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德育工作总结(通用3篇)
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德育工作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 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努力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理论课教学中,体育教材也有鲜明的思想性。如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体育课具有活动范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与偶发事件多的特点,因而教学难度大。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点评,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常伴有偶发事件的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即将结束了。在新的形式下德育工作凸显出了其重要位置。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德育工作的渗透,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
小学生喜欢体育课,这就为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天然条件。那么就怎样在体育讲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要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讲堂常规长进行德育教育
1、在讲堂认识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做好的是一样平常教学办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城市对学生进行一些一样平常行为习惯的讲解,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重视。如果学生在以后的讲堂上违背常规轨制,那么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2、从讲堂纪律长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我每节课都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铃响完之前自发排好队,一开始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因为他们还没养成上课前就排好队的习惯,那么这时候老师就应该通过教育来要求学生做到,于是我采取了通过严酷的队形行列步队和快快调集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社团纪律性。通过一二节课的进修,以后的课学生在铃铛响完之前都能很好的排好队,而且做得很是好。
3、从学生的排队跑步中进行德育教育,体育课我们经常城市要求学生进行跑步,如在热身跑、30米中,我们都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指定的队形和线路跑步,禁绝插队,禁绝推人,通过这些个跑的进修,培养了学生跑的能力,也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在体育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1、在娱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各人都知道小学生喜欢体育,更喜欢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有着很好的教育内容,例如: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进修的乐趣,教育学生爱护进修环境。
2、在竞争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生喜欢游戏,更多的喜欢竞争类的游戏,在比赛中我们要教育学生连合一致,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品质。如结合教材,学生在做《你追我躲》的游戏时,有些学生跑得快,有些学生跑得慢,结果输掉了,这时候埋怨声便来了,这时候作为老师应让学生知道,通过起劲,别人能做的本身也一定行。通过这类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课程改革的今日,我力求在探索、立异、改革中不断进步。本着学校体育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有
着很是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要以报酬本,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有目的地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的思想朝着康健的标的目的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在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对学生从思想上灌输道德的方式方法欠缺,小学体育教学也忽视道德教育的环节,有种“闭门修道”的态势,并且体育教学研修较少,体育教师多通过自身的摸索来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教学模式,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无法实现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也无法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就体育教师而言,在长期闲散的环境开展教学,使得自身工作态度的散漫与对学生责任心的下降,这样的结果造成了教师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还严重的阻碍了体育教学事业和德育教育的发展;还一部分教师以单纯的技术观点教学,而把情感的陶冶放在次要的位置,最终把体育教育的“育人”变为“传技”。这种现象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针对诸多不良现象和状况,我们应该细致的分析德育教育在山区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渗透,充分了解德育教育之于体育教育的形式、特点以及重要意义并及时的调整体育教师的心态,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着重要意义,有效的渗透不仅促进了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事业的双重发展,也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道德水平;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表现以下两点: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基本形式
1、德育在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头一条就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①新课程指的健康是与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健康定义是相一致的,即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为贯彻健康第一新理念,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和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增强终身体育意识;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让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要搞一些适度挫折教育,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克服一个个困难,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的挑战。
2、德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例如: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自控能力和协调能力。各种体育游戏,如“通过敌人封锁线”、“炸碉堡”等游戏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
教学内容会时不时的对参加者的思想品德提出严峻的考验。如长跑时出现“极点”,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在比赛中对方犯规,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项目中如4×100m接力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比赛节节胜利时,谨慎从事,还是骄傲自大等。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不断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3、德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班委向老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整合、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②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校纪
校规和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4、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取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赛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予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成就感,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直至取得成功为止。
(二)德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跳箱、跳马、跨栏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作为体育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并善于利用学生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寓育人于体育运动和教学之中。
2、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师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使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3、理论联系实际性
理论联系实际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并且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
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生理、心理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体育运动的这一社会学特征表明,学生在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时按照一定规律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履行某种职责和义务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过程。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其教书育人的这一社会性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学的育人作用。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体育课本身是对身体活动的实践。而实践又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能脱离体育活动,凌驾于体育活动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体育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体育活动中“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要求体育课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发展新思维、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