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
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佳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试一试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
2、幼儿感知,探索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提供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测: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2)、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交流。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现。
5、交流活动情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教材内容分析:
磁铁在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而大班下学期的综合主题教材的主题二《小问号》中,恰巧就安排了《磁铁的秘密》这一科学活动。于是,我首先对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进行了了解,发现内容还是很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过程设计也比较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需做调整的部分。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因此我首先将活动目标进行了调整:第一个知识目标定为——通过探索,发现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的特性。而原来的目标——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的目标界定。由于并没有明确指明磁铁的特性是什么,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磁铁的很多特性,比如“磁铁能吸铁”、“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吸东西”、“磁铁两端的磁力最强”,等等。这样多的科学概念,让大班的孩子在一个活动中来掌握,是很难较好的完成的。由于没有明确的核心目标,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孩子就无法探究出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进而失去了探索的兴趣;第二个为技能目标——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养成实验后记录的习惯。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记录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增加了幼儿记录这一环节;第三个为情感目标——对探索活动感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制定完成,接下来我根据书上的内容对活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正规性的科学活动通常要受时间的限制,但是,幼儿的探索欲望是无止境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寓科学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意识,因此,在活动的结尾处我认为需要有一个延伸,让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更多秘密,如磁铁有正负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活动目标
1、在品茶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茶叶的功效。
2、通过观赏茶艺初步掌握茶具的名称,用途和摆放。
3、享受自主设计茶具摆放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基本茶具、茶具摆放图片、泡茶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对茶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过喝茶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通过品茶与谈话,引起幼儿对茶叶的功效了解
1、教师给幼儿喝茶,幼儿尝试说出茶叶的功效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杯茶,请小朋友品尝一下自己桌上的茶,喝完请轻轻把杯子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并告诉老师你喝到的茶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提问幼儿从中喝到的味道,以及尝试让幼儿自主说出茶叶的功效。
3:教师对于幼儿给出的答案给出补充和总结
师:小朋友说的非常好,我们喝茶可以提神、助消化、提高免疫力、长高。还可以让我们的女生变的越来越漂亮,男生越来越帅气。
(二)通过观看视频,认识茶具并且了解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1:教师第一次播放视频,幼儿初步感知茶具的作用
⑴师:茶对我们身体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小朋友知道要泡出一杯这么香的茶,需要用什么来泡吗?
⑵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是茶具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茶艺老师用哪些茶具泡茶的?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⑶边播放视频,教师边解说
2、教师第二次播放视频,幼儿能够说出茶具的名称和作用
⑴师:视频中的茶艺老师表演的非常的优美,小朋友们想再看一遍吗?在看视频的时候要听清茶具的名字?想一想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⑵幼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说出看到的茶具的名称和用途。
3、教师通过提问、示范和讲解,引导幼儿认识茶具的名称、用途及个别茶具的使用姿势,
每介绍一个茶具就要相对应的介绍出这个茶具所相对应的使用姿势。(包括:随手泡、茶盒、紫砂壶、公道杯、茶杯、茶托、茶巾、茶道六君子、茶席和茶盘)
(三)自主操作,学会摆放茶具
1、自主设计茶具的摆放,体验其中的乐趣。
(1)教师出示全部的茶具,幼儿挑选出摆放在茶盘里的茶具
师:茶具家族里有许多的茶具宝宝,哪些是可以放在茶盘里面的,哪些是放在茶盘外面的?(出示PPT,让幼儿边说出茶具的名称边分类)
(2)教师提出任务,幼儿自己尝试给茶具摆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和茶具宝宝交朋友了。小朋友在班级有自己的位置,那茶具宝宝在茶盘上也有自己的位置,让我们一起给茶具宝宝在茶盘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吧!看看怎样摆放又美观又方便我们泡茶?它们很脆弱要轻拿轻放哦。
(3)幼儿自主摆放茶具,教师进行指导。
2、示范正确的摆放,进行统一指导
(1)幼儿分享各自的摆放结果
师:你的茶盘里摆放了哪些茶具宝宝?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引导个别幼儿展示给大家看)
(2)展示正确摆放的图片,提出要求:
a:公道杯、紫砂壶的嘴都不能对着客人,
b:紫砂壶不能被挡住;
c:公道杯和紫砂杯是好朋友,它们要面对面靠得近一些;
d:茶具不能摆放太分散
师:根据要求小朋友再调整一下吧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摆放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瞧一瞧爸爸妈妈是怎么用茶具宝宝来泡的。
活动反思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幼儿能够清楚的知道茶壶的作用是接水已经倒水,但他们对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清楚。在这节美术活动课中,以茶壶为题,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茶壶,知道他的组成以及作用。
因为班级里有平时倒水的茶壶,我们就直接先观察班级的茶壶,根据之前积累的经验,幼儿能够直接说出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由壶嘴、壶盖、壶身、手柄组成的。以至于这节课上的很轻松,大家掌握也很好。
在示范点拨时,因为有实物,便直接拿实物写生,幼儿作画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画。在结束环节,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共同分析茶壶的外貌特征,装饰的图案是否完整,运用的色彩是否干净、漂亮。在创作方面可以转动纸张,换不同角度去想象。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教学准备: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
(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
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真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
3、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推力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