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光具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为什么同是凸透镜却成的像不同?大家再观察它们的物距有什么不同?谁的物距大?成像的特点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10cm) 方案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册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质(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5 u 5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附件:学案 一、引入新课:你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后,有哪些疑问?请把它们写下来: 1. 2. …… 二、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三、制定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③实验具体步骤: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四、进行实验。 五、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质(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5 u 5 可不填 六、结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或倒立的虚像? 思考: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呢?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和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 2、挂图或投影片——凸透镜的应用(重点是照相机和幻灯机) 3、学生准备: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放大镜由哪儿部分构成? (2)放大镜除了有放大作用,还有什么作用?(聚光作用,即将平行光会聚一点。) (3)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 (1)讲述:像放大镜的镜片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2)板书课题:凸透镜。 2、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看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有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①在纸上看到了什么?(窗外物体的像) ②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彩色的,比实际的物体小……) (4)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5)教师小结: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讲述:下面,我们要用蜡烛、凸透镜、纸屏做个实验。试一试,怎样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①蜡烛、凸透镜、纸屏怎样排列,才能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②蜡烛的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与蜡烛相比,是大还是小呢?(希望实验结果有比蜡烛大的像,也有比蜡烛小的像。) (4)讲述: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有大小不同。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大像,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小像?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先让学生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发现条理化,并板书下来。)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指导学生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4、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凸透镜除用作放大镜外,还有什么用途?哪些器材上安有凸透镜?它们有什么作用?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照相机的构造示意图。 (3)讨论: ①照相机的哪个部分装有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 ②照相时,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纸屏?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 ③在底片上形成的像应该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在照相机取景器中看到的是正立的像,这是经过平面镜的再次反射形成的。) ④照相时,怎样使物体或人的像大一些?为什么? (4)讨论:放映幻灯时,怎样安装幻灯片,放映出的图像才是正的?为什么?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凸透镜的作用及用途。 2、提问: (1)凸透镜有几种作用? (2)凸透镜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 (3)老花镜片是凸透镜,应用的是凸透镜的哪个作用? (4)放电影时,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再大一些,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土照相机,做照相游戏。(制作方法参考课文内容。) 一、--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安排 视频激趣 引入新课 (3min)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 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师:将两次看到的现象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放大镜。 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 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 课件播放视频《金装四大才子》第一集中片段: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与对手进行蹴鞠比赛,还忙里偷闲擦拭他的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观察对比 提出问题 (4min) 师: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像。有正立的,倒立的;还有放大的和缩小的像。那么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 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 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 猜想假设 (2min) 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9min) 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用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的物体,自行选择其它器材,制定实验计划探究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强调: 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情况;或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比较物距。 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所选器材和实验方案。 出示光具座 课件显示: 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 课件显示: 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5min) 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将f=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 ②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师:下面我要求第一至第七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像,第八至第十五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的像。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按教师要求动手进行操作;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12min) 师让小组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师引出实像的概念。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u>2f� 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f2f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 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此时的虚像呢? 师板书:u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2f和u=f处,观察成的像的情况。 师板书:u=2f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v=2f;u=f时不成像 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在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师: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学家一样成功完成探究任务。(掌声鼓励) 多位学生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并汇报: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的情况。 学生尝试观察后发现:从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就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生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件显示:两幅图片,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可以用鼠标拖放。 规律再现 总结提高 (5min) 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演示“三段两点”成像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呢? 师移动动画中点燃的蜡烛从左向右逐渐靠近凸透镜。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做了实验,还动脑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学习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观察将知识内化。 学生再次观察后总结出新的规律: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课件显示:flash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应用 解决问题 (5min)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 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 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 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 学生:人向前走一点。 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件显示: 水滴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回顾这节课的收获。 师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代表积极发言,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有成像的作用、成像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方法,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性思维的形成; 3、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辨证的看待客观事务的变化及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探究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蜡烛、火柴、纸屏、投影仪、相机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认识: 【设疑】: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发现】:放大镜根据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中间厚边缘薄 、透明----(板书课题) (出示放大镜) 这是什么?谁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请学生到前边来做个实验(给学生放大镜和一本书)试着把书上的字放得最大。 [学生反复实验] 放大镜还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书: · ) 放大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图下板书:折射) 再来看看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摸摸、看看。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两边薄。) 还有什么特点? (镜片是透明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的知识。(出示放大镜)这叫什么? (应该叫。) 放大镜就是。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有成像作用: 【设疑】: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探究】:(学生创造性的探究) 【发现】:通过看到的物体倒过来了。 还有什么作用呢? (能让物体倒过来。) 你是怎样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来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我看见老师倒过来了。生2: 前面的同学也倒过来了。) 是人倒过来了吗?现在你再看,人是倒着的吗?放下再观察,想想通过看到的是什么? (通过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那么这叫的什么作用? (能使物体成像。) 认识如何成像: 【探究】:让蜡烛火焰的像出现在纸屏上 【发现】:蜡烛、纸屏在一条直线上且高度相同。 【创造】:学生不同的摆放都能成像 【设疑】:像的大小与火焰的关系? (反复探究) 【发现】:像有时大,有时小。 用、蜡烛、白纸做实验,让蜡烛的像出现在白纸上,自己做做看。 (学生实验) 大家是怎样做的?请这一桌的同学到前边来做一做。 (巡视过程中错误的代表) (两生做实验,纸上无像) 能不能自己想个办法。 (生改变、白纸、蜡烛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纸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蜡烛和纸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蜡烛、白纸得在一条直线上。) 我们按这个办法再来实验,同时我们把白纸叫做“纸屏”,看看在纸屏上得到的蜡烛火焰的像有什么特点? (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生2:我们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还是倒立的。) 能使物体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书:使物体成倒像) 认识的成像规律: 【设疑】:你对这个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 【探究】:反复实验,寻求规律 【发现】:与蜡烛、纸屏三者的位置有关 【探究】:学生演示实验、参与板书,进一步探究 【发现】:蜡烛、纸屏三者的位置之间的辨证关系 【创造】:学生参与图文结合的板书形成 到底通过得到的像比蜡烛火焰是大还是小?我们再来做做看,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谁到前边来边实验边汇报实验结果。 (演示当离蜡烛近时,像就大,离纸屏近时像就小)。 那请你再说说什么条件下成大像? (当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条件下成小像哪? (当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请同学们再来做做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谁再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 生2: (板书:当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当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缩小的像。) 认识的应用: 【设疑】: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 【创造】:1、用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两个像; 2、利用投影仪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释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这就是成像的规律。大家想一想,什么地方用到了成像的规律?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照相机就用到镜头就是,被摄的物体相当于蜡烛,底片就相当于纸屏。) (我们教室里的投影仪也用到了成像的规律。) 请你到前边给大家讲讲。(生讲解)你能让屏幕上的像变大吗? (可以让离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让投影仪离屏幕远点。(边说边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制作“土相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作用(聚光、成倒像、放大物体的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他人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制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保鲜膜、玻璃器皿、激光灯。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用手摸一摸家里的放大镜或者是爷爷奶奶的老花镜,你会发现这些镜片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 2.猜想一下我们家里的爷爷奶奶的老花镜有什么作用呢? 二)【实验(观察)探究】 1.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我们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选择一个猜想,进行设计一个方案进行研究。 活动要求: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小组共同商讨选定验证一个放大镜的猜想。 参考课本提示独立思考p14-p15. 小组内讨论交流,做好方案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的具有���������������������� 作用 组内的实验计划 ①实验材料: ②实验过程与结论: 实验项目 项目一: 项目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课题5:凸透镜 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方案汇报:我们比一比哪一组的实验计划最详细,效果最好。 (过程要求:认真听,可以提问。最后根据交流所得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 3.实验探究(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按照方案多做其它组的实验) 按照实验计划中的过程进行实验: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猜想及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①组长分配任务:一名记录员,两名操作员,其余观察。 ②组长领取实验材料 ③按计划实验:要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三)【实验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向全班讲解展示实验结果,并说明实验过程及现象。同学可以再黑板上进行展示,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四)【检测】(5分钟) a.我会填 1.像放大镜这样、的透明镜片,称为“凸透镜”。 2.凸透镜有、的作用。 3.老年人使用的老花镜其实就是。 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 b.我会解释 4.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了凸透镜,请举例说明它们的用途。 5.有一支探险队,在南极遇到了特大暴风雪。等到风停雪止队员们才发现,存放火柴、望远镜等物品的袋子被暴风雪刮走了。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所有的食品都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正当大家万分着急的时候,一位知识渊博的队员想办法取到了火。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猜想一下,他是怎样取火的?其中运用了什么科学道理? 五)【小制作】我喜欢做:做个小凸透镜。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制作一个小凸透镜。(除了课本上p15的提示,还有什么办法) 六【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凸透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怎样科学用脑。请查阅相关资料,粘贴或者书写在下面。 七【板书设计】 5.放大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作用:放大,聚光,成像凸透镜 篇2
凸透镜 篇3
凸透镜 篇4
凸透镜 篇5
凸透镜 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