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特征和面积》的教案设计【精选6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特征和面积》的教案设计【精选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

《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徐老师上的《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整堂课的教学,我们感觉较为满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正好落实了《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当中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导课时,创设了猜两个与数学有关的谜语,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其次,创设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积来实现的。课堂上黄老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了《标准》对于情景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水到渠成,显示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物展示、合作交流等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2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一、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避免假操作。

在今天学生进行操作时,我要求学生先想好操作的顺序。特别是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用数一数或分一分,移一移的方式算出梯形的面积,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得出的操作结果是真实的',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点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尽管学生在交流时有个别学生数梯形的面积出现了一点的小错误,但是这是个过程是真实的,有效的。

二、规范学生的语言。

因为在完成三角形练习时有这么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班居然有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正确的。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出现了一点问题。所以,本节课我特别注意他们的表述语言,的确,是有很多学生的语言并不完备,常常会出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并不完备的语言。当学生出现这种语言时,及时地予以修正和改正,当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的效果比后面纠正要好很多。

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教案设计 篇3

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教案设计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练习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八第5题。根据学生情况,限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7.2÷0.122.4÷0.30.2×12.6×5

0.38×10000.8×2526.1-3.5-7.5

3.8+2.5+6.210÷2.54.8×0.2+5.2×0.2

2.看图思考并回答。

(1)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2)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右图所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八第6题,名数的改写。

(1)名数的改写方法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2)根据改写的方法将第6题的结果填在课本上。

3.6公顷=平方米1200平方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52公顷=()平方千米

16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0.2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2.练习十八第8题: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制成的(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1)生独立审题,分小组讨论解法。

(2)选代表列出解答算式,不计算。

(3)由学生讲所列算式的想法,

(4)指导学生讲“(100+48)×250”为什么不除以2?

(5)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7题:根据表中所给的数值算出每种渠道横截面的面积。

渠口宽(米)

3.1

1.8

2.0

2.0

渠底宽(米)

1.5

1.2

1.0

0.8

渠深(米)

0.8

0.8

0.5

0.6

横截面面积(平方米)

生独立解答出结果并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八第10题:一个果园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80米,下底是160米,高是50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10平方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平方米?

四、作业

练习十九第9题。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篇4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三、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四、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5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沿高的中线分割成两个梯形三种方法,并比较每个梯形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公式记得也牢固。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彻底了解中下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个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就直接给驳回,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上第五单元《点阵中的规律》P82-83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感受数学均衡美。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点阵: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最早进行这样的划分的数学家叫毕达哥拉斯,他非常喜欢数学,他研究数学可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就是因为喜欢,他对研究数的特征非常着迷,研究方法也很独特,他是把数想象成小石子或小圆点,摆成图形来研究数。今天我们也来看看吸引毕达哥拉斯的“点阵”和数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研究点阵:

(一)出示点阵,提出问题

····

·······

·········

··········

师:这就是他当时研究过的一组正方形点阵,有规律吗?如果由你来摆这组正方形点阵,你想怎么摆呢?

(二)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1、研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观察这些正方形点阵,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数?拿出草稿本思考并写下来。

(2)你能写出算式表示点阵中点的个数吗?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3)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尝试画出第五个图形,延伸到第六个图形。

展示学生成果。

(5)还有不同的算式表示这些点数吗?

学生思考。

(6)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演示摆的方法,从摆法上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点数。

·····

·····

·····

·····

·····

(7):摆法不同,得到的算式也不相同,每组算式的特点,也就是正方形点阵的规律。有均衡的,有对称的,这就是数学之美。

2、研究长方形的点阵规律

(1)出示P83“试一试”第一题图

·····

·········

············

··············

(1×2)()()()

(2)师:你能找出这些长方形点阵有什么规律吗?

你能画出第五个点阵吗?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小组的发现,展示所画的第五个点阵。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

3、研究三角形点阵的规律

(1)出示三角形点阵图

·

···

······

··········

(1)(3)(6)(10)

(2)师:①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

②你能用算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③根据点阵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3)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的第五个点阵。

(三):

其实,点阵是灵活多样的,每个点阵都有自己的规律,只要我们找到规律,就能推出后面点阵的点数。借助点阵图,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数的规律,正所谓“远看成岭近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解决点阵问题:

(一)学生观察课本P83练一练第2题图,小组内说说他们的规律,然后小组合作画出下一个图形。

(二)汇报,展示,说说规律。

四、设计点阵:

(一)师: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点阵的规律。现在,你想自己设计一个点阵吗?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点阵设计大赛,好吗?

(二)出示要求:

点阵设计大赛:

1、设计时间:5分钟

2、设计要求:

(1)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幅有规律的'、美观的点阵图,画出前4个点阵,并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的数量。

(2)每组派代表说明设计的方法及点阵中的规律,并展示作品。

小组内自由设计,展示。

五、感受点阵: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个出色的小设计师!点阵的运用,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我们常玩的五子棋,围棋,跳棋都是点阵的运用。一些大型活动的展示标志,广场上美丽的花坛,由点阵构成的各种图案等等。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点阵的规律,离不开数学的知识。那么,就让我们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