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语文教案《黄山奇松》【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课题
16、黄山奇松
课型
新授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23 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难点:1、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2、通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法 讨论法 圈画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2、请谁来把这些词语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出示生词: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千姿百态
潇洒 挺秀
3、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
二、感悟黄山松的奇特
1、黄山被誉为——( )以——( )闻名于世。而人们对——( )更情有独钟。现在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2、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哪里是黄山最好的观松处。(玉屏楼)
出示句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你是如何理解“黄山绝胜处”的呢?
3、为什么玉屏楼是最妙的观松处呢?
学生找出句子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4、很好,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所以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 )
5、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一)奇在姿态
1、品味迎客松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棵松树呢?(迎客松)谁来把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出示整段)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评价很高?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2)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3)交流:
a奇在姿态优美
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迎客松姿态优美独特?
a、抓住关键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b、出示图片,边看图边理解遒劲(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c、从“郁郁苍苍”这个词中你感觉迎客松长得怎么样呢?(苍翠、茂盛) 再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树叶的苍翠茂盛。
d、总结: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真是一棵——奇松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姿态很奇特呢?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现在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谁还能再来读一读迎客松的句子?
b、读得真好!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想一想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c、迎客松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它的姿态——太独特(板书:姿态独特),难怪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4)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人们看到了迎客松就想到( ),人们来到了黄山就想到了( )。
(5)这真是一棵姿态独特的松树,现在
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
(6)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旁边还有陪客松。
2、交流陪客松
(1)现在,请你轻声地读读有关陪客松的句子,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
(2)谁来读读陪客松的句子?(出示句子)
(3)作者把陪客松比作什么了?(绿色的巨人)从中你感受到陪客松长得怎么样?
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4)(出示图片)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你说它的姿态奇不奇?真是一棵奇松!
(5)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种奇特读出来好吗?
(6)同学们读得真好, 经过了迎客松热情的欢迎,陪客松彬彬有礼的款待,接下来便是——(送客松的送别)
3、品味送客松
(1)谁来读一读送客松的句子。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依依不舍地告别。”
(2)送客松独特在哪儿,从哪些词里能感受到它的独特?
(枝干蟠曲 天然盆景 向山下伸出 依依不舍 )
(3)出示图片,看图理解“蟠曲”的意思
(4)(出示各种盆景图片)这就是盆景,它经过人工精雕细琢,姿态十分优雅。
(5)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说明什么呢?
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却也像经过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美独特,奇不奇?
(6)谁能把这份奇特读出来?
(7)引读“它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想象一下,送客松会怎么样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呢,会说些什么?
(8)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我都能感受到送客松的依依不舍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读出对送客松的依依不舍。
(9)这真是三棵姿态独特的奇松,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二)奇在千姿百态
1、那么是不是黄山的松树就这三种呢?(不是)
是啊!黄山松星罗棋布,争奇竞秀。
(板书:...)
2、(出示第三自然段)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4、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呢?都有哪些姿态呢?
5、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有的)把“或”换成“有的”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6、最后一小节中哪个标点符号比较吸引你呢?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省略号表示还没说完,这里用了省略号说明黄山松千姿百态,还有好多别的形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各种松树的图片)
7、想象说话:ppt出示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8、的确,黄山松不仅姿态独特,而且黄山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有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奇松的装点,才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三)奇在生命力的顽强
1、同学们,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可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仅仅因为它“姿态独特”“千姿百态”吗?(不是)那它还奇在哪呢?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示:找找看,课文中告诉我们黄山松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悬崖上)
还有哪里写到黄山松的生长地方呢?
2、出示: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3、这些黄山松都长在悬崖上,生长在石缝里,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它们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它们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
夏天,它们饱受——
冬天,它们饱受——
暴雨中,它们经受——
少雨年份,它们又经受——
4、黄山上的每一棵松树都是无数次地经历这样的磨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那就是——饱经风霜。可是它却能长得如此潇洒挺秀,你说它奇不奇?
5、对,它饱经风霜,却依然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板书:生命力强)
6出示:(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三、总结全文
通 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他们不仅姿态独特、千姿百态而且有着顽强的 生命力,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学了课文以后,我们要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松。”
学生朗读生词
齐读生词
学生一起回答形容的是黄山奇松
学生齐答
学生找出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奇在哪里。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
生交流
生齐说,再朗读
指名读
生齐读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生边看图边理解词语
生交流
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回答并朗读
学生通过观看了图片后再来练习说话
学生自读课文
生答
——风吹日晒、骄阳似火;
冬天它经历风吹雨打、——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雷电交加,暴雨如注;
——干旱
学生仔细读课文从中找到“饱经风霜”
学生练读
这一环节教学注重对基本知识,特别是词语的训练,通过朗读复习词语。
从读中体会“奇”
抓住关键词品味语言
抓住关键词体会“奇”
说话练习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图片的播放,增加形象性降低了想象说话的难度。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奇”
板书设计: 16 黄山奇松
迎客松 姿态独特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生命力强
...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笔下三大奇松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里行间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评析: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渡:这里有一段我在旅游时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观赏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些图片美吗?作者笔下的奇松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评析: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评析: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2.交流感受,细研课文。
过渡:课文写得最美的是那一段?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深研课本,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以小组读课文第二段,选择喜欢的一棵松树,找出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互相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评析:学生自读自悟,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集体汇报交流。
(1)感受“迎客松”的奇美: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评析:为了做好小导游,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精神完成自己的介绍。在向大家介绍奇松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b、出示迎客松的图片与文字,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并引导学生读“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c、品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欣赏陪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学生品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c、读好这句话,师指导朗读。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学生朗读“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它的奇特。
c、朗读这段话,感受它向游客告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3、看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有件礼物送给大家。(出示三大名松的诗句)
[评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4、感悟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介绍三大名松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是啊,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条有理。
5、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自读第三段,欣赏画面。(板书:神奇秀美)
2、练笔:
(1)根据刚才看到的精美图片,结合本课的写作方法,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词。
(2)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美丽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 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3.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4.过渡语:黄山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奇松)
5.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 誉为 陡崖 乃至 宾客 屹立 (学生对词语的读音掌握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了停顿,就能把句子读好了。)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 : qiú 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 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二)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似乎(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怪)第一句可以怎么写?(黄山石真是千奇百怪。)第二句呢?(生仿照文中第二句说。)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的特点,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其它事物,做到从扶到放,有步骤地指导学困生写作,让学生感觉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此爱上写作。】
五。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设计意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