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最新1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给您带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学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1、租车

2、用餐

3、买纪念品

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小学数学教案 2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小学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并能找出图形或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创造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规律和无规律图形两组,红色圆形、黄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各10个。

教学流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1)先出示没有规律的一组

(2)再出示有规律的一组。

师:为什么你们第一组猜不到,而第二组能够猜到?

2、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图形(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1、师:(指着有规律一组的图形)那这组有什么规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你是从形状上来观察的。如果给它们分分组的话,分到哪里好?

(教师边说边板书:1、1、1、1、1、1、1、1、1)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满足于学生作浅层的规律描述,而是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3、师:如果给你一些,你能摆出其他的规律吗?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进行交流。 1小组合作摆规律。

2展示学生作品:△○○□□□△○○□□□△○○□□□

师: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

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

(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动作中也有规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品,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

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4、解密码:老师这儿有一组有规律的密码,它的开头是1、3,你猜接下来是什么?(学生动手写下来。)

生1:1、3、5、7、9、……

生2:1、3、1、3、1、3、……

生3:1、3、6、10、15、……

生4:1、3、7、13、21、……

生5:1、3、4、7、11、18、……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说说其中的规律。

(设计"解密码"这一环节,很自然地将学生从具体图形中发现规律,升华到数字排列的规律,这是一个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的过程,促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理性概括。)

三、在创造中理解规律

师:图形有规律,动作有规律,数字的排列也有规律,那你还能创造出一些规律吗?你可以用笔写下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画规律,也可以用动作或声音表示规律,看看谁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生1: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

生2:abcabcabcabc……

生3:快乐快乐快乐……

……

(让学生用动作、声音或画画等等来创造规律,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律是在图画、声音、动作、颜色等多方面存在的,是很奇妙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四、在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

(课件演示:家具装饰、古文物、少数民族的服饰、项链、跳舞的小朋友……学生被眼前的美丽图案吸引住,不时发出"啊"的声音。)

师:美吗?为什么会美?

师:看来规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形或数字是什么,还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就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生活中还藏着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期待小朋友更多地发现。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板书设计:

找规律

△○□△○○□○△

△○□△○□△○□

1、1、1、1、1、1、1、1、1、

△○○□□□△○○□□□△○○□□□

1、2、3、1、2、3、1、2、3……

1、3、5、7、9……

1、3、1、3、1、3、……

1、3、6、10、15、……

1、3、7、13、21、……

1、3、4、7、11、18…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 5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感。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动画,创设情境:卡通形象皮卡丘把小朋友带到数的王国。

讲述:数的王国里住着我们已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数。

(板书:我们认识的数)它们经常跑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

1、“说一说”的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幅图,并播放学生说的话,出示相应的场景图。

讲述:这些同学可真是有心人,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说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反言。

讲述: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2、“说一说”的第二部分。

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自己的年龄都记得很清楚,我看谁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先告诉我家中有几口人,再分别说出他们的年龄)先指定两名学生说,当每个人都很想说的时候,再让他们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再请两名学生说。

讲述: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的家人都很关心。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智力小测试,比比谁最聪明。(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4岁。你们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

讲述: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宰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3、“猜一猜”。

讲述: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小组长和组员合作完成。组员的任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小组长则要把组员猜数、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1)请每个同学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

组员数,组长记录。完成后评出优胜小组,奖励合作星,再指名说,老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说出的粒数。

讲述:同学们抓一把糖大约都在10粒左右。

(2)在请同学们抓一把花生米,不要数,先猜猜大约有多少粒?

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组长。估计得怎样呢?把手中的花生米数一数,数的结果告诉组长。估计得怎样呢?

小组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组,奖励合作星。

提问:谁来把自己猜数、数数的结果告诉大家?(教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说出的粒数)你觉得自己估计得怎样?

(3)讲述: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着三位同学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糖的粒数多,其余同学是不是也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小组同学讨论,教师指导,教师指导。讨论结束后,指定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因为一粒花生米比一粒糖小一些,所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就要比一把糖的粒数多一些。

(4)讲述:请同学们抓一把黄豆,不要数,你觉得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瘰疬数多还是少?(指名说)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粒?

(组长记录)估计好了以后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数结果也请组长记录下来。

小组活动结果后评出优胜组,奖励合作星。

提问:谁来把自己猜数、数数的结果告诉大家。(教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数出的粒数)你觉得自己估计得怎样?

(5)看表比较:一把黄豆的粒数确实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要多,可见你们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因为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米小得多,所以在估计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得多,这样估计出的结果就会和实际的记过比较接近。

4、“数一数”

出示第四幅图。

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的小朋友数了哪些数?如果我们也到校园里去,除了图画中的小朋友数的数以外,你还想数什么?

请你们一起走出教室,分小组到校园里去数一数好吗?10分钟后我们回教室汇报。

学生分组到室外活动。

数完后组织学生交流。

讲述:刚才小朋友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数得也非常好。

[评:在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按批排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另外,这项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再掀起一个小高潮。]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最后让我们看看皮卡丘还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放配音: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教学后记:接近生活,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 6

教学内容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82页、第83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

(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

教学后记:学生理解得不好。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P93-9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

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深化对圆心、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的意义、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联系,感受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及联系。

教学准备:

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

一、引入

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

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

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点的距离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

引出圆,呈现课题。

设计意图:

从正方形引入,观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渗透圆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感受极限思想。

二、画圆

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

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

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

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

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

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圆规画圆“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教材,有效讲授,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半径的初步感�

三、自主学习

1、自学与分享。

(1)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面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

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

3、发现与思考。

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点,这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

组织交流反馈。

4、现象与本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

(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

(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

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领悟圆的本质。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

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理解同圆半径、 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逐步贴近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

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 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效能,既传递给学生“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证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圆。

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

1、怎样找到圆心。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导思考。

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为什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圆心?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径的意义,要“折”出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直径的意义,加深印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

(2)再找圆心。

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

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

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再一次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现象;领悟数学可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六、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提出希望。

小学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 ,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 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 “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 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

汇报:黄花有(5)个 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谈话:还是黄花和蓝花比,小兔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小猪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到底是3倍、还是2倍呢?你同意谁的说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 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 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 )带子的长是( )带子的( )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苏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板书: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帮助鼠妈妈、淘气、笑笑分东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图。(课件)

(1)鼠妈妈分饼:鼠妈妈做了4张饼,整分给两只小老鼠,要这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一样多,应该怎么分呢?你来帮帮她好吗?

生汇报,师板书:4÷2=2(张)师指出:当我们分东西分得一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叫平均分。如果一只鼠分1张饼,另一只鼠分3张饼,是平均分吗?

(2)淘气、笑笑分苹果。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看淘气、笑笑在分两个大苹果,他俩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2÷2=1个)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1÷2=)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课本53页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义。

生汇报不同的方法,师相应点拨。

2、认识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页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分数。

生边涂色边做书上的填空题,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3、加深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出示)

(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三分之一,写作。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书上找一找。

学生看书后,指名汇报,板书的各部分名称,并指导读。

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5、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1、(书上54页下方)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55页第1题)。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55页第2题)。

4、判断:(55页第3题)全班讨论订正。

5、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55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4÷2=2 2÷2=1

1÷2=(一半)

分数: ()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苏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副标题#e#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略)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单一标准讲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一标准》讲课教案: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1-62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中寻找相等的分数,操作中验证相等的分数,归纳中总结分数变化的一般规律,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分数基本性质,逐步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经历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感悟初步的数学思想。

4、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体验数学知识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基本性质"零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片、圆片、彩笔、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再过几天就到六一儿童节了,六一节里很多乐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的六一呀,在数的乐园里,大家也准备呼朋唤友的聚一聚,共同欢庆呢!瞧(课件出示)。

依次点击出现课件,根据课件内容,分别找出3和0.3的朋友,同时引出,并帮它找到朋友。

二、初步感知

1、操作

拿出信封中图片,涂一涂,涂完后与对比一下,看看它们与相等吗?

2、汇报

发现和相等的分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发现?你们是如何比较的?

发现的朋友的同时,得出不是它的朋友

3、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深入研究

1、尝试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判断的的朋友,大胆的猜一猜:可能有哪些相等的分数呢?

指名学生说,同时有选择的板书出几组分数。

2、操作验证

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应该怎么办?好的,我们先来折纸验证这几个分数,请同学们听清操作要求:

多媒体播放操作要求:

⑴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它的,并将写在涂色部分。,

⑵ 再将它继续对折三次,每次找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⑶ 每折一次请认真观察:这张纸被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学生操作过程,并适时参与,和学生共同学习。

3、操作汇报

学生完成后指名小组汇报(询问、展示不同的折法)。

现在我们再来回放一下刚才大家折纸的过程,(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

对折一次,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色是1份。再对折一次,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观察后汇报,再引导观察第三次对折,第四次对折的情况。

通过折纸,我们验证了= = =

现在结合图观察每组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而分数大小不变,它们之间是否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4、观察研究

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我研究。

我研究:

5、学生汇报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介绍每组分数的是怎样变化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6、观察总结

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等式,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再联系开始研究的(例1)这组等式观察,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并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感觉一下这里哪些词很重要;再仔细的读一读,�

8、尝试应用

我们已经帮找到了几个朋友,它还有朋友吗?谁能再来说一个,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它的朋友都来,有多少个?看来它的朋友可真多呀!

回看板书上之前的猜想,说一说另外几个分数是否与相等。

四、 应用规律

1、完成作业纸上第1题填数我最准。

指名汇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在解决= 时,注意展现学生不同的想法,如学生出现得时,课件演示我们来比一比。

小结:看来,这里所说的相同的数不仅可以指整数,有时还可能是小数,以后还可能是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而不能是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

2、完成找数我最准。

在直线上表示1/2、5/3、6/4这3个分数的点分别在哪呢?

现在我们知道这3个分数都是相等的,如果让你从中任选1个数表示这个点,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的开心吗?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 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盘等)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 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 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 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 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 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咱们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1、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好准备。2、圆的周长与其它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圆周长计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 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 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 汇报实验结果

3、 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 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早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 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 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图: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学生感知直径越大,周长越大;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倍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存在性;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3.14,事实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理解圆周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 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πr

3、 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 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 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

板书设计:

圆 的周 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小学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小学数学教案 17

教学内容:

练习二 Px。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