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0篇)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调查目的:透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__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__年8月底到20__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这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潜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个性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齐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够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状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构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构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潜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能够十分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构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决定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职责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明白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职责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思考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明白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明白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忙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取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透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能够在家乡透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带给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构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超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务必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超多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理解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理解教育的权益。
三、思考与推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就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用心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推荐。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推荐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职责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构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理解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务必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理解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就应透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带给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超多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用心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用心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好处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务必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能够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能够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构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透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就应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资料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为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我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透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一、 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调查选项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9% 父母探亲时间 一年一次 74% 两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监护人状况 与母亲居住 51% 与父亲居住 5% 与祖父母居住 30% 与外祖父母居住 11% 独居 3% 感到孤独烦躁时 找朋友倾诉 64% 看电视 14% 玩耍 16% 无法解脱 5% 学习态度 对学习感兴趣 51% 一般 37% 学不进去 9% 旷课逃学 3% 遵守纪律情况 遵守纪律 85% 经常迟到 15% 课外活动与娱乐 做家务 56% 干农活 29% 玩 3% 遇到困难时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师 18% 生病时 母亲照顾 56% 父亲照顾 29% 祖父母照顾 5% 亲戚或其他人 10% 。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金秋九月,我们从大二步入大三,从稚嫩走向成熟。成长的路上虽然艰辛却不孤单——九月学校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成长的见证。我们86个同学分成了10个小组,走访了田东县2个镇的近100个村,走访交流上万人次,调查问卷达千份,收获颇丰。每个人也都从这次的活动中了解到中国内陆西部地区农村的现状,展现了新的世界、打开了新的思路,受益匪浅。
一、关键词解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经商,强烈地冲击着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
但由于受收入、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按照官方解释,“留守群体”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妇女与老人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人员。
由此可见,留守人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人口的流动,而其中最主要在于农民进城务工。因此,留守人员的留守地多为农村,特别是农民工规模庞大的内陆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由于留守人员包括三个部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及留守老人,因此“386199部分”就不难理解了——“38”指三月八日妇女节,代表留守妇女,“61”指六月一日儿童节,代表留守儿童,“99”指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代表的是留守老人。
二、现象呈现
引发我对于这个话题探讨的,主要还是我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广西田东的亲眼见到、亲耳听闻的各种情况。
在走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青壮力都不在家,留在家的多为老人及孩子,或者就是负责照顾孩子或者耕作的妇人。开始我的想法还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留在家的这些人,要么年老眼花,要么稚龄待哺,要么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懂普通话或不识字,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后来经过仔细思量以及询问交流才了解到,农村的土地或者承包出去,或者自家耕种,无论哪种,耕作者多为妇女或老人。而年轻的劳力,不止男人、还包括年轻的妇女,大多出外打工或经商,极少在家耕作。白天的农村空空落落的,除了鸡犬相闻,一般听不太到人声。与此同时,村民们也是多有抱怨。光光种地不够家里的各种开销,必须要出去打工才能真正的养家糊口,甚至需要年轻的夫妻两个人一起在外打工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才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让家里盖上新房子。而了解所知,也确实只有那些在外经商或打工做得比较好的才能把家中的房子翻修一新,而能有能力盖房子的几家人也被周围的村民羡慕得眼红。而这修房的几万元在城市里的人看来不值一提,便是东部地区的农村也多有这份能力而有余的了,但在这里,中国的西部农村,却是极为光耀门楣的大事件了。
我国农村俨然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男工女耕”的经济模式。
除此之外,留守群体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也确实有相当的媒体报道及网络宣传,其中不乏各类数据及真人事例,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涉及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各类生活报道、情感访谈、甚至是犯罪案件的报道也是数不胜数。
三、背景解读
(一)农村留守——与“城市留守”相对应
城市或者农村,都是人们聚居的地区,但二者的不同在于,城市是物质经济的繁荣区,是更高级的生存模式,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更利于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城市形成了集聚效应,在经济、文化、人才、交通、政治等方方面面产生吸引力,向城市集聚,使得城市的发展不断良性循环下去。
因此,随着改革开放下的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愈加分明,城市对人的吸引力也愈加明显。无论是想在城市中干一番事业、闯一番天地,还是想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存条件,或者只是想在城市多赚一些钱、多找一份工,无论年轻人或是上了年纪的人,都不免向城市进军,在城市安家。
但是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不仅意味着其工资水平的高标准,也意味着其物价水平的高标准。高昂的生存成本并不是外来务工人员能负担得起的,因此并不方便带上没有劳动能力的妇孺之辈一起生活,于是,他们就被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的留守人员。
与此同时,城市也是有相类似的人群,比如城市的“空巢老人”。顾名思义,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家中除自己外无其他人的老人。他们作为“城市的留守人员”,与“农村留守人员”的不同点在于:一是城市的空巢老人经济方面较为稳定,不说城市老人许多都有退休工资可以领取,就是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落实的也会更为全面,在城市人良好的经济条件与发展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支持下,社区、政府、媒体的帮助也会更多,从而大大减少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担忧。二是城市的空巢老人的精神方面更有倚赖,城市相对农村来说文体休闲方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都要完备得多,社区花园、城市公园、小区内的老年人休闲中心等都是好去处,广场舞、太极拳、象棋桌等都是好玩法。
(二)西部地区留守——与“东部沿海地区留守”相对应
我国幅员辽阔,因此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较大的差异。同样是第一产业,由于地势、水源、气候等的差异,西部地区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而东部地区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在人文环境方面,由于人口以及交通灯条件的差异,东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较发达,西部则偏重工业和第二产业。而自然资源的差异也导致了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开展。总的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更多属于开放型经济,西部内陆地区则多属于传统型经济。
可以想见,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贫困现象会更显著,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也更严重,因此产生的农村留守群体现象当然会更多。而正因为东部比起西部地区更加发和优越,我国现在西部人口东迁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其中不乏大量城市中有经济实力的群众,更有许多西部农村向东部城市务工的农民。而在东部,由于整体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群体的经济实力有保障,即便是东部的农村地区,也不乏生活优越者;退一步说,即便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老者在家务农,但是子女仍可以每天回家居住,而不用向西部年轻人一般长时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三)中国的土地政策与现状——今昔对应
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家的科技政策支持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从总体上看,不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是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还很薄弱。
毕竟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男耕女织无法自给自足,更无法满足诸如教育医疗等各类价值不菲的现代化需求。况且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脆弱而低产,虽农业税减免等各类惠农政策出台,却也无法改变精耕细作的农业的低产出、农民世代贫苦的情况,更不要说这种小农经济一遇灾荒或恶劣气候就会彻底崩溃、脆弱不堪。
基础设施达不到抗御自然灾害的水平,而人口多、需求大、压力大、技术有限,加上气候条件的不确定和恶劣性,使得保持粮食增产和扩大播种面积受到制约。此外,人少地多使得农村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少,导致消费力不足,也影响了其他产业和经济生活多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农业发展,但个人耕种实在难以获利。集约型的农业进行大规模化的投资农业无疑是的农业发展方式,但这恰恰排除了农村中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耕种模式,对于小本甚至无本的农民来说并无适用之处。
四、问题条陈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的问题就是成长的问题。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都会强调父母双方作为一柔一刚的存在,在孩子的成长以及人格的塑造上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别说父母陪伴成长,哪怕是见上父母一面都难于上青天。长期打工在外的父母将孩子们托付给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们,甚至有些时候是将年纪小一些的弟弟妹妹交给日渐长大的哥哥姐姐们照看,在他们成长的轨道中父母的角色虽存在却始终缺失着。而年老的爷爷奶奶不要说言传身教、教化育人了,他们虽有心,但单就是因为自身身体方面的原因,在大多数时候可能在生活方面都无力完全照看好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成长中的他们,每一步都要靠自己走出来。
对于留守妇女来说,的问题就是精神生活的空虚。她们每天起早贪黑,要去自家的田地里耕作,做本该是男人做的体力活;有的要外出做点走街串巷的小本买卖,以维持生计。但同时,她们还要兼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做饭洗衣,该干的活儿一样也少不了。家中经济的负担、生活的劳累、抚养孩子老人的艰辛,都由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而本该是站在自己前方、给自己倚靠的丈夫却不在身边,没有支持、没有认可、没有安慰。即使知道丈夫是为了这个家才外出务工,但身兼数职、将所有的事都自己扛,同样身为弱势群体的脆弱的女人,怎能数年如一日的承受,她们的心里必定是不好过的。
对于留守老人来说,的问题是晚年却不安逸。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无论是体力或是智力都会受到影响,这时的选择应该是安享晚年、颐养天年,而农村的留守老人却依旧劳心劳力。他们不仅要为家中的生计出力,下田耕作或者外出摆摊,还要担忧自己照看下的孙儿的成长,有没有哪里伤着了、哪时病着了、有没有被别家的孩子欺负了,等等。而同时,自己生活的条件可能并不好、自己的病也不舍得看、好饭好菜也要留给孙儿们吃,日子只有比从前更劳累,并无安逸可享。
总而言之,无论是留守儿童也好、留守妇女也好、留守老人也好,由于他们群体性的弱势性,导致他们成为多数案件的受害者或利益被侵犯者。同时,又由于他们的心灵世界孤寂、精神层面空旷,找不到情感的寄托或倾诉的对象,更没有帮助和指导的“老师”,一定程度上情感扭曲,有的最终成为侵犯他人利益的人。因此,他们是弱势群体、是边缘化的群体,也是易走极端的群体。
而除此之外,留守群体还带了一些共同的问题。如治安问题,留守的皆为老弱妇孺,没有自救、自卫或者反抗能力,极易受到伤害,妇女儿童被猥亵、拐卖、老人被诈骗抢劫伤害的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如经济问题,留守在农村的人员劳动力低下,基本指望外出务工者寄回家中的钱用作开销,但生活中的花费远不止这些,他们仍需要为家中的经济状况担忧和出力。如医疗问题,在农村医疗等本就不够完善,人们也不够重视,有病有灾的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甚至因为费用昂贵而无力治疗。如精神问题,他们的精神空虚、心智弱化,极易被骗或被误导,引发违法犯罪问题或成为其受众。如教育问题,留守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低下,难以在子女学习或做人方面给予帮助,甚至因为农村中种种陋习或其他原因,孩子无法得到教育,等等。
五、尝试解决
(一)城市和农村的距离
要缩小农村和城市的距离,要做到两方面的统筹。
一方面,要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加快农村的发展与规划。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另一方面,要从城市着手,综合考量城市的接纳能力,完善城市的接纳政策。城市有其独有的魅力,20xx上海世博会也宣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前往城市发展的理念是无可厚非的,城市不应该将非城镇人口排斥在城市之外。但是,在接纳外来人口的时候,一定要调查统筹城市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城市的接纳能力,虽不排斥但也不能容纳过多、使城市负荷过重。因此,对外来人口还应做好完备的接纳政策。
(二)西部与东部的距离
要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优化东西部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均衡东西部的发展。西部地区偏重重工业和第二产业,传统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东部地区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经济形式开放而多样化。要通过优化调整各自的产业结构加快当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要综合考虑东西部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相互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在优化产业的同时,注重东西部生活质量的优化与均衡。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工资与物价等涉及民生的事项不能放任市场,政府也应作出适当适时的调整。在教育方面,加强东西部高等教育学校的建设,均衡发展各地教育教学,发展特色的大学本科、专科或研究生教育,尽量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协调。对于医疗和交通的发展,要通过大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发展周边卫星城镇的形式,使东西部各大小区域都能有便利民生的医疗和交通。
六、总结
综观古今中外,农村问题并不是中国或中国西部地区的独有现象,而是全球自始就存在的。农村会存在农村的问题,正如城市也有城市的问题一样。总之,农村问题避无可避,也毋须避开,迎头解决才是正理。
另一方面,我对于将农村转型或发展成城市的说法并不认同。农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对于城市和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强行把农村全部变为城市,就像不能把所有的城市都变成北上广这类的经济发展模板城市一样,而应该保持原有的农村特色、各地不同的农村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厂矿、企业单位人才的短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许多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于是学校就出现了另一类群体——留守儿童。练城一中在校生XX余人,而留守儿童占据比例1/3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练城一中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另一方面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我校留守儿童留守原因。
1、家境贫困。因生活贫困,父母外出打工,其中包括因病致贫、家庭子女多负担大等。
2、家庭条件差。因人均耕地少,多年来形成成年人到外地打工、做生意的传统。
3、攒钱以备后用。用于孩子教育、建房、儿女婚嫁等,希望给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4、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及所从事职业使进城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学籍、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等问题,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而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如六年级六班聂某,今年11岁,父母在外打工,其长年和奶奶生活,该生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很吃力,每次考试语数均只有二三十分,且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是典型的“学困生”。还有李某、张某等留守儿童也是典型的“学困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2、心理健康出现异常。经调查,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极度厌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如我校七年级刘某,14岁,父母外出打工几年未归,由奶奶抚养长大并对其非常娇惯,从小无人管束,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养成了旷课,抽烟,打架的恶习,在校老师只能对其教育,因缺乏家长配合和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也显得苍白无力。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八年级六班张某,其父母在南方打工很少回家,而爷爷、奶奶身体不佳,不便到校和老师沟通,所以很难了解到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张某逐渐养成了外出上网的坏习惯,常常在老师查寝后偷偷溜出寝室,向老师撒谎说去看病,由于上网打游戏成瘾,生活费不够,最终发展为偷盗学生钱物。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四、我校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针对留守儿童日趋增多的情况,我校积极行动,认真研究对策,多措并举,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体系,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通过宣传、家校沟通,使家长改变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了“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了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是在外地务工的家长,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学校要求家长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建议家长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要求家长要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学校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成绩,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并且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总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讯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向家长汇报,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学生节假日在家时的各种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依据。尤其是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各种思想动态,避免学生因家庭困难、家庭矛盾等因素厌学或辍学。从多方面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3、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定期举办写作、书法、绘画、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体育组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关键是教师,配合靠父母,练城一中本着对每一个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力争成为祖国艳丽的花朵。
20xx年6月初,湖南衡阳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与同学结怨,用掺杂了***的可乐将同学姐妹毒死。据媒体报道,面对警方,女孩冷静地说出了从20多天前买毒、投毒的全过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妈妈时,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
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儿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xx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xx.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205.7万儿童独自居住
20,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在河南农村调研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对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爷爷下地干活,奶奶到邻家串门,无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误食了家中的农药,等到爷爷回家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爷爷直接拿着铁铲出门,他亲手打死了老伴,随后自杀。
“在其他地方,这样的故事其实我们听说过很多。”在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毒身亡的事件发生后,叶敬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自左右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多年来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进行考察。
根据全国妇联的上述报告,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均已超过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后,处于独自居住状态,这一群体的规模已高达205.7万人。
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这些意外伤害包括: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等等。
其中,遭遇割伤一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个百分点。课题主持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因为留守儿童在家做农活,接触菜刀、镰刀较多的缘故。
在湖南省,张旭东看见一个13岁的男孩。男孩一岁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进了点杂物,弄破了一点,外婆没有及时处理,也没有告诉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时,男孩的左眼已经不能完全睁开了。
之后,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男孩在湘雅医院动了三次整形手术,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现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闭合状态,需要药物维持。为此,他还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学、表妹嘲笑为“独眼龙”。
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单独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在几种监护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体弱的祖辈监护人往往体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监护不力,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现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无极县,有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曾调查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他们选择了325名留守儿童和318名对照儿童。
结论显示,几乎在所有的指标上,留守儿童都低于非留守儿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种率。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96,实际接种人数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对照非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89,实际接种人数则高达264,超过9成以上。
张旭东的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儿童曾经没有完成作业,比非留守儿童高8.6个百分点,“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在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今天,当人们难以看到教育为底层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儿童便走在了成为廉价劳动力后备军的路上;而留守儿童自己,似乎也默认了这一切。
今年30岁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阳跟拍6年,完成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纪录片里,蒋能杰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们说:“打工。”
片中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则转述了儿子对8岁孙女说的“玩笑话”:“你明天跟我上街捡可乐瓶,一天能捡20块钱,一个月有600块钱。捡垃圾捡到十五六岁就能进厂了,进厂就能挣多点钱了。打工到20岁,你应该有十多万了。”
个性内倾更明显
回忆起拍摄经历,让蒋能杰印象特别深的,是当他问起孩子们是否想念父母时,他们干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的关爱意识也不强。“他们意识不到孩子生下来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们就觉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蒋能杰说,因为孩子从小被留在老家,两代人之间感情淡漠,孩子冲着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见过。
年,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对甘肃、云南、贵州等六省市农村地区的105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5%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如果将他们的数据推及全国,就意味着全国共有921万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次,超过262万个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
与此同时,该组织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情绪的消极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也越高。
贵州毕节市纳雍县的一个13岁女孩刘佳,特别希望爸爸妈妈带自己去买吃的。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最想念父母的时候,是每次赶圩看见同学被爸妈牵着手。她特别希望,父母能回家过年,也带她去赶一次圩。
可惜,父母从来不在过年时回家,平时电话也不多,大概每个月一次,每次几分钟。“每次只会问,学习怎么样?我说,挺好的.,然后就没了。我希望他们能问我生活怎样,问我开不开心,可他们眼里就只有学习。”言语之间,刘佳难掩失望。
张旭东的团队也遇到类似的孩子。在山西,一个名叫贝贝的15岁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买本书。可是,爸爸听到女儿这么说时,便把买书的钱给了她。几次后,贝贝便再也不提出这种要求了。
其实,这位爸爸完全没有意识到,贝贝不过是想跟难得回来一趟的爸爸单独相处一会儿。而另一位眼睛受伤的孩子,并不对自己的病情过多忧虑,反而因为爸爸妈妈陪着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张旭东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
“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这些问题来自另一份问卷,由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老师李华玲、赵斌所做的《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调查报告》。
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这份调查报告称,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劳务外出,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又滋生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危机的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缺乏;人际关系趋紧;集体观念意识淡薄,等等。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二、留守儿童产生根源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大学校园是我们求学求知的乐园,是为我们今后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备战地。但作为当代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却已为时代发展所不容。我们有必要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基层,了解风土人情、生活状况、民情民意,以求对社会现实及基本国情有更具体的更直观的感受与理解,这也对我们成长成才大有裨益。为响应学校与系部的号召,在老师的提倡与引导之下,我利用暑假假期深入山区农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对调查情况做一些介绍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谈谈我的个人心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受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与一些同学一道,在7月上中旬来到了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腊尔山镇的部分行政村以及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方的整体面貌进行了一些了解。我个人重点关注了当地留守儿童的一些情况,主要是教育与生活方面。
一、教育方面
(一)学校教育情况
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属于丘陵低山地带,西与贵州省接壤,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当地与外界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了解,这些地方的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输入地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在地理上与本地相距较远,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大多数家庭都有3~5个孩子,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学校数量不多,且许多是由外面援建的,校舍、物资等方面的很陈旧落后。
(1)学费负担:根据我国的法律、政策,小学教育阶段是免收学杂费的。我在一条公路上看到一张“板拉学校”的“代收费”收取公示,其中一、二年级一学期85元,三年级105元,四年级100元,五年级114元,六年级103元。按照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这种费用负担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但考虑到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很多家长仍会感觉到极大的经济压力。
(2)上课情况:在凤凰县腊尔山镇流滚村民建学校设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为20到50不等。据校长介绍,这在当地小学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另外,有些学生因为上学路途遥远,往往要翻山越岭,所以碰上恶劣的天气,很多学生就无法或者不愿去学校上课,甚至有些顽皮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这就导致实际上课人数的相对不确定性,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无法面面俱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在山都村山斗小学,一共才几十名学生,就有两间教室。
(3)师资力量:民建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同时还要负责几个年级的课程。在每年暑期,在湘西大部分地区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支教团,给这些小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但这毕竟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民建学校由社会捐建了一间图书室,叫“远方图书室”,但据我的实地查看可以发现,这间图书室基本成了摆设,因为里面布满灰尘。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里面的图书并不丰富,对孩子不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再者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培养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课外时间极少用于阅读。师资薄弱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各方都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4)安全教育:民建学校的教室墙壁上虽然贴着“不准下河游泳”、“不准下课窜马路”之类的“六不准”行为守则,但我在调查期间经常看到学生坐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栏杆上,甚至还有学生从二楼爬到旁边一楼的屋顶上,其间身体直接悬在半空中,看得我出一身冷汗。学生中午下河游泳也是常有的事。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虽然表面上有,但落实起来难度相当大,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况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尤其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教育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因为它属于孩子培养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遗憾的是,在我的走访与调查中,我发现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状态。我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由于大多数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出门打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基本无从谈起;第二,农村劳动力外流,留守的老人由于繁忙的劳作,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第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到位,很多家庭有多名孩子,导致一些家庭对孩子“不在意”;第四,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妥当”的想法,观念比较落后。
二、生活方面
(一)衣食住行。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与长远发展。山区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是怎样的现实情况呢?我主要在贵州铜仁松桃县个别地区对此做了一些访问与了解。
在服饰穿着方面,虽然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随处可见一座座苗寨坐落在山脚,但很难见到身着民族服饰的人。我问一个小学高年级的苗寨同学她们是否经常穿着苗服,她的回答是:“家里有苗服,但我们几乎从来不穿。”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这里的服饰风格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孩子们所着服饰大都比较陈旧而且数量有限,并且社会捐助的衣物也不在少数。日常饮食方面,这里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首先由于风俗习惯,这里是一日双餐,第一餐上午九点,第二餐下午六点。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对食物的需求应当是比较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小学生中午会带一点干粮到学校吃。另外还得考虑营养搭配的问题。我在贵州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的一户马姓苗家进行了一天的生活体验,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当地人热情好客,所以在接待我们的时候会做一些鸡蛋、肉食,但是据我了解,平时餐桌上是见不到这些的。在吃饭的时候,家里的小孩也从不拣荤的吃,以示对于客人的尊敬。现全国都在下力气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餐桌问题”,这的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待深入和广泛。除了吃饭之外,饮水也存在许多弊病。那边的山区饮用水都是直接从井里打出引用,虽然当地环境保护比较好,水质也不错,但饮用水没有经过任何消毒措施,有害物质、微生物都没有被消灭,这对健康无疑是一大隐患。
第三就是家庭住所的条件。我所走访的苗寨大都年久失修显得相当陈旧,家庭卫生状况也不好。当地的厕所普遍由两块长木板搭建,旁边为牛栏、猪舍,蚊虫叮咬厉害,卫生状况极差。最后是出行问题。当地几乎见不到硬化路面,大多为崎岖的小山路,尤其在我所调研的这一块,连摩托都走不了,故没有交通工具一说。孩子上学都要经过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行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娱乐活动。
身处湘黔边境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跟城市孩子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童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玩具上。我在那里的小学看到很多孩子在课余的时候在玩滚铁环游戏。在富裕一点的农村,类似这些“土玩具”也几乎绝迹了,我小时候就玩过这些,但现在,也只有在这些落后的地方才能看到。我不是说这样的玩耍方式不好,我想说明的是,从这一方面来看这里的孩子课余活动是很单调的。所以,很多孩子去水边钓鱼捉螃蟹、甚至下水游泳。我们志愿者给腊尔山民建学校的小朋友带去了一些毽子、跳绳之类的活动器材,孩子们拿到后都玩得起劲。
(三)社会交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系。而形成这一联系体的途径就是与周围的人、与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进行交往。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倾诉,容易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我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倒是与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小的出入。我接触到的孩子,很多其实是很大胆很开朗的,反应快,说话也大方。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去的地方每年都会有许多外面来的爱心人士、支教志愿者,所以他们对于我的到来并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但也不尽然,部分孩子还是表现的很羞怯的。另外了解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这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开始配置了手机,到初中就基本普及了。这是在外谋生的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方式,也是他们感情寄托的重要途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与外界交流的频繁扩大了山区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但这还是不够的,比如与家人感情交流的偏少、交往人群单一等等。
以上就是我暑期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由于时间、资金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方面都做得不足,但仍然是有所收获的。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20xx年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20xx年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据调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都超过100万。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我所做的小调查来看就可见一斑。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关注基层,了解社会状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的调查活动,让我对社会基层、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最直观最细致的认识,这是在学校无法达到的。调研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感动,也让我个人更加坚强和成熟。我也将持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这一社会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总之,这次调研虽然不能得出重大成果,但仍让我获益匪浅,可谓意义重大。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是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此现象在西部农村地区较为严重。通过对身边农村子女的观察和调查,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不健康的环境下成长,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孤僻自卑、不热爱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在留守儿童身上,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关键词:缺乏关爱、心理问题、不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因此农村地区经济依然落后。为了生计,农村中大部分的青壮年远走他乡,走入城市开始打工生涯。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现象—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去到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他们在家跟父母中的一方、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甚至有少数无人照顾。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生活等。
学习问题: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或亲戚照看,这些老辈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低,根本无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疑问。加上农村学校师资水平较差,教育观念不如城市地区鲜明,导致相当数量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并且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因此,多数留守儿童文化水平较低,只有小学或初中的学历,原本可能大有前途的孩子又会走上其父母的.老路,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
心理问题: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使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大多数孩子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与父母关系十分疏离淡漠,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爱自己。于是变得孤僻、抑郁,觉得被父母遗弃了,严重的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在家里、学校、社会都会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从而有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一连串的问题让这个幼小群体令人担忧,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家庭生活问题:农村经济落后,在家只能种地,一年的收成根本不够全家人的支出,家庭条件比较艰苦,为此留守儿童的父母被迫外出打工。尽管这样,但农村家里的生活还是十分节俭,能省就省,老人小孩都一样,自然没有条件使孩子过上好生活,能吃饱穿暖就行了。至于牛奶、营养品之类对他们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并不能给孩子充足营养,不利于其健康强壮成长,同时这也不能开拓孩子的世面,只能束缚在小山村中度过童年,知识面十分狭窄。
亲情问题:因为长时间不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面,孩子与父母缺少沟通,留守儿童与父母感情浅薄,对亲情了解不深,也许长大后未必能尊敬父母,好好孝敬父母,又会引出家庭伦理问题,影响甚大。
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再是农村个别人的问题了,这个群体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并且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他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众所周知,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即不利于儿童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是平等的,都应该享受一样的爱,都是中国未来的栋梁和新希望、新力量。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一起营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使留守儿童健康幸福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发展农村经济,使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本有的幸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
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