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次为您整理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战争》录像、《虎门销烟》挂图
课前准备:观看或读《战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观或读《战争》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 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 出示词语。
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 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 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 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 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倒石灰 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 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理解成长的道理;
2.激发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3.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故事的背景介绍;
2.故事的主要情节;
3.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谈论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故事(20分钟)
教师向孩子们讲述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3.讲解故事(10分钟)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孩子们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进行讨论,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孩子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鼓励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
通过导入,引导孩子们进入故事的主题和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法
通过阅读,让孩子们自己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3.讲解法
通过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增强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通过阅读故事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孩子们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评价孩子们的成长情况。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故事在孩子们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启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勇气和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故事的运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在参加当地一次“回乡之旅”的活动中,亲眼目睹了人们对即将退休的沃尔特詹森的爱戴,它们都把回家看看的机会让给了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沃尔特 詹森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构想:
先展示地理位置图,让学生了解两地相距遥远。本课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了解故事的背景。在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词句,讨论重点问题。
教学准备:美洲地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3、教师指导。展示美洲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美国的'新泽西州和拉美的波多黎各,感受两地距离的遥远,体会移民回家探亲的不易。
二、默读课文,促进领悟。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借助有关的语句,了解故事叙述的顺序。
三、课堂讨论,加深领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相关词句,领会以下问题:
1、漂泊他乡的波多黎各移民们是怎样希望有机会回家看看的。
2、当“我”念到沃尔特詹森的名字时,人们为什么会欢呼,想他道喜,同他拥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们内心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推荐代表在班级交流。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同一个名字
沃尔特 詹森
每一张纸条 不同的笔迹
爱 戴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目的: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入境悟情,并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课文“放鱼”与“得到启示”部分的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品词品句,体会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话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师简述课文主要叙述顺序。
2、提问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钓鱼部分)
(1)“我”钓到一条怎样的鱼?
(2)钓到这条鱼后“我”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得意,欣赏)
3、指名配乐读,生边欣赏画面边体会当时作者与父亲的愉悦心情。(播放课件:“我”钓到鱼的过程。)
二、 思维拓展、迁移
过渡:是啊,在这么美的夜晚,钓到这样大的一条鲈鱼,真是一件人生快事啊,如果你就是当时文中的那个小作者,想想看,你准备怎样处理这条鱼?(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
1、生写自己的处理方法在纸条上。
2、抽生说说自己写的内容。
3、指名部分学生把自己写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三、 学习“放鱼”部分
过渡:同学们的处理方法丰富多彩,但文中的“我”的父亲却叫“我”把鱼放回湖里去。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后面的内容,找出放鱼的内容。
1、抽生说放鱼部分的段落(4-9自然段)
(1) 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思考内容)
a、请找出父亲动作词、神态词、语言,联系这些词语想想父亲是怎么想的?
b、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句,体会“我”当时心理的变化。
(2)抽生解决“思考”中的问题。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4)指名朗读,抽生,师适当点拔。
(5)抽两小组分角色朗读。
2、最后“我”放了“鱼”吗?为什么要“放”?“我”愿意“放”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我不愿意放?
3、讨论:为什么父亲一定要“我”放鱼回湖?
(1)抽生汇报。
(2)师。
四、 学习“得启示”部分
过渡:尽管“我”极不情愿地放鱼回了湖,但这件事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从中得到了一个终生受益的启示。作者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由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边读边把你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抽生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1)齐读句子一,想想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诱惑人的“鱼”。)
(2)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句子二,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勇气和力量。)
a、联系课文内容“放鱼,留鱼”来理解第一句话。
b、你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3、看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1、2、3),边看边想:诱惑人的鱼是什么?道德的“是”与“非”又是什么?
4、拓展,升华
生活中有许多这些诱惑人的“鱼”,如果再一次让你处理刚才你钓到的这条大鱼,你现在又会怎么处理它?写在纸条上。
(1)抽生读自己写的内容。
(2)指名把写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5、师。
6、齐读最后两段话。
五、 延伸:
说说自己学了这课文后得到的启示或感受。
板书设计:
29
放 钓 留
鱼
的
启
示
是 非
道德 实践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间的情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提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树,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
今天啊我们要来学习一篇美丽的童话《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
1、说一说实读课文应该注意些什么?
标出自然段。
划出不认识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鸟和树是好朋友,它们分别后,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三、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意境美
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课文中很多次出现了“好朋友”这个词,请你找一找,读一读相关句子。注意体会。
2、这么多地方出现了“好朋友”,让我们再来读读书,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真正体会到它们是好朋友?请默读,把让你感动的地方划下来。再放声反复读几遍。
(生读)
3、请生读:(生读3—5自然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这对好朋友在分别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依依不舍的。,树希望小鸟回来给它唱歌,小鸟也愿意回来给它唱歌。)
师:请你也找一位好朋友读一读它们的对话,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分角色)
4、我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都还想让对方走)
师:是啊,它们难舍难分,你也找个好朋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再倒班男女生合作读这部分,把刚才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它们难舍难分,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第一自然段)
“天天给树唱歌”说明它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师:有这样的好朋友,你感觉怎样?(很幸福)
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6、从小鸟与树朝夕相处,难舍难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鸟与树的珍贵友情)
7、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珍贵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鸟儿找树找了很多地方)
为了找到好朋友,小鸟可是历尽千辛万苦,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一说?
小鸟( )地找 (千辛万苦、不顾一切、千里迢迢、心急如焚)
小鸟这样( )地找只因为什么啊?
(它们是好朋友,小鸟为了实现还要唱歌给树听的这句诺言。)
8、鸟儿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许多次急切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一下小鸟当时的情感。
请生读鸟儿问树根、问大门、问小女孩的话。
为了寻找好朋友,鸟儿一次比一次着急,话语一次比一次急切,我们连起来读一读,体会小鸟心情的变化。
9、我看到许多同学眉头都皱起来了,语速也快了,我体会到了大家心中的急切。对话里的其他角色,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分工练读。
请四位同学扮演。
师:刚才这组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要发表的,你觉得谁读得较好,或者说哪个角色你能读得比他更好。
引导:树根是树的一部分,语气应该伤心。大门呢?它对这种事见得多了,一点都不同情树。而小姑娘应该带些稚气,声音应该稚嫩一些。
小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那份焦急、担心、急切、就是奉献给大树最深厚的友情。齐读这部分。
四、情感升华
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
这里有两个一样的动词,却写出了小鸟对灯火的不同感受,你能找出来吗?(看)
第一个“看”,小鸟仿佛的对灯火说什么?
第二个“看”,小鸟仿佛又对灯火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信守诺言,珍爱友情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小鸟说,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即兴表达后写下来。
[情景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
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在学习爬
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
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电脑屏幕展示1——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电脑屏幕展示2——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电脑屏幕展示3——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画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的爬山虎的脚由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头上变成圆片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3、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
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电脑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将相应动词拖入其中并点击观看动画。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并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也可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爬山虎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大家还想了解到更多关于爬山虎的信息吗?生:愿意。
电脑屏幕展示5——
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及文字资料。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学间展开交流、分享成果。
(四)总结全文,布置观察。
1、教师总结。
2、鼓励大家亲手种植一种植物,美化家园,美化生活,并记下观察日记,了解这种植物的样子及生长变化。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我先呈现静止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从而感受到叶子的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表现的。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丰富,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脚在攀爬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更为巧妙的则是教师将整个动作过程制成了动画,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可以分解动画,逐幅观察,同时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动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四、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对于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有关知识的了解,单靠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画或播放几段视频以及课文有限的文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安排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借助信息工具平台,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同学间分小组进行交流表达,扩大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协同合作学习的精神与意识。
当然课堂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学生的积极性虽都调动起来了,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不强,但不管怎么说利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展示语文课堂和魅力。
[专家点评]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在这节语文课中,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整合中来,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在信息技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得到双重提高,为今后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则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协作者和最终作品的评价者。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案例。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叫“卢沟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学文。
板书课题:
1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听录音朗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 雕 厘 甚 至 蹲 概 异 侵 衅 驻 具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歇后语 雕着 厘米 甚至 大概 形态 各异 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侵华 挑衅 驻守 具有 建筑
五、 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