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这篇课文叙写了王冕少年时代放牛、学画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自小达观、孝母、勤学的优良品格,饱含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和钦佩的思想感情。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穿上了羽绒服,这说明现在已经进入隆冬季节了,那么在这么一个寒冷的季节里,你知道哪一种花又将迎风吐蕊了?(梅花)那你积累过写梅花的诗词吗?谁来背一背?(王安石的〈梅花〉 王冕的〈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毛、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感受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是个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好少年。(板书:孝敬母亲 勤奋好学)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进少年王冕的世界,深入地去体会语言文字向我们传递的情感,去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课文2——4自然段。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在重点句子和词语上做记号,也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体会。
先交流孝敬母亲的句子
1、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通过“闷得慌、不如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贴补家用”等重点语句体会王冕的孝敬母亲。
贴补家用:感受到王冕很小就知道体谅母亲的难处。
(板书:弃学放牛)
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两句话,能否读出前后两句话中的矛盾来?
(明明说在学堂闷得慌,为何放牛的时候还要带几本书去读读呢?)
2、结合上面母亲说的话“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从“不是我耽误你”“实在供不起”“只好”体会母亲不舍得孩子去放牛,内心充满愧疚)此时母亲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伤心,难过,酸楚,愧疚)
体会朗读。(指名两人,集体朗读)
3、母亲实在没办法,只能让小王冕到秦家放牛,内心很难受,母亲的这种难受心情我们还能在课文2—4自然段其他的句子中体会到吗?
(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从母亲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母亲心中的不忍和酸楚)
那老师想到此时母亲内心是无比酸楚的,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去学堂读书,而自己的孩子却要给人家放牛,想到这,泪水应该是夺眶而出才对呀,怎么是“含着眼泪呢”好像少恰当啊?
(因为母亲知道,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当着他的面流泪会让孩子十分难受的,所以“含着眼泪”这一神态描写是非常恰当的。)
师过渡:我们从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这一细节描写仿佛听到母亲在说:“孩子,如果不是你父亲去世得太早,如果不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实在没办法,我怎能让你小小年纪不去学堂读书,就去给别人家放牛啊。孩子,你能原谅我吗??”
4、那现在你觉得王冕和母亲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要去放牛,而放牛却要带着几本书读读还矛盾吗?
不矛盾,王冕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为了宽慰母亲,以此减轻母亲内心的愧疚。那王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解人意,非常懂事)而带几本书读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王冕的勤奋好学。
那么王冕的话该怎么读好呢??(指名朗读)
5、课文中还有能够突出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句子吗?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母亲…………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舍不得,同学们,当时王冕几岁?十岁,你们现在多大?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有好吃的会怎样?而王冕有了好吃的想到的是什么?)通过对比,感受王冕的孝敬值得我们学习。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树阴下看书。”
师总结提升:舍不得吃好的,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来,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学。
那么现在来看这个黑板上的“弃学放牛”,我们是否感觉到这个“弃”字上面是否缺了点什么?对了,应该加个省略号。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课文5—6自然段是通过哪件事的描写来写出王冕勤奋好学呢?(板书:学画荷花)
1、边放牛边勤奋苦读的王冕怎么会想到学画画的呢?
因为王冕看到了雨后的美丽景色,想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该多好。
2、那王冕看到的是怎样的美丽景致呢?请同学们用“ ”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认真读读,体会美在哪里?
(1)美在颜色。 (黑云镶着白边,湖水是通红的,山上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树木是青翠欲滴的,树枝绿得可爱……)
(2)美在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
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使老师仿佛听到了微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你又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3、教师评价引导:有静有动的画面,最好美的自然之景。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眼前的这美景是谁带给我们的?
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一读?
4、有没有同学已经能够把这一美景记忆下来了?(表扬)请你展示一下你超凡的记忆力。
5、假如你也看到这幅美景,你会怎么做呢?
6、当时,王冕看到这样的美景,产生了什么想法,请你把王冕当时想到的用 “ ”画出来。仔细读读,从你画出的句子中,你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哪句话让你感受到的?
(一个自强不息的王冕,一个充满自信的王冕…………)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你能把它改成不带问好的句子,意思不变吗?)
朗读这个句子。
7、王冕说“人在画图中”,那王冕放牛都三四年了,他怎么到现在才想到要学画画呀?
你能用课文第5节中的一句话来解决老师的这个疑问吗?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什么道理呢??(要孝敬母亲,要学会自强自立,要博览群书,要学会从自然中发现美,学知识……)
是啊,王冕通过自己勤奋读书,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懂得了学会仔细观察大自然,欣赏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过渡:的确,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感动了王冕,热爱学习的他立志学画荷花。齐读自信而又好学的王冕的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8、下定了决心,王冕开始学画。这王冕学画的过程,我们有能体会到些什么呢?
(1)引读:起初画得不好,……那荷花的精神……没有一出不像真的。
(引导学生想像三个月中王冕不断努力的画面)看着这惟妙惟肖的荷花,我仿佛看见王冕………………
(2)引读: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理解“高手”(技能特别高明的人)这里指(王冕画荷花的技艺已经很出色了)。从这句话的什么地方也可以感受到王冕已经成长为画荷高手了?(争先恐后)
四、感悟写话
老师这里有一个填空,试试看,谁的想像力最丰富,谁是描写的高手?
王冕是画荷花的高手,他画的荷花( )。
提示:我们可以说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还可以动静结合。
你们出神入化的想像,你们精彩的描绘,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王冕画荷花的勤奋,感受到了他画的荷花神奇的风姿。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引读:到了十七八岁,王冕…………。他每天…………。
母亲十分欢喜?此时母亲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看到儿子成了读书人,有出息了,而且知恩图报)
五、谈话总结
少年时候的王冕就是这样有滋有味地生活着,他这样地孝敬母亲,又是这样地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少年的王冕以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呢?老师推荐你们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相信你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孝顺母亲 “弃”学放牛
板书:少年王冕
勤奋好学 学画荷花
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了王冕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终成“画荷高手”的故事,展现了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24课第133—137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品质。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悟人物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的人物——王冕。(板书)
师:你了解这个人物吗?请了解的学生谈一谈。
师:王冕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他更是一名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他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个武士,他研究过兵法、剑术。他是元朝那个时代的“全才”。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板书“少年”)
2、生齐读课题。
(点评: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先从好汉林冲谈起,然后为学生介绍另一名有名的人物,这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课文主要讲述了王冕少年时代的故事。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他少年时代的什么事?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3、师检查生字的朗读情况,投影显示生字词。
王冕 耽误 贴补 高手 孝敬 牵挂
隔壁 明媚 晶莹 荷花 争先恐后
4、师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适时纠音。形式可多样化。
5、师:通过刚刚的朗读,谁能从投影显示的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些词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内容?指名说。
6、师:是的,文章主要讲了两个小故事,也就是写了王冕的两件事,一是辍学放牛;(板书)二是学画荷花。(板书)
(点评:这部分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和了解文章内容。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读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朗读课文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比如说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讲故事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课文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他们去复述课文、了解课文。)
三、精读感悟
(一)、“辍学放牛”事件
1、师:少年王冕辍学放牛、学画荷花,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我们先来看看“辍学放牛”事件,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谁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师再指名读。
3、师生交流。
师: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家境不好,让王冕不上学也是无可奈何的……
4、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内心,体验母亲的情感!
生齐读。
5、师:王冕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又并不是心里想的,需要我们仔细分辨。王冕是不是真的觉得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
生:不是。
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生:他很懂事、孝顺……
生:他还很好学!
师:多么懂事好学的孩子啊!谁能读好他的话?指名读。
6、分角色朗读对话,要读出情感,读出母亲的无奈、王冕的孝顺好学!
7、师: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同王冕来到隔壁秦家。秦家人牵出一头水牛来,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生齐读秦家人的话。
师: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与爱护……
师: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生齐读母亲的话。
师:从母亲的话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与心里的无奈……
8、师:母亲走了,王冕在秦家是怎么做的?指名读课文。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王冕的好学、勤奋与孝顺……(板书)
(点评:“辍学放牛”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关键是要从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在这部分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体会母亲和王冕的情感特点,然后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去读出他们应有的情感。王冕和母亲在秦家说的话以及秦老的话可以一概而过,不需要展开来讲。关键是王冕在秦家的所做能反映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
(二)、“学画荷花”事件
1、师: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他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是怎样的一幅画让他有这种感觉呢?一起来看(出示课件)。王冕坐在池塘边上,他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他看到池塘里有很多漂亮的荷花。
生:他还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
师: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生:很美,很漂亮……
师: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呢?用笔画下来。
2、指名读美景:“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3、师:从王冕给我们的美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很美,特别是景物的颜色,有黑的,红的,还有青的,紫的等等。
生:我也发现它很美,特别是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是的,荷花的确非常美。谁再来读读这句描写荷花的句子?头脑中想想刚刚的画面!
指名读。
4、师: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是谁带给我们的?
生:王冕!
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生:善于观察!(板书)
5、师:这么美的一幅图画,相信已经深深地留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我们来试一试!出示填空的练习。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 。阳光透出来了, 。山上 , ;山下 , 。树枝像水洗过一般, 。湖里有 ,花苞上 ,荷叶上 。
6、师:这样的画面,王冕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生齐读王冕的话。
师:他随后转念又想,“……”。生齐读。
师: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说明了什么?
生: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
师:是啊,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自此以后,王冕……
生齐读课文第六节。
7、师: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自己动手写一写!(师出示填空练习,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话!)
起初画得不好,但王冕 。当 时,他 ……三个月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神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是真的,有的 ,有的 ……真是 !
8、师生交流。
9、师:王冕成功了!他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王冕得了钱,……师引读。从中你对王冕有怎样的认识?
生:孝顺,想着母亲。
10、师:慢慢的,王冕长大了,他做了些什么?
生齐读第七节。
师: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生:王冕,你是好样的!
生:王冕,我要向你学习!……
(点评:这部分中,王冕在雨后看到的美景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课文要求背诵,所以要先让学生理解,让他们自己看图说话,对图画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再让他们看看文中是怎么描述这幅画的。结合文中内容,再加上刚刚自己的描述,学生就很容易识记了,这时,我再出示关于这幅画的填空设计,学生参照习题就可以说出图画的内容了,之后要背诵也就不难了。另一个重点就是王冕的学画过程。他很好学,可是他是如何画好荷花的?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以及画出来的荷花什么样子等等,加深对王冕人物性格的认识。最后就是让学生说说这样的一个王冕,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
四、总结拓展
1、师: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师生交流: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对人物的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
2、师:王冕不仅是个孝顺、爱读书的孩子,还是一个画荷高手。从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到一个“画荷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你知道中年王冕的事情吗?想了解老年王冕吗?老师建议大家去看看《儒林外史》,开篇第一回写得就是王冕!读了以后,你就会对王冕这个人物有更多的了解了!
(点评:课文学完了,适时地总结一下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写作也有好处。文中只是记述了少年王冕的事迹,在这里,提带一下中年王冕和老年王冕,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24 少年王冕
辍 学 放 牛
(孝顺、好学、善于观察……)的王冕
学 画 荷 花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王冕是元末明初的一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么伟大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一定与众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少年王冕。(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从王冕的7岁一直描写到十七八岁,那么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写王冕的?指名回答。(板书:辍学放牛 学画荷花)
二、品读细节,深化感悟
1、品读“辍学放牛”(2—4自然段)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大痛,王冕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其中一大痛——早年丧父,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10岁那年,母亲让王冕去放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2—4小节,想想从这一部分文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划下关键语句,并在旁边用词语、短句作批注。(生自由朗读、圈划)
师: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圈划,你对王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没写完的不要紧,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认真听,就是你学习的过程。
预设:
a.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生: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师:你找得真准,谈的体会也很到位。(板书:孝顺母亲)
(2)师:王冕说这段话,是事出有因的,请看(课件出示):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得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名朗读)
(3)师:这是母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一段话。有个词语说得好: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心灵的诠释。我们先来看看母亲说的话,读一读,思考:你觉得母亲说话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无奈、伤心、愧疚、自责……)
师:母亲的伤心无奈,透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是”、“实在”、“只好”,指名试读)
(4)师:是啊,作为母亲,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成才,但凡王冕的母亲有一点办法的话,她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母亲不让王冕继续上学呢?(引导抓住“年成不好”“这点钱”)
“年成不好”,什么叫“年成不好”?古时候的收入全靠田里的庄稼,而如果庄稼欠收,那生活自然不好,更何况是一连“几年”的时间。
(5)师引导学生朗读:
伤心难过的母亲,只好对王冕说——
生活所迫的无奈,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满心的愧疚,但又别无他法,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师:面对母亲的一番话,王冕又是怎么说的呢?
(1)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指名读)
(2)师:王冕是真的闷得慌,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3)师:既然王冕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吗?
(4)师:假如你是王冕,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呢?请你读出来。(反复指名朗读)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b.出示: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1)理解“一一答应”,答应什么?(答应处处小心,答应早出晚归,答应……)认识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
(2)师:虽然秦家待王冕不薄(每天供应两顿饭,早上还给两个点心钱),虽然王冕一一答应了母亲提出的各种要求,但母亲依然非常舍不得王冕,这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了。你找到了吗?(“理理衣服”“含着眼泪”及母亲的话语)
(3)师: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这让母亲觉得愧对孩子,可王冕却表现得异常懂事,这对母亲来说,是多大的安慰啊!谁来读好这段话?
c.出示: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他总舍不得吃……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
(1)指名读。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们一定感慨万千。这段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谈谈你的体会。
(2)预设:“陪伴”——白天放牛可能很累,晚上需要早点休息,可他却去陪伴母亲。你知道王冕是怎样陪伴母亲的吗?(晚上回到家,王冕就和母亲说说一天的见闻;母亲做饭,王冕就帮助做做家务;母亲在灯下缝补衣服,王冕就读书给母亲听。)
两个“舍不得”——舍不得吃腌鱼腊肉,都留给母亲(孝敬母亲);舍不得花一分点心钱,都是为买书学习(勤奋好学)。师总结:一个“舍不得吃”让我们看到了孝敬母亲的王冕,一个“舍不得花”又让我们看到了勤奋好学的王冕。两个“舍不得”带给我们多少启发和思考啊,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细细品味。
生齐读。
(3)师引导感悟:王冕在这三四年里做的事情,其实不仅是“放牛”,更是“读书”。“放牛”仅仅是谋生,而“读书”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了。
2、品读“学画荷花”(5、6自然段)
过渡:王冕最� 可你们知道吗,王冕能学画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5、6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原因促使王冕去刻苦学画?
(1)原因:雨后的美景
(2)师:这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呢?指名朗读。
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3)读了这段文字,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生机勃勃……)
(4)雨后的美景不仅让王冕看得入了迷,也深深吸引了我们同学,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感受这大自然的美。
(5)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
(因为这一池夏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
(6)沉醉于美景中的王冕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引读:(王冕)心里想道——随后转念又想——
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动手画几笔?”
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也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一切皆有可能。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勤奋、自信)
师小结:雨后的美景年年有,为什么这次却能深深吸引王冕,使他产生学画的念头呢?这与他多年读书,明白许多道理有关,他学到了更多知识,提高了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他决定自己学着画,“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从此,王冕的人生也就有了根本的转变。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出示:到了十七八岁……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师:�
2、这篇课文根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改编,《儒林外史》讽刺了读书人丧失儒家的精神本质。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生的标准是君子。那么,怎样才称得上儒家的君子呢?
请看这三段文字:
出示: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这三段话告诉我们符合儒家“君子”的标准:一是孝,二是自强不息,三是洁身自好,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三者,王冕都具备了。整本《儒林外史》只有一个人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他就是王冕。
4、回过头再看作者大篇幅的景色描写,此时你在这景中又看到了什么?(王冕人格的写照,荷花就象征着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
齐读景色描写,感受王冕高尚的人格魅力。
5、王冕不仅荷花画得好,他一生喜欢梅花。《墨梅》这首诗就是王冕人生的写照。出示王冕荷花、梅花图,配乐朗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慧。
语文课需要智力挑战吗?语文课不是重朗读,重感悟吗?”正是这种对语文教学肤浅的理解,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浑浑噩噩地度过。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诫我们:“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固然,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有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强调教学要扎扎实实为先。他上课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测预习,听写生字新词。屏幕上出现如下文字,要求学生写出相关词语: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ān wù)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é bì)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ē bǔ)家用。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ān guà)。
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īng yíng)的雨水,美丽极了。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ɡāo shǒu)。
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ào jìnɡ)母亲,还在春光(míng mèi)的日子,用牛车(zà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
学生马上动手,不久完成了十个词语,完成的打开书校对。全部正确的举手,全班五十多位学生,有三十多位举起了手——全部正确。老师请学生订正了错误后,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老师改变了听写生字词的方式,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加大了难度,而学生通过努力也是完全能够完成的。更为巧妙的是老师编写的这段文章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听写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梳理课文,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也许还算不上训练有素的五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这样的目标一定会有些玄,有些晕,但是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从感性地读故事一样读课文,渐渐地转变为知性地解读课文,知道课堂的目标,不是“阅读”,而是“学会阅读”。但是任何作为解读工具的语文知识,永远只有在活生生的、成功的解读过程中,才能被领略、被体味,进而被理解与掌握。作为解读《少年王冕》的策略,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回答虽稍有出入,但还是能基本找到:“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老师问:“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学生略微讨论,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作。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开始了文本细读,或者说语言揣摩的旅程。教学第二自然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一段教学老师着重让学生揣摩“闷得慌”。老师出示课后习题4,问学生王冕说的是不是谎言的时候,学生齐刷刷回答,是谎言。老师问为何是谎言,学生回答是王冕想到学堂读书,但孝敬母亲,骗她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一个学生表示异议,但老师追问之后,这个学生还是认为王冕也仍然是想到学堂去读书,不过这个学生读出了,因为母亲处境艰难,王冕心里一定很难受。
于是,老师先是说:“王冕的假话说得并不高明,他不想到学堂去,但为什么还要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学生还是未明了,老师又修改了一下课文的标点——课文编辑因为未解原意,本是点错了标点。原文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老师修改后的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让学生琢磨,这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慢慢地悟得,放牛心里是真快� 老师让学生补充一下:“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又追问:“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学生渐渐领悟: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理解之后,学生再读课文。这时候,我们发现,学生的朗读,情感渐渐充沛,没有任何朗读指导,朗读自然到位。好的朗读,不是拿腔捏调的用外面的感情加在词语上,而是依据语句本来的意思与情感,本真地用声音来表现出来。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老师。老师对“闷得慌”的细读,发现了文本的“惊奇”,并通过教学把“惊奇”带给了学生。学生对“闷得慌”的揣摩玩味,渐渐品尝到咬开核桃的艰难过程与最终芬香,语文课散发出了知识魅力的芬芳。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课堂纵横捭阖,常常让学生思接千载。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王冕学画的场景,先是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一天,正值黄梅季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学生读了,读得不错,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基本入境了。老师问:“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学生回答:“因为这是王冕学画的机会。”老师指正说:“应该说是契机。还有吗?”这时候,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因为这是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而且,这景物也象征了王冕的那种精神。”这是老师所不曾期望获得的回答,因为这个回答实在是太敏锐了,虽然孩子的语言,有些地方还有些稚嫩。老师出示幻灯,把这个孩子的发言推广成全班学生的共识:“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是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接着,老师让学生巩固这一段,分两层。第一层,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因为老师对表示方位的词语用颜色标示了,学生齐刷刷地回答,这是按“从上到下(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请学生读一读:“按这个顺序,读时眼前要有风景。”学生读了,还可以。但老师提高了要求:“这一段文字的精妙,可不是因为方位顺序,而是景物之美。唯有读出景物之美,才能体会少年王冕勃勃向上的精神。”于是再读,这次老师将关于景物的语句作了标示,并示范了朗读。效果,果然有些不同。老师再一次强调:“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更是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所以要详写,要写得生动、细致、传神。”
……
课快要结束了,老师问:“王冕的精神是什么呢?”学生说:“自强不息。”老师指正:“不对!是八个字:孝敬母亲,自强不息。孝敬母亲在先,自强不息在后,只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的观点,课文忠实地照这个样子来写。”这时,老师作了最后的提升,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水到渠成。老师问:“课文选自哪里?”学生说:“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说:“《儒林外史》是写读书人丧失儒家精神本质的书。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家的标准是君子,在《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非常糟糕。整本书似乎只有一个人还以标准的君子,或者作者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对,他就是王冕。什么是儒家的君子?请看这三段文字。”老师用幻灯片出示:
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老师重点标注了“孝”、“自强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三个“君子”。学生对这三句文言能够理解多少?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总得有一个初次接触。在王冕人生为背景下,这三句话(他们背诵过《爱莲说》)并不难感受其意义。老师说:“原来,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有另一种意思啊,再读一读,这象征了儒家精神的荷花。”学生再读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感受又有了新的提升。
老师对《少年王冕》中景物描写的教学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典小说中的风景往往不只是风景,它可能还是心情,情节,人格。《少年王冕》中的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这两个作用有了充分的感知。结课时引入《论语》《易传》《爱莲说》中的名句,进一步提升了王冕的形象,让王冕真真切切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指导,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在教学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第二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来说,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种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难点: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这是我在课前所遇到的难题,权且作为教学难点。
注意点:这节语文课,事先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体现重中之重,体现学生自我的感悟和表达,通过个性化朗读来突出人物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
在诸多的教育教学论著中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一堂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上课伊始,预设了“看见图上很多好吃的,你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说说,紧接着引出王冕,从而简单介绍王冕,然后问少年时的王冕是怎样一个人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的设计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自主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设计了学生自由品读“母子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还进行分角色赛读。课堂通过这一形式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情感式教学法
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设计了情感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到了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然后紧扣第4自然的重点字词,体会两个“舍不得”说明了什么?可能有的学生说:“‘舍不得吃’说明了孝敬母亲。”有的说:“‘舍不得花’说明了勤奋好学。”体验到了王冕的可贵品质后,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深挖教材的教育意义,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吃”和“花”两方面的情况,对照王冕,进而受到思想教育。这也符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思想。
三、说学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面临这样的社会,学生既需要知识,更需要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这一思想,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结合课文教学,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读中悟情法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首先由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找出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其次,在教学第二段、第四段时,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
2、分析法
如课文中一句,王冕母亲让他去给人家放牛,他却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他为什么这样说?还有“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3、看图表达
幻灯片出示书上配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能否用一些好词佳句来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吗?
学生:会说一些词:如,清香诱人,五彩斗艳、晶莹剔透……
(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受到“人在画图中”美的熏陶。)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果图。让学生自由说如果有很多好吃的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可能只想到自己,引出王冕,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反思与少年王冕的差距,从而更深地感悟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这也是本环节设计的根据, )
2、品读课文。
(1)、简介王冕。
(2)、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布置活动内容:自由读后,进行赛读。 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本环节的设计也是
哪些字词体现王冕的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的品德?
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
(4)、按照时间顺序,多年后有很大不同。有什么不同?
(5)、学习第5自然,朗读课文。
欣赏雨后美景,说说感受?并问这个时候你想怎么做呢?(可能学生会说背下来,画下来,抄下来等),让学生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
3、课堂延伸
(1)、欣赏二十四孝图的两幅图。《卧冰求鲤》、《戏彩娱亲》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孝敬长辈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联系实际,你喜欢王冕吗?喜欢他什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4、诵读与欣赏
选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王冕退学放牛的事,感受王冕对母亲的孝顺。
2、想象王冕买书、读书和刻苦学画的过程,感受他的勤奋、执着。
3、欣赏文中的一段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词语:耽误、晶莹、贴补、高手、孝敬、明媚、牵挂、隔壁。
2、课文主要写了王冕少年时的哪些故事?(板书:退学读书、刻苦学画)
二、感受王冕的孝顺。
1、少年王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读课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就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一点你的感受。
2、先来交流王冕退学放牛的这件事。引出句子:“王冕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3、王冕是不是真的讨厌学校,不想去读书了吗?从何看出?
4、关注王冕母亲的话。王冕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告诉小王冕什么了?
(1)“耽误”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说不是我要耽误你?
(2)“年成不好”意味着什么?“这几年的年成不好”又意味着什么?(引: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她的日子有多么苦,没有人能想象得出。更何况连老天爷都不帮助她!)这句话只有七个字,却却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啊!谁来读读这七个字?
(3)“这点钱”和“这些钱”有什么区别?(母亲白天在田里辛勤劳动,晚上还要做针线活。可是能挣到的钱实在太少了!不要说供小王冕读书,甚至连饭也快吃不饱了!)读这句话。
(4)去掉“实在”这个词行不行?(一个女人只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真的是无能为力了!)读。
(5)王冕母亲的话不长,但却字字含泪,句句辛酸。
5、再读小王冕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引读:
(1)小王冕听着母亲的话,仿佛看到了家庭中遭受天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所以他说——
(2)小王冕想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他决心为母亲分忧,所以面对母亲的愧疚,他只能露出快活的笑容说——
6、王冕的母亲也并不是狠心要儿子回家来挣钱,她也实在是无可奈何。课文第二小节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母子俩的对话。(分角色读)
7、读了这段话,小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8、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1)舍不得。(要知道放牛娃的王冕这年才十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他需要营养,可是他却把这仅有的一点腌鱼腊肉给了母亲!)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开始,王冕挣的钱也并不多,可他想到的却是母亲,母亲!他从来没有忘记年轻守寡的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他要用自己的一切来回报母亲。)读。
三、交流:王冕勤学刻苦。
1、“舍不得”
(第1个是舍不得,是孝顺,第2个舍不得是对读书的渴望,十一二岁的小孩,是多么渴望读书啊!)齐读这句话。
2、引出第5节的最后一句“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读出王冕的决心?
3、王冕为什么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呢?
4、看图。这幅图中最美的是什么?
(1)书上是怎么描写荷花的?你能把这份美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吗?
(2)把荷花放到青山绿水中,会显得更加美丽。你能把这份美告诉大家吗?读。
(3)小结:原来不是生活中没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平常的事物都会呈现出美来。
2、我们都被这美景感动了,王冕也不禁看得入了迷。他说(引读。)随后转念又想:(引读。)
3、交流:“起初画得不好……买他的画。”谈谈感受。
4、王冕最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你知道什么叫高手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个高手?
(1)争先恐后地买他的画。
(2)竟拿钱来买。
5、这些年里,王冕就这样勤奋刻苦地学画荷花,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呢?
(1)早上,王冕牵着牛出门了,来到七泖湖边……
(2)有一天,放牛的小伙伴来到正在画画的王冕身边……
(3)画着画着,纸用完了,毛笔用秃了,颜料用没有,可攒的钱还不够买这些东西……
(4)想象说话。
(5)交流。
6、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
长大后的王冕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会告诉我们这一切,而且,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范进中举。相信你读了后会对古代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冕”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帽子头,而不是“日”,要写得扁一些,里面的一横不要靠左右的笔画,请同学们书空两遍,感受感受
师:了解王冕这个人吗?
生:我读过王冕的《墨梅》,他是一个大诗人
生:王冕擅长画荷花,画梅花
生:王冕品行高洁
师:说得好!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反映读书人、知识界的讽刺小说,王冕就是这部名著中第一个出场的正面人物让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1.闷热的天气,让人感觉闷得慌2.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指名读)
师:“载”字读zǎi的时候,有两种意思,一是记录的意思,二是年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出示:①【记录】记载、载入史册;②【年】三年五载、千载难逢)
师:同学们,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重要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整体把握,揣摩表达顺序
师:细细阅读课文的同学会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是由几个数字串起来的,快速浏览课文,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这几个数字:7、10、13、14、17、18
生:我发现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王冕的年龄来写的,写了他的成长过程
师:看,用王冕的年龄来做线索,故事的情节发展就特别的清晰,特别的自然,读起来也特别的舒服将王冕从7岁到17、18岁这十年间成长的故事,用一篇文章写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生:重要的事情详细写,这叫详略得当
师:重点写了几件事?
生:重点写了“放牛”和“画荷花”这两件事
师:一定是这两件事对王冕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心去品悟
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师:请阅读直接描写王冕的语句,将带给你强烈感受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所画的语句,选择一处,在旁边写写自己的心里话待会一起来交流交流
●聚焦人物语言(所说)
生:我关注的是第二小节中王冕对母亲所说的那句话我觉得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听到母亲的一番话后,便说自己在学堂闷得慌,其实他很爱读书
生:我觉得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那么小,就懂得为母亲着想
生:我也觉得,他是很爱读书的,你听他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但他却要答应母亲去放牛
师:你们透过王冕的话语,读懂了王冕的心(出示王冕的话)同学们,将结尾的“呢”字去掉,可以吗?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让母亲感觉他是发自内心的
师:王冕讲的是假话,儿子怎么能对母亲讲假话呢?
生:这是善意的谎言,这是对母亲的爱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冕为母亲着想,隐藏着自己的难受
师:好一个爱,好一个隐藏!读书就要这样,关注一词一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
●聚焦“舍不得”(所做)
师:读一读第四小节,你又见到了怎样的王冕?
生:我从“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读懂了王冕十分爱母亲,十分孝顺
生:我从“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这句话读懂了王冕的好学,勤奋刻苦
师:再读一读这一段话,作者在描写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好学的语句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两个“舍不得”,一个是舍不得吃,一个是舍不得花
师:透过这两个“舍不得”,我们来问问王冕:腌鱼腊肉,你是不喜欢吃吗?
生:我非常喜欢吃
师:既然喜欢吃却舍不得吃,那你舍得的是什么?
生:我舍得给母亲吃,母亲为了我那么辛苦,我要孝敬她
师:好一个孝顺懂事的王冕!点心钱,你也舍不得花,难道你放牛一点都不饿吗?你要知道,你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呀
生:我也饿但是一想到读书,我就咽咽口水,忍下去了
师:真是个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孩子放牛,孝敬母亲,刻苦读书,这就是王冕的快乐生活
●聚焦心理刻画(所想)
师:作者为了展现王冕的人物形象,从他的所说、所做进行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王冕对母亲的孝顺和对读书的喜爱作者还着重刻画了王冕的所想读一读这两处心理刻画,你又见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生:善于思考
生:不怕困难
生:敢于尝试
生:这是王冕在给自己打气,给自己鼓劲,一个渴求上进、敢于尝试的少年王冕清晰地走到我们的面前再读一读,感受感受,体会体会
触摸内核,体悟表达精妙
师:课文的第五小节对景色的描写,作者花了不少笔墨,老师给这段景色描写配上音乐,大家美美地读一读(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书)
师:自由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吧
生:太美了,要是真能见到这样的美景,我肯定会陶醉的
生:这仿佛就是世外桃源呀!谁到了这里,都会舍不得离开的
师:这样的美景,我们或许也曾见过,但是未必能像作者这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再读一读,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词句圈画下来(学生边读边圈画)
师:围绕你所圈画的语句谈一谈吧
生:我觉得“镶”“透”这两个动词用得好,感觉很有动感,就像真的似的
生:我觉得“黑、白、青、紫”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使用得好,这就像一幅图画一样,五彩缤纷,惟妙惟肖
师:你这是在用美的眼睛欣赏着美,我佩服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个词语“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这段美景能清晰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因为作者关注到了色彩的绚丽、动态的活力和方位的转换呀读着这样的文字,感觉自己也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了再读一读,争取背出来
(学生练习背诵,抽查)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荷花呢?
生:因为这是王冕亲眼见到的
师:亲眼见到的景物一定不止这些,为什么要重点写这段美景呢?
生:因为王冕是见到这段美景之后才决定去画荷花的,写这段美景,就是为了写后面的“学画荷花”这件事,所以需要重点写
生:这是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师:你们懂得还真不少同学们读一读作者在这段景色描写之前的那句话,也就是第五小节的第一句话,或许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因为王冕读了许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所以遇到这样的美景,他才会入迷,才会去思考,产生画荷花的想法
师:同学们,这叫灵感,王冕的灵感正是见到这幅美景才产生的,也正是画画才改变了王冕的人生命运多读书,多积累,你就会产生很多的灵感,拥有很多的机会,你的人生就会丰富多彩相信随着你们的年龄增长,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思考】
1.以“体认语言”为轴心
吕叔湘先生曾经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课标”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是明确而又集中的,核心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按照常理,作为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之中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明确而又集中的,但是实际上,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却极其模糊、异常繁杂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解决教学内容问题是当务之急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个概念吗?文本承载和表现的内容,属于文本内容本身范畴,而非“教学内容”的全部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用语文学科的独特视角加以观照、甄别、滤选、重组言语实践教学的触角应该指向“语用”的层面,更多地去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只有教“语言”,才是最符合语文本体特质的
全课教学,将教学内容聚焦于“透过王冕的所说、所做、所想,去感受文章如何组织材料刻画人物形象”“透过景色描写,体悟其独特的表达秘妙”,坚定不移地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即教语言、学语言、用语言)铺展教学画面,将教学推向纵深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亲历探寻言语秘妙的快乐之旅
2.以“体悟意蕴”为旨趣
任何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对象都不可能自动地进入言语作品,它之所以能够进入言语作品完全是由于言语主体说或写的缘故,而言语主体所说所写的也不可能是表述对象自身,而只能是言语主体对它的感知、认识言语主体只要一开口说、一下笔写,他就已经观念地介入了表述对象,尽管他主观上是何等真诚、何等努力地试图客观地加以表述,也仍然不能不受到他感知、认识水平的支配,不能不受到他情感、态度的左右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语言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它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更重要的它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和文化系统这也就意味着,在语言这个和谐的整体中,不仅有其“语面”,而且还有“语里”,“语里”积淀着深幽的文化意蕴,是需要我们透过“语面”去细细探寻和开掘的
触摸两个“舍不得”,不但厘清了一种外在的矛盾冲突,更亲历了内在的挂念母亲、勤奋好学的独特体验;品析一个不起眼的语气词“呢”,“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催生的是一种发现,是对言语创造的精神意蕴的惊喜发现
3.以“体察形式”为取向
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以“体察形式”为取向,引导学生透过“语表”深入至“语里”,准确、深刻、丰富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精神意蕴,再回望“语表”,品赏其对于表现“语里”的独特价值感性的触摸与理性的品析交融,引领学生得言、得意、得法,从而走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窠臼
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呈现,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则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无声,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王尚文先生认为,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虽然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但学习者却可以有不同的侧重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主要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言语表现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即使表现与他人相似的内容,使用的是同样的文体,写出来的文字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便是“言语形式”的独特魅力,文本的价值在于此,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此因此,语文教学旨在利用他人成熟而又独特的言语作品和言语经验,指导学生的言语行为,使他们的言语表达从幼稚走向成熟
教学中,以一串数字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揣摩文本的整体表达顺序;顺水推舟,感受详略得当之表达手法;品赏景色描写,体悟借景蓄势、以景写人的精妙表达……凡此种种,皆是设法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上来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1
《少年王冕》的教学随想
费云芬 发表
第一课时,朗读考试,根据花名册上的顺序,逐一朗读课文,一般五个孩子为一组,比较后集体评出最高分。这种方式,既是对孩子本学期的朗读能力的一种考核,更让他们懂得怎么样去朗读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人才,这些小家伙,上课很少主动站起来读,以至于听到他们的声音让我感到陌生,但他们读得真有情啊,特别是谭梦圆,把母亲和王冕这两个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可是,为什么她从不主动站起来读书呢?还有一些孩子比我有偏见,对那些一直表现不错的孩子他们总是毫不吝啬自己的高分,我就纳闷,他们怎么这么小就喜欢用老眼光看人呢?我可不是这样啊,我每天都在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呢。虽然读了整整一节课,大家都觉得很不过瘾呢,最后留的课作是写写你这节课认识的王冕,把书上的空白处填满!
第二课时,选出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读完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孩子们有的选一句,有的选一段,几乎课文的每一句话都给他们读到了,也谈了他们的感悟!这些孩子,现在真的很能读,很能说了。我也越来越觉得我们是默契的,是相互能激发灵感的朋友了。课上,我完全摒弃了大段的分析,只是给每位发言的孩子做出及时的点评,或鼓励,或赞叹,或质疑,课堂的时间已真正还给孩子们了,他们时而大声地朗读,抒发他们对王冕的钦佩,羡慕和赞叹;时而他们慷慨论述自己对王冕的解读和认识;时而他们凝思,提笔写下自己对王冕的倾诉!课堂一下子变得安静了许多,笔下的话语也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孝顺,懂事,他们已站在道德和责任的高度认识王冕。我惊叹他们对《论语》的领悟!我也庆幸我让他们早早地接近经典!
查找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查找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第一范文
一、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人物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让我们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本文改编自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第一回,改编为课文后尽管着眼点与原文有所改变,但对于少年王冕勤奋好学、孝顺懂事的形象刻画是一致的。本篇课文文字较多,内容丰富,却层次清晰。作者精心设计了一条线索:七岁(父亲去世,靠母读书)——十岁(遵从母命,秦家放牛)——十三四岁(一边放牛,一边学画)——十七八岁(离开秦家,绘画读书)。课文虽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0年的生活经历,但作者能巧作安排,详略得当,集中笔墨突出了“辍学放牛”与“立志学画”这两部分,使人物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
本文节选自小说, 学生对于此类文章大都比较重情节,关注故事内容,人物经历,而对于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文章语言比较容易忽视。文章有三个“特写镜头”:1、在自家,母亲跟王冕谈心;2、在秦家,秦家人与王冕说话;3、在绿草地,王冕看着、想着。第一个“特写镜头”话似平淡,但母慈子孝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在人物的细微的语言中充分彰显出来。第三个“特写镜头”描写得最细腻,留心会发现在秦家人的话中也有一句对七泖湖环境的描写,作者为什么煞有介事地安排两次描写呢?那就是突出:景还是那样的景,只是看景的人出发点不同,心境不同,看到的景色自然会有差异。再来看看王冕和美景的“邂逅”,小王冕是在一阵大雨后,浑身被雨水淋湿的情况下看到的景象。这个命运坎坷的少年王冕为什么能品味出大自然的天工巧夺呢?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王冕是一个对生活热爱的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乐观的人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而这样的人无疑就是生活的强者。而且这湖光山色与王冕的磊落也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本单元,编者的意图显而易见,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的阅读既要“博览”,又要学会筛选,要“去粗留精”。进入第三学段后,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较多具有个性化,因此教师除了继续加强“双基”教学外,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享受阅读的愉悦,就像蜜蜂那样采得“百花”,方能酿出“甜蜜”来!在对教材仔细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根据本单元的特点、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特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的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美好人格。
3、在无形中激发起学生走进名人,阅读名人的好奇心,开阔阅读的视野,积淀厚重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美好人格。
教学难点: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这是我在课前所遇到的难题,权且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文章集中笔墨突出了“辍学放牛”与“立志学画”这两部分,课的伊始,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将全文分成两个板块进行教学,将学生引向课文的深入。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读中悟情法”,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坚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前与课堂中组织学生搜集、阅读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合中的内容,以及王冕的相关信息,把课外与课内进行有机整合,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更使王冕的人物形象凸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用王冕笔下的梅花图、荷花图让学生饱一下眼福,顺藤摸瓜引出王冕并简介王冕,今天我们学习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第一回合改编成的《少年王冕》。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轻声自由读,通过自由放声读,同桌相互听读等环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七岁时”、“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词语这些词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领会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是这篇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将理解“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是合适的。课文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0年的生活经历,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哪几岁没写?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我想学生略讨论,应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三)走入文本,读中悟情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①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这也是语文课堂的“教眼”。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地方着手抓“教眼”,走入文本,读中悟情。
第一个“特写镜头”:
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到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本书去读呢。”
在王冕回答母亲的话中,前后是有矛盾的。前面讲“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后面却还提到“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可见,王冕的闷得慌实在只是一个安慰母亲的理由,他并不是真的在学堂里闷得慌。正好相反,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就足以看出王冕其实是个好学的孩子。再联系下文,从后面的一些描写,如:“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zǎn)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fàn)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不知不觉三四个年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这些语句,无一不是在向读者说明:王冕是个多么勤奋好学的孩子,这样一个抓住任何机会,一有空闲就读书的好孩子,怎么会在学堂里闷得慌呢?唯一的解释就是:王冕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理解母亲的苦衷,所以在痛苦地答应母亲辍学去放牛的时候,还想着用这样一个理由去安慰自己的母亲,减轻母亲的心理压力,这是一个多么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虽说“言为心声”,但有些话心里想的,嘴上却不能说出来。王冕对母亲说的这番话看上去很简单,但心里远比嘴上复杂得多。把第一、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象一下,王冕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填空:听了母亲的话,王冕心想:_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填写提示语,并指导朗读(脸含笑意,故作轻松……)
[设计意图:作者的创作情感融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走进了文本,触摸了王冕的内心,仔细体察生活,调动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冕一颗难能可贵的孝心。]
“羔羊犹跪足,慈鸦尚反哺,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饱含王冕的一番孝心,王冕浓浓的孝心天地可鉴。
第三个“特写镜头”:
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这是使王冕陶醉其中美妙绝伦的雨后景色,是激发王冕学画欲望的精彩景物描写。前文中对七泖湖的景点也作了描写,是出自秦家人说的话,意思就是那里十分阴凉,水量充沛,非常适合放牛。而这段景物描写,有序,有“色”,有情,把雨后天空、湖水、青山、绿树、荷花等景物写得如诗似画,清新美丽,读来令人如在画中,陶醉不已。“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难怪王冕当时也被这景色所迷醉,并激发了他开始创作的欲望,由此一发而不可收,终成画荷高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与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试着一点一滴地试着对学生渗透语文素养感念。
预设1:播放雨后景色。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色,你有一种什么感觉?想到哪些好词好句来形容?(江山似锦,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身临其境、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文章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谁能从文字中发现美,并用朗读来表现美。(板书并作简笔画)指导发现写景顺序,并指导背诵。
预设2: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有了自信,王冕又是靠什么成功的?(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交流: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神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①(出示插图)填空:王冕是个画荷花的高手,他画的荷花
②看着这位惟妙惟肖的荷花,我仿佛看见三个月来王冕。(创设情境:清晨、深夜、烈日炎炎时、狂风暴雨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语言的积累与发展,对王冕刻苦学画、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在这一课堂实践中都得以落实。
(四)、课外拓展,丰满人物
有时因为改编后篇幅长短的控制,有些比较精彩的细节描写被改编者或删除或简略了,或改写成比较通俗易懂的意思,但这样一改,有时就逊色许多,因此在这样的地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原文中学习,品味精妙的语言描写:
如:到了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原著: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中国历史名人传》中说“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这段描写,实在是原著精神的精妙体现,王冕的为人倾向已隐隐约约地露出,只可惜被删改。从王冕的戴高帽,穿阔衣,架牛车,唱歌谣,被人笑而不在意,形象地刻画出王冕那种远离尘世、清高脱俗、嵌崎磊落的品行。这才是儒家代表的典型风范。
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当选取上述部分内容,予以补充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内涵更加丰富,也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总之,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这两个阶段对于研读文本将起着莫大的功用,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钻研和探索。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2.小练笔: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想象一下,他们会看到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母子俩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练笔是对文本体验的深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
辍学放牛
24、少年王冕 孝敬母亲 勤奋刻苦 自强不息
立志学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4.学习描写人物故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人物故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是篇人物故事,说说课文是抓住那几个片段来写王冕的?
七岁 靠母读书 十岁 弃学放牛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二、导入新课
通读全文,少年王冕的故事就像电影一样在我们眼前闪过,但其中的特写镜头又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脑海中,你们说说是哪些镜头?
三、 细读镜头一:弃学放牛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这一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王冕?
2.讨论交流:出示有关王冕的句子
(1)懂事,王冕真的觉得很闷吗?怎么说母亲就相信啦?
(2)弃学之后的王冕是什么样的?
(3)这么受王冕孝顺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呢?生找出有关母亲的句子。
(4)你能当好这位伟大的母亲吗?
3.王冕、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神情)
4.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作者抓住了什么描写?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5.总结并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就可以将人物的形象再现,我们读好这些句子,就能真正的走进人物的内心。
四、细读镜头二: 励志学画
1.哪位同学能用你的声音能再现镜头?
2.思考:从这个镜头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王冕?
3.生讨论:
(勤奋、爱观察、有毅力)找出相关语句说明观点。
4.正因为王冕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他发现了生活的美。(出示雨后美景)
(1)指名读。
(2)欣赏美景。
(3)指导朗读。
这些景在王冕眼里是鲜活的,� )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5.这儿的美景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王冕学画的原因吗?读课文也要联系课外知识。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课外资料。
(1)《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封建社会热衷功名富贵的极端虚伪的读书人的形象。小说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在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王冕是作者在批判儒林败类之前树立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
(2)王冕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画荷花,“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余杰
五、学习其他段落。
1. 设问:人物形象已经清楚,是不是文章可以斩头去尾,省去其他片段?少年时光是短暂的,但也是漫长的,如果事事必写,不加剪裁,必然会杂乱无章,所以作者巧妙地给予安排,有详有略,过渡自然。
2.让我们请几个同学完整地将王冕的故事读给大家听。
六、作业。
1.背熟第5自然段。
2.搜寻《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读一读。
3.写话练习,人物故事
板书设计: 语言、动作刻画
勤奋好学
少年王冕 环境描写衬托
孝顺母亲
有详有略突出
师:今天看我们同学穿着厚厚的棉衣,就知道冬天到了,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中有一钟花不畏严寒,就要迎风吐蕊了,它是——说说看?
生全体:梅花
师:再大声一点儿。
生齐说:梅花。
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
生:我知道《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我知道《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吗?其实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赞美,写梅花的诗很多,陆游写过《卜算子。咏梅》来赞美梅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出示:墨梅)自己读读看
生自由读诗。
师:谁来读?生读诗。配音乐生读
师:伴着优美的旋律。老师都给陶醉了,一起来读
师:知道这首诗中,诗人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吗?
生:是人赞美梅花有顽强的意志力。
生:诗人赞美了梅花的颜色。
生:是人赞美了梅花的芬芳。
师:是啊,赞美了梅花的清香。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王冕
师:知道王冕是谁啊?
生:王冕是画家。
生:王冕是诗人。
师:出示图文,简介王冕。王冕他的人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少年王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王冕的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课文介绍了王冕从七岁到十七八岁的生活。前面给大家布置了预习,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大家预习得怎样样(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词。
指名读词。
师:刚才读到这个词(闷热),大家不敢读了 。生齐读。烦闷读第四声。
师:还有个词,不知道大家发现了吗?
生:供不起,上供念第四声。
生:还有个词读记载,载歌载舞念第四声。
生齐读多音字。闷热、闷得慌、供不起、供应、供词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少年王冕的哪些事情?
生:王冕在少年时立志学画。
生:王冕孝敬母亲,为母亲分担解忧。
师:是啊 ,文章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少年王冕的两件事,板书:缀学放年 学画荷花。
师:我们同学很了不起,一下子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但只是把握文章情节是不够,要读出文章背后的东西,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看看你都读出了什么?
生自学。
师:说说看,你勾画了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大家是第几小节的。
生:请大家看第二小节最后两句话。生读文。
师:你读出文字背后的?
生:我觉得王冕非常孝顺,懂得为母亲分忧。如果母亲主动让他去放牛,她哭着喊着不肯去,反而让母亲更难受。
师:还有谁也找到这个句子?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
生:我读出王冕非常爱读书。生读书。
师:王冕说的这句话里看出他非常爱读读书,可是他为了娘,就说“放牛快活些”
刚才你们读出了王冕很爱读书,可是他却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放牛快活些,他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想用自己的语言安慰母亲,不要为自己担心。
生:因为他不想让母亲为难,担心,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家既经济条件不好?
生:我从“这几年……”可以看出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师:还从哪儿看出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好?
生:我从“7岁父亲去世……”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家里经济不好,父亲去世,只靠母亲做针线活支撑,而且这几年年成不好。
师:谁来给我们读下面几段话。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母亲的无奈,她不想让王冕辍学放牛。
师:要是有办法她肯定不会让王冕去放牛。
生:我知道母亲非常无可奈何,还通情达理。我从“不是我要耽误你”看出母亲的无奈。
师:实在是供不起了,只好让他去放牛。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放牛。”
师:据《儒林外史》记载,王冕7岁死了父亲,母亲变卖家中所有的东西,母亲实在不忍,这样的心情,文章不只一处,请你们找一找。
生:请大家看第三小节,我从“含着眼泪”看出母亲的不舍,不愿意让孩子辍学放牛。
师:是啊,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堂,可他的孩子却在放学,母亲忍心吗?她不忍心,只有含着眼泪。
师:可是懂事的王冕却这样说:生齐读王冕的话“娘,我在学堂里……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原来他这样说是为了让母亲不伤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分角色朗读母亲和王冕的对话,教师读旁白。
师:真是母慈子孝啊。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四小节“他舍不得吃……带给母亲吃”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他自己舍不得吃却留给母亲吃,说明他非常孝顺。
师:说得太好了,这段话中有两个舍不得,第一个舍不得是要留给母亲吃,第二个舍不得是要把钱省下来买书,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师:自此以后……起初画得怎么样?
师:三个月后就画得怎么样?
生:形象逼真。
生:活灵活现
生:婀娜多姿
师:婀娜多姿是荷花的姿态。
师:我们知道王冕画了三个月的练习,才画出这样的画,你们知道这三个月来他是怎么学习的啊?
生:他拿着树枝在地上画。
生:他把颜料蘸水画。
生:他一直不停的画。
生:他睡觉时也在琢磨。
生:他牵着牛时还在比划。
生:夜深人静,所有人都入睡了,他还在油灯下画画。
师:多么勤奋的孩子的孩子啊 。一起读。就是经过这么一番苦学,王冕才有了进步,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七小节。读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冕很孝敬母亲。
师:那时候他已经17、8岁了,可他仍然没有忘记母亲,又一次看出了他是个孝敬的孩子。
生:“王冕的荷花月华越好……买他的画。”他是经过勤奋学习才画这么好。
生:大家看第五小节,这一句话可以体现出王冕很有信心,他想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要努力。
师:是的,再一次看出了他的勤奋好学。
师: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谁来把这个句子换一个说法?
生回答。
师:哪种表达方法更好?
生:第一种。
指名读书。
师:刚才我听到你的读法跟他不一样,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啊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看出了王冕?
生:王冕非常聪明自信。
生:王冕下决心要画好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王冕的这段话。
生齐读“随后转念又想……几笔”
师:是的,有志者事竟成。
师:说起王冕画画,还是一个偶然呢?谁来读读?
生:“一天正值……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是一次偶然让王冕爱上了画画,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课文录音)听了这段录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雨水把荷花催开了。
生:水珠在荷叶上闪烁着。
生:树叶像被水洗过一样。
生:水珠像珍珠一样。
生: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翠色欲滴。
生:雨后一群蜻蜓飞过来了。
生:荷叶上水珠像一颗颗钻石。
师:这画面真是非常完美了,我们看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美丽的景色的 ?(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雨后的美丽景色。
师:作者写得很美。老师还给大家收集了几幅图片(出示荷花,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图片)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啊?
生:我想到了《晓出净慈寺》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想到了《池上》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小娃撑小艇……
师:是啊,多少美的画面啊,谁愿意为我们展示这样的画面呢?(指名读)
师:是啊 ,这么美的景色有有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王冕居住的九里山,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这么美的地方好多人都看到过,可只有王冕把他画了下来,从中你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说)
生:我还看出王冕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谁能用这个句子概括一下,(出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冕)
生:王冕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生:网面试一个孝敬父母,酷爱绘画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善于观察,酷爱绘画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节俭体谅母亲的孩子。
师: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读一读墨梅(学生齐读)。
师:这就是24课为我们展示的少年王冕,那他的中年,老年又是什么样的呢,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出示:《儒林外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耽误晶莹贴补孝敬明媚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②“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指名说。明确: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正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5、读六、七自然段。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24、少年王冕
孝敬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勤学苦练
文本解读: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整体构想:
《少年王冕》第五自然段,把雨后湖面的美丽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湖里的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犹如艺术特写,会让人联想到雨后荷花的样子十分美丽。王冕正是因为看了这美丽的荷花之后才产生了画荷花的愿望,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在教学时,可以“荷花美,爱荷花”为主要线索,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学情分析:
《少年王冕》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先分层理解、再联系全文体会人物特点。十岁时,母亲为生活所迫,让他去放牛,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还说他依旧可以“带几本书去读”等,一个孝顺母亲、热爱学习的小王冕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接着,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学画的经过,从另一方面凸现了他奋发自强的毅力。在品读时,只有联系全文,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其形象真实、丰满起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教师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少年王冕》,让我们一起饱深情地齐读课题。教师评价:读得真是投入。
2、过渡:王冕是元末明初人,家乡在浙江诸暨。王冕的家境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王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著名的诗人、画家。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呢?
教师板书:孝敬体贴 勤奋好学
3、教师谈话: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有关细节来加深体会的。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沿着王冕成长的足迹,进一步去体会课文向我们传递的情感。
二、自主感悟,学习2-4自然段
1、教师过渡:同学们,王冕的孝敬、勤奋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你们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描写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语句划出来,反复读这些句子,抓住关键词,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批注。
学生开始圈画。
过渡:我想通过刚才的默读,圈化,你对孝顺、勤奋的王冕又进一步加深了印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把你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版块一
出示: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指名学生朗读这读话。教师随机评价:你找的真准,谈的体会真是到位。你的想法和老师是英雄所见略同。有谁也和我们找的一样的吗?
2.这段话是母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一段话。有个词语说的好: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心灵的诠释。我们先来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觉得母亲说话的时候是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无奈 难过 流着……
3.引导学生说一说,母亲这么伤心无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呢?(引导学生抓住“不是”“实在”“只好”)
评价语:作为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成才,如果她的母亲有一点办法的话,一定会尽百分的努力的。
4.那王冕的母亲为什么不让王冕继续上学了呢?引导抓住“年成不好”“这点钱”体会。
“年成不好”。意味着什么?这几年的年成不好又意味着什么?
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她的日子有多么苦,没有人能想象得出。更何况连老天爷都不帮助她!这句话只有七个字,却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啊!再让学生读读这句话?(指名读)体会到母亲的艰辛、无奈,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以评促读。
“这点钱”能不能换出“这些钱”呢?为什么呢?王冕的父亲早逝,全靠母亲一个人拉扯,收入肯定是微薄的,生活肯定是艰苦的。
5.教师引导读:无奈的母亲,伤心的话语,处处打动人的心。
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面对这样的母亲,王冕又是怎么说的呢?
6.指名学生读一读王冕的话。读了这段话,你觉得王冕喜欢到学校里去读书吗?(喜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他是非常喜欢读书的?
指名学生交流。
8.既然王冕这么的喜欢读书,那王冕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你能体会一下他的心情吗?
(在平时,母亲的勤劳王冕看在眼里,母亲的操劳王冕疼在心里……所以,他才这样说的。)
9.引读:王冕的内心其实非常喜欢读书,但是面对无奈的母亲,为了不让她伤心,他只能说不喜欢读书,但说的时候,还是应该怎样呢?
(王冕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是一个体贴的孩子)
板书:弃学放牛
指名学生朗读:我听到了一个懂事的王冕;一个坚强的王冕;一个善解人意的王冕;一个孝敬母亲的王冕,这是去指板书)
10.教师引导读:这段对话真是写的生动感人,把人物的心理写的入木三分。指名分角色朗读。男女声对读。感受到他们面对艰难的生活处境,母子两个相依为命,互相依靠,苦苦撑起了这个家。生活虽苦却母子情深。
版块二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1.指名学生朗读句子。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你们一定有万千的感慨,想想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看到了一个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王冕。
2.学生交流。
a、“舍不得吃”。同学们,腌鱼腊肉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了,可对于王冕来说呢?(难得的美味、美味佳肴……)但他要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母亲吃。
同学们,当时王冕几岁?十岁,你们现在多大?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有好吃的会怎样?而小小年纪的王冕有了好吃的想到的是谁?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板书:省吃敬母
b、“舍不得花”同学们,这些零花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呀,小小年级的王冕肚子饿了,用东家给的零花钱买点心填填肚子,这应该吗?这过分吗?)
可是他却怎么做?为什么要“偷空”出来买书?他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板书:省吃买书
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十分勤奋呢?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话。
4.师总结提升:舍不得吃好的,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来,让我们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学。
指名读——齐读
四、立志学画,学有所成
雨中景色
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时间过去了,王冕也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一天,正植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雨后的景色深深地引起了王冕的注意,于是,他立志开始学画,请自由朗读五、六小节,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王冕成才决心的一句话。
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师:这句话中,你们知道王冕励志学画,学好了吗?
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感受到王冕学得好
引导学生抓住“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争先恐后”体会。
“没有一处不像真的”,我想,如果王冕的画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那肯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画的真是太像了。
“争先恐后”,后来,王冕的画越来越好,买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早点约定,恐怕要买不到了。人们抢着去购买。
出示场景:
早上,王冕________;晚上,王冕________;晴天,王冕________;下雨天,王冕________;当他怎么也画不好荷花的颜色时,他________;当他________;他________……进一步突出王冕的刻苦好学
师:激发他这样奋发努力学好画的动力是什么?(荷花的美)
师:书上是怎么描写荷花的?出示让学生感受抓住关键词语写颜色青、紫 “晶莹透亮”“树木葱茏”“青翠欲滴”等。体会到此时的美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等。
4.教师小结:雨后的景色实在美丽!夏季,植物正值旺盛的生长期,色彩斑斓,生机无限,加上阳光的映照和雨水的冲洗,越发多彩多姿!尤其是那湖中的荷花,姿态娇美,加上露珠的点染,更显动人。
再指黑板:“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那现在来看这个黑板上的“弃学放牛”,我们是否感觉到这个“弃”字是否不太恰当?他放弃读书了吗?所以应该在上面加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对了,应该加个省略号。
这里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和自己的实际谈学习收获。
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指导背诵
五、欣赏图画,体会个性
1.王冕是一个画家,他不仅荷花画的非常的入神,其实,他一生最喜欢的就是梅花,也尤其擅长画梅,以“墨画”最为擅长。
出示,导言:你们看,他的墨梅图,可说是“神韵秀逸”,构图以密取胜,但密而不乱,繁而有韵。把梅花那种孤芳自赏、不同流合污的秉性画了出来,难怪人家称他为“墨王”。
2.王冕还是一个写诗歌的高手,我们再来看看他写的诗歌,作品展示,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最后一句,从中你还能感受到王冕怎样的性格吗?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王冕“淡薄名利”的性格。
3.教师小结:
王冕是一个孝子,他关心自己的母亲,他也是一个勤奋的人,靠自学成为了一名画家,从这首诗歌里,我们似乎能读出他的一种与梅花一样的清高、不同流合污的节气。的确令人佩服呀!
六、布置作业,发展能力
1.少年的王冕以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呢?老师推荐你们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相信你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弃”学放牛
孝敬体贴 省吃敬母
板书: 少年王冕
勤奋好学 省吃买书
立志学画
评:本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能体会到人物的性格,但学生概括性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案
作者:非儿依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少年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进少年王冕的世界,深入地去体会课文向我们传递的情感,去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深入读文,交流感受。
(一)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第二段中从哪里看出王冕孝敬母亲呢?用“——”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你能读出王冕孝敬母亲吗?
a.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自由读,思考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是善意的谎言,是含蓄的理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2)为什么王冕要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而“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板书:弃学放牛)
(3)真挚的母子情让人感动。请女生来传递母亲的无奈;男生来传递王冕的一片孝心。教师引读眼看——也许是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也许是秦家人正需要这样一位帮手,教师引读秦家人牵出——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但看着自己的儿子毕竟才十岁,心中有万般无奈和舍不得于是说道——(引读)
b.浓浓的母子深情让我们感动,王冕理解、体谅母亲的一片孝心更让我们感动。你还从哪些句子看出王冕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相机出示:“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请问,你想借助哪几个词来传达王冕的孝心,指导感情朗读。(板书:省吃给母亲)
3、王冕是一位好少年,他不仅能孝敬母亲,而且勤奋好学。从哪里看出王冕勤奋好学呢?
①、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生读这一句,谈感受。(板书:省钱买书读)
师引导: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4、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
三、学习王冕画荷花,体会勤奋好学的精神。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越发孝顺、勤奋。
1自由地读第五六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
出示: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1)他懂得了哪些道理呢?(做人要自信,要积极: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
有了本事就能更好地孝敬母亲了。
掌握了画画的一些知识,他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
(2)是啊,书让王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激发了深沉的美感。你看,在王冕眼中,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五彩缤纷。(引读:一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过渡:如此美景,让王冕产生了“人在画图中”的感觉。你还找到了哪些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出示:自此以后……买他的画。
(1)起初画得不好,于是王冕来到池塘边------还临摹------甚至还向------就这样起早摸黑,画掉了许多纸,三个月之后,他终于有了很大的长进。
(2)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理解“高手”,提升: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3、画荷花给王冕和他的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王冕的母亲看到这一切会怎么说?
四、总结全文,欣赏王冕的终身成就。
1、少年的王冕就这样积极乐观地生活着,他孝敬母亲,他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2、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刻苦好学,竟然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正因为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他才成为了那个世界的“通才”!然而,他出生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年代,时代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悲剧,他对于时代来说是一个损失。所有这些,都是王冕。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
查找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第一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慧。
语文课需要智力挑战吗?语文课不是重朗读,重感悟吗?”正是这种对语文教学肤浅的理解,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浑浑噩噩地度过。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诫我们:“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固然,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有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强调教学要扎扎实实为先。他上课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测预习,听写生字新词。屏幕上出现如下文字,要求学生写出相关词语: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ān wù)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é bì)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ē bǔ)家用。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ān guà)。
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īng yíng)的雨水,美丽极了。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ɡāo shǒu)。
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ào jìnɡ)母亲,还在春光(míng mèi)的日子,用牛车(zà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
学生马上动手,不久完成了十个词语,完成的打开书校对。全部正确的举手,全班五十多位学生,有三十多位举起了手——全部正确。×老师请学生订正了错误后,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老师改变了听写生字词的方式,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加大了难度,而学生通过努力也是完全能够完成的。更为巧妙的是老师编写的这段文章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听写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梳理课文,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也许还算不上训练有素的五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这样的目标一定会有些玄,有些晕,但是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从感性地读故事一样读课文,渐渐地转变为知性地解读课文,知道课堂的目标,不是“阅读”,而是“学会阅读”。但是任何作为解读工具的语文知识,永远只有在活生生的、成功的解读过程中,才能被领略、被体味,进而被理解与掌握。作为解读《少年王冕》的策略,×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回答虽稍有出入,但还是能基本找到:“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老师问:“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学生略微讨论,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作。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开始了文本细读,或者说语言揣摩的旅程。教学第二自然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一段教学×老师着重让学生揣摩“闷得慌”。×老师出示课后习题4,问学生王冕说的是不是谎言的时候,学生齐刷刷回答,是谎言。×老师问为何是谎言,学生回答是王冕想到学堂读书,但孝敬母亲,骗她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一个学生表示异议,但×老师追问之后,这个学生还是认为王冕也仍然是想到学堂去读书,不过这个学生读出了,因为母亲处境艰难,王冕心里一定很难受。
于是,×老师先是说:“王冕的假话说得并不高明,他不想到学堂去,但为什么还要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学生还是未明了,×老师又修改了一下课文的标点——课文编辑因为未解原意,本是点错了标点。原文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老师修改后的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让学生琢磨,这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慢慢地悟得,放牛心里是真快� ×老师让学生补充一下:“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又追问:“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学生渐渐领悟: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理解之后,学生再读课文。这时候,我们发现,学生的朗读,情感渐渐充沛,没有任何朗读指导,朗读自然到位。好的朗读,不是拿腔捏调的用外面的感情加在词语上,而是依据语句本来的意思与情感,本真地用声音来表现出来。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老师。×老师对“闷得慌”的细读,发现了文本的“惊奇”,并通过教学把“惊奇”带给了学生。学生对“闷得慌”的揣摩玩味,渐渐品尝到咬开核桃的艰难过程与最终芬香,语文课散发出了知识魅力的芬芳。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课堂纵横捭阖,常常让学生思接千载。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王冕学画的场景,先是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一天,正值黄梅季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学生读了,读得不错,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基本入境了。×老师问:“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学生回答:“因为这是王冕学画的机会。”×老师指正说:“应该说是契机。还有吗?”这时候,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因为这是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而且,这景物也象征了王冕的那种精神。”这是×老师所不曾期望获得的回答,因为这个回答实在是太敏锐了,虽然孩子的语言,有些地方还有些稚嫩。×老师出示幻灯,把这个孩子的发言推广成全班学生的共识:“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是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接着,×老师让学生巩固这一段,分两层。第一层,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因为×老师对表示方位的词语用颜色标示了,学生齐刷刷地回答,这是按“从上到下(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请学生读一读:“按这个顺序,读时眼前要有风景。”学生读了,还可以。但×老师提高了要求:“这一段文字的精妙,可不是因为方位顺序,而是景物之美。唯有读出景物之美,才能体会少年王冕勃勃向上的精神。”于是再读,这次×老师将关于景物的语句作了标示,并示范了朗读。效果,果然有些不同。×老师再一次强调:“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更是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所以要详写,要写得生动、细致、传神。”
……
课快要结束了,×老师问:“王冕的精神是什么呢?”学生说:“自强不息。”×老师指正:“不对!是八个字:孝敬母亲,自强不息。孝敬母亲在先,自强不息在后,只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的观点,课文忠实地照这个样子来写。”这时,×老师作了最后的提升,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水到渠成。×老师问:“课文选自哪里?”学生说:“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说:“《儒林外史》是写读书人丧失儒家精神本质的书。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家的标准是君子,在《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非常糟糕。整本书似乎只有一个人还以标准的君子,或者作者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对,他就是王冕。什么是儒家的君子?请看这三段文字。”×老师用幻灯片出示:
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老师重点标注了“孝”、“自强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三个“君子”。学生对这三句文言能够理解多少?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总得有一个初次接触。在王冕人生为背景下,这三句话(他们背诵过《爱莲说》)并不难感受其意义。×老师说:“原来,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有另一种意思啊,再读一读,这象征了儒家精神的荷花。”学生再读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感受又有了新的提升。
×老师对《少年王冕》中景物描写的教学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典小说中的风景往往不只是风景,它可能还是心情,情节,人格。《少年王冕》中的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这两个作用有了充分的感知。结课时引入《论语》《易传》《爱莲说》中的名句,进一步提升了王冕的形象,让王冕真真切切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同学们,昨天的语文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读)少年王冕。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几件事?(随机板书:2—4节放牛 5—6节学画)
二、重点学习“放牛”语段(2—4节),体会人物语言的言下之意,感受少年王冕的孝顺懂事。
1、指名读课文2—4小节。
a、一生读第2节。
⑴这里的“耽误”指的是什么?
⑵不是母亲要耽误王冕,那为什么母亲还要让王冕不上学而去放牛呢?听了母亲的话,王冕说了些什么?请你继续读。
b、一生读第3节。
⑴(生读完秦家说的话后)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秦家人说的话,你从话中能知道些什么?
王冕要去放牛的地方,有清澈的七泖湖,有粗壮的垂杨柳,从后面的课文我们还可以知道,这里还有山,有荷花。这是个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与王冕后�
⑵(生接着读完了第3节)这里有个细节,母亲“替王冕理理衣服”,你从中看出什么?这不禁让我们想趣了一首诗——(师引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处处都要小心”,小心什么?
“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这么爱儿子的母亲,却要儿子早出晚归,按照常理,应该是迟出早归才好,太阳晒屁股了再出去,太阳要落山了赶快回来。这个母亲岂不是很奇怪?
c、一生读第4节。
2、重点揣摩人物语言。
a、2、3、4节,写母亲让王冕离开学堂去给秦家人放牛。这一年王冕多大?10岁,我们今天正好读三四年级,王冕却不能读书要去放牛了。他的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谁再来读母亲的这段话,找找理由。
⑴出示: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导学生读好“只靠、实在、只好”等词语。
⑵交流理由。
如果不是你父亲死得早,如果不是这几年年成不好,如果母亲可以多挣一些钱,母亲也绝不会让10岁的小王冕去给人家放牛的。母亲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⑶把“无可奈何”带进去,一起再读母亲的话。
b、少年王冕理解母亲的心吗?他听懂母亲的话了吗?谁来读王冕说的话?王冕的话很有味道,它就像一杯茶,茶要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芳香,王冕的话也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话中之意。让我们来一起听,好好品。
⑴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指名读。
⑵交流“闷得慌”之假话。
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说明爱读书。
再联系以下句子感受王冕的爱读书:
②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舍不得花”就没有点心,没有点心就会挨饿。为了买几本旧书,小王冕要饿多少天肚子?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和毅力啊,换作我们,也能做到吗?
宁可挨饿几十天,也要去买书,哪怕只能买几本旧书。这么爱读书的王冕,却对母亲说——引读王冕的话。
看来,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是假话,你从中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懂事孝顺)
⑶交流“闷得慌”之真话。
①我和同学们一样,一开始也觉得王冕说的是假话,但我读着读着,想着想着,又觉得王冕说的也可能就是真话。请同学们再看看王冕说的话,想一想王冕是不是确实可能说的真话?
我提醒大家一下,王冕说去给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他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②交流可能说的是真话的原因。
重要原因:“贴补些家用”,他不忍心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
联系下文句子理解王冕对母亲的孝敬: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对于家里几乎穷得揭不开锅的王冕家,腌鱼腊肉对王冕来说简直就是山珍海味,是多么诱人的美味佳肴啊,但王冕却——总舍不得吃。什么叫总舍不得?
这么孝顺的王冕,他能忍心让母亲一个人挣钱养家,而自己却安心地在学堂里读书吗?
次要原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学堂里不能满足他读书学习的欲望,他想自由地多读一些书。
3、小结:从母亲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和对儿子深深的关爱;从王冕的话中,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少年。看来,文中人物的语言真的好比一壶茶,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三、重点学习“学画”语段(5、6小节),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天资聪慧。
1、少年王冕在秦家放牛,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王冕明白了哪些道理?(要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人穷志不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生活再艰苦,美也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这与他学画有关系吗?
2、学习写景的语句。
⑴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指名读,读出美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能够把景色写得这么美?不仅因为颜色美丽,还因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你能看出是什么顺序吗?
(顺序:从高到低,由远而近,时间先后,先次后主)
⑶正因为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写得如此美丽。一起读!
3、雨后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王冕,没有画工画画,他决定自己学画。他画得怎么样?
⑴出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指名读。
⑵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聪慧、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刻苦勤奋等)
师板书:刻苦勤奋
⑶填空:王冕学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白天放牛时,( ),晚上回到家,( );天空刚露出黎明的曙光,( ),万家灯火已熄灭的深夜,( )……
4、你觉得这段话里,有没有王冕后�
1、赏墨梅图,背《墨梅》诗,观王冕印。
2、背诵第5自然段。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第一回,了解小说中的王冕其人。
教学要求:
1、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揣摩,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德和刻苦勤奋的精神。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少年王冕的故事。课文从王冕从七岁一直讲到他十七八岁,在这十余年里详细讲述的只有两件事。还记得吗?
2、指名交流:1、王冕十岁时去放牛。2、王冕十三四岁开始学画。
二、精读课文2——4段
1、这节课我们就先读王冕放牛的故事。课本打开到p33,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王冕放牛的故事让你觉得是个怎样的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交流: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可能交流到:孝顺、爱读书、勤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读书要思考,思考得有依据,请大家再次浏览这部分内容,划出相关词句。
5、出示:
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 后来我读着读着,发现王冕可能是真的不想去学堂了。你读出来了吗?
这三年来,他亲眼目睹了母亲——
这么懂事的王冕心里可能会想?
6、王冕的孝顺、爱读书不仅仅从他的话里可以读出来,更表现在他的上。你有没有划下这段内容?
7、指名交流,出示: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这段话里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舍不得吃,那是为了母亲;舍不得花,那是为了书。让我们怀着敬意,读一读这段内容。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过渡:从十岁起,王冕就开始了他边放牛,边读书的生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大家想想看,你觉得他都明白了哪些道理?
2、指名交流。(孝顺、正直、努力……)
3、我想,这几年生活的磨炼,孝顺、读书、勤奋肯定已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请大家默读课文5、6自然段王冕学画的故事,从这段故事里你又从哪里看到了王冕的勤奋?
4、交流,出示: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你为什么划这句话?
为什么三个月后,他就能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
课文里写了他是如何学画的吗?但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他是怎样学画的呢?
5、出示:
白天放牛时, 。晚上刚到家, 。已经是夜深人静了, 。
同桌两人讨论一下,把屏幕上的内容说完整,说生动?
指名交流
6、王冕学画的故事里,除了他刻苦自励的精神令人难忘,还有段精彩的环境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谁来读?
出示: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①你觉得这儿的景色怎么样?
首先它美在色彩。你都看到了哪些颜色?
②这么丰富的色彩,瞬间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自己美美地读读这段话。
③颜色丰富,但繁而不乱,美得特别有层次,首先写了“天空中”,然后呢?
按着这样的顺序,我们在读的时候,头脑里要依次呈现出那样的画面。自己试着边读边想象。
④指名配乐朗读。
7、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一篇文章要讲十余年的故事,所以作者采用了详略结合的方法,只详细讲了两件事,却花了近百字写这段美景,为什么?
a、这是王冕学画的一个契机。看不到如此美景,他就不 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
我们可以试着跳出课文来看王冕,能不能联系他的人生经历来想想?
b、这样的美景可是出现在“一阵大雨过后”,俗话说,“风雨之后见彩虹”(预示着王冕历经磨砺后,必将迎来成功的那一天,就如这雨后美景一样。)
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王冕的人生写照。所以清末大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听老师读这段话。我们应当努力透过这段景物,去看王冕这个人物。
指名读
8、让我们把这段美景连同王冕这个人物一起记在我们的心里。
自由背诵。集体试背。
四、拓展延伸
这就是少年王冕的故事,他孝顺、爱读书、还勤奋。这篇课文改编自《儒林外史》,我们一起来看书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着)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着)鞭子,口里唱著(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儒林外史》第一回
从这段文字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那不是天真,那是他看不惯当时的世道,他不入流俗、淡泊名利。在《儒林外史》里王冕是仅有的几个读书不为功名利禄的人之一。他把他的淡泊、清高也融进了画作、诗篇里,为后人所敬仰。同样,在这段文字里,我们也看到了他对母亲的孝顺。)
要想认识一个更为全面的王冕,那大家可以去读《儒林外史》第一回。
《少年王冕》教后记(展示)
这篇课文介绍王冕少年时代孝顺母亲、自学画画的故事。课文内容不难理解,故事性很强,学生很感兴趣。本文思路清晰,叙事清楚,先介绍王冕辍学替人家放牛,还安慰母亲“在学校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还能带几本书去读”,话虽然说得轻巧,但母亲心里却很难过。母亲的心情学生是无法理解的,这是一个现代富足生活条件下的学生不能体会的问题,而王冕却以轻快的语气安慰母亲,这就是他孝顺母亲的具体表现。我让学生找出王冕勤奋好学和王冕自学画画的段落,勾画相关的句子,仔细读,感悟,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呈现在眼前。王冕勤奋好学、尊敬长辈的品质也给学生留下了烙印,对比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学生更应该懂得要刻苦学习。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9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详案
[ 作者:毛如德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齐读课题
根据课题提问: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来写的?(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
2、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3、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沿着王冕成长的足迹,深入体会课文向我们传递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十岁的王冕。
(一)速读,边读边思考:在第二段中从哪里看出十岁的王冕孝敬母亲呢?用“——”划出相关的句子。用“﹏﹏﹏”找出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者个别指导。
(读完后,孩子们在静静的用笔做着批注)
2、交流。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大家的批注。
学生: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闷得慌……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你觉得那些词语特别能感受到王冕特别能善解人意。
贴补。
齐读: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
他善解人意,你知道母亲的意识什么吗?
母亲很无奈,实在供不起。
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你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呀。
王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齐读这句话。
真的闷得慌吗?
从母亲的话中,王冕听出了什么?母亲说这段话时心里?
再读王冕的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王冕回话时的动作、神态等知道朗读。
减轻负担。
好一个减轻负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冕?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是善意的谎言,是含蓄的理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2)请女生来传递母亲的无奈;男生来传递王冕的一片孝心。教师引读眼看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无奈地说——王冕懂事地说——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秦家人为这慈母孝子而动容,牵出一头水牛,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但看着自己的儿子毕竟才十岁,心中有万般无奈和不舍,她说道——(引读)
这些人物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爱儿子,儿子孝母亲,这一片爱不仅感动了秦家人,也感动了我们。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动?
从此,……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指读。
你想借助哪几个词来传达王冕的孝心,指导感情朗读。(总舍不得)(包)
腌鱼腊肉对于家境贫寒的王冕来说,就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
可是这个十岁的孩子,面对难得的美味,他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
印度:十岁的王冕看着这眼前难得的腌鱼腊肉,他 )用。
结合交流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师引导: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4、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王冕!
所以,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三、学习王冕画荷花,体会勤奋好学的精神。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越发孝顺、勤奋。继续用批注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用“ ”划出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
出示: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1)他懂得了哪些道理呢?(做人要自信,要积极: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
有了本事就能更好地孝敬母亲了。
掌握了画画的一些知识,他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
(2)是啊,书让王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激发了深沉的美感。
(a)你看,王冕看得入迷了,他是怎样看的?用投影突出“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因为王冕勤奋好学,所以他学会了如何观察)
(b)我们觉得此景美,但又无法言传。在善于观察的王冕眼中,那景色可真是——再读,投影突出“白”“黑”“红”“青”“紫”“绿”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到王冕眼中的景色是五彩缤纷的。谈谈感受:王冕对周围的景色比较敏感也缘于他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c)教师再引:这些静静的景色在博学的王冕眼中却分明活了起来,你看:突出“镶”“透”“照”“洗”等词。(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他为什么能看到如此美妙的、仿佛在和他说话的画的呢?)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冕为什么能发现这美呢?
(读着王冕眼中的美景,你想起了哪些关于读书、关于勤奋的名言。)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过渡:如此美景,让王冕产生了“人在画图中”的感觉,他想把眼前稍纵即逝的景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于是他立志画荷。你还找到了哪些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出示:自此以后……买他的画。
(1)、初步感受(或者你特别想读好的词语。)
(2)补白:起初画得不好,可王冕不 ,他来到池塘边 。荷花盛开的夏天,他
, ,就这样
,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出示: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孝敬母亲。
理解“高手”,提升: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画荷高手王冕取得成就,得了钱孝敬母亲,他母亲看到这一切会怎么说?(有无必要?)
四、十七、八岁的王冕
机会总是垂青与有准备的、刻苦努力的人,练读最后一自然段,圈一圈那些能够看出王冕勤奋、孝敬的词,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欣赏王冕的终身成就。
1、少年的王冕就这样积极乐观地生活着,他孝敬母亲,他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2、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怀着对生活的爱,刻苦好学,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正因为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才成了那个世界的“通才”!然而,他出生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年代,时代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悲剧,他对于时代来说是一个损失。所有这些,都是王冕。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
查找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第一范文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6
今天是我校教学大比武的高潮,六年级语文组,这次他们借五年级的班级和教材,选的是《少年王冕》,在听课中,我总觉得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王冕听了母亲无奈说的一段话后的回答有点牵强,学生能接受王冕理解母亲的难处,但要让学生说出来,有点难度。我在想,如果是我,该怎样处理?
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成语“自相矛盾”,对,王冕的这段回答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不妨可以试试这样来处理:
1、出示王冕回答母亲的那段话,问:王冕的这段话自相矛盾,你们能看出来吗?
生:“在学堂闷得慌”和“可以读会书”矛盾。
2、王冕的话中,你能知道他到底是想读书还是不想读书?
生:想读书。
3、既然王冕这么想读书,为什么他会说“闷得慌”,他心理是怎样想的呢?
生:他是不想让母亲为难,因为他家很穷,读不起书。
4、王冕的心口不一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5、少年王冕是多么懂事啊,这段话中什么地方也能看出来?
……
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更能水道渠成些,语句还应该斟酌,仁智各见,但愿抛转引玉,希望各位同仁畅谈。
查找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第一范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情境研讨
研究问题:教学目标规约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情境研讨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会写并且知道它们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揣摩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和作用。
3、能正确理解王冕说的那段话,读出言外之意。
4、知道作者是通过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剪裁人物的经历进行叙写。
5、感悟少年王冕的孝敬母亲、勤奋好学和自强不息的风范,给自己以人生启示。
情境研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王冕”,对他有什么了解?
简介: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课文第一自然段就要言不烦地向我们介绍了王冕的大致情况,(补充家境贫寒)。我们还背诵过他的《墨梅》。出示齐读。
2、补充完整课题:少年(十岁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通过这两个字,你知道什么?(课文写的是王冕少年时代的故事,是从几岁写到几岁呢?七岁——十七八岁)
3、过渡:正如你们这般大小,那么,文中的这个少年究竟能给同是少年的你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准备交流预习成果:
(1)多音字:供他读书、供不起、供你两顿饭、
闷得慌、闷热、载着
(2)根据拼音填写文中词语:
王冕小时候,父亲去世,靠母读书。
母亲不想(耽误)王冕读书,无奈靠针线活已经无法供他上学,只得让他到(秦家)放牛。
一天雨后,青山碧水,湖里荷花上水珠(晶莹),王冕被美景吸引,立志学画,勤学苦练,终成高手。
后来,王冕离开秦家,绘画读诗,(春光明媚)时,常(载着)母亲到湖边散步赏景。
校对交流。——再读这段话,了解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不能根据这四句话给课文分一分段?并说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划分的?
学生交流。(时间顺序)
出示:
七岁——父亲去世,靠母读书。
十岁——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十三四岁——立志学画,终成高手。
十七八岁——离开秦家,绘画读诗。
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层次非常清晰。
三、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板书(孝敬母亲)
3、默读圈划:哪些词句特别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人?
4、交流:
重点语段:
(一)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去读呢。”
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预设:
(1)假的。因为他其实很喜欢读书的,但是为了安慰母亲,才说在学堂里闷得慌的。
(2)真的。因为他虽然很喜欢读书,但是看到母亲整日劳累,为了供他上学,还得帮人家做针线活,他很不忍心。所以在学堂里的确闷得慌。——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很劳累,为了供他上学非常操心?(扣前文理解年成等词)
(3)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因为既喜欢读书,但又心疼母亲,所以“闷得慌”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引导:在这个场景中,王冕的母亲很爱儿子,不想耽误儿子读书,但却无可奈何;而王冕小小年纪却体贴懂事,善解人意——读这一段,体会人物内心。
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王冕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又是一个非常懂得体贴母亲的人。读书要读到人物的内心里,读出文字的表面意思,也要读懂文字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读懂人物,读懂人物的内心。
(二)遇上秦家煮些……孝敬母亲。(学生说说理解即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略)
一、精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中,这一段话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出示写景语段。
自己读,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2、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扣住:树木葱茏、青翠欲滴、尤其可爱、晶莹透亮。再扣住写颜色的词)
3、大自然的美景,可以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呢。用你的朗读来丰富画面,来再现画面的美。
4、这一语段不仅“美”,还很“妙”呢!不同颜色标示方位词。你发现了什么?(由上而下、由远及近)作者写景的层次非常清晰,你来试着填一填。出示这一语段的填空,引导练习背诵。
5、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且层次分明的笔调写出了雨后美丽的景色。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这雨后的景色呢?它与课题有关系吗?(这是少年王冕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学画的一个契机。)
出示王冕想的话,在这几句话里,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采访”王冕:你从来没有学过画画,你能行吗?
你没有师傅来教你,靠你一个人,你怎么学呢?
你没有画画的颜料,没有画画的纸张,你怎么办呢?(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有自信,有主张,遇到困难不退缩,自强不息)读好这几句话。
6、引读课文第6-7自然段。
7、母亲心里十分欢喜。(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王冕的母亲为什么而心里十分欢喜吗?)(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自强不息)
二、质疑:
1、作者写少年王冕一共写了哪几个年龄段?为什么要详写十岁、十三四岁,而略写七岁、十七八岁?(能够反映人物的品质精神的要详写,其他的就略写。)小结:原来作者是写王冕的十一年经历,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的,这样有详有略,就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了。
三、拓展升华:
1、本文是根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关篇目改写的。王冕的故事是书中的第一回。这本书写的都是一些古代的读书人的丑陋行径,而王冕是本书中唯一一个正面的人物。
2、再次出示王冕的《墨梅》,朗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简介王冕的生平
3、存疑结课:不知道少年时代的王冕,能不能给你们——同是少年时代的你们以什么样的触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能正确区分多音字“载”、“闷”、“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悟王冕的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
一、导入揭题
1、转眼间,就已经是数九隆冬的季节了,万物萧瑟,真怀念春天的鸟语花香。说到春天,很喜欢那些开的姹紫嫣红的鲜花。它们的芬芳,它们的娇艳我都很喜欢。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能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2、有一位画家,他很喜欢梅花,不 他还写下了许多有关梅花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3、他就是——(王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 少年王冕
王冕气节崇高,是一个杰出人才,那么,他的少年时代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王冕的少年时代,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拿起书认真地读课文。听清楚自读要求:(1)把课文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词语读准确。(2)至少把课文读两遍(3)边读边想少年王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习生字新词
耽误 明媚 腌鱼腊肉诸暨 晶莹 秦家
葱茏 积攒 孝敬
(过渡:词语会读了,相信读课文一定难不倒你们,课文有一共有七个自然段,我们请七位同学来开火车读一读课文,看看谁既正确又流利。)
3、分小节朗读课文
第1小节:解决多音字“供”。
第2小节:解决多音字“闷”
(1)闷:闷(men):1、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
2、不吭声、不声张。如:闷声不响。
闷(men):心情不舒畅,心烦。如:闷闷不乐;闷得慌。
第7小节:注意“载”的读音。载(zai):1、表示“年”的意思。如:一年半载;千载难逢。 2、表示“记载、刊登”的意思。
载(zai):1、表示“装载”的意思。
2、表示“又”的意思。如:载歌载舞。
4、王冕的少年时代是艰辛而又坎坷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王冕哪几个年龄段里发生的故事,找出有关年龄的词。
交流: 板书: 七岁 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根据这四个年龄段,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段,请同学们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一(1)、二(2-4)、三(5-6)、四(7)
5、这四个年龄段中,哪个年龄段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你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
(过度:刚才你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他们都读的有声有色,现在谁来说说哪个年龄段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主要写了什么呢?)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小标题: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小标题:给秦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学画荷花)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自学成才)
6、看一看黑板,其实,把这几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请同学们对照着黑板,同桌练习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等会我们来交流。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们觉得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孝敬母亲 勤奋好学 )
三、总结:
同学们很会读书,读得不仅认真而且仔细,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感受他的优秀品质——孝敬长辈和勤奋好学。
教材说明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 借名流隐括全文”。原文介绍了王冕的一生,作者认为王冕的为学和为人是最理想的,希望借助他批评儒林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只涉及王冕的少年时代,因而取名《少年王冕》。
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随之好转的故事,赞扬了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德。
本单元为“走进名著”单元,虽然让学生阅读的是“改写的名著”,却担负着播撒兴趣种子的任务。
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9个生字,能读准“诸暨、供、闷、积攒、镶”等难读字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3、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等的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介绍文本,布置初读任务。
《少年王冕》是根据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改写的。小说原文用写作,介绍了王冕的一生。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只涉及到王冕的少年时代,所以取名为《少年王冕》。请四个学生分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王冕的哪几件事情?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四个学生读书(1-2,3-4,5,6-7),要求能随文正确读出字音。
2、尝试概括事件和人物特征:放牛、画荷花;孝敬母亲、刻苦学习。
二、学习王冕放牛,体会他孝敬母亲的美德。
1、提出问题:从哪里看出王冕孝敬母亲呢?
2、你能读出王冕孝敬母亲吗?
3、为什么王冕要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而“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4、小结学法: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又并不是心里想的,需要我们仔细分辨。
5、阅读好母亲、秦家人的话。
6、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1、找到王冕回答母亲的话;
2、读好王冕的话;
3、明白王冕是“顺着母亲的话在说”,表示自己喜欢帮人家放牛,目的是让母亲不必难过。其实王冕是在说:拿母亲的血汗钱去读书,让他很惭愧;而他帮人家放牛可以贴补家用,当然“心里倒快活些”。不把意思说明白,就是怕母亲听了难过。所以我们说,王冕的语言中,包含了孝顺母亲的感情。
4、在朗读中,体会母亲的难过和秦家人的善良。
三、学习 王冕画荷花,体会勤奋好学的精神。
1、引读,引出雨后美景。
2、你能朗读出雨后景色的美丽吗?
3、你能从朗读中感悟到雨后景色的美丽吗?
4、面对雨后美景,王冕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5、他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6、画荷花给王冕和他的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1、朗读雨后美景。
2、雨后的景色实在美丽!夏季,植物正值旺盛的生长期,色彩斑斓,生机无限,加上阳光的映照和雨水的冲洗,越发多彩多姿!尤其是那湖中的荷花,姿态娇美,加上露珠的点染,更显动人。
3、王冕产生了“人在画图中”的感觉,面对如画的美景,怎么能不把它画下来呢?不会画?可以学;画不好?可以练!
4、观察细致,使王冕对荷花的颜色、形态了如指掌;对荷花的喜爱,使王冕赋予了荷花生机和活力;不懈的努力,提高了王冕表现荷花的能力: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当然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四、总结全文,欣赏王冕的终身成就。
演示媒体,讲解媒体。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刻苦好学,竟然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你知道中年王冕吗?想知道老年王冕吗?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我看了,他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他是一个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他是那个世界的“通才”!然而,他出生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年代,时代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悲剧,他对于时代来说是一个损失。所有这些,都是王冕。
倾听。
附:板书设计
24 少年王冕
放 牛 孝顺母亲
画荷花 勤奋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