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通用6篇)
“私人定制”别简单化为“选课噱头”
段思平
“我要定制一个幽默,风趣,能将复杂的工科知识简单化的男老师。”“亲,给我定制一个热情开朗能与我们有更多交流的年轻女老师„„”9月9号至10号是江西理工大学新生报道的日子,该校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推出“私人定制”教师模式,新生只需在报到时先填写一份“教师定制订单”,便可私人定制老师。(9月11日央广网、当代生活报)
“私人定制”的概念非常美好,但在实际落地时存在一定难度。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学院的老师数量是有限的,某一具体课程的可选教师也就是那么几位,再怎么“私人定制”,只是小范围的优化配置。并且,当学生提交要求后,仍是由学院教学秘书等工作人员来汇总统计,再进行教师与学生的配对,这些工作人员能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要求,实现学生理想中的“定制”,仍然要打一个问号。
其实“私人定制”从某种程度上说,类似于现在各大学普遍实行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校内系统上定制专属课程表、选择授课教师。只不过,一般大学生选课前要通过学长学姐了解每个老师的情况,根据得到的信息来进行自主选择;而“私人定制”是学院根据大学生反馈的信息,为每名学生配置教师。但最终总的结果很可能是一样的:少数有口碑、受欢迎的老师,人人都想选,但能如愿的只能是一部分人;相当一部分教师特点并不突出,对学生吸引力一般,但既然开课了,也都会分到一定数量的学生。
可见,如果“私人定制”只是在学生选课时发挥点作用,那就是一个“选课的噱头”罢了,不值一提。笔者所希望的是,“私人定制”所传递的“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能在高校的各个教学环节起到真正作用,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校方真正重视“私人定制”的机制配套与后期运用,别学生选完课后就弃之如敝履。
一方面,“私人定制”要坚持下去并且推广开来,形成学生对教师要求的大数据。校方要把学生的要求作为教师招聘、考核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私人定制”指导老师教学,敦促老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要通过“私人定制”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风气。如果教师在科研上的压力过大,就很难在教学中投入热情,“私人定制”的初衷就很难实现。因此,校方要在管理中,让教育资源、评价机制真正向一线教师倾斜,让教师从根本上愿意扎根课堂。
说到底,“私人定制”到底是噱头还是创新,就看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一机制,能否真正为学生与教学服务。
莫让“拼命”一语成谶
王学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很脆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病魔会到来,悄悄把一个人带走。9月7日下午,看到一条消息--徐婷的妹妹徐丹丹在微博确认了90后女演员徐婷病逝,因为身患淋巴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遗憾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个美丽的姑娘,一个年仅26岁的美好生命,感慨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9月8日《中国青年网》)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要拼命工作,拼命挣钱”。然而“拼命”这个词对于徐婷来说,在怀揣着三百元在北京打拼,在拼命挣钱,将几十部戏的酬劳全部奉献家人之后,却一语成谶,最终,病魔让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与徐婷的情况非常类似的是每年都会发生的 “过劳死”现象。就在今年六月底,南方医科大学金丹被发现在医院宿舍逝世,年仅45岁,另一名则是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同事对他们的评价很一致,“平时工作很拼,经常熬夜”。 有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过劳死。
为什么要“拼命”?从个人角度来讲,“拼命”是对于工作的负责,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从家庭角度来讲,“拼命”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能买到更好的学区房,接受更好的教育,让父母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来颐养天年,少了陪伴可以用更多的金钱来弥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讲,“拼命”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可是连命都搭上了,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有多少个0都是徒劳。
人生,不能只 “低头拼命”,也要“抬头休息”。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对待工作仍需一丝不苟,但是不能没日没夜,正所谓“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员工也变傻”,不仅变傻,还有可能会“瞑目”,工作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做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每个家庭也要给予家里的顶梁柱更多的关爱,少给他们压担子,多给他们“讲段子”,假如徐婷的家人能够多帮女孩排解压力,给她少增加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许她就不会那么拼命,癌症很可能就不会向她袭来;再次,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位劳动者,尤其是打拼的年轻人们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尽量减少“白加黑”“五加二”的出现;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位劳动者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一方面保障自己在加班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维护自己劳动与休息的权利时有理有据。
诚然,拼命的精神是好的,做什么事都是需要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恒心和毅力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现在社会残酷,拼命努力的人有可能会最后成功,但是没有努力过的的人就注定没有收获。如果有一天感觉自己的拼命让自己很累,这个时候,应该放下所有,放松自己,世界那么大,去看一看,缓解下紧张负压的心情。劳逸结合,身体不会吃不消,也能得到自己的回报,岂不是一件好事吗?人不在于活得富贵,而在于顺心如意!家庭不在于穷富,而在于温馨和睦!
守好“潜龙”时刻,在人生低处时蕴藏能量
导语:正如燕子低飞时在积蓄力量一样,人在人生低处时也在蕴藏能量,一旦时机成熟,达到所需能量,就会石破天惊,冲击下一个巅峰时刻
武侠小说中有一门功夫叫“降龙十八掌”,其中有一招式叫“潜龙勿用”,语出《易经》,意为“潜藏的龙,切勿有作为”。
这一般会用来形容人生的低谷期,讲究顺势修炼,以待来时。年轻人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潜龙:一是前途不可限量,二是当下仍显不足。但很多人并不明“勿用”二字,尤其浮躁风气侵染,刚进入社会就想“身登青云梯”,年轻人有血性是好事,但眼高于顶很容易最终眼高手低,成事不足。
何者为“潜”?《易经》重“势”,因时机未到,故隐忍待机,养晦俟时。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时自耕自食,常常吟诵《梁父吟》,这时候并无人知道他是谁,但他却能气定神闲、心平气和。那诸葛亮在卧龙岗可不是真卧着,所谓“勿用”不是说“不用”,而是站在不用的立场上来用。彼时,龙潜深渊,其内在不够厚实、阳气不够充盈,应继续积蓄能量,修炼本领,以期在未来恰当的时机因势而谋、应时顺势而为。
常说没有理想的人如同败柳,年轻人志做“鸿鹄”,不当“燕雀”,当然是好事。但当鸿鹄,就要高飞远征,决不能只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冲动,却无不矜不伐的谦逊、久久为功的恒心。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文化水平、理论素养大都较高,但由于经验欠缺、实践不足,容易“唯书不唯实”,心气儿太高;又或者理想和抱负有些乱窜,不能聚焦。
比如工作之初,常常因为被安排做一些小事、杂事而闷闷不乐,甚至对前辈交办的“皮毛”工作不屑一顾。可现实通常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好,“龙套”尚未跑好,就想直接“舞狮”。在广阔时空的场域中,从来不缺乏有聪明才智的人,天天发誓、做白日梦犹如有毒的“鸡汤”,会走冤枉路的。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有意义的,这可比作一串珍珠项链。每一段旅程就像一颗颗大小形状各异的珍珠,单独拆开来看并无神奇、彼此间也无甚联系,但等到最后一颗珍珠成线落成、串成一圈时,就会发现光芒四射、熠熠生辉。那时,再回过头来品味,也许无论缺了哪一颗珍珠,项链都串不成。
所以,人生的低潮与高潮互为犄角,二者都是迈向理想彼岸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你观察过燕子飞行的轨迹吗?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先向下滑落,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之后,然后倏地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正如燕子低飞时在积蓄力量一样,人在人生低处时也在蕴藏能量,一旦时机成熟,达到所需能量,就会石破天惊,冲击下一个巅峰时刻。
人生路漫漫,若你守好人生的“潜龙”时刻,并能不断充盈完善自身,俟及时机显现,必然飞龙在天。
“罚款0元记0分”张弛有度的教化更有效力
杨朝清
这两天,有不少读者反映,爱车不知何时身背“罚款0元、记0分”的奇怪罚单,不知道怎么处理。记者从福建厦门市交警部门获悉,这种警告性罚单也要处理,否则车辆将无法年检。(9月13日《海西晨报》)
伴随着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变,汽车逐渐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尽管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与之相适应的汽车文明却尚未建立起来;作为一种“文化堕距”,一些司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比时代潮流“慢了一拍”,背离交通规则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见怪不怪。
对交通违规行为开罚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升司机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一种手段。与那种震慑性罚单相比,“罚款0元记0分”无疑是一种柔软的力量--这种警告性罚单对轻微的失范行为发出了预警,既达到了对司机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教育的目标,也以更加人性化、更有操作性的方式得到了司机的接纳。
许多司机违背交通规则并没有很强的图谋性,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破坏规则;许多情况下是为了贪便宜、图方便,是为了减少遵守交通规则的成本。不论是驾驶机动车时向道路抛撒物品,还是在驾驶室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抑或驾驶时拨打接听手机,这些失范行为程度轻微、面大量广,“罚款0元记0分”无疑实现了规则严肃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罚款不是目的,催生汽车文明才是目标。罚款和扣分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不能过度利用甚至滥用。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既要有“问题意识”,看到交通违规行为的安全隐患和文明缺失;也要有“过程意识”,明白社会文明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过程。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对交通违规行为的规训与惩罚才会张弛有度、刚柔并进。
“罚款0元记0分”并非对轻微失范行为漠视和纵容,而是采取了一种宽严相济的方式。尽管没有罚款没有扣分,司机依然要接受惩罚。究其原因,轻微的失范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和教化,就会不断积累;轻度的失范行为就会演化为重度的失范行为,零散的失范行为就会形成集中的失范行为。只有防微杜渐,给轻微的交通违规行为及时戴上“紧箍咒”,才能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从“留纸条违停免罚”到“罚款0元记0分”,无不透视着社会治理观念的重塑与更新。与那种冰冷的罚单相比,这样柔和、温情的罚单,不仅更容易让司机接受,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交通文明的价值认同。说到底,文明出行离不开司机的公众参与,只有让司机真正地转变了观念,交通文明才会更有社会基础。
“放水抗日”风波:别让“断章取义”断了理性后路
前女乒国手王楠的老公郭斌,因在“9·18”当天发了条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而王楠也在微博上为其点赞,夫妻俩竟双双成为近期舆论场中的“网红”。
只是这“网红”当得尴尬,惹来诸多网友群起攻之,轻则称其为“非理性爱国”“不节能环保”,重则斥其为“没脑子”“智障”。在“叫骂”和声讨中,一场舆论“狂欢”呼啸
而过。不过最近两天,剧情反转,一些细心网友发现,原来被一些网站刊发、被无数网友转发的那些让人上火、觉得“脑残”的话,不过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是被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了。
看吧,这才是微博原文。注意,原文中最后一句划线的话——“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有没有最后一句话,意思大相径庭。难怪不少网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后感叹:错怪了“郭同学”。人家虽然“幼稚”过,但现在是一种自嘲、反思,还是很积极正向的。
我们尚且不知,微博中划线的那关键态度,为什么会在一些网站和网友的转发中被剪裁了,但回顾整个事件乃至舆情的发生,值得反思。
实际上,一条微博引发的“血案”,一纸言论掀起的风波,在今天并不鲜见。往往当很多人落入“血案”和风波渲染的激烈情绪中时,剧情却常常反转,许多网友因此感慨:被事实“撞了一下腰”。比如六小龄童“被过世”,我国锂电产业“被亏损”,上海购房信贷新政“被出台”„„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随手而发的消息,既能击溃一个家庭,影响一个行业,也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
一条断章取义的小小消息,竟如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产生意想不到结局。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两个因素尤其需要重视。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猎奇天性,名人八卦、劲爆内幕、激烈冲突、离奇故事常常在舆论场上有天然的“眼球效应”,导致一些网站和网友为夺眼球而罔顾事实,为赢点击而不惜争当“标题党”。另一方面,互联网塑造下的现代传播体系,使得今天的信息发布和扩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不实信息产生的舆论杀伤力,也超过了以往。无论是年初的上海女逃离农村故事,还是广为流传的“残酷底层物语”;无论是洪灾期间以讹传讹的谣言,还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国防洪神器”,都教训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就像这次被断章取义的“微博事件”,在网友和一些媒体的主动核实中,还原了真实,还了当事人清白,也显现了网友的成熟及互联网的自净功能。但终究,这个话题消耗、占用了不少社会资源,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莫名之灾。从这个角度看,如此低级的“风波”竟能产生,并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这也提醒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面对呼啸而至的各类信息,每位网友不妨让消息在言论市场中多飞一会儿,跟贴点评表态时不妨多想一会儿,转发传播时不妨多慎重一会儿,从而避免被不实内容蒙蔽双眼,走向极端。
而作为掌握着大量资源和话语权的信息平台、媒体,在构建理性的舆论空间过程中,显然也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变革时代,信息平台和媒体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并未减弱。很多时候,他们是“源消息”提供者,反而借助新媒体、自媒体进一步放大声音、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旦信息平台和媒体忘记了最根本的责任,放弃了最基本的专业精神,而只是专注于雷人的标题、添油加醋的细节、刻意取舍的转载、挖空心思的虚构,走向“眼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后果可想而知。
少一些眼球效应,多一点职业精神;少一点恶意传播,多一些责任意识;学会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断是非,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天空多一些晴朗。
多一些兴趣 少一些焦虑
丁慎毅
伴随经济发展,国人的兴趣开始呈现多样化,不同年龄层兴趣差异较大。今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兴趣报告》,报告指出95%的国人认为自己有兴趣,但仅14%的人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买单”。(9月8日人民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课题组阐释了“兴趣”的明确定义:人在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强烈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对于某种事物的积极探究或者对于某种活动的爱好。
95%的国人认为自己有兴趣的某些人肯定说:我兴趣很浓啊,对钱感兴趣,对权力感兴趣,对饭局感兴趣。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当太多人都聚焦在这上面时,这样的兴趣并不轻松,或许更多的增加焦虑。而对整个社会来说,则是很无趣。
这里所说的兴趣,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爱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的某种兴趣是业余爱好,比如书法、音乐,打球、下棋等等,而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恭喜你,你属于14%的群体。
兴趣的真正价值不是将来能派多大用场。若你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今天它已经在丰富你的内心,让你真正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这会使你忘掉生活工作中的疲惫和烦恼,让焦虑离你越来越远。
如果你的兴趣正好是你的工作,恭喜你,这真是人生的幸运。这时候,你就不会因为这项工作感到疲惫,不会抱怨薪金太少,不会拒绝加班,而是为此付出更多。
有时听某些领导说:现在的90后不像我们那样年轻时有理想有干劲。这好像不能一棍子打死。
《中国兴趣报告》显示,初入职场的90后、95后倾向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工作,而工作多年的80后则是“个人兴趣让位于薪酬福利和发展空间”。在放弃个人兴趣的数据中,80后占比最高,为43%,60后最低,为28%。
应该说,初入职场的90后之所以让前辈们看不顺眼,主要是安排给他的那份工作与他的兴
趣有较大冲突,而前辈们基本没啥兴趣,所以就只能在工作上死磕了。
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工作,这是社会的进步,是人性的进步。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利于创新创造;它可以减少忧愁焦虑,更利于身心健康;可以平衡社会生态,让社会更加多元化。社会至少应该对此抱一种包容的态度。比如说网络游戏、电子竞技,这在以前是不被大众认可的,但现在不同了。教育部刚刚公布了20xx年的13个增补专业,其中就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当然,有可能你现在的工作不是你的兴趣,那也没关系,但却不能因此对工作不认真。只要坚持着这份兴趣,总有机会来临。乔布斯年轻时学过美术字,当时在他的现实生活中真看不出能有什么用,直到20xx年后他设计个人电脑,美术字的训练才派上用场。为此他说,看未来时其实你并不知道怎样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哲学家周国平说,一个人的生活需要把心安顿好。他有两个标准,一是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自身能力得到最好的实现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事业。第二个标准是要有自己的心灵家园。即使在寂寞的时候,也不会太无聊、太孤独。
所谓能优雅地生活,我认为,就是能从容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有相当的自由度,活得比较快乐,而不是被选择。这就需要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兴趣。对兴趣的热爱,可以让我们不顾一切地向着特定的目标前进,在我们深受打击时仍然拥有可以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愈战愈勇,也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奇迹。
希望人们多一些兴趣,少一些焦虑;希望这世界多一些有趣的人,少一些无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