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优秀9篇)

在不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时,我们需要带着创新精神去开展调查,并将探寻到的规律和经验写进调查报告。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评价

一、引言

由于自然和人类非理性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生存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其中由于人口压力大,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超过湿地调节水循环和降解污染物的阈限,导致湿地缺水和水污染,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是地表生态水文格局的紊乱。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己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二、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研究水环境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水质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两大类,生物学指标又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种类和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污染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由于每种评价指数只能反映环境变化的几种信息,而且不同评价指标的评价对象不同。因此,采用任何一种指标,评价都不全面。要想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必须同时用几种不同的生物评价指数进行综合评价(郝乐友等,2005)。水质单因子指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检测水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能直接反映水质的理化特征,是最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金相灿等,1990,1995;舒俭民等,1998)。

水质单因子评价法即用每个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比较,采用水质参数标准指数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5),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水质类别,其中的最高类别即为断面综合水质类别,通过评价确定各水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中过去存在水生植被类型,包括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但由于修建水库以后水位抬高,丧失了供水生植被充分发育的相应环境。另外,缺少相关的动植物数量的调查数据。因此,本文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云南大山包湿地的水质进行评价。

三、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方法

各元素水质标准标准限值(GB3838-2002)。结合各断面的实际情况,按照监测数据和主要污染物的代表性,本文采用个参数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对象的因素集是:

U={pH、CODM n、NH3-N、BOD5、N、P}

水体的污染程度也是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评价污染程度的分级标准也具有模糊特征,根据地表水的评价等级可得价集:

V={Ⅰ、Ⅱ、III、Ⅳ、Ⅴ、劣Ⅴ}

采用大山包湿地2009年所选11个断面监测的原始数据,用其平均值进行各种计算。各断面水质的浓度见表1。

用实测的浓度值分别求出不同级别水的隶属度Y。下面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的pH为例,其实测浓度为7.48mg/L,根据公式(1)可求得pH对各级水质级别的隶属度。求出6个级别的隶属度分别为:Y1=0.68,Y2=0.32,Y3=0,Y4=0,Y5=0,Y6=0。同理可求得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其他5项指标6个级别的隶属度从而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确定各单项参数权重值得时候,仍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为例,根据公式(2)可得:WpH=0.182,WTP=0.078,WTN=0.065,WNH3-N=0.012,WCODmn=0.073,

WBOD5=0.077,同理可求得其它10个断面的各单项参数权重为进行模糊运算,将各单项权重再进行归一化运算:根据公式(3)可以求出各个断面各单项的归一化值。

将各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各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表2。

从各断面的水质级别可以看出,大山包湿地跳敦河和勒力寨水质为国家I类水质,水质较好;但大海子水质大多在III类,局部地区达到了劣V类水质。从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权重系数较大的污染因子为CODM n、BOD5、N、P。

于是我们可得知,大山包湿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M n、BOD5、N、P。

同理,对跳敦河水库2001年的水质监测报告进行一个水质综合的评定。监测结果见表3:

(分析单位: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3月。资料来源: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2001年)

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各单项的权重和归一化结果。

将跳敦河水库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跳敦河水库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4。

四、结论

从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跳敦河水库水质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是从一些水质检测项目来看,应该引起注意,从镉、铅的隶属度看,属于二、三级水质,说明跳敦河水库还是存在一些污染。从2001年到2009年跳敦河水库的水质都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从一些污染指标来看,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从两个时段来看,跳敦河水库的TP在增加,说明水库水体有富营养化的趋势。另外,单从2009年的检测结果来看,说明TP的增加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离水库越远TP值越大。

另外,保护区内的村寨,如乡政府所在地大羊窝、雁鹅塘,由于直接排放各种污水,没有厕所及垃圾坑等卫生设施、设备,局部地区对湿地水源已造成污染。(作者单位: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郝乐友,武中强,朱丹。扎龙湿地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32(1):82-83.

[2]胡健生,吴金亮,党承林等。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动物性食物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459-461.

[3]金相灿,屠清英。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86-302.

[4]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427-433.

[5]舒俭民,宋福,傅德黔,等。长江源区浮游生物调查初报[J].中国环境监测,1998,14(5):7-9

[6]云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20万昭通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1979

[7]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8]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区划,云南省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成果资料—03—01。昭通市农业区划办公室。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2

>> 浅谈山阳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于宁蒗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榆林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怎样贮存中药材种子 地热资源的特点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明确中药材种植现状 提高中药材种植质量 关于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海洋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法律对策研究 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几点思考 关于须弥山石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中药材网络销售的思考与探讨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合理利用的几点探索 关于最优化开发利用陕西省中药资源几点建议 无公害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林区林下中药材种植优势与发展对策 关于开发利用陕北水力资源的思考 关于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张忠田。山东农大建成千余亩中药材示范基地[J].中国中医药报, 2011-08-22(4).

[5] 新华社。云南建成世界上最齐全的重楼种质资源库[N].中国中医药报,2014-09-25(3).

[6] 郭丁丁,张潞,朱秀峰。中药连翘种质资源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01-2603.

[7] 侯嘉。不同产地川芎种质资源的品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

[8] 王晨,李佳,张永清。丹参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4):37-41.

[9] 魏建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特点及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9):3-8.

[10] 韦永诚,郑本家,韦宏。广西药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濒危野生物种保护战略研究(分报告集),2003:154-178.

[11] 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建设进展顺利[EB/OL].[2013-12-16]..

[12] 张超良,郑本家。广西中草药资源利用概况[C]//《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研究,2000:64-65.

[13] 韦永诚。关于中药创新方法的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15(8):4-6.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3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1.6亿立方米,下降了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

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0.19 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

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在我国长期供用水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至少要达到占总用水量的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10%。就拿索溪河来说,河道用于维系水生态环境的必需水量都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干旱少雨季节,河道断流可以说是常见现象,更谈不上河道景观用水,由此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鱼虾等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上游的金鞭溪径流量也逐渐减少,几近断流,令人揪心。

2.饮用水源地单一,缺乏饮水安全保障

城区饮用水源主要靠索溪水库保障,这种单一的供水水源模式为饮水安全埋下隐患,一旦发生不可预见的水源安全事故,城区供水将完全中断,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考虑筹建后备水源建设问题。

3.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已进行过的水质检测情况表明,我区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染,不仅地表水如此,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也是一样,如军地坪城区,通过水样分析,其大肠菌群数量至少要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0倍以上。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河道生命健康,破坏水生态环境。具体反应到索溪河,造成的是河床中的石头变黑,藻类等水生生物滋长,严重影响河道的容貌。

二、形成原因

(一)水资源总量减少缘由

1.降雨量减少

降雨量减少是造成水资源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受全球大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区也出现了少见的持续性干旱天气。经调查,我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7mm,但自2003年以来,降雨量分别为:2003年1924.9mm,2004年为1530.3mm,2005年为1264.3mm,2006年为1291.8mm,以2006年为例,只占到正常年份的86%。

2.城镇用水多元化,用水量急剧上升

除传统的农业用水外,城市公共用水(含绿化、街道清洗、消防、城乡居民用水)、农村人畜饮水等用水呈大幅增长之势,仅索溪峪城镇每年约需水量为420万吨。1995年以前,我区城市公共用水每年的需水量为70万吨左右,至2006年为370万吨,用水量年均递增16%。2006年按人均每日180升来计算,仅外来人口用水总量就达216万吨,当年的净增用水量为32.4万吨。

3.水环境的维护未完全到位,水资源无序开发,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我区建区较晚,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未跟上,早期所建宾馆酒店基本上都是自辟水源,其中大部分是凿井取水。抽取地下水不仅取水方便(一般都在宾馆酒店院内),而且取水成本低廉,因而各大小宾馆竟相凿井取水,至2000年仅办过证的就达52家。肆意取水不仅造成供用水秩序混乱、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也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经调查,到2000年,部分水井因地下水超采已无法取到水。索溪河也因军地坪城区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径流量锐减。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地下水超采,可以说也是造成金鞭溪上游生态用水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0年,地下取水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于同年出台了《禁止擅自取用地表地下水的通知》,区水务局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续封停了近40家取水单位。但受利益驱动,私采地下水屡禁不止,特别是2003年干旱以来,地下取水呈愈演愈烈之势。仅森林公园就有16家单位无证取水,其中地下水9家,地表水7家,总取水量近30万m3/年。可以想见,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有效保护水资源,核心景区特别是金鞭溪,一遇干旱性天气则无充足水源,则何以成景,以何赏景。

(二)水质变差缘由

索溪河是贯穿我区全境的母亲河,不仅担负着城区供水的重要任务,也是水域风景的重要资源,是城市建设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湖南省水功能区划的要求,索水最低应维持在二类水质水平。但索溪河水质总体维护在二类偏下,接近三类水质。造成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生活污染。索溪河生活污染不仅源头有,而且沿线都有。

按照索溪河流域来区分,索溪河的污染源主要有五处:一是上游的森林公园管理处;二是水绕四门旅游服务区;三是袁家界旅游服务区;四是天子山索道及未拆迁的居民点;五是军地坪城区至河口村沿线。虽然在森林公园管理处和岩门村分别设置了两个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有限(森林公园全园日产生活污水约3000吨,锣鼓塔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为3000吨;武陵源区日产生活污水约2.2万吨,岩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4000吨,超负荷处理能力为6000吨,即超6000吨以上基本为直排;所以在雨季基本上直排),加上排污管网未能完全收集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向河道内排污便形成了河道污染的主要来源。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4

最近,我国的西南地区又闹干旱了,不要说种庄稼,就是人喝的水都难以保证。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

后来,我上网查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我才明白: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8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海水和极地冰,其余1%还大都在800米以下的地层,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0.01%。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年只能得到50升水,这标志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的危机。

我们家乡地处黄河之滨,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水都是海水,而海水是咸的,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我们日常饮用的大部分淡水都分布在地球上寒冷的南、北两极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这样淡水资源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缺水的地方实在很多。因此,流到我们家乡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更是稀少。随着家乡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污染的威胁。水的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调查目的

(一)、让我们了解家乡水污染的现状,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让同学们知道水污染的危害,使同学们都来关心、保护家乡的水资源。

(三)、培养同学们热爱自己美好的家乡,热爱社会,热爱大自然,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提高同学们深入社会、关心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地点:

(三)、调查方法:询问长辈、实地考察

(四)、调查组成员:

领队:

组长:

成员:

四、调查结果

十年前:

水的颜色:无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河道大小:一般大小;水上漂浮物:水草等水生植物。

现在:

水的颜色:大部分呈现黑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河道大小:好多河道变窄,河床升高;水上漂浮物:白色垃圾,生活垃圾等。

五、主要原因分析

(一)、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不少居民随意将生活垃圾抛入河道中。

(二)、由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越来越坏。

(三)、某些工厂的废水不经过污水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中,导致水质变坏,水生植物消亡。

六、建议

针对家乡水资源已经受到污染的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强水资源保护意义的宣传,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二)、提倡居民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器材,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化学用品。

(三)、提倡农民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转变种植品种,多种耐旱植物。

(四)、要求工厂污水排放时,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五)、希望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废水排放等各方面,作出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为建设绿色家园保驾护航。

感悟: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

前言

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土地条件调查又可以分为以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调查和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经济因素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按土地利用分类,以调查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用状况为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继土地资源调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之后,进而解决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的总量水平不仅取决于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数量,而且还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土地资源的质量。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以确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水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及其所能承载的数量等。

1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的流程及其目的

1.1土地资源调查的流程。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

1.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国家为了系统掌握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分布情况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性工作,是土地资源利用、评价、开发、整理、保护等工作的一项前期工作。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

2 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型

2.1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是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目的是摸清土地分布的地学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的质量分布等,以满足土地评价、估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质量指标的要求。也称土地要素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土地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主要有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生物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等内容。

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①准备阶段。包括图纸资料的收集、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其中准备底图和弄清现有图纸的利用价值是准备工作的关键。②外业阶段。主要工作项目包括现场踏勘,航片判读,调绘或地形图补测,如标绘各级行政及土地使用单位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界线,修正变化的地物界线、实地丈量线状地物(道路、渠道)的宽度,以及收集、了解近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等。调绘或补测工作应符合规程的精度要求。③内业阶段。主要是将外业补测或航片调绘的内容转绘到工作底图上、根据底图量算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等。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仪器法、交会法、辐射网络法、方格法等转绘方法,按一定的技术要求把航片的调绘成果转绘到地形图上。量算面积的工作,在转绘好的分幅底图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按行政区编绘,要能正确反映开展土地调查地区的各类土地的数量和分布,以及行政区划和主要土地使用单位的界线。各类用地要用相应规定的图式、注记表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面积统计表和土地调查报告等。

3 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评价

3.1土地资源评价的分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土地的自然评价。土地的自然评价包括:(1)土地潜力评价。潜力评价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是对于一个实际的地块或一个评价单元的评价,主要以土地自然属性的限制性作为依据,限制性是指对利用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性质。土地潜力评价目前主要以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代表。该系统分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和土地潜力单元三级;(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是以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为依据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的。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与限制性是土地利用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土地适宜性评价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最具有代表性。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四级,即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二是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的等级或价格,或通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从经济效益方面确定土地的适宜性。

3.2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能力,它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2)土地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就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更替及产量等。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一般又可以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几种,且多是针对农林牧利用而言;(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言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

结束语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尹胜哲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6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2.饮用水源地单一,缺乏饮水安全保障

城区饮用水源主要靠索溪水库保障,这种单一的供水水源模式为饮水安全埋下隐患,一旦发生不可预见的水源安全事故,城区供水将完全中断,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考虑筹建后备水源建设问题。

3.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已进行过的水质检测情况表明,我区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染,不仅地表水如此,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也是一样,如军地坪城区,通过水样分析,其大肠菌群数量至少要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0倍以上。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河道生命健康,破坏水生态环境。具体反应到索溪河,造成的是河床中的石头变黑,藻类等水生生物滋长,严重影响河道的容貌。

二、形成原因

(一)水资源总量减少缘由

1.降雨量减少

2.城镇用水多元化,用水量急剧上升

3.水环境的维护未完全到位,水资源无序开发,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我区建区较晚,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未跟上,早期所建宾馆酒店基本上都是自辟水源,其中大部分是凿井取水。抽取地下水不仅取水方便(一般都在宾馆酒店院内),而且取水成本低廉,因而各大小宾馆竟相凿井取水,至2000年仅办过证的就达52家。肆意取水不仅造成供用水秩序混乱、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也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经调查,到2000年,部分水井因地下水超采已无法取到水。索溪河也因军地坪城区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径流量锐减。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地下水超采,可以说也是造成金鞭溪上游生态用水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地下取水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于同年出台了《禁止擅自取用地表地下水的通知》,区水务局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续封停了近40家取水单位。但受利益驱动,私采地下水屡禁不止,特别是2003年干旱以来,地下取水呈愈演愈烈之势。仅森林公园就有16家单位无证取水,其中地下水9家,地表水7家,总取水量近30万m3/年。可以想见,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有效保护水资源,核心景区特别是金鞭溪,一遇干旱性天气则无充足水源,则何以成景,以何赏景。

(二)水质变差缘由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潮州市 地热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7-2

1 地热资源及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1.1 地热资源概况

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定义地热资源:即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粤东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广泛,潮州是粤东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地热资源主要出露在侏罗纪至第四纪各地层中,与地层时代无关,只与岩性有关,大多是在砂质岩孔隙及变质岩、花岗岩等的岩石裂隙间,地热资源多沿断裂带及燕山期花岗岩体边缘和中生代火山盆地内外缘分布,潮州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受东西向构造断裂带为紫金-饶平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北东向构造带主要有钱东-兵营断裂带、潮安-普宁大断裂构造带、狮头岭断裂、万峰山断裂,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大南湖断裂带、富岭断裂、仙丰断裂带。近南北断裂带有坪材断裂带。潮州市温泉水温绝大多数是低温地热资源,即水温在34-90℃,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温泉水温达到96-107℃;潮州市单个温泉的自流量一般较小,大多数自流流量小于500m3/d,属小型,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单个温泉500-1500m3/d,属中型;潮州市温泉水质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氯化物型、重碳酸钠型及重碳酸盐-氯化物-硫化物型,矿化度一般较低,多为弱碱性或碱性水。

1.2 地热资源勘查现状

本区有记载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在潮安一带进行过钨锡矿资源调查,至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航空物探测量;编制完成1:10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和成矿预测图;对重点矿区结合找矿进行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对潮州市区进行过1:5万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在1971-1973年,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进行了汕头幅、惠来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提交了相应的地质调查报告;在1966-1976年,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进行了粤东沿海岸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杏,提交了《1:20万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80年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了汕头幅、惠来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通过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获得了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基本掌握了全市地区岩石的分布特征:对全市矿产资源情况已基本了解;基本查明了主要城市分布区和沿海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上述工作以小比例尺勘查为主。工作程度低。未能对潮州市地热资源作出过有针对性的勘查评价,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地热田地质调查工作取得大量的成果,特别是1979年11月原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完成的《勘探报告》,是本次储量核实的丰要内容,水文二队在东山湖地热田勘探阶段的钻探工作于1973年12月开始,1975年3月结束,共施工33个钻孔,总进尺6572m,完成1:25万水文地质测绘45km,1:2000地质测绘12km,水文物探46km,并进行了水质分析和动态观测工作,在1978年7月完成两个生产井的施工任务,进行了以SCJI为主孔的多孔抽水试验,于1979年2月结束,抽水主孔深度151.19m,同时开采孔隙含热层和裂隙含热层中的地下水,根据生产井SCJI长期自流成果,结合长期动态观测资料,批准自流开采量1393mⅦ为东山湖地热田A级开采储量;在2002年11月-2003年5月,为配合潮安桑浦山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广东有色金属勘察院931地质队在东山湖地热田范围内钻探建成4个自喷热矿水开采孔(ZK2、ZK3、ZK5、ZK6),实测孔口水温100℃-102℃,单孔自喷流量300-430m3/d(钻探提供自喷流量、未审核)。潮州市其它地方的地热资源未作专项调查,故需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对地热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应用远景做出评价。

1.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1年-2015年)》指出目前潮州市地热资源取得采矿证有一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点仅有一个。为潮安桑浦山温泉渡假村有限公司开发利用潮安沙溪镇东山湖温泉。相比周边县市丰富的地热资源,潮州市也有多处温泉被发现,东山湖温泉、七夕井温泉、新丰扬康温泉、坪溪温泉、汤溪温泉、归湖温泉,但真正加以开发利用的仅有潮安县沙溪镇的东山湖温泉。东山湖温泉是我省少有的中温地热资源,东山湖地热水自水文二队勘探结束后(1979年),仅留下2个热水开采孔,其中一个是开采孔隙热储中热矿水供东山湖疗养院用,开采水量约70m3/d,另开采孔是生产SCJI,开采热矿水供养殖业用,十几年前也因井内堵塞而报废停用,后来台商在SCJI井位附近建设甲鱼养殖场,钻探施工两口地热开采孔,采用自喷涌水开采,涌水量约400m3/d,水温100-102℃,多年来长期涌水不断,水量、水温稳定。目前疗养院归并度假村,该井已停止抽水;甲鱼养殖场也困经营问题2009年已停止开采。2006年桑浦山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完成投入运营,采用由地热水钻孔群孔自喷合并汇集至储水仓后,再由泵输送至高位水池,直供式管道供水。目前,利用该超高温泉开发建设的东山湖温泉度假村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有五层高的洞穴式造型温泉山和星级度假型温泉酒店各一座,并配套会议中心、康复中心、餐饮中心、娱乐中心等,是目前粤东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服务设施最完善的一家温泉酒店,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成为传统旅游城市潮州的第一个4A旅游景区。其它温泉点现还未开发利用或未取得采矿证乱采较普遍。

2 潮州市地热资源开发远景评价

(1)2007年9月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该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将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2008年12月1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3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同时我国也颁布了其他很多包括地热资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促进办法,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发展前景更广阔。

(2)广东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是: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热矿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的法规和规章,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系。依法行政,强化热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无序开发。在基本掌握全省热矿水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依靠各级管理部门共同配合,逐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使热矿水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确保广东热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政府部门鼓励勘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为潮州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根据潮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析,“十一五”及到2020年期间。地下热水是潮州市需求量较大的矿产资源,地下热水主要是满足市场和旅游业的需求,从发展的趋势分析,地下热水年需求量10万立方米;据《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1年一2015年)》指出地热资源为鼓励勘查矿产,潮安沙溪地热资源点为重点开采区,根据区域经济布局和资源情况统一规划地下热水开发利用,在不突破开采总量基础上,编制地下热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10年后。潮州市地下热水开发要纳入规划开采,在2015年地下热水规划设置采矿权由一个增至5个;2012年5月潮州市国土资源局与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在潮州市联合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预调查江东一桑埔山地下热水资源,饶平县溻溪、所城、拓林、浮滨,潮安县沙溪、金石等地地地热资源。

(4)潮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是广东省的“东大门”,东与福建省交界,北与梅州市接壤,西南及南面与汕头市、揭阳市相连,并享有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潮州市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且随着潮州市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温泉旅游、温泉文化、温泉经济发展,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潮州市区地热资源生成构造条件良好。已在饶平县溻溪、所城、拓林、浮滨,潮安县沙溪、金石等多处发现地热点,地热资源丰富,能足够满足潮州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小课题;科学;“三结合”;“四方法”;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0-03

从教科学十余年,多次参加培训和学习。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对照《课程标准》,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不自由。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课程不开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的科学课还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象单一、内容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3.探究不深入。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与别人交流。但现在我们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所谓的“为探究而探究”,孩子们的探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4.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科学不能只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我们许多教师,使得以上很多目标难以落实。

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目的营造探究活动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尝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

一、“三个结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确立研究小课题的内容。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对“食物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例如,2008年结合丹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身边的绿色》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各类小课题研究活动;2009年,在教学“水资源”时,以《丹阳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小课题研究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美丽的香草河》、《护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二、“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丹阳水资源调查”这个课题,他们针对丹阳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养蚕”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丹阳养蚕情况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蚕户,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蚕品质及预防蚕病等科学养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活动组的学生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害处,采用植物对比实验法和人体体验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丹阳护城河的污染及处理》课题组的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三、“五条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张丹妮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 )’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史珊珊同学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芽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2.利用假期号召学生参与。我们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家长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们出去旅游,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并指导他们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和同学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4.利用多种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中开辟“科学栏目”,在栏目的前言中我们就写道:“同学们,你是不是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写论文是科学工作者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写科学小论文虽然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以此鼓励学生多投稿。在“小小探索者”版块,我们就刊登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文竹为什么会快速产生枯叶》、《海水是咸的,海鱼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此外,我们还把学生的一些小课题研究报告推荐到其他教育刊物。

5.建立小课题研究的奖励机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我校都对小课题研究活动进行表彰奖励。评出研究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群体(课题小组),评出优秀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和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并记入教师工作考核和班级工作考核档案中。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9

【关键词】洪泽湖 底栖动物 调查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在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水面面积为1597 km2。近年来,随着洪泽湖流域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富营养化进程加剧。富营养化影响水体生物群落结构[1],从而影响底栖动物的分布。底栖动物因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于水体底部,是很好的水环境质量指示生物。因此,研究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的生物监测数据。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

洪泽湖(33。06’~3。40’N,118。10’~118。52’E)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在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水域面积1597 km2 (以汛期控制水位12.5 m计,废黄河基面),最大长度65 km,平均湖宽25 km,最大水深6 m,平均深度2 m,年平均水温16.3℃。

1.2研究方法

2013年5月和9月对洪泽湖9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1.2.1底栖动物调查

使用1/16m2的彼得逊采泥器定量采集底栖动物样品,每个点位采样1-2次。采集的底泥样品经40目的筛网现场分选,并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后,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挑选出底栖动物样本,用显微镜将样本鉴定至尽可能低的分类单元[2,3],并计数。

1.2.2数据处理

用EXCEL进行底栖动物群落样品密度和优势度计算。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洪泽湖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7种,其中软体动物13种、寡毛类3种、甲壳动物1种,优势种为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优势度为29.8%,河蚬出现频率为100%。同时,5月份底栖动物密度比9月份底栖动物密度大;5月和9月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见表1。

表1 洪泽湖5月和9月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比较

3结论与讨论

从耐污值来看[4],洪泽湖优势种为较清洁的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没有发现相对耐污种群摇蚊幼虫,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

1987-1990年朱松泉等[5]报道洪泽湖底栖动物75种,其中软体动物43种;1994年袁永浒等[6]调查发现螺类和蚬类占主要优势;2000年韩爱民等[1]发现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是洪泽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2007年葛储广等[7]报道洪泽湖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在1998-2003年间减少了26种。本次调查中,底栖动物种类数在减少,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数也在减少,只发现13种,减少了30种。洪泽湖底栖动物种类数和软体动物物种密度均大幅下降,某种程度上跟人类对河蚌、河蚬和湖螺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进行捕捞有一定的关系;加上洪泽湖为过水性湖泊也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8]。另外,本次调查发现洪泽湖5月底栖动物密度和种类数均高于9月,这表明春季比秋季更适合底栖动物的生长;同时秋季为捕捞季节,水产品捕捞也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

总之,目前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且软体动物种类与密度大幅下降,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应合理利用湖泊资源。

参考文献:

[1]韩爱民,杨广利,张书海 等。2002.洪泽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4(6):18-22.

[2]梁彦龄,王洪铸。环节动物寡毛纲小蚓类。载:尹文英等著,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科学出版社,1998,90-98,476-480.

[3]陈义 等。中国动物图谱,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科学出版社,39-62.

[4]王备新,杨莲芳。我国东部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分类单元耐污值[J].生态学报,2004,24(12):2768-2775.

[5]朱松泉,窦鸿身。洪泽湖水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39-152.

[6]袁永浒,王兴元,陈安来 等。1994.洪泽湖螺蚬资源调查报告[J].水产养殖,(6):l5-16.

[7]葛储广,王国祥。2008.洪泽湖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J].人民长江,39(1):28-3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