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活动目标:
1、了解“>”、“<”号所代表的意义,尝试正确运用“>” 、“<”完成操作活动。
2、对数学符号感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数字卡1-10,操作卡(“>”、“<”)幼儿用书中的“符号宝宝(一)”,挂图“>”和“<”
活动重点、难点:
知道“>”、“<”代表的意义,并尝试正确运用“>”、“<”。
指导要点: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念儿歌导入,两根线,真奇妙,头碰头来真要好,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
2、认识“>”、“<”,了解“>”、“<”所代表的意义。
师:大家回顾一下“大嘴鱼”总是把开口对着什么数?大数还是小数?
师:现在请大家看看挂图,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并看符号的外形特征,说说两个符号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他们代表什么意义呢?
观察思考:“>”和“<”该填写在哪里?当大数在前,小数在后时,中间填什么符号?当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时,中间应填什么符号?
师幼共同总结:当大数在前,小数在后时,中间应填“>”(大于号);当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时,中间应填“<”(小于号),也就是:大数在前,开口向前,大数在后,开口朝后,开口总是朝着多的一边。
3、探索发现
幼儿每两人一组,运用数字卡比较大小并用“>”或“<”认真做好记录(方法:2名幼儿任意出一张数字卡,让另一名幼儿记录多少,用大于号小于号来记录,第二次比较时交换记录)
4、总结操作,正确运用“>” 、“<”完成操作活动。
(1)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说说你的记录,哪些用到了“>”?为什么在这里要用“>”?哪些用上了“<”?为什么在这里要用“<”?
(2)完成幼儿用书中“符号宝宝(一)”。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7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操作材料、胶棒。
重点难点: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通过触摸感知数量。
活动过程:
一、听小鼓。
师:(敲鼓)森林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啦,听小鼓它唱歌啦,嘿嘿,我的小鼓唱几声?(幼儿回答:你的小鼓唱2声)你们想来试一试吗?你想让小鼓唱几声?请1—2名幼儿边问边答。
二、数物匹配。
1、师:小鼓今天为什么这么开心呢?因为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啦。瞧,运动员们进场啦,谁来啦,来了几只小鸡,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用目测的方法,还可以用点数的方法,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我们给他们贴相应数量的号码牌。
2、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鸡是不是5只?那我们给他们贴相应数量的号码牌。(1头大象,2只兔子,3只小猫,4只小狗,6只小羊,7只青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三、操作。
1、师:小动物们非常开心,都有了自己的号牌了,还有很多小动物也要入场了,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一找号码牌吧。
2、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这里有一些数字和动物图片,请在数字下面,贴上与它数量对应的动物图片,一边贴一边数。
四、评价。
找到号码牌的小朋友送到上面来让裁判检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找的对不对。小动物要感谢你们,你们帮他们找的号码牌真对。
五、游戏。
森林的小动物玩的这么开心,我们也来玩一个开心的游戏,名字叫“听数字找朋友”,音乐一停,你听到数字几,就要找到几个朋友抱在一起,我们先来试一下。(走走走,跑跑跑,跳跳跳,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今天我们和数字玩了好玩的游戏,到操场上教教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吧。
一、设计意图
把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序是排序的形式之一,通过排序幼儿可以获得按序排列物体的经验,在思维中逐渐建立起序列的结构,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着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能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则,初步学习按规则排列物体的方法;
2、幼儿通过活动发展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
3、感知数学的规律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能积极地动脑、动手操作按规律排序;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按规律进行排序。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雪花片若干。
配套课件:中班数学公开课课件《有趣的排序》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准备开联欢会了,看呀,它们用彩旗,气球把森林装饰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观察发现规则,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物体排列的规则。
首先观察ABAB规则,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看呀,这些气球是按什么规则排列的?
生:按照红色、黄色、红色、黄色排列的。
师:彩旗是按照什么规则排列的?巩固ABAB排列规则,请个别幼儿上台排序。
然后观察ABC、ABC的排列规则。
师继续创设游戏情景,用开联欢会,三种小动物出场顺序,引导幼儿说出是按照ABC、ABC的规则排列。三种小动物,出场顺序分别是小猴、小象、小熊;小猴、小象、小熊……
师:小朋友,观察下面的这组图,看这些水果分别是按什么规则进行排序的呢?
生:西瓜香蕉苹果,西瓜香蕉苹果。
最后观察ABB、ABB的排列规则。
让幼儿继续观察图片(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黄花)。
师提问:听一听小猫小狗是怎么叫的?通过多种感官模仿小动物叫声,感知ABB、ABB的排列规则。
3、操作学习按规则排列物体。
(1)分发材料(雪花片),提出操作要求。
师:刚才小朋友们欣赏了小动物们的表演,很精彩,让我们用雪花片制作花环送给它们吧!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3)表达、交流操作结果。
4、欣赏图片,感觉规则序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斑马线、红绿灯、衣服花纹图案等。(PPT)
六、活动延伸
在父母的协助下,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有规则排列的花纹和图案制成图片,布置在数学角中。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各种几何图形片拼娃娃,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并计数。
2.尝试变化图形片摆放的位置,以表示图形娃娃的多种姿势。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过程:
1.认识图形片。
出示几何图形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里有许多图形,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幼儿逐一认读图形名称。
2.拼图形娃娃。
(1)师:图形片想请小朋友用它们来拼出各种各样的娃娃。
想一想:用什么图形可以拼出娃娃头?什么图形可以拼出娃娃的身体、胳膊和腿呢?
幼儿分组进行操作。
(2)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师:这两个娃娃一样吗?你能看出他们在做什么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请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娃娃?
3.再次拼图形娃娃,并用数字表示所用各种图形的数目。
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们再拼一个图形娃娃,拼好后看看说说你这次拼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娃娃,分别用了哪些图形,再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在表格进行记录。
4.集体评价。
用大图形片展示幼儿的记录,这个娃娃在干什么?它是用哪些图形拼出来?每种图形有几个?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上的数字与实际使用的数量是否一致。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7以内序数的含义,知道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2、能准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3、发现自己身边序数的应用,并喜欢动手操作。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花灯的图片。
2.PPT 课件。
3、游戏音乐、火车头标志若干。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能从不同方向辨别 7 以内的序数。
2、难点:引导幼儿能准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游戏——乘火车。
(1)教师用小椅子搭成小火车,每列火车 7 把椅子,贴有火车头标志。师:小朋友们,火车站到了。数一数每列火车有几节车厢?
小结:每列火车有 7 节车厢。
(2)幼儿听音乐自由做动作,音乐停,幼儿各自坐下,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个座位上。游戏反复进行几次。
2、看花灯。
(1)出示花灯图片。
师:你最喜欢哪一盏花灯,它排在第几?
(2)引导幼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说出每盏花灯的位置。
师:如果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xx 花灯排在第几?如果按照从右向左的顺序,xx 花灯排在第几?
小结:顺序不一样,花灯的位置就会不一样。
3、做一做。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按要求点数、回答问题。
师: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引导幼儿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2)请幼儿自由结伴,互相检查操作结果是否正确。
活动延伸:寻找生活中的序数问题,如:自己的家在几层?小朋友排队时,自己在第几位?
教学反思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活动目标:
在跳房子的情境中感知各种模式规律,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复制、扩展。
活动准备:
泡沫垫子各若干;塑料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情景,排列模式:
●介绍游戏“跳房子”:
材料:泡沫垫子、塑料圈;场地:房子的底部和房顶;
规则:将材料进行有规律排列;玩法:用各种跳法从房子底部跳到房顶;
●引发经验、排列模式:
---用小垫子和圈圈来“造房子”,怎样排列才是有规律的呢?(请幼儿说一说或试一试,排2-3组)
----他排列的垫子和圈圈有什么规律吗?
----如果看明白了,谁来接着排下去?
●幼儿玩“跳房子”:
----“房子”造好了,怎么跳?(请幼儿设计跳的动作)
----他设计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和“造房子”的规律一样吗?
----请几位幼儿按照这个规律来试一试,其他幼儿边观察便用语言描述规律;
●游戏可重复几次:
----有不一样的排列方法来造“新房子”吗?
----这次排列的规律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二。玩玩游戏、发现模式(提升部分)
●减少材料,请幼儿尝试改变“造房子”的排列规律,再玩跳房子;
----只能用垫子来“造房子”,你想怎样排列垫子?(说一说或试一试)
(如果幼儿没有新的模式,则教师排列,引导发现)
----如果是我来排,我会这样排,看看有什么规律?(排2-3组)
----如果看明白了,谁来接着排下去?
-------“新房子”造好了,这次又要怎么跳房子?
●游戏可反复几次:
----有不一样的排列方法来造“新房子”吗?
----这次排列的规律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活动是帮孩子从单纯的物品排序到用身体动作来进行一个模式的感知,动作模式的设计上,孩子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同样也是从ABAB到AABB的模式。这个活动,跟孩子平时的日常运动是比较好的能够相结合的,用动作来让孩子去体验模式的规律,是想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当中其实模式是无处不在的,运动也好,平时日常的音乐活动也好等等,都有模式的存在。我们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是否也将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结合下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谈谈吧!
1、通过观察活动现场中的幼儿表现,你是否发现了幼儿在掌握模式规律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具体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此次活动,思考一下数学活动与运动、艺术、生活等领域活动之间的联系,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渗透和结合?
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一种具有自娱性的活动,它形式多样,不但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易学、易会、易传,符合了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本周我组织了《跳房子》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我有以下的反思:
1、首先是本节的课的重点应该是训练幼儿的连续向前跳的能力,在环节一的热身运动中,应该从头、手、脚、腰各个部分运动到,这里我有些疏忽了,头部的运动没有注意到。
2、环节二中,教师先让幼儿来试一试,介绍幼儿自己的玩法,然后引出教师今天的主题——教幼儿单脚连续向前跳的办法来挑格子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表现的还是不错的,基本上也达到了这个环节的目的,学会了单脚连续向前跳的本领。
3、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中老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游戏中,孩子们积极投入,表现出自主探索、乐意合作、挑战自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活动练习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展开,满足了幼儿自由自在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欲望,幼儿在游戏中结识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幼儿合群的需要,使得幼儿团结合作、乐于助人、遵守规则等社会性的行为得到了逐步的形成。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良好的作用,为幼儿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