自身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
课改的今后走向
1.把握好课堂讨论,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设计“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时,要明白有怎样的目的性: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想要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此外,面对孩子们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不能让孩子们“眉毛胡子一把抓”。
2.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要建立在理解课文,品味课文语言之上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注意,抓重点语句来进行朗读训练。
3.写作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会注重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其次在平时说话中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再次对学生的习作要给予恰当的鼓励,不要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后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尤其是在每次游戏或活动之后,布置适当的小作文练笔。
实行课改后,我明白了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而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我自知自己还无法做到优秀,但是,我一定会继续探索,学习,改进,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课改老师!
我班课改已经进行到第二年了,比上学期显然更为成熟,更加成功!
我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个组7至8名成员,老师讲课基本不超过10分钟,每堂课基本贯彻自主预习,小组合作探讨,展示点评,老师总结的模式,这被称之为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学会实践,学会探索,学会交流,也学到知识。
我是一名组长,在这种课堂的培养下,我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说话有条理,有层次,有根据,得到老师的多次表扬,同时我的组织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得到飞跃发展。在和组员探讨与争执过程中,组员能得到启发,学到知识,而我也能在自己的讲解中明白自己还存在哪些不懂的地方,而且还能从我的组员中得到他们的启发,这正如孔子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各位组长千万不要以为给别人讲解只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哦!
在这里我还提几点我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课堂上的展示和点评是整个课堂最为精彩的高潮部分。黑板上的展示应尽量简洁,把主要的核心的东西板书出来,组长和组员再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达全面细致地层层推进讲演同学们应该积极对上台展示的学生进行质疑或补充,一方面可以“秀秀”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准确判断是非。
我班课改的亮点主要是板书和形式,我们会用各种图形和花纹装饰,使板书精美,展示时我们会使用互动式、表演式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全班同学能在快乐中学习。
不过也存在令人不愉快的地方:个别小组经常拖拉,耽误其他同学展示的时间,还有一些同学经常在课堂上讲话,打扰同学们的展示。
在此,我希望所有的同学尊重我们的展示,不管好坏,都要认真倾听,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成效。
自20xx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教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供给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我们也所以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此谈谈自我的几点感想和收获,期望能够引起教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供给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我本事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我的主角,重新改善自我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进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经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经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供给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教师怎样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本事。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进取性很高。
三、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所以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简便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以及恐惧。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事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和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进取的情感体验,帮忙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不仅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进取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忙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职责感。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我们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这样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有的是课前的,也有课后的。我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以后的路还长,我的教学经验还是很不够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水平,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努力。著名教师李镇西以往说过,教师“首先是认清自我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会以此为鉴的。
我校的课改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一如既往的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在课改工作中,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加强教学研究,群策群力开展课改工作,积极验证《课标》和教材,积极撰写经验论文;继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和改革适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学校特色建设,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创建特色化学校服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情况。
二、将课改管理和常规管理并轨,规范教学
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新常规必须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多元发展和学会选择、张扬个性和尊重他人等多重关系。因此要以《纲要》和新课程为标准,在继承传统的、优秀的课堂的基础之上努力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因此本期我校课改的重点是:将课改向常规并轨。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实现教学常规和课改两个管理的并轨,将课改管理作为常规管理,以扎实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来促进课改过程管理。
1、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转换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而不是学生等老师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2、逐步完善常规管理,体现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转型、师生角色转变及课程功能的转变,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结合起来。
3、加强了教学的过程性管理;首先是实行领导随堂听课。学校领导经常性深入一线课堂听课,实行每月不定时随堂课检查,保证每一个月每位教师的课有领导听、评,每位领导每学期保证至少听、评完全校教师的课;对于通过听随堂课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交换意见,帮助和督促整改。这样就准确把握课改现状,了解我校新课程实践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保持紧密联系,并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又促进常规到位。
随堂听课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一种“必须人人真真上好每节课”的观念和压力,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规范程度,使教学工作走上一条扎实而稳定的道路。学校对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商量对策,为抓好教学质量做好指导,当好参谋。
三、开展校本教研
1、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数两个教研组,负责检查督促。各组组长在拟定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计划开展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效果,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全体教师还认真参加中心学校教研组活动,并能按时保质完成每次心得体会和论文,并及时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坚持校本培训
为提高老师的业务技能,我们按校本培训计划开展了校本培训,内容涉及英语、体育、美术、课件制作等,老师们均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参与,使校本培训切实起到了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四、落实过程管理提高课改质量
1、继续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勇于实践,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发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大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忠实地去执行课标。
2、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向新课程标准靠拢,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3、评价改革日臻完善和科学,各学科制定了科学的、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存在的困惑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新课改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使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不是坚决地去执行新课标)?如何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不断梳理。
课改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新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学困生的学习更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的科学化、有效性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我们相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努力,我校课改实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近几年我参加了新课程培训。经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课改的一些资料。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本事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能够理情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公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本事,进取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科学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本事。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产书各种修改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到达《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修改的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资料,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进取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期望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主动地学习,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感,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为了全面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团队的辐射作用,学校在4月份开展了数学拉练课。本次拉练课共有5位老师参与。每一位老师的上课内容要经过自备,年级组集备,反复推敲然后在课堂上实施,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自我风格的展示。
本次参赛的老师既有经验丰富,稳扎稳打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理念先进的年轻教师,不同的老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
田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充满了魅力,消除了学生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让课堂成为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氛围。寥寥数语让学生领略了老师的幽默和睿智。
董老师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算一算”“趣味练习”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申老师在情境图上作了巧妙的处理,抛弃了书上比山的高度,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家用电器的价钱,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容易比较出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较的方法。
王老师虽然年近五十,但仍然虚心学习白板技术,在课堂上大胆尝试,先进的技术手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听课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从本节课中可见王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到位的。
李老师一直是我校的高段教师,他对教材的掌握,对教材的挖掘,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层层深入地对学生指导。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数学拉练课已经圆满结束。虽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也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不足:
1.我们情境的设置没有起到真正起到让孩子产生学习需要的效果,为了情境而情境。
2.我们的教师不够放手,在课堂上,仍是学生跟着老师走。
3.教师的应试教育比较强,特别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4.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一定的思考价值。以上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索,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第一次理解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听张四保教师的课改专题报告,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为什么要课改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仅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欢乐之中。当然,教师在对话中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此刻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我的观点,交换自我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进取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仅对教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样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第三,课改需要加强各市、县、校之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应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开学初的新课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和送教下乡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此刻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教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最终,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本事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种培训、在这一学期里,我校芦小妞老师,杨翠萍老师到郑州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精英论坛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看专家教学实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经常性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与论课活动,强调合作交流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制订了语文教研组长李艳利老师,数学教研组长许亮老师。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都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共举行教研活动17次,取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范读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学语言流畅,板书美观工整、新颖,教态大方,驾驭课堂能力强。部分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很好,运用自如。
另外,我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优秀示范课等,和校内听课间周进行。本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30节,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
让老师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 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实际,重实效
1、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积极参与一课多研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4、结合我区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开展“走近、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
5、有意识的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成文章。
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白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明白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本事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取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我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期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证明:当教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资料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当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必须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教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期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进取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教师就会对该教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进取、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必须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教师在和他聊天,心境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教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所以,家访能够帮忙教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教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仅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经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资料,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境、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境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异常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本事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景,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教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当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语文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语文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一、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保障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将课堂教学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把课堂教学改善作为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
1、更新课堂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教融合、优化过程、以学定教”的“平凉好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加快教与学的“双重革命”,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本事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从而构建生态、优质、高效课堂。
2、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倡导高效课堂,坚决摈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等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和教师的教委主导的转变。引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度学习,彻底改变学生课堂上被动听、被动学、负担重、效率低的状态。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创新创意,进取探更加索贴合教育教学规律、贴合学生成长规律、贴合学科教学规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方法,继续推广部分高、初中的先进经验和农村小规模学校有价值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4、提升课堂信息化手段。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探索、实践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形式。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5、优化课堂推进机制。一是“名师送课下乡机制”。定期组织省、市、县级以上名师或教学能手到农村学校上课,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农村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同课异构研讨机制”。市、县、校三级联动,发挥学科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基于主题研讨和问题解决的同课异构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共享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三是“课例研讨推进机制”。由教研部门和教育学会引领,依托优势学科基地的建设,深度开展课例研讨活动,以教学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带动全市学校的课题、课例、微课研究。活动主要经过“课堂观察技术”、“课题研究方法”引领教师科学观课议课,深度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四是“评优选先激励机制”。继续坚持每年都开展的全市教学讲赛活动,经过优质课评选,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梯级激励机制。不仅仅促进参赛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对教师整体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并将连续五年赛讲课中的赛课总结和优质课资料上传在平凉教研网站,供全市教师学习借鉴。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像一阵春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时间,新课改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投入了这股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一年来,我们以新课改为契机,全体动员,认真规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看到学生发生了惊喜的变化,也引发了我们对新课改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新课改展现出来的美好的教育发展前景。
一、课改带来的变化
1.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课改是平台,是一片广袤的天空,是一条期待探索的路”。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种观念的更新:一是教学观。课改后,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成为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服务。二是教材观。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仅仅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媒介,成为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的外延扩大了,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水平更贴近了,网络资源开始大量进入课堂。三是师生关系观。新课程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课改中,师生关系不再是过去那种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共同学习成为新的课堂风格。
2.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对话、交流、感受、体验、探究、实验、合作、自主成为新的课堂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很少听到教师讲解,有的是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组织和指导,从而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3.评价方式的变化。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必然带来新的评价机制。试卷上开始出现激励性的语言,消除学生答题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自信。“你再试一试啊!”类型的评价语言成为课堂评价的亮点,小组合作评价也得到有效的实践。
4.教学手段的变化。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为新课程改革增添了动力和活力。网络资源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广,也更快捷。
5.学生的变化。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提倡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实践探究等多种方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增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地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课改中获得的成绩
三、课改实施阶段性反思
1.课程内容、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发生巨大变化,但教学硬件却远远滞后,如实验设备、器材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及相应的资料不足,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也跟不上。
2九年级的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还停留在原来的传统模式之中,部分学生难适应。
3.在新课程实施中,大部分老师都能逐渐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但有时教学行为还是改不来,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还是存在。
四、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为准确领会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确保新课标新教材在我校准确、顺利实施、巩固和提高教育质量。当前我校急需完成的紧迫任务有以下几点:
1.提高对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在初中学段全面推行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是我国初中教育的一次变革和一次革新。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努力培养多种类、多层次人才。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的教学成为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服务;教学素材和资源要因地制宜,贴进学生实际;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应在和谐交流、平等对话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师生对话、交流,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实验、合作、自主等平等和谐、丰富多彩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改革评价机制,树立新的质量观。要改革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与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5.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促进各初中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现代化,以适应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需要和要求。
加强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参与意识,提高教师教改实验能力,针对我校生源特点和课堂教学现状,结合太谷模式,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出“学导练检,德养合动”的课堂模式,形成了“31117”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一、模式简介:
如何能把知识和技能落实在当节课堂上,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为了变讲堂为学堂,我们致力于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先学后导,练检达标”的课堂模式,其结构分五个板块:
一是复习导入部分,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复习旧知,链接新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用时3分钟以内。
二是学生自学部分,即“学”,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任务,并集体反馈,用时10分钟。
三是讲解或提示部分,即“导”,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困惑进行有效点拨引导,用时10分钟。
四是学生当堂落实部分,即“练”,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知识落实,能力提升,用时10分钟。
五是当堂效果的检测反馈补救部分,即“检”,全班进行课堂小测验活动,教师明确地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用时7分钟。
中高年级提倡用先学后导、以练促学、以检补练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养成规范良好的习惯,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操作要求:
1、不论是哪个类型的课堂,是上新课,还是复习课,老师要给学生出示本节课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
2、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减少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控制量,把发现、探究、练习、演示、表达的空间还给学生。
3、练习设计要紧紧围绕当堂教学目标展开,练习量要适中。设计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是每个学生都要当堂掌握的;第二层次是“提高练习”,80%以上的学生都应该完成的;第三层次是“拓展练习”,6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的。
三、组织形式:
采用“学导练检,德养合动”的课堂模式,课堂上教学内容势必增多,密度加大,就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课堂形式,学生必须形成学习小组,发挥小组便于相互交流,相互检查,相互纠错,相互促进的作用。这种学习小组的体现是学生座位的安排,我们借鉴太谷经验,将学生按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安排座位,并对学生的合作提出具体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措施: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因此,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认真学习,在教师头脑中树立课改理念。本学期,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专题资料《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加深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并派了两位年轻教师参加省里组织的新课标教法培训会。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究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过程,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轮流执教研究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
五、初步效果:
学校制订出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后,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广泛宣传,使大家统一思想,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要求中高年级各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新的模式。语、数、英教师协商后,对学生座位进行了精心编排,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
为了促进课改的深入开展,学校组织了一轮交流课,让大家在实践中互相借鉴。从这次交流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学行为也有了明显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堂堂有课件,人人有展示,将学习目标亮出来,将学习流程引出来,将学生作品晒出来,将学生效果展出来,加大了课堂容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教师改变了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汇报、练习、检测等活动,只在恰当的时机引领、点拔、追问、总结。教师由“台前”走向“幕后”,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成为“主角”。
3、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上课时师生倒序问好,下课时互致谢意,课堂上教师运用赏识理念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使学生放开胆量,放开声音,放开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存在问题:
我们在尝试课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合作探究时费时费事;教师对结构操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小组合作不够深入,成员间的分工与配合不明确不成形等。而且一些教师受习惯力量支配,课改意识不强,课改步伐缓慢,在教学中仍沿用自己一惯做法。这些实际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学期已经接近尾声,暑假太古三代导学案的培训仿佛还在眼前。这学期以来每一位教师都致力于太古三代导学案的运用上。大家有过迷茫,有过彷徨,这些也都发生在我的身上。那么现将本学期自己在课改方面的感受浅谈一下。
一:迷茫
从暑假太古三代导学案的培训,开始认识了何为太古三代导学案,在培训中懵懂得知了如何使用三代导学案。可是,当走进课堂,似乎将理论变为行动却是那么的困难。学生布置如何去掌握新知识,而我站在自己的位置急的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简单的知识,孩子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可是稍微复杂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却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无从下手。而我却又不知道是该说还是不该说?
二:寻求帮助
于是数学组就导学案的使用展开了业务学习讨论。大家将不会的问题抛出来,一起想办法,经过几个业务会,大家仿佛理论知识掌握的足够透彻。于是如何来上好课又称为一个重点内容。海燕姐和高迎迎暑假时去参与了太古三代导学案的培训,于是俩人自告奋勇的为大家开始上示范课。大家都积极去听课,并进行了激烈的评课。所有课堂中的问题给他们一一进行交流,他们也凭着自己对课堂的理解,给我们耐心讲解,大家似乎拨开了一点云雾。
三:自主实践
有了前面的工作,于是数学组开展了校内公开课。上课前我又一次咨询了高迎迎老师,并且选了一节课型内容都相对不那么难的课。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们积极程度没有之前那么高,我也可以理解,因为新型课型孩子们一下子也不可能很快接受。但是这节课至少在运用三代导学案上多了几分得心用手。
四:视情况而定
我们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静下心来思考,为何太古学生可以运用自如无论是何课型,可是我们却不行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孩子正在接受新事物,而他们已经在运用新事物,从接受到汲取再到运用,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也明白一点,不能课课都这样,我们的孩子毕竟不是天才。于是我视情况而定,泰国复杂和艰难的课程,我以多引导为主,而简单的课程就以学生为主,这样三代导学案才能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负担。
这学期全区积极学习太古三代导学案,所谓课改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让孩子们更快掌握知识,并且是快乐的掌握。所以以上是我这学期以来自己的所思所做。当然课改的路还很长,在这条课改之路上不仅需要行走,更要边思考边行走。
我校的课改工作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一如既往的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在课改工作中,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加强教学研究,群策群力开展课改工作,积极验证《课标》和教材,积极撰写经验论文;继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和改革适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学校特色建设,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创建和谐校园服务。下面就将课改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情况。
二、将课改管理和常规管理并轨,规范教学
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新常规必须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多元发展和学会选择、张扬个性和尊重他人等多重关系。因此要以《纲要》和新课程为标准,在继承传统的、优秀的课堂的基础之上努力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因此本期我校课改的重点是:将课改向常规并轨。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实现教学常规和课改两个管理的并轨,将课改管理作为常规管理,以扎实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来促进课改过程管理。
1、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转换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而不是学生等老师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2、逐步完善常规管理,体现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转型、师生角色转变及课程功能的转变,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我校对教学常规进行修订完善,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结合起来,并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了适当的物质奖励,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象。
3、加强了教学的过程性管理;首先是实行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学校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一线课堂听课,(每个学期学校行政领导听随堂课在60节以上),实行每月不定时随堂课检查,保证每一个月每位教师的课有管理人员听、评,每位管理人员每学期保证致少听、评完全校教师的课;对于通过听随堂课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交换意见,帮助和督促整改。这样就准确把握课改现状,了解我校新课程实践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保持紧密联系,并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又促进常规到位。
随堂听课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一种“必须人人真真上好每节课”的观念和压力,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规范程度,使教学工作走上一条扎实而稳定的道路。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对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商量对策,为抓好教学质量做好指导,当好参谋。
三、开展校本教研
1、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德育四个教研组,各组除了具体负责组织的组长之外,还有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分管领导,负责检查督促。各组组长在拟定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计划开展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效果,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全体教师还认真参加中心学科教研组活动,并能按时保质完成每次心得体会和论文,并及时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
通过几年的课改和校本教研的实施,校本教研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个教师心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课标、纲要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需要。除了学校开展的集中业务学习,老师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了自学,并写出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每人每期20xx字以上);同时,教师将学习和教学中的困惑、问题面对面的相互交流已成为一种常规行为;教师还加大了课堂交流的力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人均达15节次,管理人员达60节以上
3、坚持校本培训
为提高老师的业务技能,我们按校本培训计划开展了校本培训,内容涉及英语口语、课件制作等,老师们均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参与,使校本培训切实起到了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4、组织老师参加了镇级课堂教学研讨,校际交流及说课活动。课改以来语文、体育、科学、音乐、综合(信息技术)等学科,以上学科的全体任课老师参加了镇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校还继续开展了与小甸子中学、石人中学等几所学校的校际交流,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高度重视校际交流,每次对外交流都有领导带队,交流老师做到了充分准备,认真试讲,认真评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落实过程管理提高课改质量
1、继续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勇于实践,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发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大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忠实地去执行课标。
2、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向新课程标准靠拢,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3、评价改革日臻完善和科学,各学科制定了科学的、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加强研究,以研促教,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科研兴教是教育的必由之路,以科研促课改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
我们以课改理念指导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题研究推动课改实践,可喜的是,我校的省级德育课题《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与研究》经过全体参研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于20xx年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成功,并获得专家的高度赞赏。
六、加强课改中的家校交流
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活动,展示课改成果,让家长感受学生可喜的变化,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认识课改,接受课改,从而参与课改,以提高课改的质量。
本期我校还加大了教学开放的力度,开展了“学校教学开放周”活动,全校的所有教师怀着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向家长展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并与家长真诚地交换意见,共商新课程下的学生教育、教学协调管理对策。
通过课改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洋溢着求实、探究、创新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情激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挑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整体变革。这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创立特色和提升理念的关键。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构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梦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进取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所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教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职责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等词语。这正是教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教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与“欢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进取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③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一样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此刻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本事(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本事)。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此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资料,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本事,鼓励进取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构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忙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靠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所以,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进取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教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坚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我的工作,以构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本事。学校和教师都应当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我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经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本事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和江苏省教育厅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意见,我市从x年秋季起,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三年来,我们化学学科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周密安排、组织和指导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课堂教学为主线,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通过扎实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面上看,我市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稳步推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点上看,大部分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成功做法
1、扎实搞好各类培训,教师的教育素养得到持续提升
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关键是要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为了搞好新课程师资的培训工作,我们化学学科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根据上级教研部门有关培训的要求及早部署,建立了多级培训网络和机制,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一是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多次参加省、大市组织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培训,并及时做好辐射培训;二是依托学科基地和新课改专家组成员对全市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对每个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三是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教材进行先研究,在每学期期初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教材分析,使每位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需达成的目标有了深刻而较准确的把握,明确教学的深、广度,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四是组织好三年一届的高中化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定期开展培训研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既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又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培训形式既有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又有培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剖析。通过培训学习,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成为我市各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了绝大多数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从而使教师从理论上、行动上真正投入到课程实验中,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和课程的健康发展。
2、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支撑
本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每位化学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握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把自主学习当作“课标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化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应用;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它以社会发展线索和化学学科线索融合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关注学生“怎么学?”,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了有关新课改的理论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有关课改专家进行交流座谈或请专家作专题讲座。三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骨干教师到兄弟县市进行学习交流,也聘请了南师大马宏佳教授、扬大吴星教授来宜作专题讲座。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3、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新教材设计了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情境,以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及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的乐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三年来,绝大多数教师均能充分利用好“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材上的栏目,精心设计为活动方案,摆脱了以前学生实验中那种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在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观察又思考,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总是的解决中提升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4、大力倡导有效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市局《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为契机,立足课堂,以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的有效性为抓手,以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为目标,着重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狠抓集体备课这一环节,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定期开展开展各类课型的研讨,通过听课、说课、议课、评课等形式,及时提出、分析和解决实施新课改中的疑难问题,将每一次的研讨活动开成群英会。通过三年的努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使课堂成为教材做剧本、学生做演员、老师既当评委又做观众的舞台,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二、问题与对策
1、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且初、高中教材之间跨度较大。我们的对策是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为标准,摒弃原来的一些做法,对《教学要求》已不作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删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把教材当作一个范例,用好教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对初中化学中没有介绍而高中又不作详细介绍且是必备的知识作适当的补充。
2、教材结构变化大。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科学缜密,体现了科学性和系统性,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在知识和能力两者之中,牺牲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新课程中的必修模块,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性的新理念,打破了老教材传统的知识体系,注重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角度切入展开学习,但真正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却会发现教与学的困难都比较大。我们的对策是新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侧重于展现知识的平台而非缜密的科学体系,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死板的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教材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又能很好的获取知识。
3、教学内容广,难以取舍。新教材必修模块内容涉及面广,几乎覆盖了旧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就化学《必修1》就涉及了高中阶段所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还包含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物质的量、原子结构、电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等。内容多且课时紧,每节课经常在多个知识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比较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老师想讲,时间不够,无法展开,学生听了更是一知半解。我们的对策是设置梯度、控制难度。怎样处理好内容多,时间不够这对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讲究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而不是一步到位。先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没有必要去加深必修模块的内容,等到部分学生的化学“个性”形成时,我们再来深入研究探讨,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目的。
4、教学方式新,难以组织。和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同,新课程教学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们也热情的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方式,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他们习惯于老师上课,学生听讲,缺少新课程所需要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其次,设计的探究并没有预期的效果好,老师又忙于灌输一些传统教材上较重要的知识体系,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形同虚设。于是,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又回到原来单调陈旧的方式。我们的充分准备,注入活力。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有些内容只介绍了基础知识,与这些理论有关的拓展、应用则要求用实验探究方法自己获取。这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备课充分,尽量多找些资料,学生预习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思维活跃,形式多样,形成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在课堂后,可多设计探究实验、兴趣实验、资料搜集等活动巩固课堂知识,尽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的探求知识中来。
5、实验探究多,难以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增设了较多探究实验的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新教材中作为学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和作为演示实验的“观察与思考”的编排多了,对于教师来说,组织实施上都存在着困难。我们的对策是形式自主,灵活应变。我们在态度上应该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坚决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课后背实验。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顺利开展实验探究呢?我们可以作如下努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情况等,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些形式上的调整,把简单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实施比较困难的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多少,安排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是不可能按照新教材那样每节化学课进行实验探究,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条件进行筛选一下,实验仪器比较简单,就在教室内进行;比较复杂,就在实验室里进行。
高效课堂的直接受益者是老师和学生。他们因课改而改变,因课改而成长。看到初中课改初显成效,我心痒痒,准备跃跃欲试。
国庆节后,我决定将初中的高效课堂正式引进课堂。首先,大幅度调整座位。我一改过去传统习惯,在班上实行小组责任制,把班上60人分成十个小组,为了保证每个小组实力相当,我忍痛割爱,把徐婷、徐兰兰等一批优秀的学生安排到了最后几排,并且在每组中选出三名组长,分别分管作业,背书及纪律。其二,我在黑板上用水粉画了一个班级考核表,每天给各组的各方面情况记录得分情况。评判贯穿到学生进校园后的每一堂课乃至课外的表现。每周累计一次,角逐出前后三名,优胜组有奖励,不理想的组要受到惩罚。课堂上,我鼓励大家都开口说,能说到一小点也加分。从那以后,上课发言的人多了。人人都想为自己小组争光。拿第三单元语文园地的习作来说,话题是围绕美丽的秋天来说。同学们先是小组讨论,然后选优秀代表发言,结果真是令人大为称赏,尤其是学生讨论的内容竟然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他们的发言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秋景图,这是学生呈现给我的盛宴,他们把秋景描绘得多么出色呀,我仿佛置身于其中。一个个发生在秋季的有趣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高效课堂会不断焕发生机。而我和我的学生也会不断成长。
《《数学课程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主角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头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所以,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我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供给了很多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资料,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三、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经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趣味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本事。
四、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提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善教师的教学。"所以,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我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我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本事。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让学生自我观察,自我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资料,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当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6、7、8、9、10能够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本事。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当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以校为本,抓实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培植学校特色、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举措。一要强化校长第一职责人的意识。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校长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第一职责人,统筹规划和管理校本研修工作二要进取创立学习型学校,努力构建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纷校本研修模式,构成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实现校本研修的“全员化、全程化、团队化”。二要加强校本研修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研修的学习制度,用科学的管理举措保证校本研修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促进工作、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益。三要统筹协调学校内部的工作关系。要进取整合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搞好协调和任务分配,明确各自职能,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互动机制。经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教师的困惑和收获,定期展示教师的学习成果,及时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研讨和交流活动,使每位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每位教师的经验及时与同事分享,真正保障研修的校本化和效益最大化。
2、问题导入,探索主题教研
各级教研部门应当主动适应课程试验、课程推广、课程深化各阶段的改革需要,确立工作重点,调整教研方式,履行教研职责。
(1)问题导向型研究。首先,是找准教学中的“真问题”,有效提炼教研主题;其次,要组织团队对提炼出的问题开展预期研究,并挖掘基层教研组和教师的经验与成果,再整体规划并实施相应的主题教研活动,提炼观点,进行教学示范;最终,还要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构成若干推广的经验。
(2)立项课题型研究。根据《平凉市中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对各级立项、结题课题严格认定,归档管理,强化过程研究,杜绝假乱课题。每年对重点课题进行答辩环节,对优秀课题成果进行展评,较好的解决了课题研究重立项、重结题、重过程、重价值,助推课程实施。同时,突出加强基于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小微型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重点突破型问题。在深化课程改革阶段,市、县、校三级教研部门构成合力,采用“主体化、系列化、实证化”的教研策略,将教学实施中的重点问题,转化成攻坚克难的项目或课题,开展专题教研和项目研究,构成合作、研究、分享、欣赏的教研文化。
3、搭建平台,推行教研训一体化
各级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经过推行“教研训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有序推进。主要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项目交流、专业评选等途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教师的课程领导和实施本事。一是开展高端研修。聘请国内的权威教育教学专家、校长、名师对全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举办专题研讨培训。由教研部门组织,在调研分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迫切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培训资料和方式,在寒假、暑假、周末进行集中研修学习,以市教科所为主,集合高校、当地中小学和社会机构的优质培训资源,促进教师本体知识、实践本事和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最终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三是开展校长、教师教科研本事培训。引领教师不断提高教科研本事,经过教科研重建教学和管理的理念、挖掘教育智慧、转变自身主角、提升教学效率。
4、拓展渠道,全力推广阅读
一是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理念,在前期部分县区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经过系统设计和强力推进,使“营造书香学校”、“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构筑梦想课堂”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主旋律。适当扩大新教育实验的试点范围。二是实施阅读提升工程,倡导学校创立学习型组织,引领中小学生、校长、教师、教研员读书学习,努力向学习型、专家型、研究型发展。三是是经过开展多元化阅读推广活动,搭建多渠道培训种子校长和骨干教师平台,推进阅读推广试点学校建设。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为重点,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阅读推广方式,着力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阅读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人文基础。
1、系统思考,抓主抓重,深化课程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需要对改革历程总结和反思的“纵向视角”、对国内外改革成果比较研究的“横向视角”和对现状问题准确把握的“内向视角”。从而对课程改革开展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提出目标定位、基本理念、改革重点和实施提议,彰显平凉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和育人价值。
20xx年11月,市教育局在对平凉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凉市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作为行动指南,确立了以初中学段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主线,按照“抓初中、促高中、带小学”的工作思路,围绕“高起点、低重心、厚基础”的工作原则,抓课堂改革,抓课程建设,抓评价体系改革,抓整体统筹,抓学段衔接,构成持续推进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识与合力。实践证明,《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经过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行动,在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需要在回顾、总结、分析、比较和反思的基础上,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前瞻性思考框架和部署安排。
2、理念引导,深研《课程标准》,活化课程价值
国家《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基础上展开的,20xx年实验稿(旧标准)与20xx年版新《课程标准》相比较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一样幅度的修订。“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资料”,还有“实施提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提议,实施提议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贴合实际的提议,评价方式与方法的举例十分详尽,不仅仅例举了各项技能不一样级别的评价方案,还有对评价方案的评析,对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评价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附录”部分也有很大的的调整。修订稿中的课堂教学用语更具体、更贴合实际教学需要,语言也更具有时代气息。
所以,继续深入研读、细化和践行《课程标准》,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不仅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指导;不仅仅是读懂后明白做什么,并且要预见怎样做才会效果最优化。经过研读课标,才能开展课程育人价值、核心素养、基础内涵、学习经历、学习过程等研究与实践,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供给更为清晰的思路。
3、践行标准,编写《课程纲要》,彰显育人价值
课程是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撰写的、体现学科课程各种元素的计划大纲。实际就是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综合、研究、分析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如课程目标、相应的课时、课程组织、实施的条件、学生评价等情景。同时,仅有细化解读课标,才能编制出质量高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到达课标、教材、教学目标、评价与教学活动的“匹配”效果。这样既有利于学科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资料,又有利于学科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资料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使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4、因地制宜,整合课程资源,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
首先,国家课程要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经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贴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其次,学科课程要层级化。学校领导与学科教师要有学科整体视野,有学科规划,要实现学科内深度融合。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整体规划,整合每个学科的目标、资料、评价及资源,实现学科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考试选择实现目标、资料的分层分级,实现学科课程层级化。第三,校本课程要特色化。学校依据学生兴趣、选拔需求及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本事,开设课程超市,建设校本化课程;学生也能够参加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或选课走班制,实现课程建设的特色化,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20xx年秋季,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精心指导下,九江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职能,精心组织实施,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强化领导,合理规划,强力启动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涉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与协作,因此必须审慎对待,合理规划。九江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强化行政职能,强力启动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编办、市委宣传部和团市委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九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各县(区)也都分别成立了以分管县长、学校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各地各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制定系列制度。
一是制定系列工作制度,制定了《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和《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制度》等系列配套文件,转发了《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办法》、《江西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二是建立课程设置的合理编排制度。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保证必修课、指导选修课、拓展校本课。要求各普通高中每位教师必须能够上好一门必修课,开好一门选修课,指导好一门实践活动课。
三是建立示范引领制度。成立了由分管局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共185人组成的专家指导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专业支撑。分类确立了省级重点中学、一般高中等实验样本校,在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做好宣传动员。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动员大会,对全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
一是利用我市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对新课程试验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基本要求、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的知晓率;
二是分层次多次组织对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提高机关和学校人员的参与率;
三是对新生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和动员,以校为单位举行了课程改革专题报告会,提高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率。四是举办校长论坛,增强了我市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提高率。如20xx年元月在九江市三中举办了主题为“20xx年我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的校长论坛,20xx年4月在九江市举办了主题为深化新课程评价改革,促进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校长论坛。邀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北师大肖川教授、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校长王水发博士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来本市讲学。
二、强化措施,锻造队伍,全面开展新课程实验要确保新课程实验高质量实施,全面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培训是关键。为此九江市强化各项措施,努力抓好教师培训工作。
1.他山之石攻玉。九江市先后组织了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3教育股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等分赴青海、宁夏、陕西、山东、江苏、湖南、广东等地考察学习。通过进课堂、听介绍,查资料,与学科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搜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为我市进行新课程实验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
2.全员培训上岗。制订并下发了《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九江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对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首先是组织了新课程通识培训。组织了全市所有普通高中教师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并选派了3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国家级和省级骨干培训。其次是狠抓了新课程学科培训。组织了每一位高中专任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等活动。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学校都制定了本地本校高中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三是普遍开展校本培训,各普通高中制定了校本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校情组织开展了对学校高中专任教师的学习培训。
3、深化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了良好运行的长效机制。
(1)中心组成员会议制。即以市教研室教研员作为课改联络员,深入各学校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定期召开分学科的中心组成员会议,汇总问题,商讨对策;
(2)教务主任联系制。召开全市各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会议,搭建教务主任联系平台,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学业务交流、互相借鉴各校的成功经验,实现整体推进;
(3)优秀教案共享制。各学科都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和课堂实录,利用九江教育网,实行网上资源共享,供教师们借鉴;
(4)课题研究制。组织了各学科各样本校参与新课程重难点课题研究工作,各学科各样本校及大多数中小学校教师踊跃参加,如《高中新课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旧教材对比的研究》等等,对新课程实验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深入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三、强化管理、科学实施,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
1.建立基础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为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减少教师的低水平劳动,提高备课效益。我市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着手建立了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中心机房设备已经初具规模。为更好地服务高中新课程实验,我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还着手建立了本土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组织辖区内的中小学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出台了《九江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九江市基础教育与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九江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参与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工作要求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全面征集新课程优秀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现已收集上网了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教案、教学课件等4000多个,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沟通与相互学习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网上素材。近年来我市组织的一批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教案和教师的课改故事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比赛都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
2.推行教学视导制度。组织教研人员深入学校教研组,以学科中心组为核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和研讨交流活动。对新课程实验所设计的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研究、教学评价策略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统一了认识,开阔了视野,推出了一批体现新课程精神的好课。
3.改革教学评价与检测制度。
一是实行发展性评估。组织教研人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制定了《九江市发展性评估方案》,按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情况来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引导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的过程发展,体现重过程、重发展的的新课程理念。
二是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工作。全市各学校都成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和教师评价小组,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和学生综合素质学期评价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实施。对学生的学分认定组织机构、内容与标准、认定的基本程序等也都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起来。
三是加强教学质量检测和模块测试工作。检测后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并做了详细的书面试卷分析。在试卷命题上,力求体现新课程考试评价的基本理念,注意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角度进行了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探索。
在市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强领导下,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得到了稳妥顺利的推进,促使全市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实现了观念和行为的根本转变,大幅度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理解和积极配合。虽然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但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充分发挥全市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工作热情,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就一定可以攻坚克难,扬优成势,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自20xx年起,按照市教研室的要求,实施课程改革试验。在实验工作中,我们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按照动员、布置、培训、交流、调研、展示总结再推广这样的一个思路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提高认识,建立层级管理机制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和新教材是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教研室是我们各镇区开展课改工作的指挥棒,在课改实验工作中起了引领的作用,我们每学期根据教研室工作安排,结合自我的实际情景,制订自我的英语科教研工作计划和教学进度表。学期末做好工作总结。为保证课改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成立课改领导,专门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为提高教师对课改工作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课改领导小组深入到课改第一线,以参与者的身份同教师们一同研究、分析、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利用各种媒体、会议、活动等加大宣传力度,让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课改、关注课改、参与课改、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二、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培训,适应课改要求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新的课程方案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构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是成功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多次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培训学习。
2、强化教材培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本事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新开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英语课程,新的教材是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为了使教师能尽快熟悉教材资料,理解新课标精神,掌握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我们组织一系列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
(1)、每学期初召开小学英语教师工作会议,明确各学期的教学任务、工作要求和教研动向等。
(2)、组织教师参加教研室的教材培训学习。
(3)、举行各年级教材教法及课标解读培训讲座。
(4)、开展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习。
(5)、展示优秀课例、教师作品与学生作品。
(7)、开展各年级优质课评选活动。
(8)、开展优秀教案与案例评选活动。
(9)、引导教师借助百范文网进行教材研讨。
三、推动课改,成效显著
1、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特色英语的主渠道,我们力求经过改变英语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地、进取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听、说、读、写本事。
(2)、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经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给学生供给英语交流的机会。小组学习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活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助。
(3)、运用“任务+情景+活动”的教学模式来激活课堂。课堂上设置情景,让情景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有话可说。教师还围绕必须的主题和有关的语言基础知识,设计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活动中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在语言活动过程中获得进取、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4)、课改实验的课堂教学正在孕育着新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角有了转变,教师逐步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
2、科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开展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英语科的特点,进取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对各类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理论水评。
四、明确路径,展望未来
1、进一步完善学校特色科组建设,给教师供给一个更专题,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2、加强论文的学习和撰写,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育理论水平。
3、应对课改,组织寻求可行的对应措施。
4、加强校本教材研究。
5、努力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走近新课改,我们发现,困难还不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实践,跟紧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