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汇报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做法,十分重视党支部的作用,他曾说:“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指出:“提这样的口号,那样的口号,这样的方针,那样的方针,只要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否则只发号召,做指示,发下去就像石头掉在大海里,影子都不见”。新一届中央与时俱进,创新执政理念,更加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也指出:“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二,充分认识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每一个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并参加其中的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组织原则。我们党的7000多万党员分布在约345.1万个党的基层组织之中,只有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健全而充满活力,党的整个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也是我们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我们这个特定的执政党而言,如果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很弱,党的执政能力就失去厚实基础。有过生动的比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也是执政能力大小、强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基层党组织处于建设与改革的第一线,是总结、创新推动党的执政能力的最终源泉和主要动力。
第三,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紧迫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针、原则和措施。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承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政使命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的重大变化,既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贡献,也锻造了一支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干部队伍。但是,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来看,党的基层组织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群众说的好:不会致富的干部,不能当干部;自己富了,不带动大家致富,不是好干部。当前一些基层干部观念守旧,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不善学习,不懂管理,市场知识缺乏,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志大才疏,发展观念滞后。在一个单位,一个村子,干了几年,或十几年,工作毫无起色,所在单位,仍然是“江山依旧,面貌未改”。一些党员脱离群众,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心态浮躁,境界低下,热衷于作表面文章,把庸俗的“帮把”习气带到组织生活中,影响团结,贻误工作,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党的基层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本领不大。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对基层党的组织率领群众奔小康的愿望非常迫切。但是基层党组织由于种种原因,办法不多,思路不广,导致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的组织失去信心,而逐渐向“大款”、“富户”和家族、宗族势力靠拢,以致有些地方出现基层选举中组织推荐的人往往落选,自发提名的人选反而占有强势的现象。
三是处理复杂问题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还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当前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以上级领导的指示为依据,而忽视以法律和政策为依据解决问题,不重视增强自己处理复杂问题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四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政治核心作用及保证监督作用还存在发挥不力的情况。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单位的效益好了,就等于党组织的工作做好了;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理直气壮地履行基层组织的职能,不愿去宣传组织群众,忽视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敢面对诸如“”之类的非法组织对基层政权的挑战,在黑恶社会势力面前束手无策,在整治文化市场中分不清良莠;少数基层党组织甚至对一些企业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的问题听之任之,有些党员还参与其间“分一杯羹”;有的党员过分强调自主意识,有些党员缺少起码的政治热情和组织观念,对党组织活动不积极参与,甚至消极应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或不了解,或置之不理,或公然违背,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
三、积极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积极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的新途径,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精神要求,力求做到创新,务必实现突破。
(一)必须强化发展的理念。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越是困难地区,越要咬定发展不放松。抓发展的关键在班子、关键在干部。作为基层干部和基层领导班子,必须有干事兴业的责任感,有敢于超越前人的勇气和魄力,有抢抓机遇,狠抓项目,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面对困难,寻找出路,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办法,有担当大任,勇挑重担,迎接挑战的气魄和毅力。无论县、乡、村哪级班子,只有扭住“第一要务”,才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检验基层党建的实际效果,着重从上项目、抓产业、搞建设、变面貌和为民办实事的一线看班子、选干部。唯此,才能逐步提高各级班子抓发展的能力,才能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必须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思想,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民生上,而不是用在“官计上”。破除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树立统筹发展的观点,把目标定位在全面发展上,不片面追求“政绩”和“形象”,把经济工作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市场主体服务上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善待群众,回报人民,把情系百姓、爱民为民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这个中心,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开放办社、整合资源的方针,努力改变基层供销社的薄弱现状,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目标任务
1、恢复新建基层供销社。
整合原供销社资源,新建重组城区供销社,并按省级标准化建设要求实施,争取达到省社要求。
重建供销社(中心社)。将原、木兰供销社整合,初步恢复原供销社组织结构。
2、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建设示范社。
在城区及乡挂点村领办白莲、水稻专业合作社2个,并按标准化建设。
向上申报县水稻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社,按省级标准社建设,年内通过验收。
3、新建综合服务社。
在现有村级农资连锁加盟店基础上,建设10个高标准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分别将10个点综合改造。
4、网络延伸。
农资: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在边远较大自然村增设加盟店,具体为。
再生资源:在现有网络基础上,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增加新农村建设点回收店共26个。
烟花爆竹: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新增级连锁店。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1、新建的基层供销社达到:有工商登记注册、有组织机构和人员、有办公场所、有连锁服务网店、有供销社统一网络标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经济效益。
2、领办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规范,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较大的带动和影响力。
3、网络建设标准高、要求严,按省、市供销社有关标准实施。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县社成立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县社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为成员,具体抓落实。
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抓党建。集体经济是能否加强和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的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来抓党建,农村基层党建才有着力点,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却在群众中失去了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先进性难以体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发展农村经济是村委会的职责,脱贫致富主要是农户自己的事情,从而放弃了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有的农村党支部虽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找不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新途径,缺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办法,不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和能力;有的党员干部只想着自己致富,没有想到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因而工作打不开局面,经济发展上不去,导致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下降,战斗力减弱。
建设坚强有力的党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带领广大群众一心一意建设新农村就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基层党组织只有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才能凝聚人心,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要以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为重点,建强村党支部班子。行政村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在村班子,村班子战斗力的强弱,关键在村党支部书记,因此必须选拔好、任用好支部书记这个角色。“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主要看干部”。只要把支部配强了,干部选好了,党员队伍壮大了,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了组织者和带头人。因此,要切实改变消极、被动发展党员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把那些有文化、有本事、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支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创新。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必须创新党支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保证农村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是要建立党组织生活和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应主动适应村民自治、家庭承包经营等体制和管理模式,要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党员和村干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党员学习培训等制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建立党组织新的工作机制。要求党员带头学政策学科技、带头执行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带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头纳税、带头参加公益事业、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带头维护农村稳定,促使党员在各个方面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升民政为民服务水平,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及省编办《关于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我区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给民政事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民政业务多元性、群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民政工作中心在基层,关键在队伍。基层民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基层民政组织是否规范,直接决定服务是否到位、政策是否落实、群众是否满意。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我区民政服务对象比重较大,加之民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年来民政职能不断增加,工作量不断加大,要求越来越高,基层民政组织建设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基层民政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严重制约了我区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强化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对于履行好民政工作职责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总体目标和具体标准
指导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统筹兼顾、高点起步的建设思路,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强化服务的推进原则,落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力求创新的建设措施,践行“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工作指责,提升全区基层民政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
总体目标:年内各乡镇办全面建立民政工作站;三年内全面达到规范化建设目标,即实现“三有四全”(即有适应工作需要的编制,有满足为人民服务需要的办公场所,有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来源;办公设施设备全,规章制度全、文档资料全、信息员队伍全)。
具体标准:
1、编制合理。按照2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办应有2—3名在编专职人员,2万人以上乡镇、街道办应有3—5名在编专职人员。人员原则上从现有人员中调剂解决,根据任务需要,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配1—2名工作人员。黄堡镇、王家河镇、青年路街道办、红旗街道办、七一街道办、桃园街道办应配备在编专职人员3-5人;乡应配备在编专职人员2-3人。
2、场所独立。每个民政工作站应有不小于40平方米能满足方便群众办事的办公服务场所。
3、经费保障。民政工作站人员工资津贴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有效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4、设施齐备。办公室应配备电脑、电话、传真机等必须的办公设备,有方便群众办事需要的服务设施。
5、制度完善。有完整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有适应社情民意的服务措施和办事流程、有严格的内部行为规范,做到公开透明,有利群众监督。
6、资料完整。服务对象的资料详细真实并实现微机管理,符合档案管理的保密要求。
7、队伍齐全。调动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工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离退休教师等关心民政工作的社会力量,建设一支能够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实时监督政府行政职能、分布合理的村级(社区)民政工作信息员队伍,原则上每村(社区)设立一名,人口较多的村(社区)可设立2名。
三、有关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办事处要争取支持,切实把加强民政工作站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力度,加快建设进度;要主动协调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从长远、服务大局的高度上形成共识,争取在人员、编制、经费方面给与支持,促进民政工作站建设。
二00x年三月
某某镇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二00x年年初,某某镇七个行政村进行了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选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较强群众观念及工作能力的村组干部,配备了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和凝聚能力的两委班子。当前,农村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村组干部和两委班子成员能否把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凝聚和带动力,我们进行了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并就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不妥之处,请上级领导指正。
一、某某镇村组干部及两委班子现状
目前,某某村七个行政村共有村27人,35岁以下的有11人。(横沟村两委班子是最年轻的领导集体,书记31岁,主任27岁)。支部班子共45人,从性别看,男41名,占91.1%,女4名,占8.9%;从年龄看,支部班子平均年龄44.8岁,较上届降低2.5岁,其中40岁以上的33人,占73.3%,35-39岁的8人,占17.8%,34岁以下的4人,占8.9%;从文化程度看,大专(含大专)以上1名,占2.2%,中专1名,占2.2%,高中13名,占28.9%,初中26名,占57.8%,小学4名,占8.9%;支部班子中,任村党支部书记10年以上的1人,任村党支部书记6-9年的3人。村委会班子共46人,从性别看,男41名,占89.1%,女5名,占10.9%;从年龄看,村委会班子平均年龄39.4岁,较上届降低3岁,其中40岁以上的22人,占47.8%,35-39岁的13人,占28.3%,34岁以下的11人,占23.9%;从文化程度看,中专1人,占2.2%,高中5名,占10.9%;初中36名,占78.2%,小学4名,占8.7%;村委会班子中,任村委会主任10年以上的4人,任村委会主任6-9年的6人,任村委会副主任6-9年的1人。
总体上看,新的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以来,很好地维持了农村社会秩序,村里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党员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两委班子成员仍然存在文化水平不高,平均年龄较高等现象。还有个别党员的生活水平不如一般群众,先锋模范作用无从谈起。更为突出的是个别村中党员发展缓慢,积极分子队伍薄弱,有的村改选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村主任接班人。
二、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报酬现状及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02年,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这次税费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
(一)、机构难运转。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减负率在30%左右,但与此相伴的是镇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以村级财力为例,改革前,我市村级财力是102万元,村平6万元;改革后,村级财力为45万元,村平2.6万元,比改革前减少57%,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镇村组织越发显得窘迫。
(二)、队伍难稳定。一是得失不相称,心理难平衡。改革后,为了弥补收入上的减少,各镇相继采取精简干部的办法以减少支出,使得基层组织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村组管理幅度增大,工作难度增强,使基层干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按照嘉郊办字(2002)45号文件精神,村干部正职每月400元,副职每月350元,队长每月120元。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定岗、定编及精简工作的原则,村级干部交叉兼职,每个村干部必须兼任一个小组的村民小组长。但是某某镇目前有84眼机井,每名组长平均管理两眼机井,到农忙浇井水时组长需要全天候的管理,不可能真正精简掉,从而造成实际在职的组干部多于编制规定的组干部人数。如某某村9个组仅有6个组长编制,中沟村6个组仅有3个组长编制,给村上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面对当前繁重的农村工作,村组干部都快成了脱产干部,很难顾及自已家里的事,干得再好,一年也就是三四千元,等于或少于种一亩地洋葱的收入。二是激励无手段,后顾之忧难解决。村干部在村任职,最多干到村支书,既不能进事业单位,又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青春都奉献了,离任后却没有保障。普遍反映村干部“劳多酬少,前无出路,后无退路”,现实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导致村干部心理的失落感和不平衡,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得有些村干部得过且过,个别村基层干部干脆“摞挑子”。
(三)、实事难兴办。随着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的下降,“无钱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群众思想难于统一,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村里在搞集体建设项目时举步维艰,一些有利于村民的科技项目、公益建设项目也难以落实,搞农村基础建设缺少可调动的资金。
(四)、地位难巩固。应该说,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影响还很多,比如,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经费如何解决;合村并组管理幅度增大后,如何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组织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农村干部如何进一步提高能力素质,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等。这些影响,集中反映一点,就是税费改革使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原有的困难和矛盾更凸显出来,构成了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生存威胁。在农村基层组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不具备、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农村党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情况下,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已在现实中受到了威胁。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引起的。从实际来看,不少村班子之所以软弱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绝大多数都是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必要物质基础,群众长期不能得到任何实惠,必然对干部缺乏认同感、信任感,班子必然失去凝聚力、战斗力;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出现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开展工作。
(一)、必须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通过税费改革减负增收,更重要的要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抓发展问题上,基层组织要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只坚持紧扣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二是思路问题,即发展经济要有正确的思路,思路决定着出路,如何形成正确的思路?第一,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查,力争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层次调高、机构调活,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第二,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发展农村经济各村有各村的实际,要结合各地实际,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第三,必须发展科技强后劲。发展农村经济也要朝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坚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农业专家型人才,走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道路。第四,必须在富群众的同时富集体。在鼓励、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必须考虑和抓好村级集体的发展。各村应发挥资源及劳动力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将本地的种植、养殖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再推向市场。这样,既可以积累集体资金,又可以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消化个别存在的隐形失业人员。只有集体有了积累,有了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物质基础,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夯实配套改革这个基础。农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一些配套的改革制度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乡镇部门机构改革,尤其是“七站八所”的改革不到位;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处在了“夹缝”中,暴露出不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要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的步伐,必须切实理顺权责关系,努力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改革氛围,利用节约下来的有限资金,为群众兴办实事,让群众看到改革的成效,从而自觉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三)、改善村组干部待遇。村干部作为村上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工作辛苦,待遇不高,为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公道地对待每一位干部,对那些公正清廉、奋力工作,时时处处把群众利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为改变本地落后面貌,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要充分肯定、表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他们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全面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为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乐于奉献,多作贡献。将目标、考核、评议、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对先进班组、优秀村干部、先进帮扶单位、优秀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贤内助”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坚持每年春节、“七一”前慰问老党员、贫困党员和先进典型,开展送温暖活动。进一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工作,认真落实村办公经费和干部报酬,使村干部的收入与所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与本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与村民收入的水平相协调。通过建立离任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制度,这样即能激发村组干部创业的积极性,也能得到广大农户的拥护。
三、基层班子建设及作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及作风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没有达到目前工作的要求。首先反映个别村组干部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缺少学习资料积累,没有学习的记录,致使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时缺乏应有自觉性和坚定性;其二是党建理论知识较贫乏。许多干部对党建基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在遇到党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不能妥善处理。个别村党支部在两委会的核心作用不够突出,对本村发展没有长远的考虑。村组的组织生活也不正常。有的党支部一年组织不了几次学习,即便开展活动也是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
(二)、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较弱。一些村干部满足于过去的成绩,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将群众放在对立面,在工作方法上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善于和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致使基层组织建设趋于弱化。个别村组党组织制度不健全,教育管理工作没有正常开展,导致冬季农闲时出现现象,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及村组干部的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应充分引起广大村组干部的高度警惕。
(三)、农村基层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缺少对农村干部的培养途径;再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少数人选少数人”的问题,致使一些优秀的,有潜力的农村青年难以脱颖而出,有些村组干部连任已达十几年,没有培养后备干部。
(四)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在当前的农村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会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目前我们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没有把工作重心转变到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经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一)、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形成全镇各单位部门齐抓共管,抓好农村基层建设的良好氛围。
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确定为全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对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提出规范性要求,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党建工作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的工作体制。充分利用“三个代表”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机关干部中开展联系农村基层活动,扎实有力地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切实改进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密切与农村广大群众的联系。
1、针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反映的问题,做好规范。例如:进一步对财务收入、支出两大项的内容公开的表式进行修改完善和统一,对村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如强调“饭店就餐不许挂帐”、“干部报酬群众评议”、“村民办事不得过夜”等,以此进一步促进村务公开的制度建设。进一步突出“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公开时间的经常性,公开形式的有效性”三个重点。可按照有关程序选出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切实履行职责,尝试实行“村民质询会议制度”,把监督制约权交给群众,争取使村务公开成为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绿色通道”。,
2、针对思想作风存在的问题,切实强化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大力进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有实效,内容应涉及党建理论、科技文化知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通过组织讨论,谈体会,找差距,理思路,定目标,切实发现和改正思想作风中存在的问题。
(三)、在党组织生活的规范化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农村干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
1、针对转型时期农村党员的思想状况,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党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党员干部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教育,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规范健全村两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要通过定期召开党委会、支委会、党员大会、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实行村民议事会制度,做到村里的大事、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要经过村民大会讨论决定。
3、实行民主评议村干部的工作制度,将民主评议村干部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民主测评、听取意见和召开民主生活会,使广大村干部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看到成绩,找准差距,确定目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群众对村干部工作和言行的监督,促进干部与群众的交流。
4、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的政策,组织村民充分讨论酝酿,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对应当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违反了村规民约应怎么办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共同遵守,共同监督,在坚持合法性、群众性、实效性原则基础上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
(四)、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放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各级党组织的信任程度、支持程度。
农村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要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工作方法上必须做到眼睛向下,以群众的需要为工作的第一信号,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围绕着群众的需要开展工作。各村可以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大会将绝大多数村民关心的问题、提出的要求一一列出,在两委会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这些问题和要求制定出工作的计划,力争在短期内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多办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如修路建桥,通水通电,为农民群众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等。
(五)、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
1、进一步形成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合力。继续坚持和落实镇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通过联系点工作能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2、进一步明确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在处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中必须明确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其领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治领导;二是思想领导;三是组织领导;四是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上的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党支部班子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要将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抓落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在优秀年轻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切实改变目前农村党员年龄大、文化低、观念旧的构成结构。
(六)、抓好班子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不能抓好,关键在领导班子。必须按照《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村镇党政之间、村“两委”之间的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好基层干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一是要健全选拔机制,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大胆进行改革,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村级班子,解决基层干部“难选”的问题。要健全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坚持继续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上工作,引导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和长期在外打工的人在农村创办经济实体,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选拔村级干部储备人才。二是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农村基层干部难当,有客观环境的原因,要通过理顺关系、发展经济、创优环境来逐步加以解决。同时,也有主观因素的原因,那就是针对农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干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难以与新形势相适应,存在“本领恐慌”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要利用各级党校阵地,力争通过一至二年时间把要村支部书记轮训一遍,教育培训经费由各级财政解决,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要有目的地选择一批村级主职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跟班学习。三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的“难留”问题。要在政治待遇上给予适当考虑,经济待遇上给予必要保障,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稳定基层干部队伍。
四、其它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共青团、妇女工作的组织生活情况中存在问题
群众组织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同时抓好共青团、妇联这些村级组织的建设。团支部是农村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妇代会是联系广大妇女的群众性组织。但是近年来,我镇七个村的团支部很少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活动和参加组织生活,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团员开展教育和监督,有规定不遵守或不执行规定,使规定形同虚设,团组织建设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妇代会领导和组织妇女组织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但也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和跟上目前农村改革的形势和步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妇代会的作用,教育团员青年和广大妇女同志在思想上不断提高,在政治上不断进步。一是指导团支部在急、难、险、重等任务中打头阵,让广大农村青年在实战中得充分的锻炼,尽快成熟和成长,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二是进一步理顺青年团、妇代会等组织和党支部的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围绕村里的中心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三是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发挥青年团和妇女组织的组织优势和凝聚力,多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新时代农村的和谐氛围。
(二)、党建活动室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村党建活动室建设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有个别组没有象样的村民党建活动阵地,或是有党建室而设备不配套。现在进行的“四进五化”教育,内容较为枯燥,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村民们来说,缺乏吸引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抓住关键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加强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利用党建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对村民和村干部进行培训,使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语言,为村民展开讲解。同时抓好平时的学习培训,在村民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空气,使村干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做好工作的本领。
2、针对个别村组无文化活动室和部分村组的文化活动室简陋,年久失修,内部设施配备不够完善的现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兴建、维修活动室,解决村级组织没有活动、议事场所的问题,对党支部工作成绩突出的要补贴建设资金,配发电教设备。安排单位结对帮建,村村实现“有室议事”。
3、以文化活动室为载体,切实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办农村用技术培训学校,农民夜校提高和增强村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法规意识。按照农村实际需要编制教材,常年办班。以村民党员为主体,对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实施实用技术培训。邀请院校专家进村授课,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农业技术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使农民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使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劳动技能大大提高,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和农业及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三)、村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有些村组干部认为,只要把经济抓上去,其他工作自然就上支去了,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导致村里歪风邪气抬头,之风风行乡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及社会治安,污染了社会风气。在村里还有相当的人存在着见利忘义,是非不明,封建迷信,邻里不和,家庭纠纷等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