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2010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舆情研究所开始编写《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社会科学的新兴研究范式,通过对民生、经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展现了社会关注的信息领域和变化趋势。《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显示,2011年全年影响力较大的网络热点事件共有349个,平均每天0.96个,中国已经进入危机常态化社会[2]。
一、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指社会民众受到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突发性事件的刺激,在网络上突然爆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信息,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最终导致在现实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安全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前提。由于网络舆情是现实问题在网络空间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理的组织和技术路径[4]。本文研究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包括以网上舆情为源信息引发的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和由现实社会突发事件引起的网上大规模舆论的事件,突出事件的突发性、影响力、大规模等特点。
根据罗伯特·希斯的论断,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办法[5]。归纳和总结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源信息的特征,有利于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源信息,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治理,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编写了2011年第一到第四季度互联网舆情报告,每期报告列出了热点事件排行榜,共计99件。本文基于排行数据对100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事件源信息发展规律,探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的特点。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是指事件中引发关注、激发舆情并使其发展,促使事件成为舆情热点事件的源头信息,可以是网上的新闻报道、微博信息等,也可以是现实社会中的日常事件。本文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的主体、内容、结构、地点、时间等对应的纬度,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叶平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特征:一个实证研究 表1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分类表
事件类型具体事件司法公正药家鑫事件、李庄漏罪案。娱体明星谢霆锋张柏芝离婚、李娜法网决赛、高晓松酒驾。环境保护南京梧桐树、大连PX项目、渤海漏油事故、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食品安全瘦肉精、塑化剂、双汇万人大会、地沟油事件、蒙牛致癌门。国际事务利比亚、埃及骚乱、突尼斯、金正日逝世、乔布斯去世、中东变局。公民维权夏俊峰事件、钱云会事件、卖身救父、徐武事件、菜农自杀、郑州老太自焚抗诉。公共安全日本地震、抢盐事件、江西抚州爆炸案、7·23动车事件、上海地铁追尾、奥的斯电梯事故、邵阳沉船、云南铬事件、校车事故、互联网最大规模用户资料泄露、动车事故调查结果、武汉12·1爆炸案、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官员风纪刘志军案、郭美美事件、微博开房局长、会理悬浮照、中石化百万酒单、郭美美事件、赖昌星回国、李双江儿子打人、尤美美事件、袁善腊事件、摸奶门、我爸是市长、卢美美事件、云南官员艳照门、官员11刀自杀、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北大教授情人、济南狱警打人、北大校长批判美国教育、李阳家暴事件、陕西略阳干部涉嫌嫖宿幼女案、宜黄免职官员复出、最牛工商局。
公共管理家乐福系列事件、京十五条、微博打拐、天价过路费、天价幼儿园、泰安袭警案、北京摇号购车、个税起征点、故宫失窃、南方洪涝、清华真维斯楼、陈光标慈善注水、富士康爆炸、统计局住房支出111元、南科大退学事件、本科生高考阅卷、河南性奴案、故宫门、房产加名税及月饼税、温州老板外逃、李昌奎案、南京最牛蜗居、三公经费公开、中华脊梁造假、上海医跑跑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微博实名制、广电限娱令、电信联通垄断、西安绿领巾事件、乌坎事件、淘宝商城事件、佛山活婴当死婴、“潘币”事件、联防队员强奸案、楼市变化、刑诉法修改。(一)类目建构
本文对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团队编写的2011第一到第四季度的舆情报告所列出的99件舆情热点事件按照事件主题类型进行了分类[6-9](表1)。议题类型主要指该类事件指向同一类议题,该类事件舆情中还有可能包含其他的议题,本文的议题分类参考了王雅蕾等人在舆情热点事件的热源研究中的分类标准[10]。
(二)数据分析
编码完成后,对编码进行检验,检验后的KA值为92.6%,编码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进行,主要方法为频数分析、描述统计等,并根据研究的目的,通过内容分析对研究样本和研究类目进行人工统计,进行关联分析得出结论。
三、研究发现
(一)从事件类型的角度
为了探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主题的分布规律,本文把事件按照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官员风纪、公民维权、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司法公正、娱体明星、国际事务等九大类进行了分类,受本科生高考改卷、房产加名税及月饼税、中华脊梁造假案等事件的影响,公共管理事件排第一位,占38%;受刘志军案、袁善腊案等事件的影响,官员风纪事件排第二位,占23%;受7·23动车事故、校车事故等事件的影响,公共安全事件排第三位,占13%。三大类事件占据了整年舆情的74%,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大幅上升,分别达到5%、4%(图1)。
(二)从事件持续时间的角度
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角度来看,整体持续时间比较平均,25%的事件会持续0-20天,24%的事件会持续81-100天(图2)。
通过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和发生时间进行关联分析(图3),可以发现,官员风纪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只持续0-20天,主要是因为官员风纪事件主体比较单一,民众关注度高,依法依规处理比较快,也反映了国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态度。公共管理事件在网络上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以上,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公共管理已经成为问题和矛盾最为集中,社会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公共管理事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利益相关度高,处理起来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督政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预防和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职责,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三)从发生区域的角度
从事件发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事件主要集中发生在北京、广东、浙江、河南等人口大省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北京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达到了28%(图4),由于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的中心,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使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较集中。
从事件发生地点和事件的关联分析来看,北京的公共管理和官员风纪事件发生较多,分别达到15%、9%(图5),主要是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官员比较集中,关注度较高。河南在食品安全事件方面发生率较高,达到2%,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拥有众多的食品企业,食品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进一步拓展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防群控的平台,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问题。
(四)从发生时间的角度
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图6),可以发现,春节前后是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低谷期,这一阶段与春节的团圆祥和气氛有关联效应,秋、冬季是事件的高发期,这一时期与社会整体运行的规律性节律有关联效应。
通过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进行关联分析(图7),可以发现,夏秋季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段,也是公共管理事件、官员风纪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这也与社会现实运行的规律性节律有关。
四、结论与探讨
信息和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如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兴起,使人们的生产、经营、生活、学习、交流等各个方面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具有放大镜特征,许多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影响事件,具有网友最先揭露,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最后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除了以上的一些特征外,还具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受到了“***”事件的刺激,常常出现人群聚集、民众情绪波动大,行为冲突厉害、情况多变、事件在极短的时间爆发等特征[11]。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还比较薄弱,应急反应慢,政府需要从传统的“灭火式”处置网络舆情,转变为坦荡透明地面对舆论,将负面舆情转化为展示正面形象和树立政府公信力的机会,事件信息源辨识不力,联合协调处置机制缺失。互联网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情的直接渠道,也是新形势下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网络舆情一旦被错误地控制和引导,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需要政府树立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正确理念,通过采样、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收集和分析舆情。主动作为,加强有效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加大先进科学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构建规范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80期网络发展信息与动态[R].北京:北京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
[2] 喻国明。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的现状及特征——基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蓝皮书的分析性结论[J].新闻与写作,2012(5):6365.
[3] 林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11):5254,51.
[5] 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7):1419.
[6] 沈阳。2011年第一季度互联网舆情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
[7] 沈阳。2011年第二季度网路舆情和微博问政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
[8] 沈阳。2011年第三季度网络舆情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
[9] 沈阳。2011年第四季度网络舆情和微博问政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2.
[10] 王雅蕾,方付建。舆情热点事件的热源研究——基于人民网“舆情排行榜”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8113.
舆情的特征
1.政治影响性。舆情是社会公众关于某一中立客观事件发表的政治倾向、社会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集合,舆情包含了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或者以显性的直接利益为基础,或以隐性的间接利益为基础。因此,舆情是民意的反映,且民众通过舆情的表达能够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2.社会价值性。舆情的表达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分析其利益诉求,有利于推动事件的解决,进行社会监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公平、公正社会环境的形成。
3.网络关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舆情事件受到网络用户的广泛关注,并极大影响了舆情的传播。例如,“马航客机MH370失联”事件中,94%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持续关注,且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跟踪事件发展。
4.生命周期性。舆情发生的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在爆发期、蔓延期,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呈井喷状爆发,民众诉求充分表达;在反复期,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在缓解期、长尾期,随着舆情事件应对措施的完善、民意需求的满足,民众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会不断降低。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拓展了信息的传播主体,使参与主体符号化,改变了信息的传递范式,增强了舆论的互动。
1.网络舆情主体的丰富性。网络舆情主体可以分为公益类主题和私益类主题,私益类主题的受众范围和利益相关主体的范围较小,较公益类主题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小。近年来,社会舆情由政治、经济等领域逐渐向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拓展,在社会舆情的具体问题上,反腐倡廉、社会公平、食品安全、教育公平、收入差距等成为社会舆情的重点关注领域,表现出网络舆情主题的丰富性。
2.网络舆情表达的自由性。网络本身提供了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平台,任何网络接入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和评论其他网络主体针对某一舆情事件的观点,也可以将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网络与其他主体进行分享和交流。网络环境中参与主体身份信息的符号化导致了主体身份的匿名性,这种网络舆情表达的匿名性特征,一方面促进网络主体真实表达其观点和态度;另一方而也可能导致主体发表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言论,产生破坏性。
3.网络舆情事件的突发性。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传递的瞬时性特征导致事件从发生到传播之问的时问大幅缩短,网络舆情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和蔓延,各种网络意见迅速交织,网络舆情不断升温,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明显的突发性特征。
4.网络舆情渠道的广域性。传统意义的舆情事件的发生具有地域邻近性,即对事件的关注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突破了空间范围的约束,也使舆情事件能够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引起关注和讨论。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
1.数据收集工作的难度加大。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要建立在舆情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网络信息环境中,网页、博客、社交互动平台等形式以及智能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各种终端都可能成为舆情传播的介质,数据源的多样性为舆情管理的数据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
2.信息分析工作的难度加大。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特征和广域性特征,一方面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难以有效预测,预警工作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数据的大量积累,增加了信息分析的工作量,进而导致信息分析工作的难度增加。
3.加大了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网络舆情事件突发性的特征导致舆情从发生到广泛传播的时间缩短,压缩了舆情分析、舆情预警和舆情处置时间,增加了舆情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建立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平台。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分析平台,该平台应涵盖网络舆情宣传、网络舆情评价、网络舆情报告和网络舆情处置等功能。依托网络舆情分析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舆情报告功能实现网络热点问题的及时收集与跟踪,第一时间形成对重要舆情事件的研判;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在收集、分析、挖掘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信息的处置和传播;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评价和网络舆情处置等功能定期主动舆情报告,及时反馈舆情处置情况。通过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平台的运行,管理者能够有效掌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和有效性。
2.形成网络舆情主动引导机制。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信息的滞后,这就要求网络舆情事件的利益主体能够建立舆情的主动引导机制。通过建立舆情的主动引导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真实信息的攻破网络上的大量谣言和虚假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引导网民在事实真相的的基础上进行评论;另-方面管理者在网络舆情的发端阶段掌握舆情处置的土动权,消除网民的对抗情绪和成见。
5.建设高层次的网络舆情人才队伍。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情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建立高层次的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队伍:首先,在知识结构方面,结合网络舆情处理工作的需要,应积极培育具有社会学、信息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舆情管理人才;其次,通过整合、引进、培养等方式积极拓展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的来源渠道,加速扩大网络舆情管理专业团队数量;最后,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人才学习机制,通过在职培训、带薪休假学习、联合培养等形式,全面提升管理人才的舆情意识和处置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 军事舆情 信息技术 舆情分析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在军事情报搜集和处理中,公开情报资料搜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美国中央情报局80%的情报来源于公开材料,德国新闻情报局每天将搜集和处理后的公开情报资料汇总成《每日新闻简报》呈送,以色列情报机关公开承认其所获情报65%来自报刊、广播、电视和学术研究论文等公开渠道,其他许多国家也设立了专门的公开情报搜集机构。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公开情报资料,由于其开放性、及时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情报工作者的重视,甚至很多情报工作者纷纷将网络舆情作为其公开情报资料搜集的第一来源。
军事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国内外互联网络媒体中关于军事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军事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除了网络舆情所拥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殊性。评论和观点往往都集中在一些敏感和焦点问题上,例如中国军费问题、中国军事威胁等。在进行舆情分析与监控时,军事网络舆情将会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由于国外一些媒体往往对其民众进行错误引导,军事网络舆情中的许多看法可能偏向负面,在进行分析和监控时就必须注重对这一部分舆情的判别,这对于做好军事情报分析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开发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MNPOS(NetworkPublic Opinion System in Militaty)为背景,在分析国内主要舆情系统基础上,研究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2 网络舆情系统比较及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特点
2.1
国内舆情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网络舆情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一方面与信息分析的具体功能和解决方案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随网络舆情内容、范围和传播应用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技术包括各种信息采集、特征抽取、数据挖掘、文本分析、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自动摘要、智能检索等技术。当前的新形态信息交互模式有网络新闻、论坛、博客、维基等,其信息采集技术从早期的静态页面信息获取发展到动态数据库数据获取,从传统的网络蜘蛛发展到可自主调整的高效搜索,从字符串匹配的检索实现发展到知识环境下的智能检索;相应的信息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其基础聚类分析方法有概念语义空间与相似度、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无监督聚类相结合的网页分类等;技术上采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遗传算法、粗糙集、最近邻技术等多种分类方法。
国内一些较典型的网络舆情系统概述分析如下:
・谷尼国际E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形成简报、分析报告等结果。运用内容抽取识别、相似性去重等技术获取网络中的热点和敏感话题,根据统计等策略分析不同时间内的主题关注程度和预测发展趋势。该系统在国内的用户有待进一步增加。
・中科点击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它使用强大的采集软件对数千网站进行监控,自动获取舆情信息的热度,并生成报表;同时可获取热点主题的浏览量、回复数,并跟踪发帖人,对舆情信息进行管理、标注和分类,并根据重要性对舆情信息进一步筛选和过滤。其采集性能比较好,但分析处理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拓尔思TRS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精准和全面采集,同时综合运用大规模文本智能挖掘技术,实现对海量舆情信息的准确、高效分析和管理。其舆情功能从用户角度来看较为全面。
・北大方正智思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该系统褴合互联网搜索及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通过对网络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方法,实现网络舆情监控和新闻专题追踪等功能。其开发比较早,应用也较多,但相关的更新功能相对较少。
2.2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的特点和相关研究
相比较当前市场上通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对军事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相关研究更为关注,快速的专题聚焦、敏点发现追踪和倾向分析规则都具有新的特点。而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模型,研究主要是获取网络舆情话题的一般信息和主题信息,注重获取舆情话题的主题内容,例如作者、发表时间、话题类型等,缺乏对话题评论焦点、情感倾向、事件关系等深层舆情信息的发现,忽视从事军事的群体对话题的情感、事件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没有对大规模军事网络数据进行分析,使得网络舆情系统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海量军事数据的特点;只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给出话题变化趋势直接作为预警信息,缺少基于知识的推理。存军事领域,网络舆情系统不提供完整的军事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理论,大都以管理者需求为牵引而采用具体针对性的技术进行解决,造成技术整体上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网络舆情解决方案,势必影响到军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工程技术领域,对军事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方法上的研究范畴,军事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军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还不够科学和规范。
3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功能及其体系架构
在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运用军事知识语料对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智能化程度,解决网页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内容的动态性和多态性、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完整性所给系统提取军事网络舆情信息带来的困难;运用军事类话题发现与跟踪技术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上网媒体的热门话题,分析热门军事话题在不同时段内媒体所关注的程度,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对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告,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支持;运用军事知识倾向性分析技术挖掘出网络文本内容蕴含的深层军事观点、态度等信息,对媒体言论倾向进行符合军情的分析;运用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对军事网络论坛等信息进行提炼概要。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共分为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三个功能层面,系统体系架构见图1。
3.1
网络舆情采集
网络舆情采集主要是利用网络蜘蛛的原理进行网
页采集,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军事主题和网址埘网络上的军事数据进行定点、定主题的抓取,例如新闻、论坛、博客等主题网站。最后将抓取的结果以XML文件格式保存在本地。网络舆情采集是舆情分析处理和提供舆情服务的基础,只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网络舆情采集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3.2 网络舆情处理
网络舆情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所有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主要由网页智能抽取、关键词自动提取、主题自动分类、舆情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等组成。首先,基于军事主题和分类知识将采集模块抓取到的XML文件中的主题、内容、作者、时间、来源等存入网络舆情信息库,通过关键词自动提取和主题自动分类将每条记录的关键词和主题分析出来,进行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最后生成自动文摘。另外,在主题分类过程中,若文档不属于任何预设军事主题则进行主题自动聚类处理,自动分析出新的军事主题。
3.3 网络舆情服务
分析结果进入网络舆情服务,并最终展示,包括舆情报告的生成、热点和敏点军事主题的列表显示、统计图表等,供舆情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决策部门的领导随时进行军事舆情的监控。
MNPOS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原则,使用,NET Framework作为基础类库,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VB和c#以及ASP技术进行开发,保证技术上的先进。另外,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采取数据层、事务层和表现层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分为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子系统分别进行实现。
4 MNPOS系统中军事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是系统核心模块,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
4.1
MNPOS军事主题信息采集
MNPOS主题信息采集由下载器从互联网上读取军事网页并保存到本地,分析器运用军事语料和相关正则表达式提取其中所有超链压人一个URL队列,之后从该队列中顺序读取URL并下载,该过程循环进行直至将指定网站的网页抓取完毕。程序关键在于多线程管理和链接地址的分析,目前C#提供了良好的多线程管理机制和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为开发多线程程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MNPOS军事网页信息抽取,首先选择相应的抽取规则进行智能抽取,将相应的内容抽取出后进行数据清洗,去除重复记录和信息,合并相同标题不同内容的信息,最后将清洗后的数据存人军事舆情数据库。该处理过程包含在包装器中,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另外,在规则生成部分采用军事专家模式,即对网页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手工进行规则的提取,因此,所生成的规则比较精确,对于相应军事网页的抽取质量和精确度较高。
4.2 MNPOS军事舆情分类和倾向分析
将处理后的信息分入预先设置好的军事分类,对于网络舆情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类模块主要采用KNN和SVM分类法,其中的特征选择结合了信息增益、互信息和a2统计等方法和军事主题分类概念库,采用目前分类质量较高的一些开源程序进行改造,将其集成到系统中保证分类质量。
MNPOS军事舆情文本分类分为两个过程:①训练过程,决定分类机的质量。首先由军事专家完成训练集的挑选,然后在预处理过程中进行参数选择、训练后进行参数调整等。②根据训练过程所生成的分类机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处理和分类进程,预处理是对待分类文本进行数据清洗和特征表示的过程,本系统的训练和分类进程采用SVMCLS 2.0开源程序。
舆情倾向性分析是根据舆情内容判断该舆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一个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语义理解等,目前MNPOS系统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系统中设计有六个类别(美国对台军售、中国反导试验、中美军事关系、中印关系、中国航天发展、中国武器装备),以其中的“中美军事关系”举例,可以将该类的文本根据其内容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然后再训练出两个分类器:“中美军事关系正面”和“中美军事关系负面”,六个类别即可生成12个分类器,然后对这些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并且在数据库相应字段内用1和0来分别标注正面和负面信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较为简单,而且准确率较高,不足是在构建训练集时需要大量军事专家进行手工编制,实现中充分利用军事信息管理学科的优势和成果来构建倾向性分类训练集。
4.3 MNPOS军事敏点舆情标注
军事敏点舆情标注主要是根据军用敏点词表对舆情信息进行敏点识别。MNPOS系统主要采用了舆情关键词和敏点词表进行匹配的方法来实现。首先选择敏点词表,然后将数据库中未进行敏点标注的舆情信息逐条读取出来,之后用舆情的关键词和敏点词表中的词汇进行逐条匹配判断,若匹配则将该信息标注为军事敏点信息,若没有一个关键词和敏点词汇匹配,则继续读取下一条舆情信息,直到所有未标注的舆情信息都标注完成。该模块中的关键就是军用敏点词表的构造,MNPOS系统中针对“中国军费”、“中国威胁论”以及“西藏维稳”等问题构造了专题敏点词表,这样就提高了军事敏点舆情标注的准确性;并且将该军用敏点词表和军事舆情动态分类库进行交叉关联,能够对军事敏点舆情进行细分。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omkizgsc201718225
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也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相关部门如何快速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变化,及时向有P部门通报,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多,给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网络舆情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从网上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如何浓缩并解读海量的信息,提高舆情数据的研判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的重要挑战,大数据技术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从目前研究舆情的文献来看,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三个阶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掀起了研究网络舆情的热潮,Nathalie Henry通过推特获取了2012年法国大选中网民情感取向数据,并对大选结果进行了预测,证明社交网络媒体确实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喻国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情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研究阶段和当前海量的网络舆情研究两个阶段。孙帅(2014)等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网络舆情的进化规则,创立了网络c情变化发展的分布模型,并且发现其适应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创立了多种网络舆情的姿态分析模型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撑作用,既可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化的治理,还可以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用
应用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比较成熟的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框架包含多个大数据技术开源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数据仓库工具Hive和分布式数据库 Hbase,其中对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起着关键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MapReduce模型实现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舆情的趋势分析、跟踪预警,从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还可以有效利用与管理硬件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更高的数据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询数据、挖掘数据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监测工具、方法和流程难以处理现在海量复杂的网络舆情,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技术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取效率极高、灵活的应用平台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统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完成舆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突发事件预警支持、舆情信息报告等工作,满足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相关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Hadoop是当前学术科研界和企业实务界用来解决大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的主流技术,更加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
3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前期:搭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该平台应同时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收集、跟踪网络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研判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传播、处置信息;及时反馈处理的舆情信息、作出评价并定期舆情报告。通过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
32中期: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适用于事件舆情的前期爆发阶段,也适用于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其他阶段。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可以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小影响,并防止事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后体系
善后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里必要的步骤,主要协助舆情相关部门恢复网络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舆情再次发生,为以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经验。所以,事后体系应该包括对现有处理方案的评估、总结和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库,便于以后及时查阅、完善网络舆情的事后体系。
4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舆情分析算法、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相关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需求。确实,现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报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数据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定性的方法慢慢变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总结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应对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可视化方面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4]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网络通讯与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35(6):38-42
[7]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3-79
[8]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7):54-57
[10]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关键词:网络舆情;教学内容;课程改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民每天都在进行相应的网络活动。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到9.86亿。新媒体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等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信息呈现矩阵式增长。新媒体环境下,公安机关如何对舆情监控?如何获取、分析、编报、如何开展舆情引导工作?这均是摆在面前的问题,也是舆情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公安队伍中,网络舆情工作者十分短缺,对舆论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1]和实践能力都很缺乏,面对舆情危机,公安机关需要增强舆情素养,掌握舆论主动权,提升舆情管控能力。目前公安院校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课程更是缺乏,仅有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了关于舆情内容的课程,而其他公安类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关知识的课程。针对目前开设的舆情课程,仅仅是独立的一门理论课程,而将大数据分析融入到新媒体分析及应对[2],并囊括新媒体素养等内容的课程,目前还是欠缺,这也是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本文结合公安工作的优势与行业特色,立足实战化应用,探索公安院校网络舆情课程的建设。
1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它既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情报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学科相关[3],又与公安工作紧密关联。因此,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的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公安舆情工作岗位所需的人才,还需要掌握关于数据分析的处理技术,从而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助力网络舆情工作。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理论知识人才本课程以公安舆情工作岗位为基础,培养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方面专业知识的网络舆情专业型人才。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网络舆情检测和舆论导向的策略;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过程和原因,分析舆情对人格的影响等;研究网络舆情的主要理论知识。重点是让学习者具备深厚的网络舆情理论知识,从而为舆情处置与引导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能力目标——专业技术人才自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舆情实践的传播模式。因此,我们要尝试“新文科”与“新工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作为舆情工作者,我们既要研究舆论传播途径、分析网民社会心理,做好舆论引导编辑工作;同时也要对媒体和网民结构做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掌握网络舆情相关的一些法律。重点是具备网络舆情信息搜集、舆情事件分析的能力,如舆情监测、舆情数据采集、舆情研判分析、舆情处置与引导、舆情报告的撰写。(3)素质目标——舆情素养新媒体时代,在培养学生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舆情素养。重点培养学生对网络舆情、危机实践等基本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应对处置中的实操应用能力。具备新媒体思维,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升公安机关的网络影响力和公信力。
2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现状
目前,网络舆情课程[4],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舆情工作的现状、舆情的相关理论,熟悉舆论传播平台,掌握舆情搜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舆情意识。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分析的过程,以及对相关分析技术的掌握,且与公安舆情的处置和引导相脱节。主要表现如下:(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学习舆情知识的过程,虽然在讲授过程中融入很多的舆情事件,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欠缺,因此,改革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2)舆情课程的学习,需要舆情监测为前提,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舆情监测平台。目前,舆情监测系统软件不够完善,只能注册一些公共的舆情系统软件来学习,因此,目前舆情学习的硬件条件与环境还不是很理想。(3)网络舆情经典教材缺乏,关于公安院校的涉警舆情教材,仅仅是一些实用手册,但是这些手册不系统,且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一本系统、完善的舆情教材需要囊括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强调知识的复用性。(4)本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5],且网络舆情事件源于现实,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讲授时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但是与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脱节,因此要加强理论与公安岗位的结合。鉴于本课程存在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修订以实战为依据并高于实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掌握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的技能,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
3公安类专业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1)理论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课程,32课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16学时,实验16学时。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依据公安舆情岗位的实际工作,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六部分。如图1所示。图1课程理论知识框架其中,第一部分网络舆情工作流程,介绍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并融入公安岗位工作流程。第二部分信息搜集,介绍通用信息搜集方法和公安的信息搜集平台。第三部分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针对前期搜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鉴别清洗,然后介绍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第四部分网络舆情编报,包括编报的选题、要求等方面。第五部分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从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进行讲解。第六部分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法规。六大部分理论内容对应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践课时占1/2。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更多放到线上,同时,我们推进“校局培养”的理念,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深入开展课程与网安支队的合作交流,目前,正初步构建舆情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的实践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实践,另一部分是成立舆情小组,并以舆情小组为依托,与网安舆情实战岗位对接。如图2所示。其中,网络舆情编报和舆情引导以网安舆情小组为依托,实践课程与网安舆情实战工作结合,完成每日的编报、巡查,以及境内外的舆情引导。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舆情编报、舆情引导等四个方方向,8-10个实验项目。课程实践内容中的实验项目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至少8个实验项目,从而满足不同公安类专业学生对课程实践内容的需要。其中技术实践类实验,属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必做实验,而新闻编辑与新媒体素养主要针对的是其他公安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训练。(3)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学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是对线下理论学习的一种补充,也是对线下实践的一种指导。其次,教学实践通过校局合作的方式,公安舆情岗位对接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更好融入真正的舆情工作环境中。第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并于实战教官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学评价通过教师、教官和实践工作三方面进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反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要融入前沿知识,如新媒体的传播、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内容,让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经典案例,利用相关技术完成案例的分析,积极参与案例的讲解与讨论活动,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小结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作为一门舆情学、传播学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坚持新文科理念与“新工科”交叉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引入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研究热点,结合公安网络舆情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的数据获取与智能分析;教学模式方面,采用授课和实践相结合,融入鲜活舆情案例,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实践动手能力;并形成教官与教师的双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蔚华,徐发波.网络舆情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赵磊.网络舆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管宇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网络舆情管理课程教学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25):212.
[4]张祎.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课程改革实践[J].科教文汇,2018.
[5]徐迪。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的可行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
关键词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研究特点
中图分类号TU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8-02
2005年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可视为开启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标志性文献。其后短短8年时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力量、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逐步细分化
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使其作为“第四媒体”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显,网络舆情随之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和细分化。
从理论研究来看,既有网络舆情一般性概念的界定和比较研究,也有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且随着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媒学等传统学科的引入,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学科交叉和融合性研究更加频繁。
从应用研究来看,由于网络舆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网络舆情充满了多样性,这一点决定了网络舆情应用研究同样具有多种需求、多种视角。除了通常有关社会管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网络舆情研究外,还出现了经济网络舆情研究、政法网络舆情研究、农业网络舆情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军事网络舆情研究等分支,更有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企业网络舆情研究等更细分支,研究成果如湖南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唐亚阳负责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1)》、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萧国政主持完成的“2012年中国教育热点网络舆情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等。网络舆情研究细分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出现了大量专门性研究刊物(内刊)。有的侧重某一行业或领域,如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三农内参》、正义网主办的《政法网络舆情》、中国交通报社网络信息中心主办的《交通网络舆情》等,有的是地域性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合办的《首都网络舆情》、山东省省委宣传部下属大众网主办的《大众舆情参考》等。从应用研究的重点看,网络舆情研究的对策性成分增加,实践应用性大大增强,内容更加具体,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内容明显增多。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的细分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团体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网络舆情研究自身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更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2 网络舆情研究手段趋向技术化
网络舆情的即时性、海量性、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剧增,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影响增大,由此对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而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社会需求加上技术推动使网络舆情研究手段快速发展,出现专门用于网络舆情分析、预警、监控的软件,如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手段得到研究机构和人员认可,并在研究中得以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网络舆情研究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性。
3 网络舆情研究力量日益组织化
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发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社团等组织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研究力度加大,研究力量也由最初的单个、分散、自发状态向有组织的、团队化方向发展。几年内迅速发展为数百家相关研究机构,如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人大――方正舆情监测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舆情信息研究基地、陕西省社会舆情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独自成立的,有的则是其与政府共建成立的,还有的是与企业联合成立的。总之,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出现加速组织化的趋势。
4 网络舆情研究模式呈现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源动力是社会需求,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舆情具有易发、突发、放射、难控的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实需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社团,都迫切需要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防范、管控网络舆情危机,以避免危及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蔓延。需求与利益驱动刺激了网络舆情研究模式的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一些研究机构大量开展有偿服务,进行订单式、专题式网络舆情研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和相关对策;二是研究手段的商业化,网络舆情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手段越来越借重信息技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研究相关分析监控软件。这些软件大多是信息技术公司开发出来然后再出售给相关研究机构,或者双方开展一种商业化的合作,网络舆情研究软件的商品属性更加直接明显;三是研究组织的企业化。一些研究组织本身就是企业或企业的部门机构,其研究活动和目的自然具有商业性。比如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相关软件开发的信息技术公司,广义上讲也属于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其本身就是企业性质。还比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上市公司人民网的下属机构,其《网络舆情》刊物的出版发行模式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点。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一方面推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无隐忧,如何在商业化的运作下保证网络舆情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淑敏。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论文的计量规律分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2]申楠。我国网络舆情监管研究。东北大学,2010.
他是一位网络舆情分析师,舆情分析师作为一种新职业,近期被《人民日报》撰文评为“朝阳职业”,从业者大多不敢自言资深或专家,而许多人恐怕还不知晓舆情分析是何物。
网络上的情报收集者?
关于网络舆情,比较权威的解释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各种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与“舆论”一词不同,舆情是网络上媒体和网民意见的原始表露,可以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而舆论则是倾向于一致的看法和意见。
舆情可能转化为舆论,自然而然地,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重要工作即分析舆情、预测走势,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负面舆论的产生。
对赵嘉和同事们来说,上网阅读新闻便是他们每天工作的开端。他们几乎对网上所有热点事件都有所了解,同时每个人又要着重关注一两个领域,成为半个行家。例如学法语出身的赵嘉就曾硬着头皮研究了经济学知识,因为他服务的客户是贸易部门,在能够基本完成该行业舆情报告的撰写之后,他又“被迫转行”学习了科技知识。
许多媒体对这个行业的介绍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专多能的“杂家”。
舆情分析师听起来有点像收集情报者,似乎也能和公关扯上些许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冠以“网络”二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lO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在大城市中,主流人群基本上都已经是“网民”。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网络迅速的普及速度,使得网络舆论在舆情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出现于2008年,网格舆情分析师也随之诞生――之前的2007年,山西爆发“黑砖窑”事件,网络热点的沸腾程度让各方开始重视网络舆情。
如今,一条负面信息从出现到形成热点的周期,已经从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了4小时,相关部门如果不能快速做出反馈、制定应对策略,就可能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
舆情分析师的“网络舆情”
按照分析师的工作思路,《世界博览》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关键词,结果是:6月10日,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6.42万个,谷歌找到约45.2万条结果。
在中国,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外文局、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均提供较为专业的舆情服务,而在国外,“Buzzlogic”、“尼尔森(Nielsen)”、“ReputationDefender”等舆情监控机构早已名声鹊起。
一些经济刊物将“舆情分析”描述为“拥有百万亿潜在市场的大生意”;许多知名大学,例如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越来越“智能”的搜索引擎还提供了从事舆情分析的专业公司和软件的广告,此类软件系统已成为中国各大部委、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重要采购对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被软件取代,相反,分析师在形成舆情报告过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本质上,机器担当的仍是辅助角色。
赵嘉对《世界博览》记者说,自己每天的工作确实会用到监测软件,但不能依赖,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新闻则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和网站,如西方四大通讯社、各国主流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还有一些专门的数据库搜索和站内搜索,和他所在公司的客户一样,“属于商业机密,无可奉告”。他们的客户以国家机关为主,也有少量的企业和私人客户。
舆情分析师通常需要通过搜索工具和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最终经过选取、概括和分析形成完备的舆情报告。一些客户还要求归类和制作图表。
赵嘉每天完成的舆情日报,长度一般在八九页左右,一些周报和月报以及重大事件的舆情会更复杂,因为这样的报告是从上百甚至上千篇报道中提炼而成的。
赵嘉同事许欣的报告主要面向国家机关:“有的部门经常提出反馈,有的反馈则较少,但总体来看均属比较重视。他们或是了解境内外动态,或是预警,或是报送领导或上级。”
应该说,客户们越来越重视舆情报告,特别是曾在舆情方面“吃过亏”的客户。近期,舆情关注度较高且应对不力的应属故宫,相继经历了“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等负面事件,缺乏信息透明和公关技巧的故宫深陷舆论漩涡。
亟需人手的高负荷工作
和写字楼里压力颇高的白领们差不多,网络舆情分析师也常常抱怨身体“亚健康”,鼠标手、颈椎病、视力下降等职场常见病经常会找上门来。
既然需要关注每天的新闻热点,所以,网络舆情分析师在假期也难有“断网”的日子,有时碰到一些项目,客户规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经常需要加班加点。
许欣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她做过的最复杂的舆情报告汇编超出2000页,几个人加班到很晚才完成。“最忙的时候连喝水都忘了。”对于每天要浏览的网页数量,赵嘉和同事都算不过来:“大概几百页吧?要想做得好必须不停更换关键词,网页也要尽可能多看。”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窒,“醉驾入刑”的舆情报告需要几位舆情分析师研讨协作,因为仅新浪和腾讯微博上就有近18万条评论,需要多人监测。该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说:“舆情分析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加班加点、每天浏览成百上千条网页是家常便饭。”由于舆情业务增长,这里一直在扩大舆情分析师的编制。
虽然面对着繁重的任务和较高的压力,分析师们也觉得,在不断获取、整理、推论信息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不小――“对新闻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对重点信息的宏观把握和提取,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谈到“朝阳产业”,赵嘉说自己所在公司接触的客户数量确实在不断增加,很多政府机关和企业需要舆情反馈。“不过,要想成为顶级的舆情分析师有难度,特别是在预测方面。而且,想和国际接轨的日子也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