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活动目标:
1、基本了解故事,初步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像所带来的乐趣。
2、学习根据故事的情节线索大胆地想象和创遍故事。
3、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录音机、故事中的小动物图片、蔬菜图片
活动过程:
1、由讨论引出故事。
提问:牛奶是什么颜色的?那你们见过彩色的牛奶吗?今天张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彩色牛奶》的故事。
2、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像。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彩色牛奶》。
(2)提问: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牛大叔带来了谁?那头奶牛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小动物喝了有颜色的牛奶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
(3)再次欣赏故事。(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出示动物和蔬菜图片)
3、完整学习故事,幼儿想像性讲述故事。
逐句提问故事内容。
提问:
(1)小白兔给奶牛吃了什么颜色的什么蔬菜?挤出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小白兔变成了一只什么颜色的兔子?
(2)谁给奶牛吃绿绿的青菜?小黑猫给奶牛吃绿绿的青菜,奶牛挤出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小黑猫变成了一只什么颜色的小猫?
(3)小花鹿怎么会变成小紫鹿的?小花鹿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什么蔬菜?
(4)红红的西红柿是谁给奶牛吃的?奶牛挤出了什么颜色的牛奶?灰狐狸喝了变成了什么颜色的狐狸?
(5)小动物们有了这头奶牛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它们会这么高兴?
(6)小动物们变成了新的自己,可它们要是想变回原来的自己,该怎么办?
(7)教师小结:有了这头神奇的奶牛,小动物们想变成什么样子的颜色就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蔬菜,动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更加美丽了。
4、创编故事情节,进一步体验想象的乐趣。
(1)幼儿自由讨论、创编故事
(2)个别幼儿上台创编故事情节。
5、活动延伸:幼儿自由创作画自己创编的故事情节。
活动目标:
1、在词句接龙的游戏中学习创编儿歌。
2、学习用符号文字记录并根据记录复述内容。
活动准备:
幼儿在活动前收集其他的连锁调儿歌。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表演连锁调儿歌《走金桥》
幼儿可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二、连锁调儿歌齐分享
1、你知道哪些儿歌也是连锁调的?请你来表演。
2、分享连锁调儿歌(可利用自己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
3、帮助幼儿理解连锁调儿歌,感受他的趣味性
提问:听完刚才的儿歌你感觉连锁调儿歌有哪些特点?
4、教师小结连锁调儿歌的特点:随韵粘合、逐句相连、节奏韵律感极强,很有趣,前后句连贯,易读易记,前后句韵母相同。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和后一句的开头相同。
三、幼儿以自己的名字自编连锁调儿歌
1、师:小朋友都知道了什么是连锁调儿歌,大家可以试一试用自己的名字编一编。
2、幼儿可以和身边的朋友一起试编儿歌。
3、请编好的幼儿说一说。
四、接龙游戏;
1、鼓励幼儿以“走金桥”为开头,创编儿歌。
2、配课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幼儿创编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
3、集体朗读创编的儿歌
4、回顾内容,教师将创编的儿歌进行朗读。
5、小结:原来把这些零散的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有趣的连锁调儿歌。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边玩边说儿歌,感受儿歌的趣味性。
活动目标
1、对事物有好奇心,愿意积极参与探索,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2、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3、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月亮”组图;“变化的月亮”图片。
纸面教具:《月亮的变化》记录单。
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变化的月亮”;颜料、水粉刷、颜料盘、白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
出示组图联系幼儿已有经验讨论月亮的形状
天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月亮挂在天上,月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
你看到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它像什么?
二
发放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月亮变化的规律
慢慢地拉动细绳,看看月亮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它有什么规律呢?
三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
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左边的小月牙和右边的小月牙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四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月亮形状变化规律
1、教师介绍绘画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今天,教学活动为大班科学活动《变化的月亮》,主要是让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记录表1份、书“纸”的不同折法
2、学具:小记录表(一组一张)、人手一支笔
3、学具:每组一筐积木
4、学具:人手3张纸(半张a4纸一张第一次操作 一张第二次操作 一张第三次操作)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张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纸,它们现在是平躺在这儿,我想要它们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停顿数秒,不用请幼儿回答)
2、试一试
师:好,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才智,动手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要求:老师已经把纸放在后面的桌子上,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的走过去,听到音乐响起,请你们回来坐好。(讲要求一定要慢)听清楚了吗?
幼儿操作(保证2—3分钟的操作时间),教师观察引导(你真厉害让纸站起来,你是用什么方法呀?)(哇,你折一折让纸站起来了)(不是很稳,你还可以怎么样?)
3、交流分享
(放音乐)个别没回来的幼儿教师走过去轻轻提示。
请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请在观察中发现稳稳站起来小朋友回答),教师出示记录表用简单的线条记录。
师:你们让纸稳稳的站起来了吗?成功的小朋友请举手?你用什么方法让它稳稳的站起来的?(教师提升概括:真厉害。你们看他是把纸怎么样啊?哦,折了一折(折了两/几折)/卷一卷让纸稳稳的站起来。这方法真不错,我要把它记下来。)还有跟他不一样的吗?(哦,他也是折了一折,不过他是这样放,像屋顶老师也把它记下来……)
二、第二次操作,让纸张站稳
师:还有小朋友没有举手,没关系老师重新给你们一张纸,再去试试好不好?成功的小朋友,可以在动动脑筋相处更多的方法。听到音乐怎么样?出发吧!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放音乐)请第二次有新方法的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教师继续完善记录表。
二、探索纸张承载力的大小
师:你们真厉害,用1.2.3.4……那么多种办法把它变成了一张神奇的纸,向人一样站了起来。老师还要告诉你们,这纸在你们的帮助下不仅能神奇的站,还能承受一定的重量。要求:我给你们准备了积木,等一下请你们一块一块叠加把这里的每个方法都去试一试,看看它能承受几块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用投影仪示范:我们的第一种方法是什么?我们在表格这一栏下画上方法(表格中画一画)然后你们开始放积木,如果是4块就写4,那5块呢?
2、试一试
3、比一比
(放音乐)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比较操作结果。
师:你们把这里的方法都试过了吗?请你们仔细看看手中的纸,你们发现了上面秘密?追问:每个方面它的积木数量一样吗?
小结:原来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不一样,它的承载力也是怎么样啊?(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
师:(出示一本书)我的手上出现了什么?神奇的纸还能托住一本书呢?我看到有小朋友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点不可思议。那我们回教室休息一下再来试一试。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知道什么物体能通过弯管。
2、尝试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弯管堵塞)。
3、积极投入探索,肯动脑筋,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弯管人手一份以上、水、沙、石头、棉花、筷子、纸、玻璃球、软铅丝等材料分类投放,记录牌(大)一张。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题:水管的'烦恼
1、找找生活中有那些管子
师:你们知道水管在哪里呢?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管
2、水管的烦恼
教师以水管自述的方法,讲述水管堵塞带来的麻烦。
二、探索活动:谁能过弯管
(一)尝试探索
1、自由选择材料区,初步探索什么物体能过弯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操作现象。
3、集体交流:
(1)什么物体能过弯管?并记录操作结果。
(2)能通过弯管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4、教师小结。
(二)验证探索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探索。
2、对有疑惑的材料进行探索。
解决难题
1、教师出示幼儿在探索中出现的物体卡中间的弯管(棉花、纸头等),请幼儿用已有经验疏通弯管。
2、教师介绍好方法(吹气、用水、用软铅丝)
三、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运用:不要在弯管中乱扔东西,造成堵塞。简单的管子堵塞可以借助小工具疏通。
2、提出新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东西它能不能通过弯管。
记录幼儿的问题,让幼儿把问题带回教室继续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排序的兴趣
1、教师创设情境:小猫盖了一座新房子,准备铺四条小路,我们大家来帮帮小猫。请小朋友说说想帮小猫铺一条什么样的小路。
2、请幼儿利用手中的雪花片试着给小猫铺一条有规律的小路。
3、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讨论,试着走走对方的小路,感受不同的规律,并说一说同伴铺设小路的规律。
二、请幼儿按照两种规律铺小路
1、分给幼儿不同颜色的圆点,请幼儿根据颜色、大小的不同按规律铺一条美丽的小路。
2、鼓励幼儿请小组内的其他幼儿互相走走小路检验一下。
3、让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规律铺小路,并互相验证
三、学习按两种以上规律进行排序的方法
1、老师示范按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的方法
2、请幼儿自创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3、四组小朋友比赛,给小猫各铺一条规律不同的小路,时间最短者获胜。
四、活动延伸:
1、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规律排序的事物
2、鼓励幼儿用两种规律进行排序。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非常强烈,对周围世界充满疑问,特别是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信息量的不断扩展,他们对宇宙中的一切特别是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鲨鱼是不是海洋里最凶猛的动物?”“海马是海里的马吗?”这些疑问常常浮现在幼儿脑海中,他们渴望去探索,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是的,在幼儿的眼里,海洋的一切是那么的神奇与神秘,同时幼儿的大脑到了六、七岁也已发育了90%,充分具备了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生理物质基础。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海底总动员》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海洋世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海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它的隐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当小朋友问我海洋里的某种鱼是什么鱼时,我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我就让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课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太少,对活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丰富知识。因而我也给幼儿观看幻灯片《海洋世界》,让幼儿边看边听,了解了很多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最后我让幼儿看看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大海的情感。
活动优点
1.境创设好,导入自然(观看《海底总动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海洋世界的美丽,幼儿能直观的了解海洋环境,并认识海洋动物。整个环节鼓励幼儿探索,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2.教学中,通过观察、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动植物们的生长特点,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3.学方式灵活多样:情境体验、自主学习、多种游戏等等,使幼儿始终在一种愉快、舒展的状态中学习;
4.让幼儿感知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了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不足
1.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要表现老师对幼儿的评价,而忽略了幼儿的自评和互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
2.应该丰富自己对海洋的知识,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名字特征及生活习性。
活动背景
电池,在孩子电器化的生活中,几乎成了必需品,他们的玩具、学习用具都需要电池,于是,他们对电池的关注也就比较多一些。
所以,对电池认识,只要孩子需要,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都可以进行,只是内容有多少,要求有深浅罢了。比如:小班可以了解电池是有大小的,电动玩具需要装电池等;中班就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等;大班就要知道电池的大小有号码之分,电池是有容量的等等。
这里进行的是大班孩子的认识电池的活动。
内容与要求
探索和了解电池的基本特征,知道电池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型号的电池(方电池、纽扣电池、电板、1~7号电池,废旧电池)。
2、各种电动玩具,各种生活用电物品(闹钟、砌kman、文曲星、照相机等)。
3、模拟电池贴绒一份。
过程与指导
一、操作探索:玩电动玩具
这里都是电动玩具,你们想玩吗?去玩玩吧。
——老师可以引导:这边有各种各样的电池,你试试,有用吗?
孩子的探索是在试误中进行的,他们大多在错误之后,才会悟到正确。也有孩子一开始就正确的,但孩子未必了解原因。所以,给孩子大胆试误的机会吧。
二、交流讨论:你是怎么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的?
1、了解不同的电池型号:
老师的引导可以是:
·你装的是什么电池?
·谁的电池和它一样的?谁的电池和它不一样的?
·为什么要有不同的电池呢?
老师(小结):电池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方有圆……不同的东西需要不同型号、不同功用的电池。
2、了解电池的装法。
可以讨论:
·你的电动玩具动起来了吗?
·看看他的电动玩具装了电池,为什么不动?
·玩具装电池的地方,有“+"和“一”的,电池该怎么放呢?(用模拟电池贴绒说明)
老师(小结):电池是有头和尾的,我们叫它正极和负极,用“+"和“一"来表示。
3、了解电池的容量。
老师可以引发:还有装了电池没有动起来的玩具吗?怎么会的?
老师(小结):电池里面装着许多电,它会用完的。
三、运用延伸:玩各种玩具
1、周围有不同的电器和玩具,你去玩玩,看看要装什么样的电池?
2、你家里还有哪些东西要用电的?它们又是怎么用电的?
——这个活动可以放在角落学习里完成。如,让孩子在许多家用工具的图片中,分析哪些是家用电器、它们不同的使用方式等等。也可以在生活角放置一些常见的家用电器,既可以让孩子探索使用方法,又可以进行安全教育。
2、大班科学认识电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 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 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
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研究玩具需要几节什么样的电池,并从专卖店中配好、装好后,自由地使用电动玩具游戏。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前,我准备了电池和电动玩具,及一些有关的操作材料,幼儿进入活动室,看见桌上放着一大堆电池,探索的欲望随之而来。在我的要求:“看一看、试一试,看看这些有趣的电池;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后,便各自玩起来了。我一边给幼儿讲述各种电池,使他们认识电池,了解其形状、大小、用途,感受电池的有趣之处;一边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给各种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
孩子们纷纷分散活动开了。他们各自拿了一件电动玩具,开始寻找合适的电池,进行尝试活动,个个积极地动手、动脑,有的单独干,有的与小伙伴合作安。他们的神态是那么投入。幼儿在玩,在操作,在投入;他们边尝试、边操作,边议论;活动室里摆弄玩具的声音和幼儿的议论声夹杂在一起……对于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我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关于电池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了下去。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更萌发了孩子积极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使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思维。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发展必要的技能。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化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设计了这节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于水,在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的溶化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质有被水溶化的特性。
2、发现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大小及搅拌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化的特性。
难点:发现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大小及搅拌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木头、塑料片、盐、砂糖、冰糖。
2、勺子、记录纸、笔、热水、凉水、抹布7块、烧杯14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块木头,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烧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木头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基础部分:
实验一:谁不见了。
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1)老师:这些材料宝宝要和水来作游戏,我们先用木头、塑料片、盐、砂糖做实验,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老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看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烧杯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2)让幼儿各取上述材料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并搅拌。
(3)引导幼儿观察:谁不见了。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溶进水中变样了,这种现象叫溶化现象。
老师:小朋友,溶化还有好多秘密噢!你们想不想去发现它们呢?
实验二:
1、让幼儿取少许砂糖放入两个烧杯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哪个烧杯里的糖溶化得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可溶于水的物品,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品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实验三:
1、让幼儿取少量冰糖和砂糖,分别放在两个水温相同的。烧杯里。
2、引导幼儿观察哪个烧杯中的糖溶得快?
3、指导幼儿做记录,哪种糖溶化得快。
4、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5、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溶化最快的物品是什么,最慢的呢?
教师小结:可溶于水的物品颗粒越小溶化的就越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品的大小有关。
实验四:
1、让幼儿取少许盐分别放在两个水温相同的烧杯中,其中一杯进行搅拌。引导幼儿观察,哪个烧杯里的盐溶化得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物品的溶化速度与搅拌有关。
三、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用开水冲泡溶化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味道?(盐、味精、调味品)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化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回家后,利用洗衣粉溶于水的现象来玩吹泡泡的游戏。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设计思路:这一题材来源于生活,和幼儿的生活贴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有辆车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车子已成为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他们几乎每天接触到车子,虽然不会开车却天天坐车,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子让人应接不暇。新《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另一方面,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们对汽车非常感兴趣,去汽车充满好奇。车牌是车子的一部分,车牌是由不同的数字组成的,可以计算活动相结合。车子没有车牌就上不了路,可见车牌的重要性。
目标:
1、了解车牌产生的方式,知道车牌号的数字是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2、通过游戏复习10以内的顺数、倒数、单数、双数,能根据要求做出分类。
准备:滚动车牌数字课件
纸制车牌
布置好的模拟马路场地及各种信号灯
场地区域图
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问题:
幼儿每人手拿椅子开车进教室,并在马路平面图上“驾驶”。
教师以交警的身份出现,引出问题:
请你靠边停车,你的车没有车牌是不能马上的!
二、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什么办法能使车子继续上马路?(车牌)
车牌上写些什么?
2、知道车牌上有汉字、字母、有数字,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三、车牌投标并车牌分类
1、以电脑抽签的方式分批请幼儿按出自己的车牌,然后到工作人员那里领车牌。
2、我们有了车牌可是还不能上路,为了保证车子在路上行驶的安全要做安全检查,我们要分批进行检查。
讲解分批年检的规则,我们按车牌的数字特点来分车牌有四种,顺数、倒数、单数、双数。如果你的车牌是其中一种就请你把车开到相应的区域。
3、一维要求分类
播放广播请听到符合要求的车牌车主把车子开到指定的区域检查。如:“请车牌是单数的车到2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顺数的车到4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双数的车到6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倒数的车到3号场地检查”
4、二维要求分类
(1)如“请车牌是双数、倒数的车到1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单数、倒数的车到5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双数、顺数的车到7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单数、顺数的车到8号场地检查。”
(2)如“请车牌是数字1——5之间倒数的车到9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数字3——10之间、倒数的车到10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数字4——10之间顺数的车到9号场地检查”------
(3)如“请车牌是数字1——10之间、单数、顺数的车到11号场地检查”
四、涂色游戏你们的车子还是不能上路,你们的车牌还没上颜色。车牌还有不同的颜色,大型客车和货车是黄色牌照,小货车和小轿车是兰色牌照、白色牌照是军车和警车、黑色牌是外商及外商的企业由国外自带车的车牌。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车子的特点给你车牌涂上相应的颜色。
五、游戏:开车上路
请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变换交通信号灯,让幼儿能遵守交通规则,从小遵守交通法规。
活动反思: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新《纲要》还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幼儿的生活,与幼儿活相联系,并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本来一节比较枯燥的复习课就显得比较生动了,幼儿的兴趣也非常高了。根据各领域相渗透的原则,在活动的第四和第五环节还渗透了常识和美术领域,使得整个活动比较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