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之四
哈轻小学 安丽波
大家好!我是哈轻小学校教师安丽波。我的教龄5年。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十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课文
下面我就把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做以介绍!
教学目标 :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教师引读:
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问自己: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2、检查词语:
洛杉机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学习词意:
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从录像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整体感悟:
说说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⑴ 体会“时间长”:
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⑵ 感受“父亲累”:
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⑶ 感情朗读:
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⑴ 了解内容:
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
⑵ 深究原因:
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
⑶ 体会情感:
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⑴ 理解形象:
“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⑵ 丰富形象:
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⑶ 感情朗读:
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读这首诗?
4、总结提升:
⑴ 自由讨论:
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⑵ 回放画面:
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⑶ 总结提升:
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儿子深沉的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儿子的形象。
二、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⑴ 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⑵ 细读推论: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⑶ 想象艰难:
大家认为阿曼达的同学害怕了,那我们讨论一下: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再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⑷ 想象写话:
我们可以想见,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后来他又是怎么战胜恐惧,战胜饥饿、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⑸ 师生对读:
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
2、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
⑴ 听中感悟:
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多媒体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出对话。)
你们听到他说了什么?
⑵ 语言渲染:
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小时,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⑶ 再听感悟:
好,让我们再一次听这位小男孩的声音,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句话。
三、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升华情感:
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卢老师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配乐)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亲因为爱而执着,儿子因为爱而镇定。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研读课文体会父亲因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而如此的执着,儿子因为这句话而那样的镇定、勇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认识这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建构话题
1、下面就请大家去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好,开始!(生读,师巡视指导)
2、好,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讲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简洁明了。)
3、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教学楼,瞬间变成了废墟,父母们一看到这副情景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们的?──让学生体会其他父母和这位父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
(把这些语句读出,其他学生一起读一读)
是呀,天下父母心,做为父母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啊!
4、但是同样是孩子的父母,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坚定的向废墟走去,挖掘自己的儿子。)
5、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坚定呢?──想起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板书)
三、研读父亲的“执着”
1、正是这句话让这位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定,那么这句话还让父亲做出了哪些与其他父母迥然不同的举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段落,好,开始。
2、交流:
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这句话到底让父亲做出了那些迥然不同的举动呢?
3、重点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媒体出示)
⑴ 预设:学生先读。
⑵ 来,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⑶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随机的说,教师随即点评。
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都变成了一副怎样的模样了啊?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⑷ 看着父亲这般模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副副怎样的画面?
预计:如生感受不深,看不到。就这样处理。
(废墟中的灰尘,染满了父亲的脸庞,可他却依旧,──你看父亲的眼睛,衣服,双手,你此时都看到什么啦?)
生说──真好,你感受的挺深刻的,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一读──个别读,对于父亲双眼的血丝/遍身血迹还有补充吗?生说:
尽管父亲双眼已布满了血丝/已是遍身血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废墟中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是如此的艰难,可这一切对于父亲来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因为在他心中只想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⑸ 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父亲在废墟中足足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那么到底有哪些人来阻挡过他呢?我们来看一看──生读:
在这地震现场,情况是那样的危急,让我们用文中的话去劝劝这位父亲吧!
来,你来劝劝他──生接读 有些人/消防/警察的话。
指导朗读 (读出劝说的味道来)你能劝得再诚恳一点吗?再读。
你为什么这么劝他?(讲出此时的危险)有可能会发生哪些危险?
父亲听到了你的劝说,可他却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父亲当时是多么急切的盼望有人能去帮助他啊,带着这感受你们再读读这句话。
来,谁再来劝劝他──生劝。
此时你就是消防/警察,带着你此时的情感再劝一次。
对于你的劝说父亲还是无动于衷,那充满血丝的双眼直直的看着你,还是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用自己血迹斑斑的双手在废墟中读──“他挖了8小时……”
四、小练笔
那么你觉得还会有哪些人来劝这位父亲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他们劝说父亲的话写下来。
来,谁来劝劝这位父亲。
请3位学生劝说父亲。
可不管你们怎么劝父亲永远只会说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此时,在父亲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呢?(父亲真是太执着了)
是呀,父亲是如此的坚定与执着,好心劝说他的人们都摇头叹息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
然而父亲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也是因为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一个信念──不论……总……
师:所以他不顾一切的在废墟中读──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父亲在废墟中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那为什么这里不直接写挖了36个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呢?
交流:
生:更突出时间长,来,你来读读。
师:还有吗?
生:(随便说什么)
师:来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指导朗读。
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音乐起),人们都去吃饭的时候,只见滴水未尽的父亲在废墟中满脸读──
又挖到了24小时时候,夜深了,周围是那样的安静,人们都去睡觉了,可他却──读。
甚至挖到了第二天,人们起床,再一次看到父亲他──读。
看到父亲是如此的执着,再也没有人来阻挡他,此时此刻你会怎样来朗读这段话呢?
指名读──读得真好/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真了不起!
一起读──
来让我们轻轻的闭上眼睛,把这段文字背下来。让这位伟大的父亲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他挖了,起──
父亲的执着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的心,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使父亲如此执着的这句话吧──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多么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我们给他颁个奖吧,你觉得可以颁给他一个什么奖?
交流:
那么就请你给这个奖写份颁奖词吧──学生写。
(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并积累佳句。)
五、研读儿子的“镇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坚定信念,不仅让父亲变的那样执着,还支撑了一个孩子在废墟下度过了38个小时
引读: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真的是你吗?引读(生接读)同学们就请大家再去读读这感人的场面吧!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儿子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
交流──先救其他孩子。
安慰别人。
此时儿子这么做你觉得危险吗?可他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
了不起的阿曼达如此镇定和勇敢是因为他坚信,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来我们再一次读读这激动人心的对话吧,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阿曼达的话,就在父亲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师:这一对了不起父与子在地震中创造了一次奇迹。他们此时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相拥。)
把这对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出示文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就让我们把这对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的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好,下课!
一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
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二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等
五 教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伴乐叙述,并展示课件: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上一课时的简单温习,同时也让课文的学习更具完整性,连贯性。
二 品读体验,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了吗 为什么而感动
2,课文时用了什么词来夸赞这对父子的
3,出示语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过渡:是的,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感受这种爱的力量吧!
当这位父亲站在这被地震毁得一片狼藉的废墟前时,他是怎么做的 谁来读一读那个自然段
5,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
(2)除了这位父亲,还有其他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 读一读。
(3)对于这位父亲,你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敬意
(4)角色朗读本段(教师引读旁白)
6,过渡: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切,纷纷来劝阻,下面请分角色朗读当时人们劝阻的情景。
大家为什么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7,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生配合读;
(2)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8,终于,在挖到38小时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听,在瓦砾堆下传出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课件)想了解他们当时的对话吗 让我们都来身临其境地当一次文中的主人公,读一读!(出示文中的图片)
指名全班交流朗读。
9,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名读一读;
(2)这句话告诉我们父亲了不起,孩子也了不起,你从哪发现了
(3)相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指导读;
谈理解。
10,让我们再一次夸赞一下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
学生回答,感受父与子的伟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不起"一词。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
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挖"来理解。
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再抓住"痛哭并大喊"和"绝望地离开"这两个词同"挖"进行比较,体会"了不起".
学生回答。
学生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学生结合上文理解"精神失常"
师生配合读。
学生回答后再次深情地朗读。
学生回答:爱的力量
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集体读。
分成小组朗读练习。
分角色交流朗读。
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学生找一找这一部分里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不起"
大声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以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理解"了不起".
三 拓展练习
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图片)
分小组模拟采访。
全班交流。
学生模拟提问。
小组内模拟采访。
指名模拟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活动落实课后的"小练笔",并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口语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让他们积极交流,主动发言。
四 总结
(伴乐)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与子啊!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亲信任的爱,对同伴的爱,无不让我们感动,我们多么希望这"爱"的教育,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成为"爱"的传播者。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首尾呼应,渗透德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了不起
爱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作者简介:
高娃,女,1973年10月出生,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把握教学重点上好语文园地》获全国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父与子》美国作家马克。汉林
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演讲者,他在近二十年中,在三十二个以上的国家二百万人作了四千次演讲,演讲内容包括优秀销售策略,个人能力与发展等。他一直鼓舞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他给各行各业的人带来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原文
曾经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跑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师:能说说图片反映了什么事吗?(板书:地震)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
师: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1月17日,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侵袭了美国洛杉矶,在地震中,有一对父子用他们的真情,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出示课题)。齐读
2、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大家预习得很认真,老师检查
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砸着 颤抖 疾步
3、回想刚才的一组图片,你觉得从图片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二、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文章,你觉得这对父子怎么样?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女生读这个句子)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男生读这个句子)
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父亲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说清楚,那就是更明白了。谁愿意再试试。)
3、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齐读。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三、品读体验(细研父亲的了不起)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指名答
师:你说的太好了,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咱们一起来感受下父亲的了不起。
默读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师:38小时到底有多长?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在课文中找一找。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咱们看看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最后两句话还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来说说看。
(第一句话有点恳求的心情;第二句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怎么体会的?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焦急。第三句,有一点生气。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
师:同学们不仅读出三句问话的不同语气,还分析了父亲的所思所想。真的,透过父亲这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老师和大家合作,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看大屏幕,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齐读三句话
我们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到处都是血迹,这就是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这36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眼睛想想?放音乐。
这是包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执着)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36小时的挖,我们看到了父亲——齐读:出示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就这样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还要挖,因为当时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个念头源于父亲对孩子的一句承诺,什么承诺?
3.体会父亲的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师: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发生什么了?
(生答:地震)
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责任、信念、爱、决心、不离不弃……)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师:(总结)我们分别从作者所描写父亲坚定、执着、信念这几方面,看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同学们,你们佩服这位父亲吗?
四、巩固延伸
1、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在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经看过的书《感悟父爱》,在序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我想从给大家: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让我们永远记住——父爱如山!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
师:我们是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下课。
板书设计:
地震
坚定
了不起 执着
信念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观看地震场面的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的第一段,生读:
30万人,四分钟,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此强烈的对比,你该怎么读出它。
洛杉矶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2年,但这幅画面却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出示课文主题画。
3、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在这对父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交流: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经过38小时拼命地挖掘,终于在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释词的方法。
同桌互相生字新词,互相纠正。
2、指导书写:
矶:最后一笔像“飞”字的第一笔。
砸:注意笔顺。
颤:结构要紧凑谦让。
四、再读课文
默读。
在你有话想说的地方做上批注。
交流反馈。
五、总结
这是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故事中处处流淌着真情,父亲使你发出的感慨又何止这些呢,随着下节课的深入,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走进父亲的内心
找出集中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第12段)
指名读。
学生反复朗读,读到你想说话了就停下来。
父亲总共挖了38小时,38小时整整一天半还多两个小时,文中这样排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哪些人阻挡过他?
孩子们的父母劝阻道:“……”
把父亲的念头读出来:“儿子在等着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
父亲的信念是:“儿子在等着我。”
警察走过来告诉这样做很危险,让他马上回家。
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引读:“他埋着头挖了8小时,12小时……”
在这漫长的38小时艰难地挖掘中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精神、身体)指名读。
3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还要在进行这样超强度的挖掘,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再读。
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的勇敢?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强?又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执着。(坚定的信念 父爱)
二、感受父爱的力量
1、品读描写语言的句子。
2、父亲挖到了,儿子还活着,阿曼达被困时与其他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阿曼达有一个活下来的信念:无论发生什么,父亲总会和我在一起。
4、父亲对子女宽广深厚的爱,让儿子在困境中拥有希望,儿子的这种态度也影响着周围的孩子,他们都获救了!
三、体会父爱的伟大
如果让你给父爱作个比喻的话,你会说:父爱像……
四、拓展
阅读同步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坚定的信念 儿子
父爱
如:山、海……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