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优秀7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这里是整理的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

前言

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土地条件调查又可以分为以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调查和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经济因素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按土地利用分类,以调查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用状况为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继土地资源调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之后,进而解决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的总量水平不仅取决于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数量,而且还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土地资源的质量。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以确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水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及其所能承载的数量等。

1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的流程及其目的

1.1土地资源调查的流程。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

1.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国家为了系统掌握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分布情况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性工作,是土地资源利用、评价、开发、整理、保护等工作的一项前期工作。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

2 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型

2.1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是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目的是摸清土地分布的地学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的质量分布等,以满足土地评价、估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质量指标的要求。也称土地要素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土地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主要有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生物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等内容。

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①准备阶段。包括图纸资料的收集、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其中准备底图和弄清现有图纸的利用价值是准备工作的关键。②外业阶段。主要工作项目包括现场踏勘,航片判读,调绘或地形图补测,如标绘各级行政及土地使用单位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界线,修正变化的地物界线、实地丈量线状地物(道路、渠道)的宽度,以及收集、了解近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等。调绘或补测工作应符合规程的精度要求。③内业阶段。主要是将外业补测或航片调绘的内容转绘到工作底图上、根据底图量算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等。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仪器法、交会法、辐射网络法、方格法等转绘方法,按一定的技术要求把航片的调绘成果转绘到地形图上。量算面积的工作,在转绘好的分幅底图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按行政区编绘,要能正确反映开展土地调查地区的各类土地的数量和分布,以及行政区划和主要土地使用单位的界线。各类用地要用相应规定的图式、注记表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面积统计表和土地调查报告等。

3 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评价

3.1土地资源评价的分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土地的自然评价。土地的自然评价包括:(1)土地潜力评价。潜力评价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是对于一个实际的地块或一个评价单元的评价,主要以土地自然属性的限制性作为依据,限制性是指对利用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性质。土地潜力评价目前主要以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代表。该系统分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和土地潜力单元三级;(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是以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为依据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的。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与限制性是土地利用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土地适宜性评价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最具有代表性。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四级,即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二是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的等级或价格,或通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从经济效益方面确定土地的适宜性。

3.2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能力,它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2)土地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就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更替及产量等。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一般又可以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几种,且多是针对农林牧利用而言;(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言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

结束语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尹胜哲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洪泽湖 底栖动物 调查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在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水面面积为1597 km2。近年来,随着洪泽湖流域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富营养化进程加剧。富营养化影响水体生物群落结构[1],从而影响底栖动物的分布。底栖动物因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于水体底部,是很好的水环境质量指示生物。因此,研究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的生物监测数据。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

洪泽湖(33。06’~3。40’N,118。10’~118。52’E)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在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水域面积1597 km2 (以汛期控制水位12.5 m计,废黄河基面),最大长度65 km,平均湖宽25 km,最大水深6 m,平均深度2 m,年平均水温16.3℃。

1.2研究方法

2013年5月和9月对洪泽湖9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1.2.1底栖动物调查

使用1/16m2的彼得逊采泥器定量采集底栖动物样品,每个点位采样1-2次。采集的底泥样品经40目的筛网现场分选,并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后,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挑选出底栖动物样本,用显微镜将样本鉴定至尽可能低的分类单元[2,3],并计数。

1.2.2数据处理

用EXCEL进行底栖动物群落样品密度和优势度计算。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洪泽湖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7种,其中软体动物13种、寡毛类3种、甲壳动物1种,优势种为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优势度为29.8%,河蚬出现频率为100%。同时,5月份底栖动物密度比9月份底栖动物密度大;5月和9月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见表1。

表1 洪泽湖5月和9月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比较

3结论与讨论

从耐污值来看[4],洪泽湖优势种为较清洁的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没有发现相对耐污种群摇蚊幼虫,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

1987-1990年朱松泉等[5]报道洪泽湖底栖动物75种,其中软体动物43种;1994年袁永浒等[6]调查发现螺类和蚬类占主要优势;2000年韩爱民等[1]发现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是洪泽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2007年葛储广等[7]报道洪泽湖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在1998-2003年间减少了26种。本次调查中,底栖动物种类数在减少,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数也在减少,只发现13种,减少了30种。洪泽湖底栖动物种类数和软体动物物种密度均大幅下降,某种程度上跟人类对河蚌、河蚬和湖螺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进行捕捞有一定的关系;加上洪泽湖为过水性湖泊也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8]。另外,本次调查发现洪泽湖5月底栖动物密度和种类数均高于9月,这表明春季比秋季更适合底栖动物的生长;同时秋季为捕捞季节,水产品捕捞也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

总之,目前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且软体动物种类与密度大幅下降,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应合理利用湖泊资源。

参考文献:

[1]韩爱民,杨广利,张书海 等。2002.洪泽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4(6):18-22.

[2]梁彦龄,王洪铸。环节动物寡毛纲小蚓类。载:尹文英等著,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科学出版社,1998,90-98,476-480.

[3]陈义 等。中国动物图谱,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科学出版社,39-62.

[4]王备新,杨莲芳。我国东部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分类单元耐污值[J].生态学报,2004,24(12):2768-2775.

[5]朱松泉,窦鸿身。洪泽湖水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39-152.

[6]袁永浒,王兴元,陈安来 等。1994.洪泽湖螺蚬资源调查报告[J].水产养殖,(6):l5-16.

[7]葛储广,王国祥。2008.洪泽湖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J].人民长江,39(1):28-30.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林地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保障,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木材,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稳产增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人类生活需要加之受经济条件薄弱的限制,使部分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违反政策法规,毁林开荒、蚕食林地,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即以舒兰市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为依据,阐述了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及给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

1.自然概况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26°24′―127°45′,北纬43°57′―44°39′,总面积340820公顷。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区,西部主要为第二松花江形成的冲击平原。该区域属第二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呼兰河和细鳞河,向这两条河流汇集的大小河流近百条,主要河流自东向西流向并汇入第二松花江。此外各类中小型水库较为广泛,主要有亮甲山、响水、小城、太平、沙河等水库,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该区域水资源丰富,水流清澈,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2.森林资源调查

舒兰市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从2005年4月开始,同年9月结束。采用航空照片调绘与标准地调查同时进行的方法,按《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规定的技术标准对舒兰市林业局辖区内的20个林场(林业站)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前后两期调查结果对照见表1。

3.结果分析

由表1调查数据可看出:十年间,该市有林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农民毁林开荒,不断蚕食国有林地;二是采矿、修路、旅游景点开发占用了部分林地。而疏林地、灌木林地的减少,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因其自然生长郁闭成为有林地而使其面积减少、部分林地经人工改造成为未成林造林地使其面积减少等其他原因。沼泽地减少部分基本被开垦成为水田,把林业用地改变成为非林业用地。增加6701公顷非林业用地均由林业用地转化而来,大部分是农民毁林开荒使农田增加所致。在十年中,林业部门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植树造林工作,但由于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仍然下降了2.72个百分点,在调查过程中林地流失现象随处可见,由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已十分明显。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因森林资源的破坏而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已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调查中发现一些小的河流溪水干旱季节已经断流,部分干枯的小水库、山塘已经种上了旱田作物。当地人说,这些小的河流在原先即使再干旱也从未干枯过,山上树木很多并且都是大树,但现在因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干旱时经常干枯断流,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水资源短缺,使一些小型水库、山塘因蓄水量不足而不能保证其下游水田灌溉,致使部分宝贵水田改为旱田耕种,这种情况已不鲜见,而因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山洪暴发、水土流失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点人们已认识到了,但为什么还要继续破坏为数已不多的森林呢?除了人们素质较差外,主要还是经济上的原因。除大量林业工人主要靠正常采伐林木维持生活外,当地社会消耗量也是大得惊人。舒兰市辖区内共有15个乡镇,326个村,1084个自然屯,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6万人。绝大多数村落和林场交织在一起,形成农林混居之状。这些人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和烧柴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乱砍滥伐。由于他们居住在林区,绝大多数农业人口都靠耕种有限的土地来维持生活,他们依靠进山乱砍滥伐来满足自己一些简单生产、生活用具及烧柴的供给以减少资金的支出,靠蚕食林地、毁林开荒以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收入。加之少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盗伐林木行为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致使有限森林资源遭到不断破坏,使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有些破坏严重的森林正常生态效益在短期内已很难恢复,使环境恶化、水文失调,形成或干旱沙化或洪涝成灾的现状。可见,加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加大林政工作的管理力度,抑制林地的继续流失已是当务之急,若不采取有力措施,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后果难以想象。

我们既然生活在地球上,就有责任关心它、爱护并维护它,即使暂时没有办法使它变得更好,至少也得珍惜现有的环境,更好地利用现有经济和科技条件,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生态平衡,真正做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4

XX年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举办了"XX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于XX年8月开始,截止于11月底,有近15000余家企业参与调查,由于统计对数据要求较严格,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为1883份,从有效样本地域分布看,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组织众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通过对参与调查企业的有效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系统分析之后,完成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块,分为制度建设、岗位管理、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薪酬福利、社会保障、高层管理人员等八个部分。 现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各部分的摘要汇总如下:

制度建设现状

内容摘要:通过对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总体情况、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状况及建设途径分析,并对不同背景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比较,认为中国企业在"人的管理"方面还处在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时期,强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尤其?quot;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不同背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方面差异明显。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内容摘要:我国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差异明显。国内企业基本上是每100名员工配置1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人员规模越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越多。

岗位管理现状

内容摘要:我国企业对通过岗位分析加强岗位管理规范化的态度基本一致,但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进行过组织结构调整和人员调整,且主要以小范围的局部调整为主。企业岗位分析的结果主要应用于考核、招聘、薪酬设计和人员岗位调整等领域。企业对岗位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的认同感高度一致。不同背景企业岗位管理情况存在一定差别。

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内容提要: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企业劳动用工信息主要以招聘会为主,以媒体广告和人才交流中心为辅。从社会上招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新增人员的最主要来源。面试是企业录用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部分企业已有能进能出用人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建筑企业、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用工市场化程度高,但亟需加强劳动用工制度建设并认真执行劳动法规;西部企业弱于制度建设,中部企业弱于制度执行。企业上市促进了其劳动用工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内容摘要: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奖金分配"和"调薪".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是大部分企业实施人员绩效考核必备工作。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等行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企业规模越大,人员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人员绩效考核效果差于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上市促进了企业提高人员绩效管理水平。

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内容摘要:通过对国内不同背景企业员工培训状况的问卷调查和有效数据的分析,发现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工作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现有的培训脱离实际,有待反省企业培训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薪酬管理现状

内容摘要:我国大部分企业员工对薪酬表示满意;大部分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实行分类管理,技术、销售及其它人员薪酬结构各不相同;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是虚拟股票;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企业一般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和本企业历史水平确定工资标准。

相关社会保障现状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政策环境,调查发现,各类社会保险企业参险率和离退休职工管理社会化率总体上离广泛覆盖的目标还有差距,而且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差别很大。需要深化改革,加强执法和监督,为企业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也要提高认识,贯彻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投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高层人员管理现状

内容摘要:我国企业董事会的决策作用明显增强,但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产生的主要方式还是由上级或行业机构任命;企业高管薪酬收入多元化,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建立了长期激励计划,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企业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尚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的创新。《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是目前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调查成果,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为中国企业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人事政策方针的制定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小课题;科学;“三结合”;“四方法”;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0-03

从教科学十余年,多次参加培训和学习。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对照《课程标准》,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不自由。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课程不开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的科学课还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象单一、内容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3.探究不深入。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与别人交流。但现在我们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所谓的“为探究而探究”,孩子们的探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4.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科学不能只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我们许多教师,使得以上很多目标难以落实。

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目的营造探究活动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尝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

一、“三个结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确立研究小课题的内容。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对“食物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例如,2008年结合丹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身边的绿色》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各类小课题研究活动;2009年,在教学“水资源”时,以《丹阳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小课题研究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美丽的香草河》、《护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二、“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丹阳水资源调查”这个课题,他们针对丹阳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养蚕”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丹阳养蚕情况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蚕户,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蚕品质及预防蚕病等科学养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活动组的学生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害处,采用植物对比实验法和人体体验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丹阳护城河的污染及处理》课题组的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三、“五条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张丹妮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 )’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史珊珊同学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芽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2.利用假期号召学生参与。我们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家长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们出去旅游,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并指导他们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和同学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4.利用多种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中开辟“科学栏目”,在栏目的前言中我们就写道:“同学们,你是不是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写论文是科学工作者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写科学小论文虽然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以此鼓励学生多投稿。在“小小探索者”版块,我们就刊登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文竹为什么会快速产生枯叶》、《海水是咸的,海鱼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此外,我们还把学生的一些小课题研究报告推荐到其他教育刊物。

5.建立小课题研究的奖励机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我校都对小课题研究活动进行表彰奖励。评出研究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群体(课题小组),评出优秀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和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并记入教师工作考核和班级工作考核档案中。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6

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如此重要,水滋养了人类,但同时又让人类面临着水环境所带来的生存安全危机。对此,我对xx区的水资源与水污染概况做了调查:

xx区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7.02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61.5 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613亿立方米,保证率p=20%的丰水年可产径流量2.41亿立方米,保证率p=95%特枯年的可产地表径流量仅有0.2992亿立方米。xx区主要含水层:(1)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2)二迭系砂岩裂隙含水层;(3)碳酸盐奥灰裂隙岩溶水含水层;(4)火成岩风化裂隙及侵入围岩接触带裂隙水;(5)中寒武纪张夏组鲕状灰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层。

p ?qs2x (此_资_料_转_贴_于_学_习_网_报告总结_调查报告] ?qs2x

xx区主要供水水源地有3处,分别为城子~口头水源地、北下册水源地和磁村~岭子水源地。

城子~口头水源地地下水水温化学类型比较单一,系良好的饮用水水源地。xx区已经于1997年开发了“南部供水”工程,主要供xx、xx、xx等沿途乡镇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该工程设计日供水量5.0万m3,实际日供水量2.5万m3。

xx乡北下册水源地含水层富水性较强,水质好,易于开采,经勘探评价该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3万m3/d。xx区于1991年修建了“东水西调”工程,设计日供水3万m3,多年平均实际开采量为2.45万m3/d。

磁村~岭子水源地地下水补给来源充沛,地下岩溶裂隙发育,具有良好的导水性能及储存条件,含水层厚度大等优点。目前该水源地已建成为xx区“西水东调”工程的水源地,设计日供水2.5万m3。

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是xx水库水源地,xx水库坝址位于xx区xx乡南1km, xx干流中游,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80km2。水库设计总库容18330万m3,兴利库容11280万m3,死库容715万m3,兴利水位234 m,死水位205m。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城乡供水为主的大(二)型水库,是优良的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xx水库规划向xx区供生活及工业用水2万m3/d。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xx区水质型污染缺水状况日益严峻,主要分布于xx河沿岸区域及xx、xx、xx等煤系地层区域,污染原因主要是xx河上游污水、沿河企业排放的废水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停采后形成的地下水串层污染。

由此可见,如果不注重保护水资源水污染状况会更加严重。

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为了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召开的全国水利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汪怒诚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据了解,国家将在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采取实际步骤加强节约和保护工作。在计划上,改变以往单纯的工程计划方式上,将节约,水资源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和发展。在体制上,切实加强流域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城市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订和完善科学的管理科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价,水资源等经济杠杆,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在法治上,坚决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管理水资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学的科研模式,不仅要加强水利基础科学,而且要发展综合科学,交叉科学,不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别是枢组工程问题,而且要紧紧围绕我国水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各种治理措施的相互关系,科学配置,促进水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保护水资源,节约是关键。

节约用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节约水资源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一方面要从企业开始,因为企业的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企业用水一次性的较多,如果企业不节约用水,即使工人用水节约也是没什么大的帮助的。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在不经意中你就节约了多水。在此,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常识:刷牙浪费: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 6升节水:口杯接水,3口杯,用水0.6升。三口之家每日两次,每月可节约水486升。

洗衣浪费:洗衣机不间断采用洗涤—注水—脱水—注水—脱水方式洗涤,每次用水110升,每次可节约水55升,每日洗4次,可节水220升。另外,衣物集中洗涤,可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水;洗涤剂过量投放将浪费大量水。洗浴浪费:过长时间不间断放水冲淋,会浪费大量水。盆浴时放水过多,以至溢出,或盆浴时一边打开水塞,一边注水,浪费将十分惊人。

节水:间断放水淋浴(比如脚踏车,感应式等)。搓洗时应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炊事浪费:水龙头大开,长时间冲洗。烧开水时间过长,水蒸汽大量蒸发。用自来水冲淋蔬菜,水果。

节水: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拭,再洗涤,可节水。

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洗车浪费:用水管冲洗,20分钟,用水约240升。

节水:用水桶盛水洗车,需3桶水,用水约30升。使用洗涤水,洗车水洗车。使用节水喷雾水枪冲洗。利用机械自动洗车,洗车水处理循环使用。

大家看了我的介绍都知道怎么样节约用水了吧!

1、你的观念得改变,一定要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为了钞票,为了自己,为了孙子。

2、上面的很多的方法都在推广使用,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在实施。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满铁 满铁资料 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46-01

1906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设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实际上是日本的重要情报机构之一,它通过调查中国物产和自然资源,为日本侵华政策提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等情报。为了达日本侵占我国的目的,从1906年到1945年的四十年间,“满铁”设立了许多的调查机关,拥有庞大的调查队伍,专门从事社会调查、搜集情报资料等活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状况大肆搜集调查,形成和收藏了包罗万象的调查报告、图书文献和档案材料,史称“满铁资料”。“满铁资料”也可谓20世纪前半期世界上最大的情报文献资料。

一、“满铁资料”的特点

这些在日本、中国等地出版、印刷的资料,从时间上看,出版年代久远。从版本上看,装帧形式多样。从文献体裁上看,有通讯报道、论述、调查资料、统计报告、地图、还有图表和各种统计数字等。既有正式出版物,也有很多非正式出版物;既有图书,也有期刊,这其中有许多文献已成为孤本或珍本。从研究角度上讲,这批资料价值珍贵,可填补历史空白。特别是这些文献是日本人亲笔书写的侵华史料,更能为日本当年侵华罪行提供铁证。

二、“满铁资料”的内容

“满铁资料”涉及类目繁多,可谓包蕴百科。有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历史、物产、移民、风俗习惯以及工业、矿产、水利、农村、商业、金融、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农村的调查所包含的内容非常详细。综览这些“满铁资料”的内容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下:一是经济类,涉及中国工矿企业、内外贸易、金融保险、海关税收、农林渔业、交通运输、矿产资源、财政货币等各个领域,同时这类文献纷繁多样,既有专题调查报告、定期经济年鉴年报、工矿企业要览,又有各地经济指南、各类统计资料汇编等,除此之外,这些资料中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地图和图纸等。如《中国经济年报》(昭和十五年版)对华北、华中的政治、经济西方列国对远东的政策进行了描述。在《华北纺织制粉工业调查报告》中,对华北的防止和制粉工业的政策、产地、生产状况、产量进行的调查。这些资料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是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二是对中国资源情况的调查,涉及交通资源、河川湖沼、水文、地质、气象、矿产、电力、铁路沿线农业状况、农产品、农业设施、农村状况、林业和林产物、木材和木炭需要状况、森林与植被分布、土壤问题等。例如:在《青岛的水产概况》中对青岛的地势、海洋状况、渔业状况、水产组合、养殖业、市场等一一作了介绍;在《关于肥城桃的调查》中,调查了肥城桃的栽培历史、栽培区域和产地、品种等。在《华北棉花综览》中,对华北各省的棉花的生产、品质、用途、贸易、分布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三是调查各地地方的资源类。例如:在标有“极密”字样的昭和16年3月(1941)满铁调查部编《青岛港经营现状的概要和对策案》中,就对青岛港设施的现状、港口管理、营运等对策做了调查;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是调查山东棉业,涉及棉花生产、棉花的种类及质量、棉花的运输和销售、山东棉业的运输销售合作以及调查建议等内容。从这些资料中不难看出,日本侵略者制定的侵略方针,掠夺当地资源,并非盲目的、而是有计划、有预谋、全面开花的。四是期刊类的文献。这部分资料也十分丰富,它不同于上述的调查资料,独具特色。《满铁调查月报》、《满铁经济年报》、《时报调查》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实时报道。

三、不可多得的档案资料

满铁调查部的调查资料,不仅为日本侵华决策层服务,也为他们的各级各地政府服务。这些调查报告内容繁多、数字详尽,史料详实,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和掠夺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原始资料,通过对满铁资料的整理、研究、开发和挖掘,可进一步弄清日本侵略掠夺中国的真相,对于研究一战二战时的历史是任何其它资料所代替不了的。

四、满铁资料的研究意义

因为“满铁资料”本身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满铁”资料的时间范围跨越了40年,且数量庞大,涉及内容的广泛、系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历史的见证的原始资料,长期以来为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和修史编志人员所青睐。开发和这些文献的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了解当时的中国、日本乃至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地方史都能提供一定的信息和线索。在这些资料中,有关于日本侵华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载,可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还历史真面目。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昭示着过去,也启迪着后人勿忘历史。同时,在满铁资料中,有相当数量是时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调查报告。他们所撰写的关于中国的城市、农村、道路、港口、矿产、森林、山川、地形、河流、水源、旅游的调查报告,有许多是至今仍有价值、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发掘对当今经济建设有用的信息资料,会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满铁资料”数据库,作好一、二次文献的编制工作

由于 “满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都是较为珍贵的资料。需要我们深入地开发,鉴别选择,使其成为有利用价值的专题文献。这项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认为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整合,分门别类、系统地予以揭示和开发,从而使它们能充分地利用起来,为振兴经济,维护和平与稳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编制各类专题性文摘、题录、索引。同时提供集课题分析、研究、检索、编辑、加工等内容于一体的文献服务。使文献中所隐含的信息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由提供简单的文献服务向提供复杂的知识单元服务转变。把“满铁资料”这批资源管理好,开发好,利用好。实现更大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总之,“满铁资料” 可以从不同方面折射和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过程,是满铁40年主要活动的历史写真,它记录了日本的侵华史,是研究当时中国问题的最大资料库,对满铁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一方面是抢救珍贵文献,还原历史,另一方面是发掘出史料本身的现实意义,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近现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梅,郑 兰,苏艳红《“满铁资料”发掘研究之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月 第7卷 第1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