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毕业设计总结范文有哪些(精选4篇)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了解到做衣的过程,并且尝试着学习了打版、裁剪、缝纫、检查和包装。我想通过实习学到实践的知识,就能提前别人一步了。实习期间,也让我们明白了服装行业的工作都是蛮辛苦的。通过两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不但积累了管理经验,而且学习到在专业课上所学习不到的东西,有效地补充了课堂学习的空白,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增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优势,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工作的不易和自己知识的欠缺。这次实习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是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这些都为我将来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做了比较好的铺垫。这段时间的学习,从无知到认知,到深入了解,渐渐的我喜欢上这份工作,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最美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的体会,新的想法,想说的很多,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少埋怨。有的人会觉得公司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同事也不好相处工作也不如愿,经常埋怨,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不但做不好工作,还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少埋怨,要看到公司好的一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埋怨,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激情。
虚心学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我们懂得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懂的,不懂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向同事或领导请教,当别人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心的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点鸡毛蒜皮就飘飘然。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工作中第一次做错了不要紧,公司领导会纠正此次的毕业实习为我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我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业务前辈请教,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做业务人员的技能,从而意识到我以后还应该多学些什么,加剧了紧迫感,为真正跨入社会施展我们的才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也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了更多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
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设计(Design)意指计划、构思、设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图、造型之意,而服装设计的定义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它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服装设计的特性
(一)服装设计与人体的关系
服装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造形的,通常被人们称为是"人的第二层皮肤"。服装设计要依赖人体穿着和展示才能得到完成,同时设计还要受到人体结构的限制,因此服装设计的起点应该是人,终点仍然是人,人是服装设计紧紧围绕的核心。
服装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应密切结合人体的型态特征,利用外型设计和内在结构的设计强调人体优美造型,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人体美,展示服装与人体完美结合的整体魅力。
纵然服装款式千变万化,然而最终还要受到人体的局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体态骨骼不尽相同,服装在人体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中的形态也有所区别,因此只有深切地观察、分析、了解人体的结构以及人体在运动中的特征,才能利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服装艺术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服装设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社会政治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个时期内人们的着装心理与方式,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时代的着装特征。发达的经济和开放的政治使人们着意于服饰的精美华丽与多样化的风格。在我国古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在政治与经济上一度达到鼎盛状态,那一时期女性的服饰材质考究,装饰繁多,造型开放,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着装风格。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使服装的需求市场日益扩大,从而促使了服装设计推陈出新,新鲜的设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服装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生产水平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工业利用艺术创造的成果成为传播文化的渠道,新型服装材料的开发以及制作工艺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服装设计的表现活力。
(三)服装设计与文化及艺术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服装的影响是巨大而无所不在的。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一下东西方民族的着装风格,看得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下,在着装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总体来说东方的服装较为保守、含蓄、严谨、雅致,而西方的服装则较追求创新、奔放、大胆、随意。服装设计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服装造型、色彩等选择上采取相应的变化。同时随着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加,服装设计中也应吸取它国它民族的精华,形成自身独特的服饰风格。
此外各类艺术思潮也会对服装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20世纪初以来,抽象派的构成主义,90年代前卫派的立方主义,或是回归自然、复古主义等等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都明显地或不被觉察地影响了服装的变化而形成了流行的趋向。
二、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T.P.O.原则
服装所具有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要求设计者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要根据穿着的对象、环境、场合、时间等等基本条件去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寻求人、环境、服装的高度谐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服装设计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T.P.O.原则。
T.P.O.三个字母分别代表Time(时间)、Place(场合、环境)、Object(主体、着装者)。
1.时间(Time) 简单地说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服装的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服装的造型、面料的选择、装饰手法甚至艺术气氛的塑造都要受到时间的影响和限制。同时一些特别的时刻对服装设计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例如毕业典礼、结婚庆典等等。服装行业还是一个不断追求时尚和流行的行业,服装设计应具有超前的意识,把握流行的趋势,引导人们的消费倾向。
2.场合、环境(Place) 人在生活中要经常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均需要有相应的服装来适合这不同的环境。服装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场所中人们着装的需求与爱好以及一定场合中礼仪和习俗的要求。一件夜礼服与一件运动服的设计是迥然不同的。夜礼服适合于华丽的交际场所,它符合这种环境的礼仪要求,而运动服出现在运动场合,它的设计必然是轻巧合体而适合运动需求的。一项优秀的服装设计必然是服装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服装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在背景的衬托下更具魅力。
3.主体、着装者(Object) 人是服装设计的中心,在进行设计前我们要对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归类,才能使人们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定位性。服装设计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年龄层的人体形态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对人体工程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加以了解,以便设计出科学、合体的服装。从人的个体来说,不同的文化背影、教育程度、个性与修养、艺术品位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都影响到个体对服装的选择,设计中也应针对个体的特征确定设计的方案。
三、形式美基本原理和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形式美基本原理和法则是对自然美加以分析、组织,利用并形态化了的反映。从本质上讲就是变化与统一的协调。它是一切视觉艺术都应遵循的美学法则,贯穿于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等在内的众多艺术形式之中,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其主要有比例、平衡、韵律、视错、强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比例 比例是相互关系的定则,体现各事物间长度与面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数量比值。对于服装来讲比例也就是服装各部分尺寸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裙长与整体服装长度的关系;贴袋装饰的面积大小与整件服装大小的对比关系等等。对比的数值关系达到了美的统一和协调,被称为比例美。
2.平衡 在一个交点上,双方不同量,不同形但相互保持均衡的状态称为平衡。
其表现为对称式的平衡和非对称性平衡两种形式。
对称的平衡为相反的双方之面积、大小、质料在保持相等状态下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应用于服装中可表现出一种严谨、端庄、安定的风格,在一些军服、制服的设计中常常加以使用。为了打破对称式平衡的呆板与严肃,追求活泼、新奇的着装情趣,不对称平衡则更多地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这种平衡关系是以不失重心为原则的,追求静中有动,以获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3.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本是音乐的术语,指音乐中音的连续,音与音之间的高低以及间隔长短在连续奏鸣下反映出的感受。在视觉艺术中点、线、面、体以一定的间隔、方向按规律排列,并由于连续反复之运动也就产生了韵律。这种重复变化的形式有三种,有规律的重复、无规律的重复和等级性的重复。
这三种韵律的旋律和节奏不同,在视觉感受上也各有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服装风格,巧妙应用以取得独特的韵律美感。
4.视错 由于光的折射及物体的反射关系或由于人的视角不同、距离方向不同以及人的视觉器官感受能力的差异等原因会造成视觉上的错误判断,这种现象称为视错。
1、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
服装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应用型设计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服装产品在具备实用性的同时,也反映穿着者自身的审美取向,并最终以人为本。同时服装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服装绘画,服装裁剪,服装色彩,服装图案,面料材质,服饰搭配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时尚审美标准也随着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变化。服装产品设计的实现手段是理性的,它不仅是设计者的自我表达,也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合理统筹和规划,把自己的设计观念循序渐进完成。
2、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时尚
“时尚”一词已是这个世界的潮流代言词,英文为fashion,很多人对时尚的理解都不同,时尚可以是简单,也可以是标新立异;不管是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还是经历时代的厚重沉淀,时尚在这个时代而言的,不仅仅代表外在修饰,也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变革,时尚一词也增加了新的,泛指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以及新兴的社会现象。[1]对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来讲,时尚就是设计出的服装产品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引导潮流。现代服装艺术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服装的艺术美、形式美、功能美。服装设计中的“时尚”一般具有新颖性和奇特性、人本性和设计性、城市性和群体性、时代性和引导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的特点,但它却不具备独创性。“时尚”的,更多地取决于科学与艺术有序融合下构成的物质性和审美性。
3、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艺术
服装艺术语言主要通过服装廓形,面料材质肌理,色彩和图案,裁剪和工艺,服饰配件好和辅料来表现,设计师们往往通过比例和韵律和寄走等造型形式美规律对服装的材料进行创意重组,形成视觉上的美感。服装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融入了创作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时尚艺术审美取向。
二、大艺术概念下的服装设计专业及其超时尚表达
1、多元化艺术形式感召下的服装设计
1.1文学艺术和服装设计:我国少数的、老牌的一些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育中已开始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建立民族服饰收藏博物馆,在课程中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的知识(杨敏华,20xx)。传统图案和装饰是中国服装文化的精髓,其独特的造型以及装饰使它们可以大量地移植到现代服装中去,如: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纹样,并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2]1.2影视和服装设计:如反映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电视剧《活色生香》,则较真实同时又创新地复原了当时的服装传统。论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首推旗袍,但民国时期不是仅有旗袍。剧中的女主角,出阁前穿的衣服便以粉色清新小碎花和山裤为主;出阁后,她穿上了袄裙,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斜襟的设计也凸显了古代的服饰特色。[3]1.3未来科技和服装设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科技服装材料,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产品,已经能成为我们日常服装的一部分。这些技术进步,不断对服装设计带来新的启发,也促使未来服装行业产生划时代变革。未来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是美观或舒适,同时也包括保健治疗、感知力、判断力等人工智能这些崭新的体验,并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4]1.4自然环境和服装设计:服装材质和色彩很大一本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启示,如绿色服装所用到的原料是在众多的材料中最符合现代环保标准的,它在加工过程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使用过后还可以进行降解和回收。这种可再生的资源,有较高的利用率,对人体也有着积极的作用。[5]1.5音乐和服装设计:如设计师蜜桑妮更从民谣乐风中,演绎出一种清新的迷人的设计风格。民谣乐风是一种从口耳相传中沿袭而成的音乐,旋律简单自然不花俏,纯朴的音调隽水清新。蜜桑妮根据这种风格设计的服装,款式和色彩简洁,面料多为棉布或温暖的羊毛,细碎的花朵.格子和几何纹样点缀其间,具有浓厚的田园风格。[6]
2、超时尚的服饰语言表达
2.1服装廓形:在服装的设计要素中,服装的廓形是最简洁直观的。现代服装最典型的廓形有:A形、H形、X形、T形、O形。这种以字母命名的服装廓形概念是法国时装设计大师迪奥首推的。A形是窄肩,由腋下逐渐变宽的廓形;H形是平肩,不收紧腰部,筒形下摆廓形;X形是有着加宽的肩部线条,明显的胸部、腰线、臀线设计的廓形;T形是肩部夸张、下摆内收形成上宽下窄的廓形;O形则是肩部、腰部及下摆处没有明显的棱角,特别是腰部线条宽松,形成椭圆形的廓形。2.2服装裁剪:服装裁剪的流行趋势与复古一直是服装界的亘古不变的循环,如直身款式中的阔腿裤,小黑裙;ZacPosen的方型不规则裙摆,Jean-PaulGaultier的圆锥型胸罩,阿拉伯传统服饰演变而来的哈伦裤,这些在80年代风靡一时的潮流在如今不断焕发新的活力。2.3面料肌理:面料肌理再造是利用面料肌理的特点,对面料的表面进行加工,进一步完善面料肌理的视觉样式和触觉感受。视觉感受是指在面料表面,采用印花、扎染、蜡染、拓印、涂绘和现代电脑印花等加工方法,对面料进行再设计。触觉感受是通过改变面料肌理表面的二维空间,从而产生三维形态。其加工的基本方法,可分为面料肌理塑形、破坏、灼烧,腐蚀,镂刻,附加装饰等方法。[7]2.4服装图案:现代图案设计应用注重传神,对神的描写高于对形的描写,强调主客观感受,注重审美的内心体验和对“气韵”的感悟,它不是靠“再现”的逼真性征服受众,而是通过以“物”传神的方式,使“神”超越感性现象在心灵中升华,形成特有的审美情趣。此外,随着社会变革,国外民族风风格图案也影响到服装设计,如非洲风图案,东方和风图案,阿拉伯纹样,波西米亚图案等。2.5服饰搭配:服饰搭配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演变的过程。要善于观察、综合分析,更深入地总结审美经验,理解格调和意境的妙处,从而在整体上进行创意组合搭配,随心所欲地驾驭衣服配饰,诠释自我。穿着时髦不等于美,美不止时髦,得体即为美,和谐即为美。服饰搭配是一门修养,是人的社会阶层,教育性格,艺术审美的直接体现。
三、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的时尚和艺术审美
1、审美在服装设计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通过服装设计激起人的审美感受,需要从服装作品本身入手,服装艺术的审美感受首先是通过视觉感受传递的。在审美过程中,设计师、欣赏者、欣赏对象三者必须处于同一层面审美阶段,才能获得相同的审美感受,设计师们只有立足当下的文化背景,既符合个性特征,又符合时代需求,依靠积累的审美经验,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产品,不断涌出新的设计价值,用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审美意韵,表达出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
2、时尚和艺术审美对学科涉猎广
泛性要求:时尚和艺术审美对学科的要求涵盖许多方面,单学科对于时尚审美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得出最后的时尚审美结论。时尚审美的价值正式在于他的融通和抽象概念,存在于积累和意识中的积淀和第一自然反映。只有在广泛的接触并理解众多不同学科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大众眼中的时尚和不同的普世艺术审美价值。
3、如何在服装艺术专业教育中加强时尚艺术审美
3.1四年制专业课程分类设置:从二年级专业基础课学年开始,在没门课程中置入时尚艺术审美相关内容;三年级专业方向课程学年中加大比例;四年级创意思维课程学年中,将改部分内容专门形成一门《时尚艺术设计》课程,以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为重点,其他艺术和设计学科为辅助涉猎学科。3.2建立分享型教学资讯智库: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时尚资讯,图像资讯,其他涉猎型交叉学科资讯(服装史,艺术史,文学,音乐)的资讯智库,并定期召开师资培训,加大时尚艺术审美在教学过程中的执行力度。3.3自组服饰创意兴趣小组:课下兴趣小组,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从本专业学习出发,侧重课下对时尚,艺术和审美的研究,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关注各类时尚艺术展览展讯。
四、结语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艺术性和实践应用性很强,结合艺术与技术的设计类学科,服装专业的学习兼备感性和光光辉和理性的锋芒。出来咱也技术类课程,还包含很重要的一项潜在培养,即时尚艺术流行趋势和审美修养。服装时尚流行趋势涉及艺术学、设计学、材料学、科学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领域;随着数码技术和电脑设备的发展,服装艺术设计也日益拉开了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距离。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时尚艺术审美研究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旧模式,要从课堂实践出发,普及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概念,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时尚观念和艺术审美的服装设计人才。
非物质社会,在一切转瞬即逝、欲望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需要更混杂、更虚幻、更强烈、更另类的刺激与惊喜,服装物品的精神审美功能则更加为服装艺术所强调,而模糊理论在服装中的设计来表达出设计者创新的理念和穿着者的个性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当下的流行时尚特征是边界的消失,各种新与旧、男与女、老与少、藏与露、世俗与崇高、边缘与主流等等都彼此交合互渗,混杂共生,失去了既往的边界,一切都在打破重组、更新,一切又都彼此混合,接近雷同,迫使一切重新定义。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成为时尚的象征。
一、服装的审美与时尚
追求时尚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对时尚的解释为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时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服装设计中,设计的各种手法理念都嫁接于时尚,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那种虚拟、混合的不明性质和新鲜、神秘的意趣。设计师通过对时尚和大众审美趣味的正确把握将有利于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从而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类审美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诞生和自身的发展而相继产生发展的。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服装的审美包括服装本身、服装着装状态、受众的理解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活动的意识包含在人们对服饰的选择、试穿和评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从而得出审美的结果。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本身是无法精确的控制、分析。审美心理是各个要素是综合,互相交织的过程,审美要素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基本要素。
这些因素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意识的情感因素自身具有模糊的特性,而且这些心理因素不事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黑格尔曾经说过:“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因此,人们审美时的心理现象是高度整合综合模糊运用的过程,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审美受制于客观因素,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时尚,审美时尚是一种给追随者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时尚。人类审美共通感的存在,使“时尚”成为人们竞相摹仿、追逐的消费浪潮。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时尚,这样的服装也包容了群体的审美心理,它体现了着民众的审美倾向。
二、服饰审美中的理解模糊
服装审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服装以其神秘的、朦胧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艺术特质传达着视觉张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审美受到审美者文化素养、经济、年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习俗、价值观、感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感知服装美是重要的,它依赖于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态度。审美个体有差异,使人对服装兴趣的大小,对服装美的注意程度和对服装行为所抱有的审美期望不同,所以,对服装感知的程度也不同,产生的想象和情感以及对服装的理解就不一样, 美的感受程度也就不一样。
审美过程其实就是服装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服装是具有想象力的,施人欣赏的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非说教,人能够最大可能地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服装作品的“二度”创作。人的内心世界是及其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也是丰富多样性的,审美在模糊不定中彰显多种可能,这使服装设计作品得到多维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本文的理解,审美理解需要的不是一种复制态度,而是一种生产性态度,一个开放性过程,我们要从心底出发理解服装审美。审美理解具有无限多样性,其包含“解释性循环”:根据细节来理解整体,又必须根据整体来理解细节。审美理解过程就是在服装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不断地往返过程。审美理解的关键步骤是“视界融合”。服装设计作品除了承载服装设计师本人的思想理念,还应该更多地在欣赏群体中获得“再生”。因此说,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接受者的审美理解有者模糊的难以表达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