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回归工作汇报【5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浙商回归工作汇报【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打好浙商回归这一仗 篇1

打好浙商回归这一仗

本报评论员

浙商是浙江发展最可宝贵的战略资源,也是浙江最值得珍惜的“金字招牌”。浙商回归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工作一样,是省委、省政府时刻抓在手上的中心工作。浙江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打好“浙商回归”这一仗,用好这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千万大军”。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省全力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浙商回归工作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腾笼换鸟虽然腾出不少好地方,但引进的“好鸟”、“俊鸟”、“大鸟”还不够多。再如,各地浙商回归项目中,现代农业、高端服务业项目仍然偏少。

对这些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并尽快实现突破,把浙商回归的巨大能量进一步发挥出来。要更加认清浙商回归对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意义。浙商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有所发展。同时,各地在主攻“实、大、新、高”产业项目回归的同时,还要丰富浙商回归内涵,拓宽回归通道,全面构筑项目、总部、资本、人才、科技、公益事业“六位一体”的大回归格局。

“浙商是浙江的魅力,浙江是浙商的根”。当下浙江经济加快转型发展,为广大浙商回归创业、打造总部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创业平台。今年全省重点研究部署的“总部回归”、“资本回归”这“两大回归”,既符合浙江实际,又符合浙商意愿,是深化浙商回归工作新的突破口和潜力所在。各地各部门要更有创造性、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地开展工作,尽快让浙商回归工作形成破竹之势,取得更大成绩。

要充分认识到,推动浙商回归,不能光打“感情牌”,还要打好“政策牌”、“服务牌”。要在近几年浙商回归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有利于项目落地的个性化优惠政策。对投资者而言,项目能够“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就是好环境。当前我省正以“三张清单一张网”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要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浙商回归项目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和保姆式、专家型的服务,真正让浙商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浙商回归建议 篇2

省外投资的浙商,在省内大多拥有实体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属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低端甚至于落后的产能,但这些省内实体企业,在浙商省外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或是作为省外投资的省内融资平台,或是作为省外投资的自身资历、实力证明平台等等。

浙商回归,一个重要内容是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业投资回归。这意味着我省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源要素去迎接这种回归,但我省已经没有很多土地空间、能源空间、环境空间去满足浙商回归的要求,用新的空间承接浙商制造业投资回归无法成为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迎接浙商制造业回归过程中,要“在减法中做加法”,要引导、鼓励浙商在原占有资源空间内淘汰落后产能,去投资高附加值产品产能,这应当成为浙商制造业回归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引导、鼓励省外投资的浙商逐步淘汰省内实体企业的落后产能,暂时打破其省外投资所依赖的融资平台或实力证明平台,就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来进一步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投入高层次的技术改造(符合节能环保、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不仅仅有设备升级,更有技术、工艺、设计的提升)。

政策建议:

要加大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品附加值高的“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关财政专项资金要向“零土地技术改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产业中节能环保、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倾斜;同时,针对该类项目,各级政府要在税费、用电、金融等多方面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切实减少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以吸引更多浙商在其已有的省内资源空间中,淘汰低端或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

浙商回归 第2期 篇3

浙商是最宝贵、最稀缺、最活跃、最高效的创业者资源。在鼓励浙商走出去的同时,如何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的有机统一,促进“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融合发展?如何感召浙商反哺浙江?类似问题,亟须破题。

浙商“敢为天下先、勇于闯天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商人群体。如何吸引这些走出去的浙商回归浙江,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由浙江人经济向浙江经济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在外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为600万人,省外浙商在全国的投资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实现税收1200亿元,为投资地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可否认,受土地等要素制约,近些年来浙江出现资本外逃现象,大量企业外迁,带走技术、资金、人才、税收。以温州市为例,温州商人在省外投资3.5万家工厂,6万―7万家商贸企业。以前有句话,浙商‘走出去’叫‘放出去的风筝’,但是,慢慢地这风筝的线开始断了,一些企业家甚至把户口都迁到外省了,税收贡献也在外面。”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代表说,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商回归”,及时而必要。

省人大代表、浙江天能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坦言,天能国际自2005年开始在江苏、安徽等地投资办厂,“天能国际2011年创造的10亿元税利中,有一半在省外”。

“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财富,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就是要创造便利条件,让他们回来投资创业,反哺浙江,最终实现由浙江人经济向浙江经济的转变。”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纷纷表示。

拿什么吸引浙商回归

在周德文看来,实现“浙商回归”,要把握好四个问题。一是要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如世界浙商大会就很好。市场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通过这种平台,一方面让浙商知道省委、省政府的态度和热心,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一些重要的投资信息。”二要有一些优惠政策,如土地、税收等。三要推出好的项目。“资本是逐利的,政府要有长远眼光,让利于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回来。”

“同时,政府也要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政府不宜干涉太多,要‘放水养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周德文代表说。

张天任代表指出,浙江受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制约,承接产业转移难度较大,“浙商回归”应该多在总部经济、新兴产业方面下功夫。

“浙商回来了,去哪里?要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如在‘三大国家战略’之外,是否可以在湖州成立‘南太湖经济区’,发展总部经济、旅游经济,搞新兴战略产业?”张天任代表说。

“浙商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不是把带出去的项目再带回来,而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有所发展。”曾在企业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省人大代表、宁波市江北区区委书记俞雷的观点与张天任不谋而合。

俞雷说,“更高层次”指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特别要依靠回归的浙商。”

俞雷建议,一要大力宣传,使浙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要提供平台,引导有限资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浙江发展,要靠浙商”。在1月13日上午湖州代表团全团审议现场,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马以认为,“浙商回归”是政府工作报告增长战略中的一大亮点,符合我省实际。他认为,实施“浙商回归”,要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的洽谈、签约、落地、推进、考核都要落实到专人。要实行联合战略,通过企业和企业联合,省内与省外联合,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延伸等方式,实现“以凤引凤,以鸟引凤”。

“在战术上,我们可以实行‘盯人’战术,以浙江人的热情、亲情、友情、乡情来感召浙商,通过项目推介活动,以政策吸引、以服务吸引、以商机吸引浙商。”马以说,“给浙商提供发展的空间,不仅浙商会心动,省外企业同样会怦然心动。”

“浙商回归”要着眼长远、竞争明天

浙商不仅走向全国,更是迈向世界。据统计,有150多万浙商走出国门,浙江省境外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

曾旅居捷克的省人大代表、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陈乃科此前参加了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并对此给予好评。“这次大会,让很多华侨接触到国内成功和高速发展的优质浙商企业,增加了合作机会,激发了海外华侨回国找合作、努力打拼的热情。”

陈乃科认为,华侨回国投资,一般有两个瓶颈,一是对项目评估不自信、不踏实;二是觉得人才问题难以解决,“不知请来的人是否真是高手,所以很多人一年回来考察几次,最终还是不敢投资”。

“所以,我建议有关部门要设立法律顾问、投资顾问、管理顾问、面试招聘顾问,随时可给华侨提供帮助和指引。同时,鼓励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特别是一些拥有比较先进的原创技术的海归创业项目进入本地孵化,给予优惠政策。”

“此外,还应提供一些长远稳定发展的项目供海外资金投入。比如像华侨银行这样的项目,一方面对引进侨资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同时也会对国内华侨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陈乃科说。

“浙商回归是政府、企业共同的想法,我们企业也想为家乡发展多做贡献。”省人大代表、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姚新义说,“浙商回归”要着眼长远、竞争明天。“只要我们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相信‘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一定会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相关链接

更加注重跳出浙江与发展浙江相协调,努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扩展发展空间、吸纳优质要素、提升竞争能力。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统一,聚集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开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商回归再造浙江 回归项目资金首季“开门红”专题 篇4

浙商回归再造浙江 回归项目资金首季“开门红”浙商强,则浙江强;浙江兴,则浙商兴。回归热潮涌动的背后,是游子们对家浓得化不开的眷恋,更是天下浙商在故乡再创佳绩的热切期盼。同样处于转型升级关键节点的浙江,如何与回归浙商们共同实现价值再造?浙商回归,能否再造一个新浙江?

来自浙江省经合办的统计信息显示,继去年全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298亿元之后,今年一季度我省引导浙商回归、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作再现“开门红”: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422.69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8.18%,同比增长61.17%;重大优质项目到位资金298.42亿元,占比70.6%。

回归势头强劲

趁着清明祭祖之际,上海久和船舶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虞建珍与舟山普陀区政府就投建国际船舶交易中心的相关事宜再次沟通。“我是普陀人,有投资首先就会想到家乡。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到普陀考察了。”虞建珍说。

有投资首先就会想到家乡,虞建珍的话说出了千万浙商共同的心声。3月29日,投资110亿元的东阳木雕城正式开工建设。开工典礼上,项目牵头发起人、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说:“我是东阳人,我要把东阳木雕推广到全国和全世界。”据了解,该项目也是复星国际在浙江的最大单笔投资。

“浙商强,则浙江强。浙江兴,则浙商兴。家乡永远是你们的根基,永远是你们的舞台。”今年新春,10万封印有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签名的新春贺卡,从浙江省行政中心寄往世界各地。随同贺卡寄达的,还有一张已经粘贴好足量邮资的明信片,浙商可以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写好后寄回。收到这乡情浓浓的贺卡,浙商无不感慨:千金难买。

家乡的浓情感召与深切的思乡之情,为“浙商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一个个动辄上亿元的投资项目,更是资本理性选择的结果。

从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到义乌国际贸易试验区、温州金改试验区,再到丽水农村金改试验区、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一个个国家级大平台在特别善于捕捉商机的浙商眼里,犹如一个个待开门的阿里巴巴宝库。覆盖全省的14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则是他们一展身手的最好舞台。

3月28日,浙商回归项目、浙江豪邦化工有限公司环氧氯丙烷项目一期与其他105个项目一起,在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集中开工。该项目可有效解决集聚区内化工企业的废料处理问题。“我们之所以落户这里,看中的就是集聚区的发展平台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豪邦负责人林罗额说。

看好舟山群岛新区的未来,浙江和润集团联合武钢集团、宁波港集团合资26亿元建设的浙江舟山武港码头开港在即。与此同时,面对舟山可以预见的海工船舶后勤服务市场,由舟山企业家掌舵的上海大润港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忙着谋划二期航道工程项目的扩容。

以千亿元为计量单位的浙商回归项目的纷至沓来,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挖掘我省民间资本尤其是浙商回归的投资潜力,是我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的现实途径。浙江省经合办合作交流处处长陈国良告诉记者,除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一季度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在全省投资中的占比超过20%。我省去年以来一改固定投资速度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同样受益于回归浙商们的踊跃投资。

发展环境优化

浙江安工机械公司副总经理阮文波怎么也想不到,公司的项目竟然能这么快就开工建设。这个位于安吉的年产25000台工程机械生产线项目,通过与全球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生产商卡特彼勒合作,目标直指行业龙头。

项目一期投资预算为22亿元,规划建设用地610亩。但是在这面积610亩的土地上,不但有300多亩各式农作物、苗木,还有60多座坟墓,涉及9个生产小组,70多户人家„„“这么复杂的情况,我们原以为当地政府光征地就至少要个大半年,但他们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征地、青苗等政策处理的全部工作,让我们大跌眼镜。”阮文波坦言,这个项目能如此快地推进,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

江苏镇江鼎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空调铝箔制造商。在镇江,鼎胜集团一次性征用了1000亩土地用于企业发展,然而才使用了500亩土地时,周贤海在老家杭州投资12亿元成立了杭州鼎盛轻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专营“哈兹雷特”连轧铝业项目。据了解,这项名为“哈兹雷特”的新技术国内少见,一旦投入应用,将为铝加工企业扩大产能、节约成本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

对比两地的使用成本,杭州没有任何优势;光物流成本每吨要增加100至150元的费用„„周贤海说,回浙江发展,最看中的就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以及配套的扶持政策。“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当初我的项目一期就需要300亩地,但是瓶窑镇能够提供的土地只有100亩。为了我的项目,镇政府硬是通过搬迁淘汰落后产能小企业的方式,给我挤出了建设用地。”

用浓情感召浙商,用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浙商。阮文波和周贤海的亲身经历,是我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的缩影,也是一个更加亲民、务实、高效的政府正在不断长成的见证。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按照这“四个够不够”的标准,浙江推出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支持政策。

以土地奖励为例。为了鼓励浙商回归,去年省国土资源厅对21个浙商回归重大项目按照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奖励了1362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以“四减少、四放权”的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火如荼。省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45个省级单位共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已取消、下放和调整的事项共计171项,占总数的43.2%。

浙江各地市亦纷纷开展“互看互促”活动。过去只针对个别项目的“保姆式一条龙服务”现在几乎成了各地引导浙商回归、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基本标准。

“很显然,在倒逼浙江政府转型上,浙商回归效果十分明显。”浙江省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据了解,为进一步优化我省投资发展环境,今后项目审批速度、空间换地成效、投资主体满意程度等将出现在各地政府的考核内容中。”

陈国良告诉记者,2013年,我省浙商回归项目引进资金目标定位为1500亿元。虽然总数比去年提高了25%,但压力与去年相比却小了。“因为主动回来投资的浙商越来越多。”

东南碳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亦辉过去一直认为苏州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老家温州。“但这两年我回来,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家乡政府服务的变化。”朱亦辉表示,现在他已在瓯

江口新区投资1.5亿元建立温州东威电碳有限公司,并希望自己能在家乡实现建成“亚洲一流电碳企业”的梦想。“刺激政策不可能长远,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企业。”

记者手记

更待量质齐升

尽管浙商回归项目中不乏高端制造业等项目,尽管一季度一、二、三产项目到位资金0.78%、50.21%、49.01%的分布看上去也合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要创造更多的价值投资,浙商还有不少有待努力之处。

浙江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良华直言不讳表示,浙商一次创业主要是在短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那时需要的是有胆量、能吃苦、能融到资。现在浙商回归创业创新,需要的则是好项目与高素质人才,优势是创业者本身具有包括专业背景、投资理念、风险忧患意识等在内的高素质,“但通过与很多浙商接触,我发现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素养,有些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当下环境与当初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

相应素质的缺乏,直接导致了除去浙商介绍的项目之外,由浙商直接投资的高新制造业项目并不多。面对新一轮浙商回归项目“要实体经济项目、要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要高端要素高端环境、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要求,回归浙商还需要更好地提升自身。量质不同步的另一个表现是部分地区虽然完成了到位资金总量,但是缺少重大优质实体经济项目的引进。针对这一现象,今年我省新出台的《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中,项目质量优化度占比大大增加,项目投资贡献值也设定了加分上限。

项目合理的地域分布是保证未来浙商回归项目“量质并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事实证明,以同样的标准引进项目,容易引发项目的同质化。

石家庄温州商会名誉会长、温商联合投资中心总经理吕卫国告诉记者,由温商联合投资中心注资5亿元、在原信泰眼镜创意园用地上打造的温州皮革鞋料市场,现在已经完成60%的招商,初步确定在7月正式对外营业。虽然一切工作还算顺利,但是分布在温州全市的9个类似市场,却令他和所有投资者们如鲠在喉。“原来市里的规划中,8个老市场是要全面

整改的。但这步还没完,又多了一个皮革鞋料专业市场。它与我们的市场相距不过10公里。一个城市10个同类专业市场,有这个必要吗?”

“引进项目、培育项目一定要结合各地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要讲究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否则就会乱掉。”山东浙江商会会长、现代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章鹏飞说。

扩展阅读:

章鹏飞,1963年出生,浙江杭州人,现代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现代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杭州现代联合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章鹏飞是具有品牌意识和战略思维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之一,他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发展趋势,从国家政策走向和社会变迁中发现和捕捉商机。

现代联 合控股集团创办于198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民营企业之一。集团以商业地产为依托,专业市场为支柱产业,经过23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已拥有中国第一家连锁专业市场管理公司及20余家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其中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中药制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集团现有净资产超60亿元,员工2000余人,是一家集市场商贸业、金融业(非银行)、医药保健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联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慈溪四个强化 促进浙商回归 篇5

慈溪市四个“强化”促进浙商回归

今年以来,慈溪市紧紧围绕宁波市委“六个加快”战略决策和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宁波发展活动,以“投资提升年”、“干部服务企业”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大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发展“回归经济”,实现了浙商回归引资工作平稳推进的良好局面。至6月份,全市共引进宁波市外内资项目17个,实际利用内资总额20.58亿元,完成宁波市全年目标任务32亿元的64.31%,其中引进浙商创业创新回归资金6.97亿元,完成考核目标任务12亿元的58.08%,实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

一、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慈溪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浙商创业创新工作;二是建立联络员制度,由各镇(街道)、产业园区指定专人负责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服务和统计工作;三是组织召开《浙江省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工作统计制度》培训会议,做好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作联络员的统计培训工作,完善统计月报制度。

二、强化考核奖励,督促工作落实。一是结合镇(街道)绩效考核和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分解落实内资引进目标任务,同时将浙商回归引进作为考核关键内容;二是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对引进的优质项目和招商有功人员,分别给予不同比例的奖励,形成全社会大招商招大商的招商新格局;三是召开招商引资和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对进度较慢的镇(街道)进行检查督促,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三、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制定出台工业、科技、招商、农业、商贸、旅游等各领域财政扶持政策,为浙商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二是制定出台《宁波(慈溪)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暂行办法》,全力支持国内外高层次

浙商人才回归创业(创业园地处我市新兴产业集群区,可为入园创业人才提供200平米-600平米的创业场所,三年内免收租金);三是全面开展为浙商送政策服务。率先启动为浙商送政策活动,通过慈溪日报、《慈溪工业》、网络等媒体和“进村入企”专项服务活动,将政策送至引资企业、异地商会,确保及时了解慈溪当前的各项扶持政策。

四、强化乡情招商,密切联系浙商。一是以世界宁波帮大会为契机,全面加强与在外浙商的联系,推进实施以异地商会为桥头堡的在外浙商回归引进工作。二是大力支持商会抱团回归发展,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亲情服务,吸引了上海商会、成都商会在我市文化商务区落户,成为在外浙商回归发展的重要支点;三是把握机遇,加强与异地浙商的联系沟通。在宁波上海周活动以及赴贵州考察期间,与当地浙商进行坦诚交流,详细介绍慈溪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邀请浙商回乡考察投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