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优秀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女生衣服全没了之后长什么样】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来谈谈对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像力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人模仿青蛙的动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哦,你吃过青蛙肉吗?
生:我吃过,爸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会怕你呢?
生: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虫,要保护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们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庄稼不就被害虫吃光了吗?到时,我们人类还吃什么?
生:哦,原来不能吃青蛙的肉!
【执教者阐述】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教例中,我关注到学生“吃青蛙肉”这一状况,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爱吃青蛙肉”的同学也受到教育,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实验小学 陈兴杰
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 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 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
说教学过程 :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 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 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 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如何用创新、精巧的设计,在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显得生机勃勃、兴趣盎然呢?我抓住了以下两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4)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 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写、贴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 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 自由读全文,标上小节。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应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姐的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以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h.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二)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六幅画,分别为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乌龟和鲤鱼。让学生先来贴这些动物各自的位置,贴好后再讲清理由,为什么要这样贴。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中词�
4.写——形式多样,写中练笔
语文教学不仅是日耳之事,也要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公认的读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写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1)基础练习。在学生分别找到描写蝌蚪和青蛙外部特征的句子以后,及时填写:
a.小蝌蚪,身子,甩着。
b.青蛙妈妈四条,宽,鼓着一对,披着,露着,捉。
这两处练习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尤其是b处的练习不是读了课文就能信手拈来的,需要从乌龟和鲤鱼的话中概括得出,其次从这两处练习中可以对蝌蚪和青蛙的外部特征进行比较,
(2)深化练习。对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教师在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读的训练同时,又不失时机进行写的训练。如:
a.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是因为,说明。
b.乌龟告诉小蝌蚪叫它的妈妈,如果小蝌蚪光听乌龟的话,那,应该。
这样设计旨在以学生读顺、读懂课文为前提,培养础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自主阅读能力。
4.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3.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角色迁移,体验文本
播放课件,多种形式读好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a.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b.理解“一群”的意思,通过“一只”、“一群”进行比较,知道“一群”数量多,并用“一群”说话。
c 、小结小蝌蚪的样子: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2.看图读二、三自然段。
指导蝌蚪与鲤鱼妈妈与乌龟的对话。
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第二次很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学生分角朗读,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3.指导朗读第四、五段。
a.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b.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么读?(亲切、慈爱)
4.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5、说说青蛙妈妈的样子:大眼睛、四条腿、白肚皮、披着绿衣裳
三、感情朗读
四、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2.我会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五、巧设悬念,课外延伸
小青蛙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一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教学反思:
我在课前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相机点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说得对吗?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说目标
1.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识字是主要任务,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因此我把“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什、么”等6个生字”定为本课的目标之一。把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定为本课的另一重要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本课的基本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辅助于迁移法,
学法指导:
1、读、划、演、品
2、感情朗读
3、迁移训练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迁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质素。
说教学程序
一、寻人启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方法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学生能对本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你的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课伊始设计了从一则“寻人启示”,
寻人启示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朋友小蝌蚪,我生下来就没有见过妈妈,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高高兴兴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好羡慕呀!可我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也不知道妈妈长的什么样,你们能帮我找找妈妈吗?如谁能帮我找到妈妈,请拨打我的手机:13912345678。我一定会好好地谢谢他的。
小蝌蚪
2003年3月
这则启示一出来,立刻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而且孩子们也是极富同情心的,因此很快就把孩子们引进了课文中。
二、自主识字,扫除障碍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以识字为主,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自主识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重视老师的范写,孩子再自己临写,交流汇报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由于这几个词很有特色,因此我相机安排了一个比较词语:“大脑袋”和“大大的脑袋”“长尾巴”和 “长长的尾巴”让孩子们通过比较领悟到两个词的不同,体会小蝌蚪的特点,紧接着让孩子们练习说话:仿说:宽嘴巴、黑身子。伺机积累词语,及时地把这种能力内化为孩子们自己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写话打好基础。再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练习说话: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教小鲤鱼捕食,心里会想些什么?
因为这样的场景跟孩子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孩子们也大多有过这样的体验,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说话的时机,相信孩子一定能说得很好。
(5)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6)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7)看着动画,给动画片配音。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用这种入情入境的方法,把孩子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朗读课文,他们会很快进入角色,同时也能读得声情并茂。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6)给动画片配音。
这一自然段和前一自然段结构相同,有上一节的学习做基础,因此这一段,我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旨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有一位教育者说得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授已有的东西,教师教的目的也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教给孩子学习方法是多么得重要。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
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3)汇报交流。
由前面的老师教到半扶半放地学,再到现在的小组合作学,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合作学习的过成其实就是把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这种由理论知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你还想知道有关青蛙的哪些知识?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8、指导写字“变、条”
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
师范写,生临写,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