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其作者叶圣陶。
●质疑导入
师:“植物有脚吗?”(板书课题)。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观察
课题导入后,让学生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 写作方法
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及说课稿#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六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品词解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重点体会三个动词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如果把“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正因为如此爬山虎才会“紧贴”墙壁。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每个字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这个重难点要突破,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我们仔细思考,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来源于视觉,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真应是文字,因此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以生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本课描写的植物,却用了动物性质的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用爬山虎的脚和动物的脚或者我们人类的脚进行联系比较,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人类的脚通过抬腿、迈步带动身体前行,那么爬山虎的脚是否也像我们人类的脚一样带动身体前行呢?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提出“触”、“巴”、“拉”等词语,使学生知道爬山虎是这样向上爬的,那么我们人类的脚,向前迈进后面留下的是一串脚印,爬山虎留下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爬山虎每前进一步都有“一脚”牢牢的带动身体,并紧贴在墙上,此刻可以顺势理解了“一脚一脚”的含义,巩固一下,可以做个比较:“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或“一脚脚”的异同。进而体会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指脚 交替着往上爬,而且跨度很大,而爬山虎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脚来,所以,作者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叶圣陶老先生用词多么准确呀,令我们好像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向上爬,扎扎实实、稳稳当当,才使得它的叶子铺的那么均匀,把全部的美展示给我们看。经过这样的点拨,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体会爬山虎“叶子”与“脚”的关系。
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其次,前后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教师让学生把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与“爬”的两部分内容相比较,联系前面的质疑,看看你从中都读出了什么,这应是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使学生明确叶子和脚之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是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极强,哪里有空的地方,就会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整个墙,显得均匀;爬山虎的脚用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叶尖肯定都全部朝下,从而体会上面的句子。此处,学生可能对叶子一顺儿向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以用实物演示一下,学生自然可以理解,没必要深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 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王竹汉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说:“喔,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次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读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朱成说:“你读的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朱成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朱成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十五课 爬山虎的脚 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25
教案点评:
1.教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变化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细致入微的描写的表达方法,从而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认真、仔细的态度。
2.注意运用教学软件,投影片等现代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实地观察爬山虎,写一篇观察日记。
25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查字典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3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资料导入。
教师口述: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奇妙无穷!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细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图片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相关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
叶圣陶,名绍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爬山虎简介: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均匀叶柄蜗牛弯曲操场嫩红重叠空隙茎上瞧不起牢固
(重点指导生字:均: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yún”;柄:不要读成一声,应读“bǐnɡ”;蜗:不能读成“guō”,应读“wō”;萎:不要读成一声,应读“wěi”。)
②�
(2)学习多音字:曲(qū q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读一读: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均匀结实;坚固。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茎、萎、叠”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叠、占”是上下均匀。“固”,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嫩”,左中右结构,左右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叠、萎”和左右结构的字“瞧”,学生练写。
“叠”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间的宝盖要宽一些;
“萎”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女”一横要长一些;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梳理课文思路。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练填空:课文先写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接着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最后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特点??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导入方式:设问导入。
教师口述: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②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怎样的美?(动态美)
有没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呢??
预设:“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4、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预设:茎上。
5、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文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6、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过渡:来,我们一边跟着画面一边读这段话。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7、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是指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这样”是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表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词语有: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一脚一脚”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一脚一脚”更加贴切说明爬的动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课件出示爬山虎生长的视频】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学完这一课,你知道如何进行观察了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课堂小结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学习叶了圣陶爷爷是怎样细致观察事物的。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学着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当堂检测(选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要注意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有关植物。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脚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
1.生字中应注意读音的字有:“拂”读f*,不能读成f$。多音字“曲”在这里读“q&”。“茎”、“柄”都是后鼻韵母。
2.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4.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5.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4.思考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或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满,拂,萎”的意思。
2、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3、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引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爬山虎的自白》第一节。诗句中的“我”是谁?
2、你知道爬山虎吗?
3、揭题读题。简介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蜗牛
蛟龙 痕迹 牢固 占(领) (荡)漾
读准多音字“重 空 占”的读音。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3----5节。
1、读课文,想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用直线划出。
通过读读、划划、说说体会爬山虎脚的奇特。
2、爬山虎怎样用这些奇特的脚攀爬的?读课文用浪线划出。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知道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观察是多么仔细。
3说一说:爬山虎的自述:介绍脚的本领。
四、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
2、完成填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_______,不几天叶子就变成______。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 _____,让人看着非常_____。它们一顺儿朝下,_____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_____。一阵风_____,一墙的叶子就_____________,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文章为什么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
5、总结全文。
1、在满墙的绿叶中,爬山虎的脚丝毫不引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注意到了,并且作了细致入微地描写,这是他仔细观察的结果,只有留心观察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2、配乐朗读《爬山虎的自白》,感受爬山虎的攀登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关于爬山虎的成长故事,故事主人公爬山虎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成功攀登高峰,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登山家。这篇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人在努力奋斗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成长,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教育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理解成长的道理;
2.激发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3.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故事的背景介绍;
2.故事的主要情节;
3.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谈论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故事(20分钟)
教师向孩子们讲述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3.讲解故事(10分钟)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孩子们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进行讨论,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孩子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鼓励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
通过导入,引导孩子们进入故事的`主题和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法
通过阅读,让孩子们自己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3.讲解法
通过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增强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通过阅读故事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孩子们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评价孩子们的成长情况。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故事在孩子们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启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勇气和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故事的运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文本细读:
这篇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与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行文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小生命的敬意与热爱。
课文开篇很自然地提及两处爬山虎:学校操场北边“墙上”,以及家中的西“墙”至房顶上。两处都提到“墙”,这就暗示着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它与“墙”密不可分。
第二自然段作者笔锋暂转,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着重介绍长大的叶子:先讲了叶子颜色的美,接下来写了叶子排列的美,最后描写了叶子动态的美。课文此处看似写叶,实则暗含了爬山虎“脚”的功不可没:从后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爬山虎之所以“绿”的这么鲜亮,正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着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先介绍了它的样子。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这一自然段描写逼真、细腻,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极为认真、仔细。
最后作者还介绍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讲了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后产生的不同结果。这足见“墙”对爬山虎的重要了。
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的;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做到正确认读、理解和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爬山虎的资料或实地观察爬山虎,留意它的脚是怎样爬的。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均匀”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注意”等词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或疑问。
3、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或互相解疑。
a:汇报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新鲜”“舒服”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美,特别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铺”这个字来体会叶子排列的美,以及抓住“漾起”一词来体会叶子动态的美。教学时要以朗读体会为主,还可适时播放展现爬山虎叶子美丽的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来品读、想象、回味。
b: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c:汇报交流第四自然段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勾画出描写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然后借助课件或找若干学生借助手上前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d: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解决“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这个问题,从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教师小结。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漾、费、萎”字的结构比较复杂,提醒学生把字写紧凑。
“茎”:第四、第五笔不能写成“又”,写时不要交*。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课后,学生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感兴趣的植物,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叶圣陶。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爬山虎的脚课时1教学目标设计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学方法设计提问法 画图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自学: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2、深入部分:�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1、编儿歌或谜语(1)生畅所欲言1.有爬山虎的地方,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师课前搜集爬山虎的资料,准备爬山虎实物或标本或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有关爬山虎脚生长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初读课文,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检查学生对每个自然段大意的了解情况。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要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学完课文,还可以“向你介绍我”为题,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介绍自己。 3.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很美,语言更美。教学中可以朗读体会为主,先个人自主朗读,并想想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知道的;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还要把课文读给其他同学听,大家评一评,是不是让人感觉到叶子的美,表达出作者喜爱之情。通过自读和讨论,要让学生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课文讲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仍然要以朗读体会为主,以直观手段的运用为辅。可先让学生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认真地读几遍,分别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和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语句,再对照图,找一找爬山虎的脚,想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师: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
(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出示挂图(或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再让学生认一认:①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是什么形状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再让学生画一画,画两幅图,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爬的。画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讲一讲,评一评。
生:猜谜语为什么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而不是一步步往上爬?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板书设计
板书: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爬山虎的脚 嫩红
触着墙 触 巴 拉 贴 (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课后反思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占均匀拂漾茎柄蜗触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满、拂、萎”的意思,运用各种方式随文理解词语“均匀、舒服、触角、蛟龙、蜗牛”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知道只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
4、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叶圣陶的生平。(机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2、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ppt、教棒、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谜语引入:
师:给你们猜个谜语?不是动物却有“虎”,定是植物却会“爬”,打一植物。
生:这种植物是“爬山虎”。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和植物“爬山虎”有关的课文,一起读课题:35、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师小结问题: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了那么多的问题,老师将你们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边板书边述说)实际上,同学们的问题主要就是想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么攀爬的?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默读课文,找找课文那几小节写了爬山虎的脚?在读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生字的情况,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新词,读正确的请跟读。
ppt出示词语:占领均匀吹拂荡漾块茎叶柄蜗牛触角蛟龙
2、学生初读课文:
1)师:生字掌握得非常好!表扬自己!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将课文也读好!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书姿势。默读要求---静心默读,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想:课文那几节写了爬山虎的脚。
2)学生默读课文。
3)学生反馈:课文345小节写了爬山虎的脚。
4)师: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课文的三--五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想他们将文章读正确了吗?听了他们的朗读,你知道了爬山虎的脚有哪些特点?
5)三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三、深入学习课文,了解文章内涵
根据学生回答分节完成课文内容
1、第三小节:
2、第四小节:
1)师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是太好了!爬山虎爬山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会“爬”,它又是怎么爬的呢?我们一同看一段录像。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出现了哪些变化?
2)学生观看录像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爬山虎的爬得呢?(学生回答)
4)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谁能读读文中的句子?(媒体出示段落)
5)请大家轻声地读读这一部分,想象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每一个动作是怎样的?(生轻声读)
3、第五小节:
1)师:你们读得棒极了!刚刚在读得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爬山虎在攀爬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哪一步?(触)
2)你为什么认为“触”最重要?(因为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没办法爬了,所以最重要的一步是“触”。)
3)文中哪句话说明这一点:(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
4)师:“触“这个动词是关键,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只要爬山虎触着墙,就怎样了!(出示视频)
5)学生回答---突出牢固。
6)出示文中句子。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7)文中红字的词语,你能运用学过的词语解释方法来选一个说说他们的意思吗?(近义词:牢固—坚固、瞧不起---看不起、费---花、用、休想---不要想)
8)师:你们说的太好了,让我们合作一起读读这段话,注意抓住关键词把它读好!
师总结:是啊,可别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真是由于这些细小的脚牢牢地巴在墙上,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地向上高攀,才会有那一墙醉人的绿色!(媒体:满墙绿叶。)
4、总结3-5小节:
5、说得真好,我们每个人说得都与众不同,角度都不一样!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爬山虎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总结全文
爬山虎用它那一只只有力的脚不停地往高处攀登,虽然没有坚强的枝干,看似柔弱的身体里,显露着坚强的毅力和无限的生机,让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我们要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正因为有了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准确的描写,我们才能领略到爬山虎那独特的魅力。
五、推荐阅读
1、这就是叶圣陶爷爷,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发表出版了我国优秀童话集《稻草人》等。课余的时候,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一下,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
2、作业:课后你也去观察一种植物,然后学着叶圣陶爷爷先仔细观察,再学他的方法练练笔。
板书:
位置:茎---叶柄—反面
特点:形状:枝状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5爬山虎的脚颜色:嫩红
攀爬:触、巴、拉、贴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引导学生从作者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等地方去考虑。
3.你觉得课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引导学生(从作者)重点赏析2、3、4自然段,从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表达上认识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为背诵打下基础。
4.指导背诵。
【小资料】
爬山虎:一种攀援在墙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先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蜗牛: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面有扁平的脚,壳略作扁圆形,球形式椭圆形,黄褐色,有螺旋纹。吃草本植物的表皮,危害植物。有的地区叫水牛儿。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一、课前观察,奠定基础
小学部的办公楼和大学南区家属区楼边上都有爬山虎,为上好这一课,提供了实物观察的便利。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在课上我们交流了观察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到爬山虎新长出的叶子和长成的叶子颜色不一样。”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真和课本上说的一样,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密的不留一点缝隙。”有的说:“我发现爬山虎的的脚就和叶圣陶爷爷说的一样,牢牢的吸在墙上,不用劲真的拉不下来。”还有的说:“我还发现爬山虎的种子了。”……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好像要把自己观察的都统统告诉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学习本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点段,品析交流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语句,然后圈画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由于我不会绘� 课堂上加点适当实用的形式会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三、学文品句,学习写作方法
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这一课上的非常成功,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读的少些,对于连贯的动作描写没有进行语言点训练。今后还要加强训练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CAI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CAI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CAI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CAI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CAI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CAI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CAI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CAI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CAI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CAI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CAI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师:这是什么?(——爬山虎),真聪明,一眼就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片关于爬山虎的文章。板书课题:35爬山虎的脚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师:爬山虎长在哪里呢?
出示: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指名读)
师:“满”你能给他换个字说说吗?(全,都)
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课文是怎么介绍爬山虎的?请你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交流,根据交流,板书:叶子脚
3、指一名朗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1)颜色
(出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指名朗读)
1、师: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交流,板书:嫩红——嫩绿——绿
2、
(2)怎么长
(出示)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名朗读)
“拂”换个字说说他的意思
“漾,”谁来学习这个字,书空
板书:均匀
三、仔细品味
1、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正因为爬山虎的脚努力地爬,才有满墙碧绿碧绿的叶子)
2、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得呢?自读345节,完成填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的反面,形状,颜色是的。
交流划的内容,我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3、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来看看图片。(涡,最后一笔是点)是呀,作者观察多仔细呀,我们也来做一做观察仔细的人,你还能用什么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学生自由想象)
4、(像蛟龙的爪子)
是啊,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么爬墙的呢?(交流句子)
板书:巴住墙拉嫩茎紧贴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墙的,怪不得作者说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那么有力,能够紧紧地抓住墙壁。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小节。
5、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小秘密呢?
没触着:萎了(谁来理解)
触着:变成灰色的
教材分析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字中存在着“触着墙”的“着”有个别学生读错,重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通过学习学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围绕什么来写?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课件出示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课件出示3)“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课件出示4)
指导书写:“操”的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课件出示5)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课件出示6)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_________。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_________。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课件出示8)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______________。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__。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__。
d.叶子的样子:______________。
(教师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课件出示9),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10)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课件出示11)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课件出示12)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课件出示1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课时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颜色:嫩红、嫩绿、绿叶
形态:密而均匀、一顺儿脚爬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注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需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重课文的诵读和背诵,安排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不足之处有:虽然诵读和背诵的时间有保证,但要注重层次,每次诵读体会更深,层层深入。教案编写时有些步骤补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体统筹。提问时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线,过于琐碎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提问语言不够间接明确,一分钟内出现多次提问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我对他们缺乏信心,担心他们听不懂我的提问。另外,也由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提问后及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错过了强化笔记习惯和鼓励思考的时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减弱。在学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应再做梳理、引导。我的准备还是简单粗暴了,“承上”不足,“启下”要单刀直入。在课堂中随时总结学习方法,并向学生点明,让他们加以借鉴。目前的课堂笔记都要求记录在书上,学生可能尚未养成习惯,需要教师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质疑。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
1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互检。教师出示检查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步骤在小组内互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检查完请坐好,在心里记一记黑板上的词。
(1)、组长出示卡片,叫组员认读,每个组员读一个词,大家给他正音。
(2)、每人读一句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一起说说段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词语: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个词,其他学生跟读。我们要注意下面的字(一边讲一边用红笔标出关键字。):“均匀“是前鼻音,重叠的重念“chóng”,是多音字还念重量的重,叠字的下面是“且”,茎字的第四笔是横折撇。
(2)、检查读文:下面老师分别找几个同学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大家
2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词语,再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文,正音,说段意。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攀援生长,叶的特点,脚的特点,怎样爬,脚的特点。)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致地学习课文。
四、提出问题
1、出示大问题教师大声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注意,是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组内交流了。
2、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4、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
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
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是叶的颜色特点。(板书嫩红嫩绿,)
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緑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一生回答:是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学生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 )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_____。我的叶子的特点是_____。我的脚的特点是_____。我爬的时候_____,脚先_____,然后_____,最后_____。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嫩红—嫩绿新鲜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具体
波纹好看
脚茎上叶柄反面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