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
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
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能告诉大家用字母怎样来表示?各是什么意思?
生1: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交换律。)
生2:(a+b)+c=a+(b+c)(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进行一个抢答小比赛:
师:看得出大家 m.jiaoxuela.com 对这两个运算律已经掌握的不错了。接下来咱们来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气球上三个数的和。算好了直接站起来报得数。
(64、19、36)
(38、18、32)
(75、27、63)
出示第一组气球:64、19、36
学生口答后提问:你怎么算的这么快的?你怎么想到先将64和36相加呢?
明确: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比较简便(板书“简便”)。
出示第二组气球:75、27、73
师:怎么算的?这样算真简便。下一组。
出示第三组气球:38、18、32
师:这题没有两个数相加得100的,咱们怎么办的?
3、小结:
谈话:看来,要想算的快,是有窍门的。只要找到了方法,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计算就更简便。我们今天就要一起研究,如何简便计算。(补全课题:简便计算)
二、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例题图。
师:会跳绳吗?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会列式计算吗?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交流反馈: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对吗?他们分别是怎么算的框出29+46+54=29+(46+54)
提问:这两个式子为什么相等?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怎样让计算变得简便的?
谈话:运用加法结合律,将相加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计算更简便。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两题,你能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出示“试一试”两题:56+69+2178+(47+2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依据是什么?
班级交流:选取一组同桌上台展示计算过程,并讲解算法及依据,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
观察黑板上的这3题,我们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明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让计算变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补全课题)
三、及时训练,巩固提高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九第7题):
谈话: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我们还要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7题。
校对答案。
提问:怎样算比较快?
谈话:简便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时,如果能简便,尽量简便。
2、两个数相加:
谈话: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三个数相加的算式,同学们做得不错。接下来还有一些挑战题敢不敢试试?
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师:拆哪个数?(生:拆那个最接近整百的数。)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先拆再凑的办法真好,谁想出来的,“小数学家”。这两题能用先拆再凑的方法做吗?
出示:354+102205+417。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拆哪个数。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交流反馈。
出示246+198。
提问:这道题目,你能想办法简便计算吗?小组之中说一说,再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明确:198很接近200,我们可以将它先看成200去计算。但是这样多加了2,因此还要减去2。
出示刚才做的几道题目
提问:刚才我们算的这几题,都是怎样让计算变得简便的?分别改变了哪个数?(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将改变的数圈出)
提问:改变的都是什么样的数?
明确:都将一个加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然后多加了就减去,少加了就补上。
师:这几道算式,分别应该改变哪个数?
口答:204+328436+97299+153。
3、拓展题:
提问:现在,你会简便计算了吗?要想运算更简便,关键是什么?那么,我们来几个难点的挑战,不要被打倒哦!
①99+199+2,小组中说一说,再在班级交流。
②36+28+44+72,怎么算更简便?同桌之间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③1+2+3+4+……+98+99+100。
好样的,还想继续挑战吗?一百个数呢?(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交流:指名说方法。
师:当之无愧的小数学家呀,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用运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题的人吗?
播放视频: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师:看了高斯的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的,只要是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就会有发现。
四、总结。
师:最后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
(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
(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特征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内角和等于180。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顶角)÷2来计算。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
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
(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
(3)交流讨论。
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1)拼一拼。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想一想。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反思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
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
全班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