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教案优秀5篇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小儿垂钓解释,欢迎阅读。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儿垂钓》教案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小儿垂钓》中班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

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

重点难点

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

1、谈钓鱼,引入古诗。

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2、揭课题,了解作者。

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注意“垂”字的笔顺。

②了解作者胡令能。(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

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

1、归纳问题。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

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2、读正确,注意节奏。(呈示课件)

3、自由读,尝试理解。

(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 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

4、试着联结成完整的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在河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莓苔的岸边,借着绿草遮掩自己的身子。有人向小男孩问路,他远远地招手,因为他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答别人的问话。)

三、引导想象,丰富意境。

1、继续提问,挖掘空白。

师:现在,我们已经按照古诗的顺序,也就是按照循规蹈矩的方法将古诗的意思弄懂了,也解决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部分问题。但是,这个时候,我想,喜欢刨根问题的同学一定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而且,我认为,好的古诗一半是作者写出来的,一半是我们读出来的。因为作者不可能把眼前所见所闻全都写出来,必然留有许多的空白,需要我们用想象去填补。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还有什么没有写出来,让你产生了疑问,请提出你的疑问。

【预设问题,有效引导:小男孩为什么钓鱼?小男孩除了头发蓬乱,还会有哪些外貌特征?小男孩所处的环境除了“草映身”还有些什么?他是怎样学钓鱼的?路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有何贵干,为何借问,外貌怎样,怎样借问等等?小男孩有什么反应?(或小男孩与路人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小男孩钓到鱼了吗?】(呈示课件)

师:借助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古诗变得丰富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将作者没有写到的东西补充进去,让人听了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给予提示,变序练说。(呈示课件)

①学生练说。

②全班交流。

四、品析词语,感悟形象。

1、教师质疑,品析词语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头发蓬乱”,丑化小孩?有人看到“稚子”两个字认为小男孩显得很幼稚,作者眼中的小男孩是幼稚的吗?作者为什么写“侧坐”而不是“正坐”?小男孩为什么坐在“草映身”的地方?小男孩为什么远远的“招手”而不是摇手?小男孩只顾自己钓鱼却“不应人”是不是显得太没有礼貌了?(呈示课件)

2、思考应答,感悟形象

师:由此,你发现作者笔下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小儿郎?说说你的理由。(板书:的小男孩。)

师:是的,作者用细致的观察和写实的手法,把一个……的小男孩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样子,听到他的声音,仿佛他那温热的气息拂过我们的面颊。这是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这真是童趣盎然的画面呀!(呈示课件)

3、积累诵读,传达情感。

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

4、尝试背诵,体味童趣。

五、课内拓展,解读“钓”味。

师:其实,古时候的诗人写了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诗,这些诗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手,因此有了不同的味道。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钓鱼诗”。(呈示课件)

《小儿垂钓》 篇2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小儿垂钓》教案 篇3

一、默写古诗,再解释词语和诗句。

默写《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_

《池上》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儿垂钓》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联系诗文填空。

《池上》、《小儿垂钓》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孩子天真淳朴的形象。《池上》一诗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小儿垂钓》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还学过哪些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想一想,背一背,把诗题和相对应的诗句用直线连起来。

村居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晚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选择上面的其中两首诗默写下来。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地摇晃。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大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分钟更衰落、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妈妈!妈妈!”

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能解释的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机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削苹果(xuē  xiāo )     系好(jì xì)    创口(chuāng chuà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剧烈(      ) 照常(      ) 抵达(      ) 精确(      )

反义词:出现(      ) 罕见(      ) 忧伤(      ) 衰弱(      )

3.仔细读一读,认真想一想,再回答问题。

(1)父亲受伤后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顽强地多活了三天?

(2)你能列举出三件父亲关心你的事例吗?

(3)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会有一些感想或体会,请真实地写下来。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遥招手

怕鱼惊

不应人

《小儿垂钓》中班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